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2 题号:1142373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家对教育不满,主要体现在哪里?无非是孩子们出了问题,即现在的学生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动辄离家出走,或者轻生;只知道做题,创造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太自私,团结协作能力不足,等等。这些,归根结底还是做人的问题。

但遗憾的是,家长们对此几乎没有太多的重视,更谈不上正确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念。一谈到家教,就变成了花钱请老师教文化课,而不是家长的身体力行。

中国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很舍得花钱,不惜砸锅卖铁,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与付出。更有甚者,一些权贵和富有人群,用金钱换责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花巨资让孩子一个人出国留学,表面上为孩子做出贡献,实则是不负责任。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我们经常是指责学校、社会,而不是反思自己。

当我们控诉应试教育的时候,我们是否反思自己也是一个积极的推动者?是否逼迫孩子报了很多的辅导班?当我们指责社会无序时,我们是否给孩子做出了表率?

如果不是从事专门研究工作,那么,在学校学的知识大部分都会遗忘。但是,协作、感恩、创造力、想象力、忍耐力、反省能力等等,最终会沉淀下来,而在这些教育方面,家长可以也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编自《教育改革要从家长教育开始》原载《人民日报》)

材料二:

   

(摘编自“搜狐网”《做家长的六个层次,你到第几层了》)

材料三:

家长教育模式即家长教养模式,也称为家长教养方式体系(即家长教育系统或模式化),是指家长在抚养子女和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性的系统和模式,是家长对子女的抚养模式和教育模式的综合。综合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的一些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对家长教养方式的研究,影响家长教荞模式的因素主要有家长素质与修养、家长职业、家长婚姻、家长行为与习惯、家长社会阅历、家长成长经历、家长教养行为、家长教养观念、亲子关系、子女情感与行为互动、家庭结构、家庭交往和国家法律等,而且家长教养模式具有主观性、客观性、社会性、稳定性、综合性等特征。

根据家长素质和个体行为的特点,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把家长教养模式分为专制型、权威型和宽容型三类。权威型为比较成功的家长教育模式,具有家长素质高、灵活变通、通情达理、宽容民主、教育观念先进、教育方法比较理性、适度满足子女需要、子女适应能力较强等特征。其他两种类型都有很大缺陷,在这些模式下子女都会出现各种社会化缺陷。

根据家长性别,家长教养模式分为父爱型(或父权型)、母爱型(或母权型)、混合型(家长协作型)。混合型为比较科学的模式,父母适度关爱,促进子女健康发展。其他两种都带有专制型模式和宽容型模式的许多特征。根据子女年龄,家长教养模式分为婴幼儿型,儿童型,成年人型。

根据家长社会化成熟程度,家长教养模式分为家长的社会化成熟型、社会化比较成熟型、社会化不成熟型三大类型。在发达国家,大多数为家长社会化成熟型,少部分为社会化比较成熟型,极少数为社会化不成熟型。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极少数为社会化成熟型,少部分为社会化比较成熟型,大多数为社会化不成熟性。

(摘编自彭文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改革要从家庭教育开始,依据材料二的图表来看,仅仅付出金钱或仅仅付出时间是非常低的层次,并不可取。
B.中国家长在教育上很舍得花钱,却不身体力行,孩子一旦出现问题,家长往往指责学校、社会,而非反思自己。
C.家长教养模式具有主观性、客观性、社会性、稳定性、综合性等特征,这是影响其成熟程度的主要因素。
D.鲍姆林德将教养模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宽容型,其中,权威型教养模式下成长的孩子适应能力强,其家长素质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人父母应该从更高层面上思考教育、思考孩子的人生规划,鼓励孩子敢于面对困难,引导孩子不断学习,成为最好的自己。
B.教育孩子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教育孩子该如何做人的问题,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的家长往往会忽视在孩子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
C.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的一些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对家长教养方式的研究表明,家长素质高,其教养模式就比较科学。
D.家长教养模式根据家长性别可分为父爱型、母爱型和混合型。这种划分的根本目的在于强调家长要采用混合型教养模式。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怎样做一个成功的家长。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共享不仅仅拘泥于经济领域,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种领域都应包含在内,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限于物质财富领域,而是对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都有各种各样的诉求。

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和方向,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坚持渐进共享,要做到既积极而为又量力而行,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尽力解决当前必须解决和能够解决的民生问题,又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可承受能力,积小胜为大胜,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摘编自《习近平阐释共享发展理念》)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各类共享经济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对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影响与日俱增。共享经济理念受热捧是基于两种优势:闲置资源的社会化再利用,用户需求的个性化配置。但是,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快速成长过程中也面临治理手段跟不上发展形势等问题。新生事物发展总是领先于当时的法律法规,创新就可能导致相关监管规则滞后。对其引发的各类问题,既要重视并加以解决,又不能因噎废食。共享经济通过人人参与的方式,将闲置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有效配置,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监管工作应当及时跟进、积极探索,既鼓励创新创造,又注意防范负面影响。通过共享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人类文明一贯的追求,共享经济真正的活力,不仅来自互联网技术将社会潜在资源激活的商业模式,更源于对社会真实需求、美好期待的有效回应。

(摘编自《让共享经济走好未来的路》)

材料三:

2016年11月,第一批共享单车进入成都,仅时隔4个月,成都提出“3+7+N”协商管理制度,“N”意味着共享单车的管理不再只是政府交通管理部门的“分内事”,共享单车企业能够也必须广泛参与其中,共享经济需要“共同治理”,这或许也是“成都模式”新一轮探索的重要价值。在成都市交通委员会运输处接管共享单车的监管事务后,副处长李乔成为了政府与共享单车企业之间的连接纽带之一,他的一个重要工作职能,就是要随时保持对企业的关注,若企业因经营不善而面临倒闭风险,他们可以及时给予帮助、寻找对策。

共享治理的作用也体现在统筹社会资源,更高效推进城市与共享出行新业态相契合。在成都,市交通委员会与城管等部门在共享单车协调供应、规范停放等方面进行合作,由各共享单车企业主导,“单车猎人”等社会团体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良性治理环境。

(摘编自《以共享推动城市发展》)

1.下列对“共享经济”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发展速度太快是原因之一。
B.共享经济通过人人参与的方式,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实现了闲置资源的有效配置。
C.共享经济来自互联网技术将社会潜在资源激活的商业模式,因此具有真正的活力。
D.共享经济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管,既要鼓励创新创造,又要注意防范负面影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不限于经济领域,需要满足人民对社会生活多个领域多样化诉求。
B.共建才能共享,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和方向,共建实现之后才能实现共享。
C.共享经济要满足用户需求的个性化配置,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D.共同治理的“成都模式”是高效推进城市与共享出行新业态相契合的探索。
3.如何进一步推动共享经济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19-12-28更新 | 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连日来,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心。

这类病毒原本存在于野生动物身上,把它们引到人身上的祸源,与一些人管不住自己的嘴——乱杀、乱吃野生动物有直接关系。而事实上野生动物在营养上没有什么优势,吃了还可能致病。“人类历史上夺走近2500万欧洲人生命的黑死病,祸首就是来自野兔、旱獭的鼠疫;导致SARS的冠状病毒源自蝙蝠,并以果子狸为中间宿主……”虽然吃的时候烧熟、煮透可以杀死绝大多数微生物,但在捕捉、运输、储存及销售过程中,相关人员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动物活体或冻货,依然有很大的概率被各种细菌、病毒感染。这些野味没有经过正规的检验检疫,一旦携带可传染人的病原体,后果不堪设想。17年前的SARS,今天的新型冠状病毒,都是惨痛的教训。

(改编自人民网《善待野生动物,别让舌尖上的疫情重演》)

材料二:不论细菌还是病毒都要突破人体的重重防线才能够完成入侵,但人体终将发现它们的存在,人类的免疫系统有着自己的防护措施和预警机制。

人类保护自己的方式首先是防御,皮肤和黏膜使人体形成了一个相对密闭的系统,当有害物质将要侵入人体时,皮肤和黏膜将外界致病因素阻挡在体外。接下来,黏膜表面和人体内部总是有着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在“巡逻”,防范病原体的入侵。以溶菌酶来举例,它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逸出而使细菌溶解,还可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结合,与DNA、RNA、脱辅基蛋白结合形成复盐,使病毒失活。因此,该酶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等作用。当强大的病原体突破了前两道防线后,人体的反攻才刚刚开始。通过吞噬细胞的吞噬和特殊的免疫细胞的分析,人体生产出了可以特异性识别入侵物的抗体,抗体可以让病原体粘连在一起,不再具有入侵性,最终暴露在细胞间的病原菌会被杀灭。但入侵了细胞的病毒是否安全了呢?非也!人体可以精妙地识别哪个细胞被病毒感染了,进而派出“杀手”杀死被感染的细胞,释放细胞内部的病毒,供抗原消灭。

然而,人体的反击是需要时间准备的,病原体就会通过这样的时间间隙大肆入侵,占领人体。细菌感染一度成为人类最大的敌人。比如当年鼠疫在欧洲叫做“黑死病”,曾经三年间就使欧洲人口减少三分之一;我国现在还将鼠疫和霍乱列为甲类传染病。直到抗生素的发现和推广,人类才控制了细菌感染的暴发。抗生素主要对细菌有杀灭作用,通过破坏细菌细胞的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改变内部代谢、阻碍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等,进而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

但是,抗生素对病毒是无效的,因为细菌和病毒的结构完全不同。由于细菌拥有细胞壁,还有自己的核酸复制机器和核糖体,所以抗生素只要针对这些靶点设计,就能保证杀伤细菌而对人类副作用很小。但是,病毒没有细胞壁,没有自己的核酸酶,也没有核糖体,它所有的功能都依靠宿主细胞来完成。所以抗生素并不能杀死病毒 。

理想的抗病毒药物是既能作用于病毒增值周期的某个或几个环节,予以干扰或阻断,又不影响宿主细胞的正常代谢。如常见的药物病毒唑,提供了大量核苷酸类似物,偷梁换柱取代了正常的核苷酸,使病毒失去了复制能力,起到了抑制病毒扩增的作用,但对人体也有很大副作用。

针对这次的肺炎疫情,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研人员也在细胞水平上初步筛选出了对新型冠状病毒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药物。但面对病毒的治疗,人类始终没有找到像抗生素一样普适性特效药,积极的治疗都是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去对抗病毒,因为只有生物本身才真正懂得如何对抗生物。

(改编自光明日报《专家详说细菌和病毒》)

材料三:传染性疾病即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疫病。人类经历了无数恐怖的传染病,诸如天花、鼠疫、1918年甲型流感等;动物疫病中也有牛瘟、口蹄疫、禽流感等。技术革命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清洁饮水、免疫接种、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拯救了无数生命。但是生物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可以带来人类文明,也可以威胁人类生存。生物技术被人谬用,将对人类健康、农业、环境造成威胁。可能被谬用的生物技术,包括病原微生物的改造与合成、基因编辑、种族基因武器、仿生学等。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只要是一个懂生物技术的人,随便在实验室就可以人工合成病原。小儿麻痹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可以通过大家熟识的“糖丸”预防。美国纽约大学的实验室,就成功的人工合成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加拿大学者人工合成了更大的类似天花的马痘病毒。先进的DNA合成和基因编辑技术让科学家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使有害细菌变得更致命。可以“白手起家”,从头开始合成那些已经绝迹的病毒,甚至可以将随处可见的微生物制造为武器。经过特定基因修饰的微生物一旦侵入人体就会快速产生致命毒素。2016年美国国家情报部门已将“基因编辑”技术列入了“大规模杀伤性与扩散性武器”威胁清单中。

(改编自赵启祖《<生物安全法>对传染性疾病防控的重要意义》)

1.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流程,最准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染性疾病规模式暴发,是人们通过乱杀乱吃把原本存在于野生动物身上的病毒引导自己身上造成的。
B.目前的抗生素通过破坏细菌细胞的结构来杀灭细菌,但对没有细胞壁、核酸酶以及核糖体的病毒是无效的。
C.在没有找到普适性特效药之前,人们只能暂时借助某些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药物以及自身免疫力来对抗病毒。
D.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合成病原体的难度大大降低,懂得生物技术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制造致命病菌。
3.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病原体会利用人体反击需要时间来入侵人体,科学家如果能找到相应办法,或许能提升人体防御能力。
B.抗生素与溶菌酶在杀死细菌的机理、过程上是一致的,都是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来杀灭病菌。
C.人们常见的抗病毒药物病毒唑虽然有副作用,但是对病毒宿主的正常代谢不会有任何不良影响。
D.当前针对没有细胞壁、核酸酶以及核糖体的病毒进行防治的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在其找到宿主前将其杀死。
4.请简要阐述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根据有关内容,谈谈我们对生物科学技术的认识和态度。
2020-11-24更新 | 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数字经济具有强渗透性和融合性,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形成数字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实体经济形态,发展就有了新动能。白酒是四川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泸州老窖厂区,工厂对关键环节的指标和参数进行分析,实现了智能化拌和、上甑,推动生产智能化、摘酒自动化,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四川,不只白酒,网约车、共享单车、外卖平台等新兴业态,都通过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催生出了经济发展新动能。

四川作为全国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始终紧跟信息技术步伐。围绕高质量发展,提出着力构建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5个万亿元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为主体的“5+1”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就是要发挥这个“1”的撬动作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数字潮起 川蜀潮生》,《光明日报》2019年11月19日)

材料三:

当前,网络购物、在线外卖、手机支付等数字化消费场景,已像柴米油盐一样,进入老百姓日常生活;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等数字化融合场景,持续产生着“化学反应”,助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是大势所趋,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作为世界网络大国和数字经济大国,更加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正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要通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出产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远程医疗等数字化产业新业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站上数字化高地。

5G通信将打破信息传输的带宽限制,数字技术的驱动引领效应将更加明显,数字经济将不断开辟新赛道。积极抓住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发挥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的优势,不断提高数字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就会更加强劲。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1日)

材料四:

当前,数字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如火如荼。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层面,需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化发展,稳步提升对通信网络建设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要高标准、高起点推动传统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积极构建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提高数字资源的交互效果,为发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升级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还要采取更多措施、投入更多资源,加快中西部欠发达省份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发展数字经济,人才是关键。需着眼长远,通过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中心等大力培养数字经济专业化人才,重点突出对人才原创性、基础性技术研发能力的培养,着力打造一批基础理论功底深厚、研发技术过硬的数字经济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

(《发展壮大数字经济的现实路径》,《经济日报》2020年02月1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14年到2018年的五年里,中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占GDP比重也在持续上升。
B.数字经济发展规模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相关性。东北、西经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一定程度上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C.数字经济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助力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D.中国将通过发展5G通信,积极抓住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不断提高数字技术发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规模远大于其他地区,珠三角地区次之,这两个地区数字经济总量占全国数字经济总量一半以上。
B.在四川,数字经济将白酒,网约车、共享单车、外卖平台等新兴业态,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催生出了经济发展新动能。
C.中国作为世界数字经济大国,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D.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不到位导致“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
3.我国在数字经济的发展方面已取得的成绩有哪些?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2020-05-20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