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1 题号:1123109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相比以前的更新换代,5G网络是一次更大的飞跃。5G的到来意味着流量的巨大提升。到时候,几乎所有的手机套餐都会提供廉价而且真正不限量的网络流量。“这将带来非常巨大的影响。”高通5G市场主管谢里夫·汉纳说道。举例来说,即使在没有Wi-Fi的环境下,手机应用也不再需要降低视频或图片的分辨率。事实上,你很可能会更倾向利用手机网络来下载,因为5G的速度将会比你家中或是办公室里的Wi-Fi更快。更进一步说,我们的手机也会比以往更加强大。今天的手机处理器会受到散热和电池容量的限制。但是想象一下,如汉纳所说,如果你的手机通过5G网络与更强大的计算机相连接,“处理都会在远程完成,但是由于网络速度足够快,就好像是为你手中的手机增加了一个额外的处理器一样”。

另一个巨大的变化在于:5G不仅仅是为手机设计的。它体现的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新世界,无论是电子设备、工业机器,还是农用机械甚至汽车,都会接入网络。举例来说,5G协议允许一些数据插队,在其他数据之前进行传输。也就是说,在2023年,当两辆自动驾驶汽车需要通信以避免碰撞时,它们的数据可获得比你正在线观看的《星球大战25》更高的优先级。

(摘编自戴维·波格《5G会带来什么》)

材料二:

在3GPP主办的5G标准投票会议上,全球通讯企业对未来5G是使用美国高通主导的LDPC技术还是中国华为主导的Polar技术进行了投票,胜利的一方将成为全球5G行业的领导者。会议最终达成的决定是:数据通道长码和短码编码方案均采用LDPC方案,控制通道采用Polar方案。

(摘编自《透视5G投票风波》《人民邮电报》)

材料三:

外国政府的不正当竞争手段虽然会对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但是无法逆转中国在5G领域赶超的进程。5G通信网络建设投资规模巨大,美国等国家限制中国企业的电信设备进入,不仅会造成其国内5G投资额的进一步增加,而且会由于5G网络建设的延迟影响关联市场的发展和相关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中国国内具备支持5G发展的有利条件。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消费者和企业用户数量庞大,能够为5G以及下游应用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规模的市场;同时,规模经济带来的低成本又会吸引用户,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形成正反馈的促进机制。目前,中国已经形成由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下游应用提供商等组成的较为完善的移动通信生态。完善的产业生态不但能够降低5G投资风险,而且能够形成合力,加速5G技术的突破和商业化应用。中国4G成熟度高,中国4G基站数占全世界4G基站数的60%。4G网络中的铁塔、电源、传输光缆、机房配套设备等均可以用于5G,有利于5G网络的大规模建设。另外,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齐全的产业门类、最完整的产业链和最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为孕育创新性的5G下游应用提供了市场基础。经过近20年消费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中国形成了以BAT为代表的一批世界知名的领军型互联网企业,这些企业既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又拥有强大的算力、算法和技术创新能力,目前正在积极进入物联网、车联网等产业互联网领域,将成为推动5G下游应用发展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李晓华《5G的重要性与中国的赶超机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来通过5G网络与计算机相连接,我们的手机可以摆脱处理器散热和电池容量的限制,就如同增加了一个处理器一样,将比以往更加强大。
B.材料二表明,三星在高通主导的LDPC码上拥有较大优势,但在Polar码上与华为差距悬殊;且这两项技术上,其他各方都有一定的专利份额,很难做到一家独大。
C.综合5G标准投票会议结果,华为虽然在LDPC码上的专利数不高,但总体数量遥遥领先高通,长远来看,华为将成为全球5G行业的领导者。
D.从国际环境看,外国政府的不正当竞争手段会对中国的5G事业造成一定影响,但中国5G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中国具备赶超的实力与条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时代将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网络全面覆盖,能够进行智能管理,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更急需的数据进行优先传输,更加方便我们的生活。
B.中国企业电信设备的进入,不仅可以帮助美国等一些国家减少其国内5G投资额,更能帮助他们加快关联市场的发展以及相关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C.中国的消费人口规模庞大,由此带来的产业低成本会吸引更多用户,为5G以及下游应用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形成正反馈的促进机制。
D.消费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中国互联网企业在数据资源、算力、算法和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形成巨大优势,将成为推动5G下游应用发展的重要力量。
3.中国国内具备哪些支持5G发展的有利条件?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中国人有“侠”情,而且这种“侠”情超越了文化边界。

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戈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那《笑傲江湖》中各大门派的纷争,则是江湖会党互相倾轧。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如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等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如《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月17日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侠,无视禁忌、行事方式直接,是把双刃剑。
B.聂政、豫让、荆轲等人,就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的侠士。
C.电影作品中天山剑客与佐罗,都具有勇于担当的侠义精神。
D.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里面,不会存在豪侠之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分析“侠”若干精神本质之后,进一步评述侠在文艺中表现形式。
B.文章举例分析的侠士洪七,与《史记·刺客列传》所载诸人形成了对比。
C.文章以《七剑》《佐罗》为例,证明武侠片对大众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
D.文章首段引起下文议论,中间针对“侠”展开具体评析,尾段总结全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的出版,标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B.虽然侠士具有许多优秀精神品质,但是作者对他们的行事方式并不完全认同。
C.与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渐弱不同的是,西方仰慕侠士的风气却劲头正足。
D.侠士形象都是正义的化身,寄托着人们善战胜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2020-02-18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四”的思想家尽管趋向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划界和对峙,但在其观念的深层,依然与传统无法分离。这里可以具体考察“五四”的核心观念与儒学的核心观念之间的关系。“五四”以科学与民主为其核心观念,传统儒学的核心观念则表现为仁与礼,二者呈现相分而又相融的关系。

在政治的视域中,建立政治秩序,实现社会有效合理的运行,这是五四时期的民主观念和儒学的“礼”的观念都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建立什么样的政治秩序、以什么方式进行政治治理这一问题上,五四时期所接受的民主观念和儒学所肯定的礼制却呈现了重要的差异。按照荀子的阐释,社会政治秩序的建立乃是基于“度量分界”。所谓“度量分罪”,也就是以礼为核心,将社会区分为一定的等级结构,并为等级结构中的不同成员规定与其地位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基于“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是通过个体在政治、伦理等方面各自承担好相关角色,进一步建构不同层面的社会秩序。作为“礼”之延伸的纲常,则一方面内含对社会秩序的肯定,另一方面又将社会关系单向化,由此形成的秩序,更多地呈现等级之分。与之相对,“五四”所倡导的民主,以超越等级差别为前提,它所追求的是肯定权利平等前提下的政治秩序。在这里,平等之序与差等之序,形成了重要的分野。

然而,儒家的核心观念除了“礼”之外,还包括“仁”。“仁”既表现为普遍的道德原则,也具有政治层面的意义。从政治之维看,“仁”的内涵不仅体现在提倡仁政、主张德治或王道等方面,而且也表现在理解和处理深层面的政治关系之上。“仁”的基本前提之一是肯定人性平等,这一点在早期儒学那里便不难注意到。尽管这种平等意识在传统儒学中并没有落实于政治领域,而主要限于伦理之域,但它多少在历史层面为五四时期接受平等的观念提供了思想前提。

五四时期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是科学,科学的观念和儒家的核心观念“仁”之间同样存在多方面的关联。五四时期,“科学”常常被具体化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并与面向事实、追求真实的主张联系在一起。就儒学的核心“仁”而言,其内涵在儒学中后来逐渐向多重方面引申,由“仁”到“诚”,便是其中重要的衍化。在《中庸》之中,作为“仁”之展开的“诚”逐渐成为核心的概念。“诚”的涵义大致包括真诚和真实,前者关乎价值意义,后者则与“多闻阔疑”、名实一致等观念相联系,同时呈现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意义。“诚”面对外部自然意义上的科学精神与五四时期提倡的科学精神显然具有一致性。事实上,“五四”的知识分子一再把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与近代科学精神加以沟通,其中不难看到作为“仁”的具体化的“诫”所内含的注重真实、合乎事实的要求。“仁”“诚”“真实”这一儒学内在的思想脉络与五四时期提倡的科学精神之间的关联表明,作为五四时期核心观念之一的“科学”和传统意义上的儒学思想既非完全互不相关,也非仅仅彼此对立。

要而言之,“五四”的核心观念与传统儒学思想之间既相异,又相融,考察两者的关系,既要看到其间不同的价值取向,也要同时注意到其中内在的承继性。

(摘编自杨国荣《“五四”思想与传统儒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民主和“礼”的观念虽然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差异,但追求目标是相同的。
B.纲常肯定了差等之序的社会秩序,改变了单向化社会关系,社会呈现等级之分。
C.儒学有肯定人性平等的传统,这种平等意识促进五四时期平等观念的广泛传播。
D.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注重真实,合乎事实,这与“五四”提倡的科学精神相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论后分论,从多个方面论证了“五四”与传统儒学二者核心观念的关系。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从政治、伦理维度比较儒学观念“礼”与“五四”民主的异同。
C.文章梳理僪学内在思想脉络,为论证科学与儒学既对立又相关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D.与深入认知“五四”思想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侧重论证新旧思想的内在承继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思想家的深层观念仍然不脱离传统可见在新时代传统儒学也有其价值。
B.基于“礼”的“君君臣臣、父子子”的观念让社会成员彼此各安其位,互不越界。
C.儒学“仁”的内涵后来向多重方面引申,这使其核心概念的地位逐渐被“诚”取代。
D.“五四”与儒学核心观念的关系表明,传统儒学不乏民主观念与科学精神的因素。
2020-04-09更新 | 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方俗谚语是深入浅出的群众语言,是传承中华文化、体现中国风范和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然而,方俗谚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亟待发掘、整理。

方俗谚语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谚语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生产生活领域,例如,“看花容易绣花难”,说的是知易行难。方俗谚语富有哲理,给人启迪。例如,“心急喝不了热粥”,提醒人们只有注重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改变。方俗谚语的实践性和哲理性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如,“话不说不透,灯不挑不亮”,反映了说话与明理的辩证关系,也反映了与民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经验。

方俗谚语口语性强,浅近易懂,但不失深刻。例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用“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知道”比喻对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人人都能理解的“大白话”比抽象复杂的政治语言更易深入人心。同时,方俗谚语还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常常使用轻声词、儿化词,讲求音节的和谐和句式的整齐。从语言表达上来看,既有“好汉不吃眼前亏”之类的直接铺陈叙述,也有“万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等综合运用不同修辞手法的文学性表达。

方俗谚语融通古今文化,为民众架起了一座又一座通往国学经典及传统文化的桥梁。例如,方俗谚语与《论语》相映生辉的例子也很多。例如:“人巧不如家什妙”对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方俗谚语口耳相传,可以用来摆事实、讲道理;可以用于提醒、告诫、劝谏,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如方俗谚语提醒人们“他不仁,我不能不义”“宁在直中取,不在弯中求”“父母家中坐,何必远烧香”“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人无信不立”“只做善事,莫问前程”“人美的是知识,鸟美的是羽毛”。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方俗谚语仍停留在口耳相传的层面。语音过而不留,随时间、空间、人群而改变或消失。例如黑龙江的方言志、地方志中所收录的方俗谚语数量严重不足。有些谚语语焉不详,有些负面俗语混杂其中,从而影响了谚语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与群众的认可度。如俗语“看人下菜碟”成了庸俗的处世哲学;俗语“兔子倒霉遇老雕”催生了自怨自艾的消极情绪。

出于方俗谚语传承、传播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抢救性发掘、整理、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首先,应根据系统的文献查考和全面的田野调查,建立方俗谚语电子资源库,编撰大型、权威词书,为方俗谚语的使用、教学、研究与传播提供基础服务。其次,拓展传承渠道,将方俗谚语合理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谚语的认知与教育功能;将谚语纳入家庭教育,使之成为家庭成才教育和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参考。此外,还应探索适应国际文化传播的有效策略,丰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周晓燕《大白话、大实话里的中国风、文化范》

1.下列关于“方俗谚语”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方俗谚语是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它口耳相传,浅显易懂,文学性不强。
B.方俗谚语具有教育功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中仁、义、孝、礼、信、善、美等的传承。
C.方俗谚语流散民间,多数包含着庸俗处世哲学和消极情绪,不利于社会文明和谐。
D.保护方俗谚语,建立资源库是前提,拓展传承渠道是关键,丰富文化内涵是目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B.文章论证具有思辨性,既肯定了方俗谚语的文化教育功能,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
C.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论点和论证具有令人信服的雄辩力量。
D.文章最后一段论述发掘、整理、传承和传播方俗谚语的具体方案,颇具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俗谚语来源于实践,包含哲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知识传播与文化教育功能。
B.方俗谚语是大众创作的口头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开展抢救性发掘、整理和保护等工作。
C.冯骥才说:“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才能传承下去”,这与文中观点是相通的。
D.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告诫人们要明辨是非,追求正确的思想认识与道德情操,为此我们必须学习各种方俗谚语。
2020-12-01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