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58 题号:1146877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5批近800人的专业队伍驰援武汉,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4900余人来自中医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国际临床评价指标认为,对于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真正反映疗效的关键指标是转重率。临床发现,中医验方在减轻发热咳嗽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升人体免疫力方面有独特优势。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作为欧洲第一个实现中医药立法的国家,匈牙利在抗击疫情之初就非常重视中医药的作用。今年2月底,在匈中医师就开始熬煮可以增强免疫力的中药茶饮,并免费向当地民众发放。“中医药能因人而异地进行针对性治疗,帮助病人减轻病症,作用显著,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获得越来越广泛认可。”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已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中医药正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

(摘编自《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医药抗疫》,《人民日报》2020年3月24日)

材料二:

有人质疑,面对一个新发疾病,西医没有特效药,中医为啥有方子?

其实,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看待人体和疾病的角度不同,治病方法也不相同。例如,面对新冠病毒,西医的重点是寻找有效药物,直接消灭病原体;而中医则着眼于病因和病机,通过整体调节,清除病原体的生存环境,调动人体的自我痊愈机能,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本次疫情初期,我国中医专家对患者进行诊察分析以后,结合武汉气候特点,得出一个基本判断:新冠肺炎属于“寒湿疫”,在治疗上应主要针对寒和湿,用辛温解表之法。为此,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荐“清肺排毒汤”。此方是对张仲景相关经方的融合创新运用,既祛寒闭,又利小便祛湿;既防疫邪入里,又调肝和胃。除了通用方,还有针对不同病情、不同证型的其他方剂和中成药。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回望中华民族历史,中国人和疫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说文解字》云:“疫,民皆疾也。”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疫”的记载。东汉中后期,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明代医学家吴又可写出了我国温病学第一部专论疫病的著作——《温疫论》。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在传染病防治中起到积极作用。凭借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和针、灸、砭、药、按跷、导引等医术,中华民族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凶险疫情。中医药学组方的关键,在于精准找到病因病机,明确治则治法。无论什么疾病,中医只要找到致病原因,就能从古代经典中得到答案,从而制定出诊疗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并用,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法宝”。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中医和西医是战友。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才能降伏病魔、造福患者。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中西医的差异,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盲目否定中医。

(摘编自白剑峰《用疗效证明中医实力》,《人民日报》2020年3月13日)

材料三:

3月18日,中国第二批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13人抵达意大利,其中中医专家引人注目。这是中国首次派出有中医的医疗专家组驰援海外战“疫”。中医专家将向海外讲述中西医结合战“疫”的中国经验,并为当地侨胞提供诊疗咨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显示,迄今,中医药参与治疗的中国确诊病例超过90%。世卫组织近日发布消息,决定删除其官网上关于抗疫“常见问题”一栏中“不应使用传统草本药物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关内容。此举被认为是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全球战“疫”,中医大有可为。然而,受文化传统差异和各国法律政策影响,在参与世界各国的临床救治过程中,中医和中医药依然面临重重阻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道人类共同考题,疗效是最佳答案。中医出海,和西医强强联合,势必为世界彻底战胜疫情注入一剂“强心针”。

(摘编自《侨胞为何对中医战“疫”充满信心?》,《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3月2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药方剂可有效抑制新冠肺炎病情转重,其疗效体现了国际临床评价关键指标要求。
B.中医药传到多数国家和地区,甚至受到法律保护,说明其已迈出走向世界的坚实一步。
C.西医中医各有千秋,并且作用互补,这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疫病的重要原因。
D.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这标志着世卫组织对中医药的肯定。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专家对新冠肺炎的属性判断及各种中药方剂的使用,真正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B.《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自其问世后人们才对传染病有了正确、全面的认知。
C.无论是何种疾病,中医都能从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中得到答案,制定出诊疗方案,帮助患者战胜肆虐的病魔。
D.为进一步消除因文化传统差异和法律政策影响给中医药参与海外救治带来的阻碍,中医专家需加大驰援力度。
3.中医专家能够参与驰援海外战“疫”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理想

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乃天地人合一。世界则只是这一个世界,在此世界之外,更没有第二个世界。我们从这一点再来讲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究竟人类理想最后要达到一个怎样的境界?中国人则只讲世界大同,天下太平,其终极理想还是在这个世界上。

现在的欧洲人、美国人,科学发展到如此地步,他们有没有想到像中国人所想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呢?十九世纪的英国人,似乎只想这个世界是他们的。他们兵舰所到,国旗永远有太阳照着,殖民地则永远由他们统治。若能让殖民地人也信了耶稣,死后同上天堂,那是他们的义务。至于在此世界上之帝国主义以及殖民政策,则像不复与耶鲜相干。耶稣的终极理想,似乎并不在此世界上,中国人则只认有这一世界,因此只在此世界上作安排,作期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地人三者合一,便是一止境。

但最近的我们又要笑自己说,中国人地理知识太缺乏,不知天下那般大。但至少古代中国人也知道了这个国家之外还有一天下,所以不仅要治国,还要平天下。此一理想,在春秋战国时就有,那时有很多国家,所以想治国,便要连带想平天下。到秦汉一统,四外蛮夷比较不成大问题,一个国家即等于是天下了,那亦不足深怪。可是今天,看这世界,看联合国的种种情形,才觉得世界大同、天下太平的这一理想,还得要再宣扬。单凭军事武力,不能叫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的。若论经济方面,单凭货财交流,也不能使世界大同、天下太平。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但法律更不能使世界大同、天下太平的。

中国人所想象的天下太平、世界大同,似乎最伟大,最实际,但讲起来,诸位或许会觉得其很荒唐,很玄虚,很迂腐。《大学》上说:“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则一切皆从个人本位做起,从自己德性上做起。但我问诸位,是不是能想出另一条快捷方式呢?军事、经济、政治、法律纵使能统治此世界,但不能使世界大同,天下太平。这些只是在人类之上再加上一番力量,叫人不得不从。中国人却最看不起这个力量。要把这个力量大而化之为道为天,小而纳之于各个人的德性,使各人的德性能与天、与道合而为一,则各人便是一枢纽,一中心。此身即是一自然,亦即是一天地,与大群合一之天地。

中国文化最看重人,要叫每一人成为天地中心,作天地主宰。纵不是作全天地的主宰,却能作我一小天地的主宰。宋代理学家张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地像是没有心。我们替天行道,便是为天地立心。上帝生我此身,或者上帝当时也未想到如何来运用我此身。此刻我们要为天地立心,我的心就是天地心。上帝只是要生万物,此刻我对上帝说,这里栽一朵牡丹好不好?上帝会答应我说,你栽吧。我在此把那乱草除掉,栽一株牡丹,也是为天地立心。我们的命运像是掌握于天地,但天地并不管,治乱兴亡一由我们自己。我们为生民立命,要使其长治久安,上帝也不来反对。但此中有大道理,大学问,中国古代圣人早已讲过,我此刻来为往圣继绝学,也即是为万世开太平。这即是为实现世界大同、天下太平开一路。

(摘编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十九世纪的英国人看来,“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追求是以传播宗教思想实现的。
B.中国古代人地理知识缺乏,不知天下那般大,所以才有“世界大同”的思想。
C.中国人最看不起军事、经济、政治、法律带来的力量,而看重个人的德性。
D.中国文化希望每一个人都成为天地的中心,是因为我们不能让自己的命运被天地掌握。
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论证思路清晰,深入浅出,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手法证明中心论点,语言生动形象。
B.文章以十九世纪英国人的殖民统治为例,证明欧美人同中国人对于“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认识是有相似性的。
C.作者认为当今还得要再宣扬“世界大同、天下太平”这一思想,是因为当时世界的现实离这一理想还相差得太远,
D.文章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旨在证明中国人的世界大同思想并不迂腐,而是建立在“个人本位”基础之上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以“世界大同”为终极理想,这与西方国家传播宗教统一思想的性质是不同的。
B.虽然“天下太平、世界大同”在有些人看起来很迂腐,但作者认为它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C.作者通过模拟与上帝关于“栽株牡丹”的对话,表达了他对基督教思想作用的不认可。
D.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人三者合一,天地的内涵并不只是现实的天地,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2020-07-15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0年,《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绿水青山带笑颜》等多部扶贫题材电视剧播出,将创作视域置于近年来日益引人关注的新乡村建设与发展上,展现了新乡村新形象,并呈现出内容表现与艺术传达等诸多方面的新特征,或可归类为新乡村剧

这些扶贫剧之首先在于贴合新时代叙写新乡村故事。变化中的新乡村,正以《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中的下溪村、《绿水青山带笑颜》中的石坞村等为典型样貌——农村环境保护所呈现的青山绿水自然生态之美,加之农民居住环境升级改建所带来的美化宜居之貌,共同构建起美丽乡村的外在景观;而种植、养殖、农家乐、乡村游等多业态并进的绿色产业链建构,以及传统手工艺发掘、新型民宿建设等乡村综合优势的发挥,则成为支撑新乡村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

心态如何随环境同迁,观念如何与时俱进,是当下新乡村建设的迫切命题。在《一个都不能少》中,贫、富两村村民的矛盾冲突,恰似乡村振兴中旧与新博弈的缩影,在此过程中,旧有积习与传统观念的转变,对自私、狭隘、短视等负面心态与不良品性的克服,对生产技能与综合能力的细致培训与全面提升,成为除旧布新、革故向前的重中之重,亦是电视剧表现的核心内容。此外,在环境规划之中注重独特美感,在整体建设中注入人文关怀,方为新乡村良性发展之道,亦应是新乡村剧着力传达的新理念。扶贫剧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力量及其凸显的生力军新形象。如此集中地呈现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干部”“科技特派员”“返乡创业青年等年轻一代,自觉地投入乡村扶贫振兴与持续发展大业,凸显在电视屏幕上应尚属首次。这支充满青春活力、站位时代前沿的生力军,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与全面给力的作为,发挥其各自优势,在积极吸纳亟须人才、广泛引入外部投资、配合各级政府开展乡村发展规划项目等方面,可谓各尽其能。同时也以其独到见识、学识与智慧,努力拓展着契合时代需求的发展新思路。

随着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农村将会发生更加翻天覆地的变化,期待创作者们对新乡村题材的进一步关注和对新乡村生活更深入的体验发掘,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扶贫剧以飨观众。

材料二:

为了塑造扶贫英模的先进形象,不少扶贫戏自始至终急于凸显主人公的义无反顾、心无旁骛,却对其为何如此坚定交代得不清不楚;或是急于将主人公扶贫工作中的各种事迹堆积在一起,却忽略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意志选择。注重人物做什么而忽视为什么这么做,容易导致舞台上常见的事多而戏少的报告会模式

扶贫剧作中,施动的扶贫干部与受动的贫困群众,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在舞台上得到展现的权利。当下的扶贫题材剧作,无一例外都把其中施动者的先进典型作为主人公,彰显他们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而被帮扶的受动者,从未成为被刻画的主体。

这些帮扶对象看似在场,甚至经常成批出现,但其灵魂深处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仍然是被遮蔽的,他们其实更接近于一个群体符号,处于一种隐性的失语状态。只要这一点未被充分揭示,扶贫工作的艰辛与复杂,以及扶贫工作者所遭遇和克服的实际困难,就仍然有可能被简单化处理。这对剧作着力塑造的先进典型,又何尝不是一种损害?

(摘编自穆海亮《扶贫戏:以为本,方成经典》)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等多部扶贫题材电视剧播出,带来影视创作视域的改变,人们开始关注“新乡村”建设与发展。
B.“新乡村剧”多以体现农村环境保护所呈现的青山绿水自然生态之美、农民居住环境改建升级所带来的美化宜居之貌的“美丽乡村”为背景地。
C.“新乡村剧”揭示出支撑“新乡村”持续发展的多业态并进的绿色产业链建构,以及传统手工艺发掘、新型民宿建设等乡村综合优势的内在力量。
D.乡村振兴中旧与新的博弈、在环境规划之中注重独特美感、在整体建设中注入人文关怀、塑造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形象”等成为“新乡村剧”的亮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扶贫剧中的“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干部”等年轻一代,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力量、新形象,也是扶贫剧中最引人注目之处。
B.创作者们想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扶贫剧,就要进一步关注新乡村题材和即将发生的变化,更深入地体验新乡村生活。
C.“新乡村剧”在内容表现和艺术表达上既有自身特点,贴合新时代,也有其缺点,有堆积事迹、呈现“报告会模式”的现象。
D.“新乡村剧”中,帮扶对象经常成批出现,造成他们的生命体验被遮蔽,扶贫工作者所遭遇和克服的实际困难往往被简单化处理。
3.如果你是影视剧的导演,让你执导一部“新乡村剧”,你在塑造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形象”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1-01-29更新 | 6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传统美德是指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存在过的、在今天仍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道德规范、行为等的总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方面内容。

“讲仁爱”。仁的核心是“爱人”。孟子提出“四端说”,认为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从恻隐之心推而广之,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剔除传统仁爱美德中的历史局限性,如差等之爱等,将之融入平等爱人等现代理念,必然能使之成为现代公民道德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文化资源。

“重民本”。“民本”既是一种执政理念,也是一种道德要求。“重民本”作为传统美德,主要是针对从政者而言的,但是,在现代社会,治理国家已经不单纯是从政者之事,而是大众及所有民众之事。在这一意义上,传统美德中“民本”的理念可以为现代社会公民道德中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等要求提供可借鉴的资源。

“守诚信”。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受到历代统治者和士人的推崇。《论语》中“信”字出现了38次,孔子从多个方面阐述“信”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并将“信”作为教育学生的四大科目之一。汉代以后,董仲舒将“信”看作是规范一切道德关系的纲常之一。今天,继承发扬传统诚信美德,将之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结合,对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崇正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正”与“义”联用,表示人的德行。“义”还与“仁”“礼”等相结合,构成人们处理人伦关系的重要规范。“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的义利观成为中华民族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今天仍然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尚和合”。尚和合,就是在正视事物之间差异和矛盾的基础上,尊重差异、协调矛盾,倡导多元共存、和谐合作。《左传》说:“让,礼之主也。”《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在今天,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处理好鼓励竞争与崇尚和合的关系,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弘扬谦敬礼让的中华传统美德,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价值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求大同”。《礼记·礼运》最早定义了“大同”的概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就是要行“天下为公”之大道;作为一种政治策略,就是要“选贤与能”以配享天命。如此,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讲信修睦”的大同气象。

中华传统美德,历经数千年的社会发展、文化变迁,积淀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传统习惯和行为方式中。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挖掘传统美德中的精华,对之进行转化与诠释,发挥其积极作用。

(摘编自鄯爱红《公民道德与中华传统美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仁爱”美德中存在着诸如“差等之爱”等的历史局限性,今天,人们不能照单全收,而应剔除糟粕后再传承。
B.“信”是规范一切道德关系的纲常,备受历代统治者和土人推崇;孔子在《论语冲曾经38次提到了“信”字。
C.在古代道家文化中,“正义”代表了人的德行,而“仁义”“礼义”更是人们在处理人伦关系时所应遵循的重要规范。
D.要想使整个社会呈现出“讲信修睦”的大同气象,既要推行“天下为公”的政治策略,又要推行“选贤与能”的政治理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习近平总书记概括出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个方面内容是全文的总纲。
B.文章在分别介绍六方面内容时,基本是兼顾古今,由今及古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意义。
C.文章旁征博引,在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与文化底蕴的同时,也使得文章庄重典雅,说服力增强。
D.文章写作目的是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古为今用,符合“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的传承原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古往今来“民本”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执政理念变成了道德要求,是因为今天的治理不再单纯是为官者的事了。
B.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处理鼓励竞争与崇尚和合的矛盾关系时,要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弘扬谦敬礼让的美德。
C.“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必须得到大力传承与弘扬。
D.对于历经数千年积淀而来的中华传统美德,要挖掘其精华,并对之进行转化,才能发挥其公民道德建设作用。
2020-07-28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