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张廷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 题号:1169317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朱吾弼,字谐卿,高安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宁国推官。征授南京御史

大学士赵志皋弟学仕为南京工部主事以赃败南京刑部因志皋故轻其罪议调饶州通判吾弼疏论竟谪戍之奏请建国本,简阁臣,补言官,罢矿税,不报。山西巡抚魏允贞为税使孙朝所讦,吾弼乞治朝欺罔罪。广东税使李凤干没,奸人王遇桂请税江南田契,吾弼皆疏论其罪。时无赖子蜂起言利,廷臣辄连章力争,帝虽不尽从,亦未尝不容其切直。雷震皇陵,吾弼请帝廷见大臣,讲求祖宗典制,次第举行,与天下更始。寻复言:“陛下孝敬而疏于郊庙,惕厉而弛于朝讲;土木盛宫苑,榛芜遍殿廷,群小横中外,正士困囹圄;闾阎以矿税竭,邮传以输鞔疲,流亡以水旱增,郡县以征求困;草泽生心,衣冠丧气;公卿不能补牍,台谏无从引裾。不可不深察而改图也。”末言礼部侍郎郭正域疾恶严,居己峻,不可以楚事弃。先是,楚假王议起,首辅沈一贯阴左右王,以正域请行勘,嗾其党钱梦皋辈逐之去。举朝无敢留正域及言楚事者,吾弼独抗章申理,而御史林秉汉以楚宗人戕杀巡抚,亦请详勘。且言:“王既非假,何惮于勘?”吾弼、秉汉遂为一贯等所恶。会梦皋京察将黜,遂讦秉汉为正域鹰犬,语侵沈鲤、杨时乔、温纯。秉汉坐贬贵州按察司检校,而梦皋得留。郎中刘元珍论之,反获谴。吾弼复疏直元珍,请黜梦皋,因力诋一贯,亦忤旨,停俸一年,遂移疾去。居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召为大理右丞。齐、楚、浙三党用事,吾弼复辞疾归。熹宗立,召还。

屡迁南京太仆卿。天启五年为御史吴裕中劾罢。

(节选自《明史·朱吾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赵志皋弟学仕/为南京工部主事/以赃败/南京刑部因志皋/故轻其罪/议调饶州通判/吾弼疏/论竟谪戍之/
B.大学士赵志皋弟学仕/为南京工部主事/以赃败/南京刑部因志皋故/轻其罪/议调饶州通判/吾弼疏/论竟谪戍之/
C.大学士赵志皋弟学仕为南京工部主事/以赃败/南京刑部因志皋故/轻其罪/议调饶州通判/吾弼疏论/竟谪戍之/
D.大学士赵志皋弟学仕为南京工部主事/以赃败/南京刑部因志皋/故轻其罪/议调饶州通判/吾弼疏论/竟谪戍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汉朝御史统归御史台领导,按职责分为侍御史和治书侍御史。
B.国本,即立国的基础,根本。古代特指确定皇位继承人,建立太子为国本。“国本”也指国家藏本。
C.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卿”即是周代封爵之首。“三公”即是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D.侍郎,官名。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吾弼身为御史,恪尽职守。赵学仕贪污受贿,李凤侵吞国家财物,王遇桂请求向江南的田契征税,他都上疏揭发他们的罪过。
B.朱吾弼敢于直谏,为国尽忠。雷击皇陵一事发生后,他接连上疏,语气恳切,指出朝廷内外存在的弊端,希望皇帝深入审查。
C.朱吾弼不惧权贵,坚守正义。首辅沈一贯排除异己,朝臣们明哲保身、不敢谈论相关事情,唯独朱吾弼直接上疏申明义理。
D.朱吾弼仕途坎坷,三起三落。因诋毁沈一贯遭停俸,于是辞官;后齐、楚、浙三党执政,他又辞官;最后为了御史吴裕中再次辞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弼请帝廷见大臣,讲求祖宗典制,次第举行,与天下更始。
(2)且言:“王既非假,何惮于勘?”吾弼、秉汉遂为一贯等所恶。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邦华,字孟暗,吉水人。崇祯元年四月,起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京营故有占役、虚冒之弊。邦华必亲校,非年壮力强者不录,自是军鲜冒滥。营将三百六十,听用者称是。一官缺,请托纷至。邦华悉杜绝,行计日省成法。每小营各置簿,月上事状于协理,以定殿最。旧制,三大营外复设三备兵营,营三千人,饷视正军,而不习技击,益为豪家隐冒。邦华核去四千余人,又汰老弱千,请归并三大营不另设,由是戎政大厘。其年十月,畿辅被兵,简精卒三千守通州,二千援蓟州,自督诸军营城外,军容甚壮。邦华自闻警,衣不解带,捐赀造炮车及诸火器,又以外城单薄,自请出守。十二年四月,起南京兵部尚书,定营制,汰不急之将,并分设之营。谓守江南不若守江北,防下流不若防上流。乃由浦口历滁、全椒、和,相形势,绘图以献。于浦口置沿江敌台,于滁设戍卒,于池河建城垣,于滁、椒咽喉则筑堡于藕塘。十七年二月,李自成陷山西。邦华密疏请帝固守京师,仿永乐朝故事,太子监国南都。居数日未得命,又请定、永二王分封太平、宁国二府,拱护两京。帝得疏意动,绕殿行,且读且叹,将行其言。会帝召对群臣中允李明睿疏言南迁便给事中光时亨以倡言泄密纠之帝曰国君死社稷正也联志定矣。遂罢邦华策不议,未几,贼逼都城,亟诣内阁言事。魏藻德漫应曰:姑待之。邦华太息而出,已,率诸御史登城,群奄拒之不得上。十八日,外城陷,走宿文信国祠。明日,内城亦陷,乃三揖信国曰:邦华死国难,请从先生于九京矣。遂投缳而绝。

(节选自《明史·李邦华传》)


[注]①奄:同“阉”,宦官。②文信国:即文天祥。③九京:九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帝召对/群臣中允李明睿疏言南迁便/给事中光时亨以倡言泄密纠之/帝曰/国君死/社稷正也/朕志定矣/
B.会帝召对群臣/中允李明睿疏言南迁/便给事中光时亨以倡言泄密纠之/帝曰/国君死/社稷正也/朕志定矣/
C.会帝召对/群臣中允李明睿疏言南迁/便给事中光时亨/以倡言泄密纠之/帝曰/国君死社稷/正也/朕志定矣/
D.会帝召对群臣/中允李明睿疏言南迁便/给事中光时亨以倡言泄密纠之/帝曰/国君死社稷/正也/朕志定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最,等级的高低上下。古代考核军功政绩,下等称“殿”,上等称“最”。
B.疏,这里是上疏的意思,即臣下向皇帝进呈奏章。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C.永乐,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期间编修的《永乐大典》汇集古今图书数千种。
D.监国,通常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通常为皇太子)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邦华治腐有方。京营原有占役、虚冒的弊病;一官内缺,请托现象严重;旧制兵营机构庸冗。李邦华认真对待,逐一解决了这些问题。
B.李邦华治军有道。李邦华担任南京兵部尚书,制定军营制度,淘汰作战不力的将领,提出大胆的防御策略,积极布防,防患未然。
C.李邦华为国分忧。李自成攻破山西后,李邦华秘密上疏,请求皇上固守京师,同时建议仿照前朝旧例,让太子在南都代理国事。
D.李邦华以身殉国。外城被攻破,李邦华跑到文信国祠堂住下,次日内城也被攻破,李邦华三拜信国,然后上吊自尽,以身殉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邦华自闻警,衣不解带,捐赀造炮车及诸火器,又以外城单薄,自请出守。
(2)未几,贼逼都城,亟诣内阁言事。魏藻德漫应曰:“姑待之。”
2021-06-01更新 | 6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进士。知都昌县,分户九等以定役,设仓水次,便收敛,民甚赖之。改知连山瑶僮出没邻境县民悉窜镛往招之民惊走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民乃渐知亲镛相率还。镛慰劳振恤,俾复故业,道路渐通,县治遂复。都御史叶盛征广西,以镛从。诸将妄杀者,镛辄力争,所全活甚众。成化元年,擢高州知府。前知府以瑶警,闭城门自护,乡民避瑶至者辄不纳,还为瑶所戕。镛至,开门纳来者,流亡日归。

时贼魁冯晓屯化州,邓公长屯茅峒,屡招不就。镛一日单骑从二人直抵茅峒。峒去城十里许,道遇贼徒,令还告曰:“我新太守也。”公长骤闻新守至,亟呼其党擐甲迎。及见镛坦易无驺从,气大沮。镛徐下马,入坐庭中,公长率其徒弛甲罗拜。镛谕曰:“汝曹故良民,迫冻馁耳。前守欲兵汝,吾今奉命为汝父母。汝,我子也。信我,则送我归,赉汝粟帛。不信,则杀我,即大军至,无遗种矣。”公长犹豫,其党皆感悟泣下。镛曰:“馁矣,当食我。”公长为跪上酒馔。既食,曰:“日且暮,当止宿。”夜解衣酣寝,贼相顾骇服。再宿而返。公长遣数十骑拥还。镛止骑城外,独与羸卒入,取谷帛,使载归。公长益感激,遂焚其巢,率党数千人来降。

公长既降,惟晓恃险不服。镛选壮士二百人,乘夜抵化州。晓仓皇走匿,获其妻子以归,抚恤甚厚,晓亦降。治绩闻,赐诰命旌异。遭丧,服除,改广西。瑶僮闻镛至,悉远循。旋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清平部苗阿溪者,桀骜多智,守臣皆纳溪赂,骄不可制。镛至,询得溪所昵者二人。遂以计擒溪,磔之。镛居官廉,历仕三十余年,皆在边陲,触瘴成疾。乞骸骨,不许。弘治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道卒,年六十三。

(节选自《明史•孔镛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改知连山/瑶僮出没/邻境县民悉窜/镛往招之/民惊走/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民乃渐知亲/镛相率还
B.改知连山/瑶僮出没邻境/县民悉窜/镛往招之/民惊走/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民乃渐知亲/镛相率还
C.改知连山/瑶僮出没/邻境县民悉窜/镛往招之/民惊走/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民乃渐知亲镛/相率还
D.改知连山/瑶僮出没邻境/县民悉窜/镛往招之/民惊走/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民乃渐知亲镛/相率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参加殿试及第者,进士科一甲三人,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B.服除指守丧期满后脱掉孝服,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其中大功服穿一年,小功服穿六个月。
C.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明代封赠一品至五品官员时授以诰命。
D.工部是我国古代官署名,属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镛仁厚爱民,治理有方。任县令时,他把粮仓建在水边,方便百姓交税;任知府时,他大开城门,接纳躲避灾祸的民众;恢复生产,修建道路,赢得百姓爱戴。
B.孔镛守信有义,以德服人。做太守时,深入盗贼地盘,留宿两晚后安全返回,并信守承诺送给他们粮食布匹;善待匪首冯晓妻儿,最终感化冯晓率领部下投降。
C.孔镛有勇有谋,处置果断。贵州苗人阿溪桀骜不驯,又狡猾异常,通过贿赂买通了当地官员,因此更加气焰嚣张;孔镛到任后,巧用计谋活捉阿溪并处死了他。
D.孔镛廉洁奉公,忠于职守。他为官清正廉洁,三十多年里一直在边疆地区为官任职,贡献卓著。后因接触瘴气染病,他提出退休请求但未被批准,最终死于边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妄杀者,镛辄力争,所全活甚众。
(2)汝曹故良民,迫冻馁耳。前守欲兵汝,吾今奉命为汝父母。
2018-10-16更新 | 24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石珤,字邦彦,藁城人。父玉,山东按察使。珤与兄玢同举成化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数谢病居家,孝宗末,始进修撰。武宗始游宣府。珤上疏力谏,不报。延臣谏南逃,祸将不测,珤疏救之。

世宗立代王琼为史部尚书自群小窃柄栓政混浊珤刚方谢请托诸犯清议者多见黜时望大孚而内阁杨延和有所不悦。甫二月,复改掌詹事府,典诰敕。嘉靖元年遣祀阙里及东岳。事竣还家,屡乞致仕。言官以珤望重,交章请留,乃起赴官。

明年,建世庙于太届东,帝欲从何渊言,毁神官监,伐林木,以通辇道。给事中韩楷,御史杨秦、叶忠等交谏,忤旨夺俸。给事中卫道继言之,贬秩调外。珤复抗章,极言不可,弗听。及世庙成,帝欲奉皇太后进见,张璁、桂萼力主之。礼官刘龙等争不得,诸辅臣以为言,帝不报,趣具仪。珤乃上疏曰:“陛下为天地百神之主,致皇太后无故出入太庙街门,是坤行乾事,阴侵阳位,不可之大者也。臣岂不知君命当承,第恐上累圣德,是以不敢顺旨曲从,以成君父之过,负覆载之德也。”帝大愠。

珤为人清介端亮,孜孜奉国。数以力行王道,清心省事,毋急近效为帝言。帝见为迁阔,弗善也。议“大礼”时,帝欲援以自助,而珤据礼争,持论坚确,失帝意,璁、萼辈亦不悦。璁、萼朝夕谋辅政,攻击费宏无虚日,以珤行高,不能有所加。至明年春,奸人王邦奇讦杨延和,诬瑶及宏为奸党,两人迟乞归。帝许宏驰驿,而责瑞归怨朝廷,失大臣谊,一切恩典皆不子。归,装被车一辆而已,都人叹异,谓自来宰臣去国,无若珤者。珤加官,自太子太保至少保。七年冬卒,文隐。

(选自《明史·石珤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立代王琼为吏部尚书自群小窃柄铨政混独/珤刚方/谢请托/诸犯清议者多见黜时望大学而内阁杨廷和有所不悦
B.世宗立代王/琼为吏部尚书自群小窃柄铨政混浊/珤刚方/谢请托'诸犯请议者多见黜时望大孚而内阁杨廷和有所不悦
C.世宗立/代王琼为吏部尚书自群小窃柄铨,政混浊/珤刚方谢请托诸犯清议者多见黜时望大孚'而内阁杨廷和有所不悦
D.世宗立代王琼为吏部尚书/自群小窃柄/铨政混浊/珤刚方'谢请托诸犯/清议者多见黜时望大孚而内阁杨廷和有所不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年号干支等方法,“成化末年”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B.“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C.“陛下”指官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就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等有地位的人去世后加给的用以表彰其功绩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珤敢于劝谏。皇帝想在世庙建成时侍奉皇太后前往谒见,石珤进言,认为皇帝让皇太后出人太庙街门是坤行乾事,阴侵阳位,皇上大怒。
B.石珤淡泊名利。嘉靖元年,石珤曾被派遣到阙里和东岳主持祭祀,事情完毕后,他多次请求辞官,但谏官纷纷上奏章请求把他留下,于是被起用任职。
C.石珤坚持原则。议论“大礼”时,皇帝想要他帮助自己,石珤却据理力争,持论坚决,没有满足皇上的愿望,张璁、桂萼等人也不高兴。
D.石珤为官清廉。石珤因受诬为奸党而被革职回家时,行囊只装了一辆车子,京城的老百姓对此感到惊异,说以往离京归家的大臣,没有像石珤这样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欲从何渊言,毁神官监,伐林木,以通辇道。
(2)礼官刘龙等争不得,诸辅臣以为言,帝不报,趣具仪。
2017-08-21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