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荀子(前313-前238)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0 题号:1140077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日: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稿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                                     中:合乎
B.金砺则利                                 就:靠近
C.则明而行无过矣                       知:智慧
D.舟楫者,非能水也                    假:假如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青,取之                       州司临门,急星火
B.故木受绳                         于其身也,耻师焉
C.无成江海                            勇气闻于诸侯
D.蟹六跪二鳖                       侣鱼虾友麋鹿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观点,然后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几个方面加以论述,论证严密,说理透彻。
B.运用比喻进行说理,是《荀子》一书的突出特点,节选的文章使用了许多比喻,寓议于喻,形象生动。
C.作者以“登高而招”“顺风而呼”两个比喻说明君子应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依靠别人取得成功。
D.文章在论述学习衢要积累和专心的道理时,将几组正反相对的情况放在起,对比鲜明,增强了说服力。
4.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面加点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𫐓以为轮            通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B.善于物也        借助
C.而江河            横渡
D.锲而不            舍得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河”指的是黄河。
C.荀子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反对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说,主张“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D.《劝学》中“驽马十驾”一句中的“驽马”指的是:十匹劣马。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要想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意义十分重大。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明君子不仅天赋高于常人,而且后天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积善”要达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
D.《劝学》一文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作者再对偶中适当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023-01-24更新 | 7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二)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B.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C.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D.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河,在古诗文中“江河”往往特指长江和黄河,还可引申为江山、国土。
B.桀纣,夏朝的夏桀王和商朝的商纣王的并称,相传都是暴君,故后泛指暴君。
C.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D.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文中就是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均选自《荀子》的开篇之作《劝学》,文章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B.材料一第一段中作者认为学习要善于借助外力,要善于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即不能闭门造车,要借助外物。
C.材料一中,作者用蚯蚓和螃蟹作对比,说明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论证了有恒心才能做成事情的观点。
D.材料二第一段中作者认为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致志的事情,君子如果学一阵,又停一阵,就会成为市井中的普通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2022-02-20更新 | 11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劝学》)

1.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
B.“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
C.“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而后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课文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文章将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D.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5.《劝学》第二段中运用的几个比喻在意义上有何内在联系?
2023-06-26更新 | 1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