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
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
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
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
A.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 |
B.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
C.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
D.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 |
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
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
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狗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
D.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
(1)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2)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
相似题推荐
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睢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令睢受其牛酒,还其金。既归,心怒睢,以告魏相。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折齿,睢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
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雎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庸
范雎归取大车驷马,为须贾御之,入秦相府。府中望见,有识者皆避匿。须贾怪之。至相舍门,谓须贾曰:“待我,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须贾待门下,持车良久,问门下曰:“范叔不出,何也?”门下曰:“无范叔。”须贾曰:“乡者与我载而入者。”门下曰:“乃吾相张君也。”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膝行,
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匿平原君所。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遂 |
B.宾客饮者醉,更 |
C.臣为人庸 |
D. |
A.乃取其一绨袍 |
B.吾闻幸 |
C. |
D.唯君死生 |
A.范雎蒙屈受辱,最终死里逃生。须贾恼恨范雎收到齐国馈赠,将此事报告给魏齐,范雎受到折辱,最后在郑安平帮助下逃离。 |
B.范雎心存试探,微服拜访须贾。范雎穿着破旧的衣服去见须贾,假称自己的主人很熟悉张禄,并亲自给须贾驾车,进入相府。 |
C.范雎恩怨分明,顾念绨袍之赐。须贾到相府后发现范雎就是张禄,托侍者向范雎认罪,范雎因其赠袍之情,最终没有为难他。 |
D.范雎有仇必报,魏齐被迫亡赵。范雎责令须贾告诉魏王,交出魏齐人头,否则就要屠平大梁。魏齐只好逃到赵国平原君之处。 |
沛天上人名海宽,俗姓崔氏,直隶易州人,为京师讲经大师,住持静默寺。寺近宫城,圣祖仁皇帝敕建,皇子数即事焉。众以为荣观,
性至孝,作室寺之左方,迎其母而养焉。居母与兄之丧,一遵儒书,
观上人之笃于人纪,不忘斯民斯世,而才足以立事如此,皆先圣先贤所谆复而有望于后儒者也,而儒之徒未数数然也。朱子尝忧吾道之衰,以为“性质刚明者,多不能屈心以蒙世俗之尘垢,而藏身于
(选自方苞《沛天上人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十有二年/重刻藏经/诏简积学沙门四十余人/开馆校勘/命上人执/其总量材/授事立法/程工有条而不紊 |
B.十有二年/重刻藏经/诏简积学/沙门四十余人/开馆校勘/命上人执/其总量材/授事立法/程工有条而不紊 |
C.十有二年/重刻藏经/诏简积学/沙门四十余人开馆校勘/命上人执其总/量材授事/立法程工/有条而不紊 |
D.十有二年/重刻藏经/诏简积学沙门四十余人/开馆校勘/命上人执其总/量材授事/立法程工/有条而不紊 |
A.冠盖,泛指官员的冠服和车乘,亦代指贵官、仕宦。 |
B.服,即服丧,文中的“服终”也可表达为“服阙”。 |
C.司寇,古时掌刑狱之官,与司徒、司马列“三公”。 |
D.二氏,氏是对宗教的称呼,文中二氏指佛、道两家。 |
A.上人不慕权贵,平等待人。地位低下之人如农夫皂隶,必使能得其心愿而去,而富贵如王公也不会受到礼遇。 |
B.上人性情至孝,明礼深情。他虽身为出家人,亦在寺东筑室奉养母亲;母丧兄丧一概以儒礼处之,哀伤由衷。 |
C.上人悲悯宽容,不容奸恶。他认为法宜从宽,行恕道;曾揭发奸吏,广泛宣播屯田设闸之害,救民于水火中。 |
D.上人心质刚直,清高自持。他所行之事,常常都合于儒家入世之道,却皈依佛门,许是不肯屈心沾染尘俗吧。 |
(1)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折齿,睢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2)窃叹如此人若为士大夫,于世非无所损益者,而惜乎其游方之外也。
①太史公曰:法令
②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
③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于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④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高其梱。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⑤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
(1)法令
(2)秋冬则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政缓
A.禁忌 B.禁令 C.制止 D.约束
(2)远者四面望而
A.守法 B.合法 C.依法处治 D.效法
3.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高其梱。
4.第⑤段画线部分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故 三 得 相 而 不喜 知 其 材 自 得 之也 三 去 相 而 不 悔 知 非 己 之 罪 也。
5.依据文意,对本文出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循吏列传》 | B.《史记·儒林列传》 |
C.《史记·货殖列传》 | D.《汉书·刑法志》 |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谨按《史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此知庄子之粗者。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其仆操棰而骂曰:“隶也不力。”门者
(节选自苏轼《庄子祠堂记》)
材料三:
庄子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又云:“知无用,而
(节选自洪迈《容斋续笔》)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然则厕A足而垫之B致C黄泉D人尚E有用乎F所谓无用之G为用也H亦明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诋訾孔子之徒”与《陈情表》中“臣以供养无主”两句中的“以”用法不同。 |
B.“门者出之”的“出”与《鸿门宴》中“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用法相同。 |
C.始,才,与《六国论》中“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的“始”意思不同。 |
D.务,致力于,与《过秦论》中“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务”意思相同。 |
A.庄子的学术涉猎广泛,无所不包,但核心思想还是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的文章气势宏伟、恣肆纵横,善于用寓言来阐述事理。 |
B.材料二中,苏轼首先引用《史记》中的相关内容,指出这是对庄子的粗浅的看法,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举楚公子和仆人的例子来证明。 |
C.庄子关于“无用之用”的思想起源于《老子》和《学记》,他认为无用和有用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去掉无用,那么有用也就不成立了。 |
D.材料三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用腿对于会飞的动物的作用和双手对于走路的作用,来说明“为国者”不以“无用”来看待天下士人的观点。 |
(1)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2)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
5.关于庄子对孔子的态度,司马迁和苏轼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风骨伟岸,目瞬如电。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日者①言当作三公,世忠怒其侮己,殴之。年十八,以敢勇应募乡州,挽强驰射,勇冠三军。
崇宁四年,西夏骚动,世忠斩关杀敌将,掷首陴外,诸军乘之,夏人大败。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绍兴四年,是岁,金人与刘豫合兵,分道入侵。帝手札命世忠饬守备,图进取,辞旨恳切。世忠受诏,感泣曰:“主忧如此,臣子何以生为!”
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良臣疾驰去。世忠度良臣已出境,即上马令军中曰:“视吾鞭所向。”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我军迭进。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相蹈藉,溺死甚众。
捷闻,群臣入贺,帝曰:“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沈与求曰:“自建炎以来,将士未尝与金人迎敌一战,今世忠连捷以挫其锋,厥功不细。”帝曰:“第优赏之。”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皆峻擢有差。
世忠尝戒家人曰:“吾名世忠,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岳飞冤狱,举朝无敢出一语,世忠独撄桧怒。又抵排和议,触桧尤多,或劝止之,世忠曰:“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
嗜义轻财,赐赍悉分将士,所赐田输租与编户等。然知人善奖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行伍,秉将旄,皆其部曲云。解兵罢政,卧家凡十年,澹然自如,若未尝有权位者。晚喜释、老,自号清凉居士。
(《宋史·韩世忠传》)
【注解】①日者,古时以占候卜筮为业的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驻大仪/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 |
B.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驻大仪/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 |
C.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驻大仪/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 |
D.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驻大仪/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 |
A.三公,秦朝的中央官制分为三公九卿;三公分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太尉是最高行政长官。 |
B.从秦始皇开始,嬴政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
C.建炎,是宋高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新君即位或皇帝在位期间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
D.在中国古代,名、字分开使用,男子长到20岁时取字,女子在15岁时取字;今合称“名字”,则指姓名或名。 |
A.韩世忠风骨伟岸,目光如电。占卜的人说他将官至三公,世忠认为侮辱了自己,而将其痛打一顿。 |
B.韩世忠智谋过人。面对金人和刘豫的合兵入侵,他沉着镇定,巧用计策,在途中设下埋伏,经过战斗,重创金兵。 |
C.韩世忠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外敌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同西夏的作战,群臣恭贺,世忠部下也受到了嘉奖。 |
D.韩世忠为官正派,告诫家人不要忘忠。在岳飞蒙冤这一事件上,不肯依附丞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 |
(1)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
(2)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
愈自以才高,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有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宪宗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有删改)
[注]①量移,指官吏因罪远谪,遇赦酌情调迁近处任职。②比部,古代官署名。唐代为刑部所属四司之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B. |
C.荣悴不 |
D.瞪然不 |
A.由是知名 |
B.谏官论 |
C.作《进学解》 |
D.执政览其文 |
A.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
B.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
C.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
D.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
A.韩愈学习刻苦,得人赏识。他幼年学习儒学经典时十分刻苦,不需人督促;入仕后,凭借文章得到前宰相的赞誉,闻名于世。 |
B.韩愈敢于直言,因之遭贬。德宗晚年,多有党争,宰相疏于政务,谏官们多次进谏,无能为力;于是韩愈极力进谏,却遭贬官。 |
C.韩愈为国为民,谏迎佛骨。宪宗劳民伤财迎接凤翔法门寺护国真身塔中的佛骨,韩愈为国民着想,不惜指责皇上“不知君臣之义”。 |
D.韩愈不惧权贵,助人脱困。他面对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待之如奴仆;对处于困境的后进亲朋,却常用各种方法资助。 |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王世贞,字元美,大仓人,右都御史忬子也。生有异禀,书过目,终身不忘。年十九,举
(选自《明史·王世贞传》,有删节)
[注]①杨继盛下吏:杨继盛因奏劾严嵩十大罪状被诬告下狱。②枋:权柄。③坤维:指西南方。张居正是西南荆楚人,王世贞借言以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 |
B.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 |
C.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 |
D.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 |
A.嘉靖,是明朝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文中的隆庆、大历都是年号。 |
B.刑部,管司法刑狱。长官为尚书,副职为郎中。下设员外郎,副职称侍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
C.除服,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是古代丧礼仪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 |
D.正三,古代官职分为九品。明朝的侍郎、副都御使、大理寺卿、府尹、按察使等都是正三品。 |
A.王世贞禀性聪明,爱好诗文。他读书过目不忘;在京城做官,加入王宗沐等人的诗社,又和李攀龙等唱和。 |
B.王世贞秉公执法,维护正义。阎姓奸人犯法,被他搜出,他不肯徇情枉法;杨继盛被诬告下狱,他代为写状申冤。 |
C.王世贞仕途坎坷,遭遇不幸。张居正对他积怨难平,两次弹劾他,以皇上的名义罢了他的官职。 |
D.王世贞才高位显,声名远扬,他与李攀龙交替为文坛盟主,李攀龙死后,他独主文坛二十年,其才最高,地位最显赫,名扬四海。 |
(1)世贞解官奔赴,与弟世懋日蒲伏嵩门,涕泣求贷。
(2)比擢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言世贞先被劾,不当计俸,据故事力争。
5.王世贞父亲的冤案为何能得以昭雪?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①为郎,事文帝,
景帝幸上林,诏绾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③之属。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元光四年,卒,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建陵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有删改)
[注]①戏车:在车上表演与车有关的游戏,犹如今天杂技中的车技。②噍呵:申斥。噍,同“谯”。③栗卿:太子的舅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邳都治捕粟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
B.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邳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
C.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邳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
D.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
A.功次是功绩的大小、官阶升迁的先后顺序的意思,这里指功绩多,累次升迁。 |
B.长者是指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 |
C.迁是官职变动、升迁的意思,与擢、拜、进、升意思相同。 |
D.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或褒或贬。 |
A.卫绾为人谨慎小心,文帝时,太子召请文帝的近臣宴饮,卫绾称病未去。这种谨言慎行也是他能够成为三朝元老的重要原因之一。 |
B.卫绾品行方正,廉洁忠诚,景帝曾邀卫绾同乘,并赐给他一把宝剑,卫绾以家中还有先帝赏赐的六把宝剑,且从未佩戴,不敢贪功为由,婉拒了景帝的赏赐。 |
C.卫绾性格敦厚,担任丞相一职后,也只按照分内例行之事上奏,从人仕到官至丞相,无所建树,但忠于职守,也没有什么过错。 |
D.卫绾一生清明,但也有恃权无度之时,武帝即位后,卫绾因曾在景帝卧病时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 |
(1)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2)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5.“廉”除廉洁之意,还有品行方正之意,在第二段中,除“回绝景帝授剑”一事,还有什么事使景帝认为卫绾“廉”?
赵南星,字梦白,高邑人。除汝宁推官。治行廉平,稍迁
起历文选员外郎。疏陈天下四大害,言:“杨巍乞休,左都御史吴时来谋代之,忌户部尚书宋纁声望,连疏排挤。副都御史詹仰庇力谋吏、兵二部侍郎。大臣如此,何以责小臣,是谓干进之害。礼部尚书沈鲤、侍郎张位、谕德吴中行、南京太仆卿沈思孝相继自免,独南京礼部侍郎赵用贤在,词臣黄洪宪辈每阴谗之,言官唐尧饮、孙愈贤、蔡系周复显为诋诬。众正不容,宵人得志,是谓倾危之害。州县长吏选授太轻,部寺之官计日而取郡守,不问才行。吏治日污,民生日瘁,是谓州县之害。
光宗立,起太常少卿。居数月,拜左都御史,慨然以整齐天下为任。天启三年大计京官,以故给事中亓诗教、赵兴邦、官应震、吴亮嗣先朝结党乱政,议黜之,吏科都给事中魏应嘉力持不可。南星著《四凶论》,卒与考功郎程正己置四人
忠贤及其党恶南星甚,每矫敕谕,必目为元凶。系之狱,坐南星赃万五千,南星家素贫,亲故捐助,始获竣。
庄烈帝登极,有诏赦还。巡抚牟志夔,忠贤党也,故迟遣之,竞卒于戍所。
(选自《明史·赵南星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乡官之权大于守/令横行无忌/莫敢谁何如/渭南知县张栋/治行无双/裁抑乡官/被谗不获行取/是谓乡官之害 |
B.乡官之权大于守令/横行无忌/莫敢谁何如/渭南知县张栋/治行无双/裁抑乡官/被谗不获行取/是谓乡官之害 |
C.乡官之权大于守/令横行无忌/莫敢谁何/如渭南知县张栋/治行无双/裁抑乡官/被谗不获行取/是谓乡官之害 |
D.乡官之权大于守令/横行无忌/莫敢谁何/如渭南知县张栋/治行无双/裁抑乡官/被谗不获行取/是谓乡官之害 |
A.户部,是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水利、田地、户籍、赋税、祭祀及财政事宜。 |
B.不谨,意思是不敬慎,不小心。旧时考核官吏的条款之一,谓所作之事不合为官体统。 |
C.巡方,指天子出巡四方,也指天子派大臣巡察四方,文中的巡方者指的是巡抚地方的官员。 |
D.嫡母,庶出的子女称父亲的正妻为嫡母,是相对庶母而言的,生母不一定是嫡母。 |
A.赵南星不阿谀权贵。张居正生重病,朝廷中很多官员一起去替他祷告,赵南星没有去。因此,张居正死后,赵南星调任吏部担任考功郎。 |
B.赵南星有正义感。他在奏章中用吴时来为代替杨巍而排挤宋纁以及詹仰庇谋取二部侍郎这两个事例阐明干进之害。 |
C.赵南星胸怀天下。光宗即位之后,赵南星担任左都御史时,慷慨激昂地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的职责,对乱政者毫不手软。 |
D.赵南星襟怀坦荡。魏忠贤和他的党徒非常憎恨赵南星,把他看作罪魁祸首,赵南星即使受到陷害被发配,也能安然自处。 |
(1)州县长吏选授太轻,部寺之官计日而取郡守,不问才行。
(2)系之狱,坐南星赃万五千,南星家素贫,亲故捐助,始获竣。
5.文中的巡方者犯了什么错?什么原因使他们“始知畏法”?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于
(节选自《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
[注释]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③淫祠:在正神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
B.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
C.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
D.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
A.学正,中国古代文官官名,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 |
B.辟,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古代征召布衣出仕,皇帝或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及地方召之称“辟”。 |
C.社坛,古代祭祀谷神之坛。社,是谷神;坛,是古代举行祭祀、暂师等大典用的土和石筑的高台。 |
D.缗、贯,在古代皆指穿铜钱的绳子,也指成串的铜钱。一枚铜钱为一文,一千文为一缗或一贯。 |
A.张养浩为官清正。不忽木到他家问疾,见他家里徒有四壁;他做县尹时,人们传言官舍不吉利,但是他还是住了进去。 |
B.张养浩体恤百姓。他免除了有前科的盗贼们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监督的规定;还为穷人提供文字尚可辨认的未毁昏钞,并作印记,避免被刁难。 |
C.张养浩为民除害。李虎及其同党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不敢过问,张养浩到任后,以法惩处了恶人,百姓十分高兴。 |
D.张养浩勤于政务。到陕西任职四个月,他没有住在家里,而是住在公署,赢得了百姓的拥戴,他离任十年,关中百姓仍为他立碑颂德。 |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
B.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
C.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
D.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
A.跽是双膝着地,上身挺直,与《鸿门宴》中“按剑而跽”的“跽”表示相同的状态。 |
B.太师,周朝设置,为辅弼天子之官,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太师为其中最尊者。 |
C.骨肉比喻至亲,文中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骨肉”含义相同。 |
D.五帝是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常与三皇并称,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
A.范雎在游说秦昭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成功勾起了秦昭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 |
B.范雎指出,只要自己的主张得以施行,能帮助秦昭王治理好国家,即使遭受再多的磨难也心甘情愿。 |
C.伍子胥逃出昭关,昼伏夜出,甚至在吴市乞食为生,但他最后振兴了吴国,辅佐吴王阖闾成为霸主。 |
D.范雎认为如果秦昭王受到太后、奸臣、保傅的蒙蔽,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大则国家灭亡。 |
(1)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
(2)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南宫生传
高 启
南宫生,吴人。伟躯干,博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家素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赀。逮壮,见天下大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①握奇陈法。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渡浙江,泛具区②而归。
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辆。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有二军将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其人竦听,居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其一尝遇生客次,顾生不下己,目慑生而起。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生故缓辔当中道路,不少避。知生非懦懦,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
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时藩府③数用师,生私策其隽蹶④多中。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将中生法,生以智免。家虽以贫,然喜事故在,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四方游士至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所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饮其德不言。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而贤过之。
久之,稍厌事,阖门寡将迎。辟一室,庋历代法书周彝汉砚唐雷氏琴,日游其间以自娱。素工草隶,逼钟、王,患求者众,遂自秘,希复执笔。歆慕静退,时赋诗见志,怡然处约,若将终身。
赞曰:生之行凡三变,每变而益善。尚侠末矣!
(选自明代高启《高太史凫藻集》,有删节)
【注】①风后:传说是黄帝时的一个人物。②具区:太湖的古称。③藩府:指元朝末年张士诚占据苏州,称吴王。④隽蹶:胜败。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谢酒徒去,学兵 兵:兵法 |
B.数殴辱士类 数:屡次 |
C.带刀策马踵生后 踵:跟随 |
D.辄令削牍疏所乏 疏:疏通 |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宫生家中本来财物很多,但因为供养了大量的宾客,以致耗尽了家产。 |
B.南宫生在家乡一向以有气节出名,士大夫们都仰慕他,他也愿意结交他们。 |
C.对两位蛮横的武官,南宫生先是以理服人,再示强不惧,故意抗衡,逐个制服了他们。 |
D.南宫生精通草书和隶书,但苦于索求的人太多,就隐藏不露,很少再拿笔写字。 |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4.文末说“生之行凡三变”,请简要概括说明南宫生一生经历的三次变化。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冬,十月,以汝阴王骏为征西大将军,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皆开府辟召,仪同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八十卷·羊祜谏伐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进兵之日/曾无藩篱之限/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非无战心/诚力不足以相抗也。 |
B.及进兵之日/曾无藩篱之限/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非无战心/诚力不足以相抗也。 |
C.及进兵之日/曾无藩篱之限/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非无战心/诚力不足以相抗也。 |
D.及进兵之日/曾无藩篱之限/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非无战心诚力/不足以相抗也。 |
A.三司,同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一般指司马、司徒、司空。 |
B.上疏,是指下级向上级递交建议的一种文书,常就政事应注意的事项分条陈述,提出谏劝。 |
C.朝议,面临重要事情及难断之事,皇帝召集三公九卿及相关官员召开会议,商谈解决方案。 |
D.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文中的“度支尚书”指的是主管国家财政税收的官吏。 |
A.东吴背信弃义,使边境重燃战火,百姓生活不得安宁,羊祜认为这是统一东吴的有利时机,于是上疏请求伐吴。 |
B.羊祜在奏疏中陈列双方实力悬殊,虽然东吴有江、淮“险阻”,只要出奇兵,就可使其有“智者”不能谋,从而获胜。 |
C.东吴依江设置防线,军队擅长水上作战,所以羊祜建议伐吴时应扬长避短,直入其境,避免和东吴进行水战。 |
D.羊祜认为不用过度忧虑秦州、凉州的战事,东吴削平之后,胡人叛乱自然能得到解决,但是朝廷上下意见不统一。 |
(1)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因人而成,不—大举扫灭,则兵役无时得息也。
(2)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5.请简要概括羊祜建议司马炎伐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