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5 题号:11477943
阅读下面文段,分别回答问题。

①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②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祥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④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节选自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第①②两段划线处,使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请根据选文简要回答。
2.第③段划线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空前的社会普及必然牵动上层文化界,上层文化界可以置身事外,也可以偶尔涉足,这就只能使社会普及停留在原生态的阶段;如果上层文化界终于按捺不住,浩荡介入,而且慷慨地把自身的文化优势投注其间,那么就会产生惊天动地的文化现象了。

昆曲,是世俗艺术中吸纳上层文化最多的一个门类。在昆曲之前,北杂剧也达到过很高的文化品位,也出现过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这样的文化大师,但是如果将北杂剧的创作队伍与昆曲的创作队伍作一个整体比较就会发现,昆曲创作队伍里高文化等级的人要多得多。

上层文化人排除了自己与昆曲之间的心理障碍,不仅理直气壮地观赏、创作,有的人甚至还亲自扮演。久而久之,昆曲就成为他们直抒胸臆的最佳方式,他们的生命与昆曲之间沟通得十分畅达,因此他们也就有意无意地把自身的文化感悟传递给了昆曲。《清忠谱》所表现的取义成仁的牺牲精神,《长生殿》所表现的历史沧桑感和对已逝情爱的幽怨缅怀,尤其是汤显祖的《牡丹亭》从人本立场出发对至情、生死的试炼和感叹,都是上层知识界内心的真诚吐露。如果我们把这几个方面组合在一起,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几根支柱。这几部传奇作品与《红楼梦》等几部小说加在一起,构成了明清两代一切文化良知都很难逃逸在外的精神感应圈。

高层文化人在给昆曲提升精神浓度的同时也给它带来相应的审美格调。众所周知,昆曲从文词的典雅生动、意境的营造到心理气氛的渲染都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不少唱词段落在文学价值上完全可以与历代著名诗词并驾齐驱。更难能可贵的是,多数昆曲作品在编剧技法上也十分高超,使得典雅深邃的文词能借助于戏剧性的舟筏通达当时无数世俗观众的接受水平,引起全社会的欣赏和迷醉。在唱腔上,音乐格局的婉转变化、演唱节奏顿挫疾徐的控制、配器的齐全都达到空前的水平,取得了柔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效果。在表演上,角色行当的细密分工,写意舞姿和抒情舞姿的丰富,念白的生动幽默,也使昆曲成了一门需要多年学习才能把握的复杂技艺。这些自然都与社会性痴迷所造成的激励有关,也与高层文化界对它的精工细磨分不开。高层文化人把他们的全部文化素养和审美积淀都投注在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之中,诗、书、琴、画、舞、乐融成一体而升腾成种种舞台景象。因此不妨说,离开了文化精英的大幅度聚合是很难办得到的。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层文化界按捺不住,介入世俗艺术,就会产生惊天动地的文化现象。
B.上层文化人把自身的文化感悟传递给了昆曲,因此昆曲成为他们直抒胸臆的最佳方式。
C.昆曲的审美格调不仅体现在唱词、唱腔和表演上,编剧的高超技法也引起了观众的欣赏和迷醉。
D.离开精英文化的大幅度聚合,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的审美格调就很难达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提出在社会普及的原生态阶段很少有上层文化界的涉入。
B.文章将昆曲和北杂剧进行对比,突出昆曲和上层文化界的紧密联系。
C.《清忠谱》《长生殿》《牡丹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组合在一起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几根支柱。
D.文章指出昆曲是世俗艺术中吸纳上层文化最多的一个门类,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昆曲对上层文化界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曲的很多唱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是众所周知的。
B.昆曲是一种世俗艺术,有一定的社会普及性,因此这一艺术吸引的主要对象和主要参与人是世俗观众。
C.社会性痴迷对昆曲所造成的激励和高层文化界对昆曲的精工细磨使昆曲成了一门复杂的技艺。
D.昆曲在唱腔上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取得了柔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效果。
2020-06-01更新 | 9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动画是想象力艺术,通过离奇的设定,变幻莫测的人物、场景和道具,把观众带入一个想象的世界。不论这个世界多么神奇,动画最终传递的是照进现实的力量,作用于真实的社会生活。

近年来,国产动画在制作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如何让想象力有效地照进现实,给予观众正向的价值,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优秀的动画片总会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阿达的《三个和尚》,在充满中国韵味的画面中讲述团结协作的故事。宫崎骏的《千与千寻》,观众随着千寻的脚步在神秘世界冒险,收获的不仅是放飞想象力的畅快,更是对勤劳、真诚、善良的认可。

随着网络动画的兴起,近年来涌现了一批适合成年人观看的国产动画。这对拓宽动画受众群、拓展动画市场是好事,但一些成人动画为了抓人眼球,把焦点放在“爽”的观感上,而非“美”的价值。在一些修仙题材动画中,主人公不用怎么努力就可以成仙,虚构的是实力至上、强者为尊的世界,崇尚的是弱肉强食的价值观,不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与以和为贵的中华文化传统理念也大相径庭。精心塑造外形漂亮的主人公,着力描绘酷炫的打斗场面,想象力没问题,但这样的动画很难让观众带着正能量回到现实中。

国外的一项调查表明,低幼儿童会显性地受到动漫人物行为的影响,并且效仿这些行为。4岁左右的儿童可能并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做,但会单纯地把影片中主人公的行为拿到现实中尝试。这就是有的动画情节具有危险性的原因。我们的创作要格外留意何种行为会被儿童带回现实。

与童话和幻想题材动画相比,现实题材取材自现实生活,人物场景距离观众很近,小观众受到的影响是直观直接的。外国动画中有不少运动、校园、职场等现实题材作品,在日本电视动画中,现实题材占比大约为1/5。中国动画中现实题材的内容相对较少,电视动画中的比例在5%上下,网络动画则更低,但也能看到不少亮色。比如《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大耳朵图图》这样讲述家庭生活的作品,持续保有生命力。《篮球旋风》等一批运动题材的作品接连诞生,致力于塑造中国青少年自己的体育动漫形象。《归音》讲述大山里的孩子在乡村教师的引导下爱上音乐,最终成为享誉国际的小提琴家的故事。《匆匆》则是一部乡村振兴主题的动画短片,在反映扶贫政策给女孩家乡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很多观众评价这些片子令人“泪目”“想起了自己的父亲”,相信这些正能量将不断呈现在观众的生活中。

当然,现实题材动画也要注意聚焦准确的问题。比如有部关于青少年成为流量明星的国产网络动画,把很多焦点投注在明星之间的尔虞我诈,猎奇所谓黑幕和潜规则。这种失焦值得警惕。

精品意识应该贯穿动画创作始终。我们鼓励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梦等题材的动画创作,目的不仅是推出作品,而是要让观众通过观看作品增强文化自信、滋养精神。如果只是肤浅地借用文化符号,做做表面文章,甚至做得很差、表现得很弱,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摘编自宋磊《动画作品更要有价值表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题材的动画动画产品只要注意了聚焦准确的问题,就可以通过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传递社会正能量。
B.对比日本电视动画,我国电视动画中运动、校园、职场等现实题材作品的比例相对较少,占比大约为5%网络动画则更低。
C.国产动两作品要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等题材进行创作,树立精品意识。只有这样,观众在观看时的文化自信才得以增强。
D.动画作品如果只是借用一下文化符号,做做表面文章,粗制滥造而不注重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从动画作品的内涵切入,自然引出动画作品更要有正确价值表达的论点。
B.文章既有正面实例也有反面事例,对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现状做出了客观评价。
C.文章引用国外调查是为了说明动画的观众都会显性地受到动漫人物行为的影响,并效仿这些行为。
D.文章先指出最近几年中国动画取得了长足进步,接着也指出其不足,体现了辩证色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画作品中有童话、幻想.现实等题材,但不管何种动画题材,都要通过一些特殊手段,把观众带入一个想象的世界。
B.一些修仙题很难材动画虽然精心塑造了外形漂亮的主人公,但由于对酷炫的打斗场面的着力描绘,很难传递出正能量。
C.阿达的《三个和尚》作为中国动画作品的优秀代表,能传递出照进现实的力量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D.现实题材动画要注意聚焦准确,不能聚焦失衡,引人关注无可厚非,但不能为了“爽”的观感,忽略了“美”的价值观。
2020-08-04更新 | 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总书记指出,“要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人有德而立、国有德而兴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构建与推进要通过善文化在“个人——家庭——社会”的内化与践行来实现。首先,善是为人之本。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提出了“四端说”,他强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

其次,善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中国传统善文化要求“仁者爱人”,要“泛爱众”:行为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能做到“民胞物与”,以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追求。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和平主义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命运一体的道德价值观。

再次,善的培育、实践的第一场所在家庭。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本是家国一体,“孝”“忠”合一。儒家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德之本、教之源。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及对兄长的尊敬、友爱,是孝悌文化的基础。要将感恩、敬畏、奉献、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情感、价值作为家教、家风的内涵培育下一代,谋求个人善行与社会善行在价值观上的一体性,追求与实现家庭之善和国家之善在道德践行上的一致性。

最后,善是人实现“天人合一”、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已经奠基了天、地、人是同源相生、同道相存、同场相在的共同体的信念。所谓“黄天元素,唯德是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中的“道”、“天(理)”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连。儒家认为,良知即天理。在现实生活中,《周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佛教的因果报应论,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致力于在现实社会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千百年来,善成为中国人成长发展的立身之基、修身之要,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根本是觉悟善性、安践善性。

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承继。促进并形成了中国人向善的自觉性。奠基起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基因、精神基因、信仰基因,成为民族向上、向善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构筑社会善的规范体系,培育社会善的信念,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是当前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王永智《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之所以提出了四端说,是因为其认为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
B.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及和平主义相互关联,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价值观。
C.善作为一种信念维系,起于文明的“轴心”时代,成为中国人成长发展的立身之基、修身之要。
D.将中国传统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具有增强文化自信与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双重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取总分总的结构,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与承继。
B.文章主要采取了事实论证,特别是对文化典籍的引用,使文章既有事实典范,又有文化底蕴。
C.文章详略得当,详写善文化在“个人——家庭——社会”的内化与践行,略写其当下的社会意义。
D.文章首尾两段都联系现实,指出善文化对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体现了立足当下的创作意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个人和国家发展的根本所在。
B.家庭是培育与践行善文化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要注重培育下一代感恩、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
C.由“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看出,当时的人们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积极实践善性。
D.“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等信念,对于今天我们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仍有重要现实意义。
2020-12-04更新 | 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