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9 题号:1152436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扦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梁孝王,景帝母弟,窦太后爱之。孝王新得齐人公孙诡,说之。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及杀故吴相袁盎,景帝遂闻诡、胜等计画,乃遣使捕诡、胜,必得。汉使十辈至梁,相以下举国大索,月余不得。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安国入见王曰:“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递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有如太后宫车即晏驾,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诡、胜。”诡、胜自杀。汉使还报,梁事皆得释,安国之力也。于是景帝、太后益重安国。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议曰:“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安国为人多大略,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丞相田蚧死,安国行丞相事,奉引堕车蹇。天子议置相,欲用安国,使使视之,蹇甚,乃更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安国病免数月,蹇愈,上复以安国为中尉。岁余,徙为卫尉。明年,匈奴大入边。安国为材官将军,屯于渔阳。安国捕生虏,言匈奴远去。即上书言方田作时请且罢军屯。罢军屯月余,匈奴大入上谷、渔阳。安国壁乃有七百余人,出与战,不胜,复入壁。匈奴虏略千余人及畜产而去。天子闻之,怒,使使责让安国。徒安国益东,屯右北平。安国甚自愧,意忽忽不乐。数月,病呕血死。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
B.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
C.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
D.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子》是《韩非子》一书的旧称,其用寓言说理的艺术,可与《庄子》比肩而论。
B.宫车即晏驾,即“宫车晏驾”,指宫车出得晚,为帝王死的委婉说法。这里是韩安国讳言汉景帝之死。
C.和亲是指两个对立民族通过缔结姻亲停止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
D.国器一指国之大器,即具有治国才能的人;二指国之宝器,即钟鼎之属。文中取第一个释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安国很有才干,顺利化解危机。吴、楚叛乱时,他和张羽奋力作战使吴军未能越过梁界;梁孝王为太子图谋封地并私藏邪臣时,他又成功劝阻梁孝王。
B.韩安国因时制宜,阻止兴兵伐胡。商议匈奴和亲一事时他与熟知边事的王恢观点相左,认为匈奴难以制服宜与之和亲,最终皇上同意了他的看法。
C.韩安国时运不济,错失丞相之位。在他代理丞相之职时,不巧堕车跌跛了脚,皇上因他脚跛得厉害只好改变正式任相于他的想法,改而任用他人。
D.韩安国守边不力,失去皇上信任。他屯驻渔阳防御时,错误估计形势,致使汉军在匈奴进逼时因寡不敌众退回军营,损失修重;后被问责远调边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话。
汉使十辈至梁,相以下举国大索,月余不得。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鸿门宴》节选)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杀人如不能               道芷阳                    
2.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A.目眦尽裂                                      目眦:眼睛。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古时乘车,坐在车前担任车夫的人。
C.项王按剑而曰:“客何为者?”   跽:挺直上身跪着,警备的姿势。
D.而听细说                                      细说:详细的述说。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之奈何                  我献之
B.相四十里                         沛公已
C.若属皆为所虏                    臣死不避,厄酒安足辞
D.玉斗一双,欲亚父                    斗卮酒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根据文意,推断范增断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的依据。
2020-09-01更新 | 9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 答击雎,折胁折齿。雎详死,即卷以篑,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

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候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

昭王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

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稿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日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阴事:隐秘的事情,机密。
B.详死                            详死:感觉(自己)快要死了。
C.范雎大供具                      供具:摆设酒食。
D.与诸侯通,坐法             坐法:犯法判罪。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死”的讳称,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2)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2019-02-20更新 | 7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及嬴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政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丹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穷困,归于丹,丹不以强秦而弃之。”

荆轲见太子丹,太子曰:“今秦有贪利之心。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举兵南伐楚,北临赵,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丹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还诸侯之地此为上计若不可则刺杀之秦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丹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荆轲然后许诺。久之,荆轲未有行意。  

秦将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轲曰:“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樊於期遂自刭。

秦王见燕使者咸阳宫。轲既取图奏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遂拔剑以击荆轲,断其左股。于是左右既前杀轲。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劫秦王/使悉还诸侯之地/此为上计/若不可/则刺杀之/秦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B.劫秦王/使悉还/诸侯之地/此为上/计若不可则刺杀之/秦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C.劫秦王/使悉还/诸侯之地/此为上计/若不可/则刺杀之/秦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D.劫秦王/使悉还诸侯之地/此为上/计若不可则刺杀之/秦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嬴政,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政治人物,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B.匈奴,属游牧民族,是历史悠久的南方民族集团,秦末汉初称雄于局部地区。
C.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也是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
D.合从,即合纵。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太子丹曾到赵国做过人质,后来嬴政成为秦王,丹又到秦国做人质。期间因嬴政对他不好,他逃回了燕国。
B.秦军伐楚临赵,燕太子丹意识到秦国的贪心、燕国的隐患,所以想先下手对付秦王嬴政。
C.樊於期原为秦将,得罪秦王后逃到燕国。后在荆轲劝说下,自刭而亡,可谓深明大义。
D.荆轲刺秦之际,本想左手拉住秦王的袖子,右手刺他的胸膛,可是由于秦王剑术精湛,荆轲始终处于下风。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樊将军穷困,归于丹,丹不以强秦而弃之。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018-12-03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