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杜甫(712-770)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86 题号:1138982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返照

杜甫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唯高枕 ,绝塞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


[注]①高枕:杨雄《解嘲》:“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余。”②③绝塞、南方:均指夔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运用互文手法写白帝城黄昏时雨过天晴。
B.诗题为“返照”,诗中仅第三句写返照,此诗只是拈二字为题,不是专咏“返照”。
C.石壁倒映江中,归云缭绕树间,诗中有画,此情境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D.诗人年老多病,夔州天气不好之时,只有早点关门睡觉,高枕则无忧。
2.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笔叙写景物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即白露,秋天。“巫山巫峡”,即诗人所在。用“凋伤”“萧森”给全诗笼罩着败落气象,阴沉气氛,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B.颔联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
C.颈联紧承上联,由秋天景物触动诗人情思,自然而然由景物描写转入抒情,运用拟人等手法直接抒发作者的羁旅之思,忧国之情。
D.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沉郁顿挫,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2.本诗与《登高》都是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与结构安排上较为相似,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2023-03-04更新 | 197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老莱子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典,用古代的美谈和当今的时局形成对照,点出当时的时代背景。
B.颔联“何处访庭闱”一句采用问句,暗示这也正是首联“万事非”中的一例。
C.诗中写黄牛峡的景属于虚写,杜甫《望岳》的写景也采用了这一手法。
D.诗人在秋天送别友人,但全诗并不见离别的感伤之情,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2019-09-30更新 | 11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②忽漫:忽而,偶然。③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④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童年伙伴的亲切和重逢的喜悦及朋友间失去联系的茫然之感和感伤离乱的情怀。
B.颔联写出了当故交叙Ⅲ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使相见的欢愉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
C.尾联中的“酒”是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是诗人“别筵”的眼前风光。
D.这首诗迂曲顿挫,先情后景,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情景表达的套路完全相同。
2.诗歌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进行赏析。
2020-02-18更新 | 10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