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5 题号:1142290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一、二句写有美堂所见之景,但并未细致渲染描摹而是高度概括,凸显湖山秀美、壮阔的特点。
B.三四句转入送别主题,词人联想到别后难以相见的境况,劝友人举杯畅饮,表达了留恋难舍之意..
C.过片两句又转而写眼前环境,有灯火,有歌声,视听结合,营造出一种迷蒙而又略带悲凉的意境。
D.下片第三句的“归”字一语双关,既指宴罢归家,又暗指归隐,含蓄表达了词人渴望归隐的情怀。
2.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皆用“月”作结,二者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①

苏轼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珠帘十里卷香风。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语音犹自带吴侬。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注释]①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四月,苏轼从杭州任上被召回朝廷,赴京途中过扬州,友人设宴,于是作此词于席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以“何人”怀念李白的设问入手,以“江东”“草堂”作答,叙写了词人对朋友的思念,其情犹如杜甫怀念李白一样。
B.上片“几千重”似让抽象的情感有了实感,让感情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大大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意趣无穷。
C.下片起首二句照应标题,写词人乘小船连夜来到扬州,路途劳累,坐下后看着自己的“衰容”,一时之间又惊又笑。
D.下片尾句化用杜甫名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词人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这次重逢的惊喜与迷惘,深化了与友人间的情谊。
2.本词蕴含词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词句,谈谈你的理解。
2024-05-06更新 | 21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景,描绘万里长江极其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B.“故垒西边”三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人道是”说明这里正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地方。
C.“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寥寥数语,有声有色;“江山”两句由写景自然过渡到写人,为下阕作铺垫。
D.“故国”三句,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到伤已。“人生如梦”两句,貌似超脱,实则无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
2.这首词是苏轼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请结合诗句分析苏轼豪放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3-02-26更新 | 26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本词为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下列对《鹧鸪天》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两句由近及远地描绘诗人的生活环境,此地树木茂密、翠竹掩映、蝉鸣缭乱、枯草凄凄、池塘狭小,展现了居所旁幽狭的景象。
B.上阕后两句运用动静结合手法,将白鸟翻飞、自由翱翔的欢腾与绿水映衬的红荷散发出的幽微清香融汇成一幅清新美好、淡雅怡人的画卷。
C.上阕四句调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铺陈了大量意象。意象之间既有生机与衰颓的对比,又有色彩暖冷的对比,暗示出诗人心境复杂。
D.下阕“村舍外,古城旁”点明诗人的活动范围:“杖藜徐步转斜阳”描写细致,既呈现诗人的老态,又表现出诗人散步的悠闲,兴致颇高。
2.本词(《鹧鸪天》)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写到了雨,而两场雨又有诸多不同,请结合诗句分别从雨的特点、作者写雨的手法、对雨的情感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2019-12-04更新 | 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