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8 题号:112524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质论
陶东风
“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
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质”待“文”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孔子对理想人格“君子”的发论。
B.孔子所说的“文”是指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内在实质,即内容。
C.孔子提倡“文质彬彬”,中国古代自汉至清也都强调文质的对等地位。
D.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这就构成中外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
2.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后世论者早就认为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B.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相同,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C.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迎来了中国古代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D.“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文质论受孔子影响,强调文质统一,文与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B.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在理论上的成就,带来了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
C.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其中代表人物有方苞、章学诚等。
D.中国古代“文质”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文采派”与“本色派”仍将长存于文坛。
11-12高二下·甘肃嘉峪关·期中 查看更多[5]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唐宋众体咸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唐宋文体批评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当时的文体书写产生互动,让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唐宋时期是古今文体骈与散 、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唐宋文体学何以呈现出如此特征和面貌?郑骞《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说:“唐宋两朝,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中坚部分……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唐宋文化既恢宏又复杂,既超卓又平易,既多元又开放,属于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其通变特色影响到方方面面,自然包含文体。

唐宋文化学术的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若用当时人的话,而且是最简洁的话来概括,则朱熹《答姜叔权》里的一句话甚为贴切:“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拈出其中的“融会贯通”,不妨说是宋人概括唐宋文化的最佳注脚。文化的融通特征,对于 唐宋文学、文体的发展、演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打上了浓厚的“共同体”烙印,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

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古代文体的结构规则并非刻板不变,实具有灵活组装拆卸的机制,其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可紧可松,内在亦具有延展性和弹性张力,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位移改变。文体与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结构、形式、语言等。假设我们对甲文体和乙文体都很熟悉,但是甲乙的相参相融,却依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会产生令人兴奋的新奇效果。熟悉与陌生,陈旧与新颖,固有与超越,就在文体间的贯通、参融、相资中实现了奇妙的转化。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词。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诗体方面的集大成。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词形容本朝文人。诸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这种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可见唐宋文人的“兼备众体”,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

唐宋文人学识渊博,擅长多种文艺者不在少数。多面手、组合拳式的才能,让他们一通百通,有了贯通文艺的资本。高手可以游刃有余地出入各种文体,取长补短,互相交通。尤其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或许只有“跨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有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

(选编自谷曙光《解读古代文体的新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时期,诗、文、词三种文学样式三足鼎立,小说、戏曲也开始兴起,公牍和应用文得到了发展,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
B.唐宋两朝是各种文体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C.郑骞在《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中把唐宋两朝比喻成一个大湖,把上古至中古文化比喻为流进大湖中的上游的水。
D.唐宋文化是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具有恢宏又复杂,超卓又平易,多元又开放等特点,它的通便特色影响着文体的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借宋朝朱熹《答姜叔权》一文里的一句话,简洁地概括出了唐宋文化的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融会贯通”。
B.唐宋文体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的特点,是受具有融通特征的唐宋文化的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
C.唐代只有“诗圣”杜甫称得上“文备众体”,而到宋朝,“文备众体”的文人就越来越多,这是宋朝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结果。
D.古代文体的结构规则是灵活多变的,文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唐宋两朝文体学的贯通性特点的突出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各种文体都具备并且得到了充 分的发展,影响深远。
B.唐宋文化具有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以及变通的特点,这不仅影响唐宋文体,还深刻影响唐宋文学的发展、演进。
C.两种文体在结构、形式、语言等方面并不是完全不同的,在文体间的贯通、参融、相资中,两种文体就会互相转化。
D.写作高手不仅熟知多种文体的写法,而且还能将各种文体的写法贯通起来,得心应手地进行运用,并写出新意来。
2017-03-14更新 | 1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中国先秦名辩学、古印度因明学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并称世界逻辑三大源头。一般来说,被尊为逻辑之父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制定了包括三段论逻辑在内的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系统准则,19世纪以前,在逻辑学的研究特别是教学中,一直延续着这种大逻辑传统。近代德国哲学家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英国数学家将传统形式逻辑学符号化、数学化,后来经过多位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建立起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

现代逻辑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却几乎丧失了逻辑最初的教导作用,即通过学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能力提高,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言善辩等方面,而这恰是逻辑学产生的初衷之一。因此,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逻辑学家提出要通过教育培养现代公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多、更新;另一方面,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有弱化的趋势。教学生思考什么,是传授知识;教学生如何思考,则是培养思维能力,即能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习逻辑,首先要从概念出发。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和推理的要素。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性或本质,外延是指具有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那些特性或本质的具体思维对象。就外延的含义来说,它是本质属性的对象,是概念的量的方面,说明概念反映了哪些事物,其范围程度及其所能达到的极限。一个思维对象只有具备内涵所反映的全部特性或本质属性的时候,才属于该概念的外延。例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外延是指古今中外的、各种性质的、各种用途的、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

(取材于周建武的《逻辑学导论》)

材料二

中国诗词中,有许多作品巧妙运用谐音双关丰富了诗句内涵,而使诗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在这妙用中也有逻辑的身影。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为: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本诗描写了一位沉浸在爱情中的少女,置身于杨柳青青,江水平如镜面的岸边,忽然听到心上人的歌声,但不知心上人对自己有意与否?就好像东边日出、西边下雨的天气那样,让人捉摸不定。于是,描绘天气的无晴还是有晴也就成了这位初恋少女不知心上人对自己是无情还是有情的忐忑心情的真实写照了。

从逻辑上说,这种谐音双关是一种的巧用,以语词的相谐,而使语词的内涵、外延发生向谐音语词的内涵、外延的转化。如果领略和意识不到这个转化,仅从字面上去理解,那是无法体会到这一诗句的丰富内涵和艺术美的。

(取材于彭漪涟的《古诗词中的逻辑》)

材料三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了。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物;霜林的,故是被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取材于张炼强的《修辞艺术探新》)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被尊为逻辑之父的亚里士多德制定的包括三段论逻辑在内的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系统准则,属于“大逻辑”传统。
B.德国哲学家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后来经过多位英国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建立起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
C.逻辑学产生的初衷是通过学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力提高,从而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言善辩等方面。
D.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性或本质,一个思维对象只要具备内涵所反映的特性或本质属性,就属于该概念的外延。
2.根据材料二、三,下列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语言运用的艺术既受到逻辑的制约,又能够突破逻辑的束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B.“辞虽已甚,其义无害”表明了使用夸张手法更容易达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C.“道是无晴却有晴”中“晴”谐音“情”,谐音使“晴”的内涵、外延均向“情”转化,诗句意蕴更丰富。
D.无论是创造“无理而妙”的作品,还是欣赏其艺术效果,都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无理而妙”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A.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B.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C.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D.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2024-02-01更新 | 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意象是诗人表情达意的基本单元,诗词鉴赏就是通过意象,建构出诗人创造的艺术世界,抓住背后的情感。动物意象是意象体系中的重要分类,其情感内涵有些取决于动物的客观形态和生存状态,有些据典故约定俗成,还有些是诗人创作诗歌时为体现其创作意图临时赋予的。

动物意象中,现实中存在的动物占了绝大多数。诗人将现实中真实存在的豢养过的动物,赋予一定情感,带入创作中,动物形象由此成为了有特殊情感寄托的动物意象。而诗词中还有些动物意象,如龙凤,现实中并不存在,这类动物是神话传说中的虚拟物象,是诗人根据情感表达需要营造出来的心象。

古典诗歌的多义性由多种原因造成,既与诗人情感表达的含蓄性有关,又受到诗词传播和读者理解等因素的影响,意象作为古典诗词的组成要素亦是如此。意象在发展过程中,会被作者赋予新含义,也会被读者附加属于自己的解释,其意义更会在传播中发生微妙的变化,最终形成内涵丰富的艺术特点。以马意象为例,《诗经·采薇》中的战马,用以表示装备精良,王昌龄《出塞》中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胡马泛指侵略各地的外国骑兵……在诗歌世界里,动物不是静态的刻板印象,而是流动变化的。

动物意象内涵有丰富性,也具有一定的约定性。原型意象一经确定,其意义和情感便得到认同,在诗歌创作和鉴赏活动中,诗人和读者都能得到共情性体验,意象的特殊含义由此传承,这种认同感逐渐发展为文化共鸣。此类有约定意义的动物意象主要来自神话传说、图腾崇拜、文学经典和历史典故。以杜鹃意象为例,望帝的传说使杜鹃啼血的意象内涵被认同,杜鹃成了愁苦的化身。但内涵的约定性并不绝对,就算是原型意义已被广泛承认,在不同作品中,动物意象的内涵也会有细微差别,《锦瑟》《琵琶行》中杜鹃意象的具体内涵就各有不同。动物意象有服务于诗歌表情达意的特定内涵,有一些内涵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这种变化使带有动物意象的诗歌别具风采。

另外,动物意象内涵还具有整体性特点,想准确理解需要对其存在的上下语境有完整关照。猿声凄厉悲凉,多引惆怅哀叹之感,但《蜀道难》中的猿猱并非完全如此;鱼多隐喻生殖繁衍,但《归园田居》中的池鱼、《李凭箜篌引》中的老鱼都别有含义。此处谈及的意象内涵整体性倾向于如何确定意义内涵,实际上一首诗中的所有意象都是一个整体,典型动物意象的内涵离不开具体的诗歌,也离不开与之相关的原型意象,只有把握整体,才能抓住诗歌的要义。

(摘编自储小娜《高中语文古典诗词动物意象教学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典诗词中描写的动物,其体现出的情感内涵都是诗人创作诗歌时临时赋予的。
B.占动物意象体系半壁江山的虚拟物象虽为诗人创造的心象,却能承载真实的情感。
C.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者对诗意的理解是造成动物意象多义性的根本原因。
D.读者要想准确理解动物意象内涵,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全面把握、完整关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脉络清晰,以总分结构从三个并列角度切入,分析动物意象内涵的特点。
B.文章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中的动物意象,是为了论证动物意象内涵的多义性特点。
C.作者从创作者、读者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古诗词中动物意象丰富内涵产生的原因。
D.作者态度思辨,既肯定了动物意象内涵的约定性,又指出其内涵的动态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理解诗歌要整体把握,不能依靠原型意象。
B.精神世界充盈的诗人,既能敏感体悟客观世界又能主动创造艺术想象世界。
C.《天净沙·秋思》中的“瘦马”寄寓羁旅者的愁绪,亦体现出意象内涵的流动变化。
D.意象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在鉴赏诗歌时,借助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
2021-11-20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