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 > 诗词曲常见考点 > 鉴赏诗词形象 > 古诗中的景物形象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65 题号:11344411
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秋天的一项是(     
A.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知识点】 古诗中的景物形象

相似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 (0.65)
【推荐1】下列诗句中,不是描写雪景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023-08-30更新 | 81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下列对课文中的句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 ——这一问句激励所有的革命者应该保持革命的蓬勃朝气,做革命的中流砥柱。同时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示要像祖逖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的重任。
B.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悠长”“寂寥”象征当时社会现象的黑暗沉闷。这几句,以情而言,是独自彷徨、寂寥、愁怨;以景而言,是纸伞、雨巷、丁香、姑娘。此情此景,水乳交融,幻化为一体。
C.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再别康桥》)——“榆阴下的一潭”即拜伦潭,在康河上游,相传拜伦曾在那里游玩。在这里,诗人融情于景,将自己对祖国的留恋全部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D.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问句间接地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离开时的依依不舍和对乳儿的无比疼爱。
2020-10-23更新 | 219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经常用“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来强调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但“操千曲”“观千剑”只是限于某一生活领域,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还远远不够。老舍曾说,“我以为写小说最保险的方法是知道了全海再写一岛。”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不是孤岛行为,(            ),学识首先来源于火热的人民生活。“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道听途说或闭门造车,作品必然是隔靴搔痒。只有走进生活深处,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才能把真实的生活变成感人的故事、丰满的人物、优美的旋律,作品也才能打动人心。学识的获得还需要艺术工作者多读书识理,多向其他知识领域扩展、突围。陆游说:“诗岂易言哉!一书之不见,一物之不识,一理之不穷,皆有憾焉。”但凡艺术莫不如此。艺术工作要“专”,“专”可以让我们在某一领域站稳脚跟,但要使作品产生质的飞跃,艺术家见识要广,学问要博。如鲁迅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会非常有限”。

1.依次替换文中加点处的成语或俗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B.捕风捉影或向壁虚构
C.劳而无功D.概莫能外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要修炼学识,必须先对与小岛相连的整片大海全面了解
B.必须先对与小岛相连的整片大海全面了解,即要修炼学识
C.即要修炼学识,必须先全面了解与小岛相连的整片大海
D.必须先全面了解与小岛相连的整片大海,即要修炼学识
3.正如陆游所说“一书之不见,一物之不识,一理之不穷,皆有憾焉”,结合你的体悟,对下列诗句中划线的意象进行品鉴,选出内涵或寄托的情感相同的一项()
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之落英。
不是花中偏爱,此花开尽更无花。
C.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D.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
2020-07-03更新 | 30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