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毛泽东(1893-1976)
题型: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难度:0.4 引用次数:331 题号:11476142
选篇理由:①这首词语言慷慨悲壮、雄沉壮阔,仔细体会,更好地品味诗歌精彩的表现力。②本词表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者的不惧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与《沁园春·长沙》对比阅读,更好地理解一代伟人的广阔胸怀。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①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的委山上,位于娄山山脉的最高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长征中占领遵义,并举行了建义会议。2月,经过激战,夺取娄山关,这首词作于此时。②漫道:不要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写拂晓时分红军急行军前往娄山关,下片写黄昏时分战斗结束,全篇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
B.“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两句极为精练传神,不但交代了红军进攻娄山关的时间、环境,而且营造了一种壮烈的抒情氛围。
C.“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字表明了马蹄声急而低,“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用字十分精妙。
D.这是一首悲壮的革命战争的赞歌,凝重与雄劲豪放相统一,气氛悲壮,但又蕴含着勃勃生机,赞颂了红军的豪迈气概和英勇精神。
2.请简要赏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角度考虑)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么,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许多的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而可以闭着眼睛窃说一顿的吗?

要不得!

要不得!

注重调查!

反对瞎说!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埋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这是懦夫讲的话。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来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一定要出门吗?也不一定,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你所谓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状”弄明白,你的这个困难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您工的最妙方法。

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中国有许多专门从书本上讨生活的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共产党员,不是一批一批地成了反革命吗?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竞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继毫不存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读过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许多人,成了革命叛徒,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常常能够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

(摘编自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材料二: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调查研究,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等重要论断,对于我们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做到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基层、群众、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应成为领导干部调研的重点。在调查研究中,必须全面真实地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广泛凝聚群众智慧,使各项政策措施契合基层实际,符合群众利益。

调查研究不是为调查而调查,而要有的放矢,发现真问题。只有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此,开展调查研究,必须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了解情况,综合运用科学思维,分析解决复杂问题,把中央决策和上级部署落实落地,使调查研究真正产生实效。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掌握、运用并积累了大量调查研究方法,如碍点调查、开调查会、实地考察、典型调查等。这些宝贵经验永不过时。当前,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深刻影响着社会治理和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可以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调研领域,结合时代和社会变化,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开展网络调查、统计调查等,这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增强科学性。

(摘编自陈志勇《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用活共产党人的传家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剥夺不进行调查的同志的发言权是公道的,因为这些同志肯定是闭着眼睛瞎说一顿,不能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B.有些领导同志能力不够,遇到困难问题解决不了,恼火叹气,请求调动工作,这种“撂挑子”的行为是懦夫的表现。
C.“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一句中,前一个“本本”是指马克思主义等正确的理论。
D.毛泽东同志、习近平同志都对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正要论断,这说明我们党历来重视调查研究工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阐述了调查的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并指出调查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观点鲜明。
B.读过马克思主义却成了革命叛徒,不识字却常常能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材料一运用对比,旨在论证工人阶级重视调查。
C.材料一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除了举例论证,还运用了引用论证,如“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
D.材料二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后,重点论述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对人们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纯主观瞎说一顿的“唯我”、以为上了书就是正确的“唯书”、把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当作金科玉律的“唯上”都是应该极力反对的。
B.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不是因为马克思是“先哲”,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实践中被证明是对的,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开展调查研究时,应实事求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同时,也应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科学思维,致力于解决问题,避免出现形式主义倾向。
D.在信息时代,调查研究的方法应与时俱进,由蹲点调查、开调查会、实地考察等传统调查方法向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调查等方法转变。
4.材料一的语言表达特色鲜明,请任从两个方面举例概述。
5.请举两个历史故事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2023-09-02更新 | 1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市北部。1929年,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军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重新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太阳西斜时的彩虹入笔形象传神地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夏日黄昏图。
B.上阕从空中美景到眼前的斜阳关山,雨后群山格外苍白无力,显出苍茫的暮色。
C.下阕开始两句点出此词追忆的主题,这些弹洞点缀祖国河山,却显得分外美丽。
D.本词通过对大柏地夏天傍晚雨后的山川风景的描绘,表达出词人乐观豪迈的胸襟。
2.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2019-12-20更新 | 1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沁园春·长沙》上阕,完成下面小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寒秋       立:站立。
B.层林尽       染:染红。
C.鹰击长       空:天空。
D.谁主       沉:沉重。
2.下列对这首词中意象描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中的“红”用得极妙,它是表色彩的形容词,此处赋予动词的意义,既有色彩,也有秋天渐来、万山渐红的动态意境。
B.“漫江碧透”中的“漫”字极有特色,它是“整个”的意思,即放眼望去,整个江中碧绿通透,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和沉重的感受。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儿游动得欢愉自在的景象。
D.“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万类”指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霜天”表面上指自然界的霜天,实际上隐含当时我国所处的政治气候。
3.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触景生情,托物起兴。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好秋天,词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发出气壮山河的一问。
B.“怅”是慨叹的意思,它由“看”的内容而来,“问”由“怅”而发,流露出郁郁不思的感情。
C.这三句除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还包含革命领导权在谁手里的问题,表现出主人公的高度革命责任感。
D.“大地”和“沉浮”一语双关,它包含自然界、民族、国家等,还包含领导权应在谁的手里的问题。
4.“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进行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2020-10-26更新 | 1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