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67 题号:1148225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
B.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C.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D.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狗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D.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2)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睢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令睢受其牛酒,还其金。既归,心怒睢,以告魏相。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折齿,睢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睢,故僇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睢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

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雎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庸。”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赐之。须贾因问曰:“秦相张君,公知之乎?吾闻幸王,天下之事皆决于相君。今吾事之去留在张君。孺子岂有客习于相君者哉?”范雎曰:“主人翁习知之。唯睢亦得谒,睢请为见君于张君。”须贾曰:“吾马病,车轴折,非大车驷马,吾固不出。”范雎曰:“愿为君借大车驷马于主人翁。”

范雎归取大车驷马,为须贾御之,入秦相府。府中望见,有识者皆避匿。须贾怪之。至相舍门,谓须贾曰:“待我,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须贾待门下,持车良久,问门下曰:“范叔不出,何也?”门下曰:“无范叔。”须贾曰:“乡者与我载而入者。”门下曰:“乃吾相张君也。”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膝行,门下人谢罪。于是范雎盛帷帐,待者甚众,见之。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贾不敢复读天下之书,不敢复与天下之事。贾有汤镬之罪,请自屏于胡貉之地,唯君死生!”范雎曰:“汝罪有几?”曰:“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范雎曰:“汝罪有三耳。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乃谢罢。入言之昭王,罢归须贾。

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匿平原君所。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遂范雎亡 操:执持;携带
B.宾客饮者醉,更睢 溺:淹没;没于水中
C.臣为人庸赁:帮佣
D.贾之发以续贾之罪 擢:拔
2.下列与文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取其一绨袍赐之 斧斤时入山林
B.吾闻幸王 不拘时,学于余
C.门下人谢罪利乘便
D.唯君死生单于愈益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雎蒙屈受辱,最终死里逃生。须贾恼恨范雎收到齐国馈赠,将此事报告给魏齐,范雎受到折辱,最后在郑安平帮助下逃离。
B.范雎心存试探,微服拜访须贾。范雎穿着破旧的衣服去见须贾,假称自己的主人很熟悉张禄,并亲自给须贾驾车,进入相府。
C.范雎恩怨分明,顾念绨袍之赐。须贾到相府后发现范雎就是张禄,托侍者向范雎认罪,范雎因其赠袍之情,最终没有为难他。
D.范雎有仇必报,魏齐被迫亡赵。范雎责令须贾告诉魏王,交出魏齐人头,否则就要屠平大梁。魏齐只好逃到赵国平原君之处。

沛天上人名海宽,俗姓崔氏,直隶易州人,为京师讲经大师,住持静默寺。寺近宫城,圣祖仁皇帝敕建,皇子数即事焉。众以为荣观,冠盖往来,晨夕无顷暇,而上人处之若无事者,虽甿隶必使各得其意以去,而于王公贵人无加礼。余尝托宿寺中,见而异之,遂假馆,淹留数月。每人事歇息,辄邀余坐庭阶,玩景光,间及民生利病、并世人物。其胸中炯然,语皆有称量。窃叹如此人若为士大夫,于世非无所损益者,而惜乎其游方之外也。

性至孝,作室寺之左方,迎其母而养焉。居母与兄之丧,一遵儒书,既终,颜色戚容尚有异于众人。丧其本师,诚敬亦如之。好士友,羁旅者投之如归,久而不怠。每闻忠良正士剥丧摧伤,辄悄然不乐,语或及之,则气结泪下。雍正某年,内府有疑狱,大小司寇会寺中待事。或叩佛氏天堂地狱之说,上人曰:“在公等一念公私忍恕间耳!”中有以深刻为能者,面赤而色愠,曰:“方外人何难为此言,居官者能自主乎?”上人曰:“能视禄位少轻,则无难矣。”众皆默然。时禁妇女入庙,胥吏因缘设诈构陷以吓众而取所求。上人首议,发其奸于政府。营田之兴,吏强建闸于安肃之瀑河,村落数十,仍岁流漂。上人见往来寺中人,即指画地势及民庶饥殍状。久之,语闻于河督,奏复其初。

十有二年重刻藏经诏简积学沙门四十余人开馆校勘命上人执其总量材授事立法程工有条而不紊。

观上人之笃于人纪,不忘斯民斯世,而才足以立事如此,皆先圣先贤所谆复而有望于后儒者也,而儒之徒未数数然也。朱子尝忧吾道之衰,以为“性质刚明者,多不能屈心以蒙世俗之尘垢,而藏身于二氏”。斯言也,盖信而有征矣。故专录其儒行,而推阐佛说以张其师教者,概不著于篇,盖其徒某某之所谱,具矣。

(选自方苞《沛天上人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有二年/重刻藏经/诏简积学沙门四十余人/开馆校勘/命上人执/其总量材/授事立法/程工有条而不紊
B.十有二年/重刻藏经/诏简积学/沙门四十余人/开馆校勘/命上人执/其总量材/授事立法/程工有条而不紊
C.十有二年/重刻藏经/诏简积学/沙门四十余人开馆校勘/命上人执其总/量材授事/立法程工/有条而不紊
D.十有二年/重刻藏经/诏简积学沙门四十余人/开馆校勘/命上人执其总/量材授事/立法程工/有条而不紊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冠盖,泛指官员的冠服和车乘,亦代指贵官、仕宦。
B.服,即服丧,文中的“服终”也可表达为“服阙”。
C.司寇,古时掌刑狱之官,与司徒、司马列“三公”。
D.二氏,氏是对宗教的称呼,文中二氏指佛、道两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人不慕权贵,平等待人。地位低下之人如农夫皂隶,必使能得其心愿而去,而富贵如王公也不会受到礼遇。
B.上人性情至孝,明礼深情。他虽身为出家人,亦在寺东筑室奉养母亲;母丧兄丧一概以儒礼处之,哀伤由衷。
C.上人悲悯宽容,不容奸恶。他认为法宜从宽,行恕道;曾揭发奸吏,广泛宣播屯田设闸之害,救民于水火中。
D.上人心质刚直,清高自持。他所行之事,常常都合于儒家入世之道,却皈依佛门,许是不肯屈心沾染尘俗吧。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折齿,睢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2)窃叹如此人若为士大夫,于世非无所损益者,而惜乎其游方之外也。
2020-06-07更新 | 4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②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③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于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④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高其梱。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⑤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法令所以导民也   所以:____________
(2)秋冬则民山采   劝:_____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政缓(       )
A.禁忌       B.禁令       C.制止       D.约束
(2)远者四面望而(       )
A.守法       B.合法       C.依法处治       D.效法
3.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高其梱。
4.第⑤段画线部分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故 三 得 相 而 不喜 知 其 材 自 得 之也 三 去 相 而 不 悔 知 非 己 之 罪 也。
5.依据文意,对本文出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循吏列传》B.《史记·儒林列传》
C.《史记·货殖列传》D.《汉书·刑法志》
6.本文选材颇具匠心,请结合第②③④段加以分析。
2021-03-24更新 | 10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整体分析:材料一、二、三分别是司马迁、苏轼、洪迈对庄子及其思想的分析。司马迁认为庄子主张老子学说,并抨击孔子的弟子,文章深奥难懂。苏轼则认为庄子实际上助力于孔子,只是其方法不同,借帮助楚公子的例子强调庄子并未贬低孔子。洪迈重点解读“无用之用”观念,认为无用与有用相辅相成,启示用人之道。三者皆引述庄子的思想,但解读角度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谨按《史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此知庄子之粗者。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其仆操棰而骂曰:隶也不力。门者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至于诋訾孔子,未尝不微见其意。其论天下道术,自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为一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

(节选自苏轼《庄子祠堂记》)

材料三:

庄子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又云:知无用,而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所谓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此义本起于《老子》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一章。《学记》: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备;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其理一也。今夫飞者以翼为用,絷其足,则不能飞。走者以足为用,缚其手,则不能走。举场较艺,所者才也,而拙钝者亦为之用。战陈角胜,所先者勇也,而老怯者亦为之用。则有用、无用,若之何而可分别哉?故为国者,其勿以无用待天之下士,则善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续笔》)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则厕A足而垫之B致C黄泉D人尚E有用乎F所谓无用之G为用也H亦明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诋訾孔子之徒”与《陈情表》中“臣以供养无主”两句中的“以”用法不同。
B.“门者出之”的“出”与《鸿门宴》中“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用法相同。
C.始,才,与《六国论》中“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的“始”意思不同。
D.务,致力于,与《过秦论》中“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务”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的学术涉猎广泛,无所不包,但核心思想还是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的文章气势宏伟、恣肆纵横,善于用寓言来阐述事理。
B.材料二中,苏轼首先引用《史记》中的相关内容,指出这是对庄子的粗浅的看法,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举楚公子和仆人的例子来证明。
C.庄子关于“无用之用”的思想起源于《老子》和《学记》,他认为无用和有用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去掉无用,那么有用也就不成立了。
D.材料三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用腿对于会飞的动物的作用和双手对于走路的作用,来说明“为国者”不以“无用”来看待天下士人的观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2)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
5.关于庄子对孔子的态度,司马迁和苏轼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
2024-10-25更新 | 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