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议论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32 题号:113802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自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敢一毫越理犯   分:本分
B.佞残妒,塞于胸间   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之矣   劫:劫持
D.为君子之归   期:希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遗善闾里传   焦仲卿母所遣
B.其惧人拒我也   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C.妄言议人,则几于小人 空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终身行斯言乎 自视也,亦若此也
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5.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於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知识点】 议论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韩愈《师说》)

(二)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元和十四年(819)进士。未中进士时,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

1.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糊涂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
C.仆道不                                      笃:忠诚
D.居长安,炊不                         暇:空闲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B.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C.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D.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是晚唐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师道不传的原因,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B.《师说》选文第一段连用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C.柳宗元在文中,说自身条件很差,够不上资格当老师。他那些自谦之词,是对韦中立的“欲相师”婉言谢绝。
D.柳文用谐谑之语,举韩愈之例,批评当世不事师的现象,内里隐含无比的悲凄和沉痛,也隐含着对韩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浮薄世风的愤懑。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2023-03-03更新 | 5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下列划横线的词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坐于前。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③斗折行,明灭可见       ④假舟楫者,非能
⑤瑜等率轻继其后       ⑥吾妻之我者
A.①③B.⑤④C.④⑥D.②⑤
3.选出下面选项中划横线的虚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       青,取之蓝,而青蓝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积土成山,风雨兴
C.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吾尝终日思矣
D.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览物情,得无异乎
2022-12-10更新 | 7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因河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二)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B.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 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C.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D.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史称东西二周。秦始皇消灭“二周”统一了国家,故曰“吞二周”。
B.“先王”,“先”,可以指“祖先,上代的人”,也可以是“尊称死去的人”。这里泛指秦以前的帝王。
C.“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黔,黑色。
D.“城池”,城墙和护城河。“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的意思是据守华山以为帝都东城,以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概括叙述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叙述为主;文段(二)分析秦王失国的原因,以议论为主。
B.作者认为秦之所以失天下,主要原因是攻守之势异,而“取与守”没有“不同术”。
C.这篇《过秦论》讲究铺陈渲染,行文又多用骈偶,琅琅上口,虽然不是赋,却带有赋的特色。
D.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并讲求细节的准确真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
2022-08-05更新 | 18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