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1 题号:116568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2.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B.大王来何操?
C.夫晋,何厌之有?D.何陋之有?
3.下列对文段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不仅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对秦伯晓之以弊,诱之以利,而且还胁迫秦伯与郑国结盟,助郑防晋。
B.郑伯面对烛之武的满腹牢骚,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首先检讨自己,进而再以国家利益去打动烛之武。
C.晋、秦两个强国进攻郑国,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为下文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D.秦国成为郑国的盟友后,晋侯此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有着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晋函陵          ②以其无礼            行李之往来            ④且君尝晋君赐矣
A.①军队             ②从             ③出使的人                           ④替
B.①驻军             ②在             ③出门时带的包裹等             ④被
C.①驻军             ②对             ③出使的人                           ④给予
D.①军队             ②由于          ③出门时带的包裹等             ④是
2.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著作。
B.古汉语中经常用到谦辞和敬辞,如文中第二段郑伯和佚之狐对话时,郑伯谦称自己为“寡人”,尊称烛之武为“子”。
C.“秦晋之好”是一个成语,原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政治上的联姻,亦作“秦晋之好”“秦晋之盟”“秦晋之约”,后泛指两家联姻。
D.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当时晋文公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为伯爵,故称“秦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B.佚之狐的话“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C.烛之武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从容辞令,语言的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
D.秦君被烛之武说服了,不仅放弃攻打郑国,还与郑国结盟,反过来对晋国发动进攻。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020-04-25更新 | 3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后世,虽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筑豆、脯醯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

(节选自《国语》)

材料二: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节选自苏轼《屈到嗜芰论》,有删改)

[注]①芰:菱角。②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③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④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以柳子之言A为然B是C曾元为孝子D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E于病革之中F为不仁之G甚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训,教诲、教导,与成语“不足为训”的“训”词义相同。
B.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词义相同。
C.庶,众多,与《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庶”词义不相同。
D.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觉今是而昨非”的“是”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建最终没有使用菱角祭祀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种做法有悖于祭祀的典礼。
B.曾子、孟僖子、管仲这几位君子,虽然追求不同,但都重视大义,不偏爱自己。
C.《礼记》中提到斋戒时要想着死者生前喜爱之物,苏轼认为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
D.曾子卧病,他的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因此柳宗元认为曾元是孝顺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
(2)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
5.柳宗元和苏轼对“屈建去芰”各有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加以解说。
2024-04-22更新 | 15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月乙酉,(晋悼)公即位。使吕宣子将下军,曰:“邲之役,吕锜佐智庄子于上军,获楚公子毂臣与连尹襄老,以免子羽。鄢之役,亲射楚王而败楚师,以定晋国而无后,其子孙不可不崇也。”使彘恭子将新军,曰:“武子之季,文子之母弟也。武子宣法以定晋国,至于今是用。文子勤身以定诸侯,至于今是赖。夫二子之德,其可忘乎!”故以彘季屏其宗。使令狐文子佐之,曰:“昔克潞之役,秦图败晋魏颗却退秦师于辅氏亲止杜回其勋铭于景钟 至于今不育,其子不可不兴也。”君知士贞子之帅志博闻而宣惠于教也,使为太傅。知栾纠之能御以和于政也,使为戎御。知荀宾之有力而不暴也,使为戎右。栾伯请公族大夫,公曰:“荀家惇惠,荀会文敏,黡也果敢,无忌镇静,使兹四人者为之。夫膏梁之性难正也,故使惇惠者教之,使文敏者导之,使果敢者谂之,使镇静者修之。惇惠者教之,则遍而不倦;文敏者导之,则婉而入;果敢者谂之,则过不隐;镇静者修之,则壹。”使兹四人者为公族大夫。公知祁奚之果而不也,使为元尉。知羊舌职之聪敏肃给也,使佐之。知魏绛之勇而不乱也,使为元司马。知张老之智而不诈也,使为元候。知铎遏寇之恭敬而信强也,使为舆尉。始合诸侯于虚朾以救宋,使张老延君誉于四方,且观道逆者。吕宣子卒,公以赵文子为文也,而能恤大事,使佐新军。五年,诸戎来请服,使魏庄子盟之,于是乎始复霸。

(节选自《国语·晋语七》)

材料二:

魏绛(魏颗的侄子)事晋悼公。悼公三年,会诸侯。悼公弟杨干乱行,魏绛僇辱杨干。悼公怒曰:“合诸侯以为荣,今辱吾弟!”将诛魏绛。或说悼公,悼公止,卒任魏绛政,使和戎、翟。戎、翟亲附。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戎、翟和,子之力也。”赐之乐,三让,然后受之。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
秦A图B败C晋D魏E颗F却G退H秦I师J于K辅L氏M亲N止O杜P回Q其R勋S铭T于U景V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定晋国而无后”与《孟子·离娄上》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无后”含义不相同。
B.戎右,指陪乘之官,作战时在君主之右,执武器以护卫。《鸿门宴》中的樊哙即任此职。
C.膏粱,指肥肉细粮,泛指精美食物,此处指富贵人家及其后嗣,与“纨绔”含义相同。
D.淫,意思是放纵、恣肆,与《离骚》中“谣诼谓余以善淫”的“淫”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悼公善待功臣之后,不仅屏退对他们的宗族进行看管的人,而且还让其后世子孙蒙受恩惠,担任军队中的重要职位。
B.悼公认为朴实敦厚、好学聪明、果敢决断、沉着镇定的人有助于教导贵族子弟处事周全,通明事理,不隐过失,稳重专一。
C.悼公初次会合诸侯的目的是对宋施以援手,他派张老到处宣扬国君的美誉,观察哪些诸侯是有德义的,哪些诸侯是逆乱的。
D.魏绛任职八年中,九次会和诸侯,安定国家边邑,而被国君授乐器赏赐,魏绛多次辞让后才最终接受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戎来请服,使魏庄子盟之,于是乎始复霸。
(2)或说悼公,悼公止,卒任魏绛政,使和戎、翟。
5.晋悼公的谥号为“悼”,是取他英年早逝之意。《逸周书·谥法解》:“年中早夭曰悼。”有人认为按照他的所作所为,应该给他更好的谥号。请依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其理由。
2023-12-09更新 | 1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