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8 题号:117368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好用,买它!”2019年,这句话成了现象级网络电商直播的“名言”。许多品牌想挤进人气主播的直播间,好让自家产品的销量翻上一番。

可别小看一句“买它”,其带动性极强。阿里巴巴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9年天猫“双11”期间,淘宝直播带来的成交额接近200亿元,超过10个直播间引导成交过亿元。淘宝直播带来的成交额约占2019年天猫“双11”成交总额2684亿元的7%。

“有时候我不需要这种东西,但是主播一说‘便宜、好用、买它’,我就不知不觉地‘剁手’了。”经常看直播购物的“90后”吴晓晓说,“相比货品,我甚至更喜欢主播的推荐,享受购物的快感。在网络直播的‘魔力’下,很容易就下单消费了。”

不少分析指出,直播帮助电商从“货与人”向“人与人”转变,许多用户因为喜欢一位主播去关注和了解商品,商品曝光率大大提高,用户购买的概率也变大了。秒杀、达人推荐、店铺直播已经成为主流的直播带货模式。

除了工厂生产的品牌商品,不少贫困地区的农户也做起了直播,许多土特产借着直播平台走进千家万户。

可以说,边看直播边购物成为新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着电商生态。

(摘编自《2020新消费新生活新期盼》)

材料二:

直播行业持续火爆不仅为平台提供了新的变现方式,更带火了大批主播。

拥有大量粉丝和高名气的头部主播顺势抢占电商直播领域的先发红利优势,成为品牌方争相追逐的“行走流量池和商业圈”,并且他们推荐的产品逐渐从单一品类向全品类扩展。以某主播的直播间为例,起初她推荐的产品主要是服饰,之后增加了母婴用品、美妆产品、零食,后来又增加了油盐酱醋和大米,甚至还有拖把、拖鞋等。

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主播李某,他曾是欧莱雅化妆品专柜的一名美容顾问,在最初做淘宝直播的三年里,他积累的淘宝粉丝不到100万,到2019年跨年的时候粉丝突破了100万,之后其粉丝数在3个月内从100万上涨至1800万。虽然看起来镜头前只有李某一人,但他的直播间里从场控到客服,从商务联络到产品管理,从优化直播技巧到研究淘宝和抖音的流量逻辑,都有专人负责。以店铺运营为例,工作人员需要随时待命,配合李某在直播中的节奏,在商品售罄后追加库存,且要掌握好修改库存的时机,时机过早不能激发消费者的购物欲望,过晚又会让消费者失去耐心。

同样的,“快手酒仙”李宣卓能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中仅用三个月时间销售出60多万瓶酒,总成交额超过5000万,也算得上传奇。在成为电商主播之前,李宣卓曾经开过火锅店,后来因为兴趣成为酒吧驻唱歌手。而李宣卓能快速走红的关键,是他背后的运营团队为其选择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和合适的培养方式。

以酒类行业作为突破,深耕垂直领域,迅速与行业知名品牌进行合作等,帮助李宣卓建立专业形象,成为行业头部关键意见领袖(KOL),并避免与头部大主播的厮杀。

为了能让消费者在镜头前直观地判断出酒的品质,李宣卓对各种酒类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才能在直播中得心应手地进行各种试验。比如白酒,在倒酒的时候是否有细腻的酒花,晃动酒杯时观察酒水是否挂杯,这些都能帮助消费者判断出白酒的优劣,也有利于李宣卓将真正值得消费者购买的东西推广出去。

(摘编自《后网红时代直播电商会如何发展?》)

材料三:

如何将直播模式和电商属性有效结合,以促使更多交易行为的产生,是电商直播的核心诉求。直播的作用首先是引流,保证良好的引流效果主要依赖精准推送和优质的直播内容本身。购物过程中,从最初的信息接触到最终购买,用户会经历很多的接触点。直播要有效促进购买,要明确用户在不同路径节点的具体需求,通过满足该需求对用户的决策进行影响。相较于目标明确型用户,半目的型和无目的型用户的购买价值体系还未成型,更需要引导和帮助,购买决策也更容易受到影响。直播通过实时的视频画面和声音来传递信息。相比于图文信息,直播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直播间中,用户与主播是强互动关系,为了让商品和直播内容之间联系更紧密,在直播时,适时将关联商品外露,建立商品与购物模块之间的联系,引导用户查看更多商品。要让大家买买买,氛围很重要。直播间观众席的设置、观看人数、评论、点赞数及点赞动画、活动入口链接等,都在营造“直播间很火爆”的气氛。

(摘编自《电商直播的核心诉求:如何将直播模式和电商属性有效结合》)

材料四:

“带货江湖”并非风平浪静。直播带货“翻车”事件频发:直播成交额屡曝刷单造假;低价商品卖完就下架,毫无售后服务;有的还因生产、销售假药触犯法律。

在网红带货商业活动中,带货主播既有广告代言人的身份,又有生产者、销售者的身份。不同的角色,在法律上所要履行的义务和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自产自销型和囤货自销型的带货主播一旦带货翻车,就要承担更多的民事赔偿责任,市场监管部门也会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更有甚者,要承担刑事法律责任。例如,欺诈消费者的应承担“三倍赔偿”责任,违反食品安全标准的应承担“十倍赔偿”责任。

(摘编自《“带货”需守规网红要懂法》)

1.下列对材料中“电商直播”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播帮助电商从“货与人”向“人与人”转变,许多用户因为主播的推荐而去购买商品,主播的受关注度影响商品的曝光率。
B.直播构建了一个商品与用户强交互的场景,主播带动性的话语和直播间的评论、点赞等行为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C.从2019年天猫“双11”期间淘宝直播带来的成交额,以及当前电商直播的火爆现象来看,电商直播将是未来电商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D.电商直播不仅有人气主播和品牌商参与其中,一些农户也通过电商直播平台实现农产品自销,拓宽了销售渠道。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晓晓的话表明购物体验非常重要,好的直播能够发掘潜在的用户,让本没有购物需求的人因为购物快感而不自觉“剁手”。
B.对于目标明确的用户,直播的转化成功率更高,因为用户清楚自己的需求,主播直播的时候精准地展示商品信息,可以帮助其决策。
C.直播通过实时的视频画面和声音来传递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对主播和用户的在线时间有一定的要求,图文信息则无此限制。
D.在带货的商业活动中,主播既有广告代言人的身份,又有生产者、销售者的身份,在法律上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3.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强大的粉丝基础所具备的引流潜力使主播在电商直播领域占有先发红利优势。
B.电商主播为了拥有一定的号召力,其直播中售卖的商品应该是单一品类的。
C.在电商直播中,直播只是形式,通过直播促使更多交易行为的产生才是电商直播的核心诉求。
D.当直播明确了用户在不同路径节点的具体需求并满足了该需求时,用户就会购买直播商品。
4.要想成为头部电商主播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5.根据上述材料,请问如何保障在直播间参与直播消费的买家的权益。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谓建筑的外部空间,就是建筑外墙以外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如果有包围整个建筑群的围墙,一般就指围墙的范围。如果没有围墙,那就是从视觉而言建筑群的影响范围。

由于中西文化观念的不同,决定了其建筑材料和结构的不同,从而也决定了建筑的形体和内部空间存在巨大的差别。简言之,中国建筑受到木结构梁柱结构的很大限制,外部形体不够多样,内部空间也不够发达,总体风格倾向于温润柔美;西方建筑以砖石结构为本位,挣脱了梁柱体系,发展了拱券穹窿结构,大大拓展了形体和空间的创造可能性,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展现出绰约多姿的风貌,总体风格则倾向于刚健雄强。但是,当我们把眼光转向室外,我们将会惊人地发现,由于中国人特别强势的群体观念,很早以来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建筑群以院落的形式横向伸展,占据很大一片面积。这就产生了外部空间的课题,即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包括各单体之间的烘托对比、院庭的流通变化、空间与实体的虚实相映、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以形成总体上量的壮丽和形的丰富,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给人以深刻感受。总之,中国建筑在外部空间的创造上,占据了世界的高峰,而远远凌驾于西方之上。可以说,“群”是中国建筑的灵魂,甚至为了“群”的统一,不惜部分地牺牲了单体的多样。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欣赏中西建筑要有不同的眼光。欣赏中国建筑,不仅要欣赏某座建筑单体的造型,它的体、面、线的变化,内部空间所造成的气氛以及装饰的运用,而且要以更宏大的目光,着眼于欣赏建筑群的整体处理,包括单座在群中的作用,单座与单座的关系等等,可以说,“美在关系”这句话在中国建筑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摘选自萧默《建筑的意境》)

材料二:

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中国的园林是很兴旺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根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风光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似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摘编自宗白华《此刻,让美好发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建筑由于受材料和结构的限制,其外部形体的单一性和内部空间的有限性形成了温润柔美的建筑风格和文化观念。
B.由于西方建筑采用砖石结构和拱券穹窿结构,这就大大增强了其形体和空间创造的可能性,形成绰约多姿的风貌也是必然。
C.不论是圆明园、颐和园这样的皇家园林,还是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都比较注重空间与实体虚实相映关系的处理。
D.颐和园“画中游”的亭子,在空间上特别注重了与周围建筑和景观关系的处理,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美在关系”的特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中所述中国园林建筑是处理空间的艺术与材料一的中心论点是一致的。
B.材料二中明代人的小诗可以证明材料一“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的观点。
C.中国建筑空间艺术的处理占据世界高峰的原因是注重了建筑群的整体处理。
D.古人论建筑艺术用“窗户邻虚”“虚中有实”等语,无不体现出高超的审美智慧。
3.下列诗句,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C.未发岭前鲜嫩草,哪流谷底透明泉。
D.屏嶂铺霞山积锦,龙潭印月水浮珠。
4.《项脊轩志》中曾这样描述:“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请结合材料,简析项脊轩的修葺是如何体现中国建筑艺术特点的。
2023-08-16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个人认为,中华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它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本精神,它始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是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的出发点的一种文化。这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是有所区别的。我们从中国远古的神话看起。在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中,很多的主要人物都是天上的神灵,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都是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他们在天上俯视着人间,他们为人间恩赐幸福,有时也为人间带来灾难。但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就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大禹治水,我们的女娲补天,我们的后羿射日.这些神话里的主角都是凡间的人,都是人间某些具有非凡本领的、建立了丰功伟业的杰出人物,是某些氏族首领的代衷。因为他们造福于民,或者为民除害,所以他们的人格就升格为神格,这样才构成了中华的神话谱系。在先秦时代,虽然诸子百家争鸣得很厉害。各种思想流派都提出了不同的观念,但我觉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就是当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不管是思考社会还思考自然,他们的出发点在人,他们最后的落脚点也在人,这是一种人本文化、人本思想。

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代影响最大、后来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主流的两派,可能就是儒家和道家。这两派虽然互相论争,看上去好像水火不相容,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非常重视人。所不同的是,道蒙所重视的是个体的生命价值,而儒家所重视的是群体的利益.儒家是在重视个体的基础上更重视群体,重视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利益。所以在价值观方面,儒家与道家是互补的,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中国的古人,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是非常优越,所以他们不能像印度人那样在热带森林里简易地谋生,非常容易地维持生命。我们在黄河流域,在这个水深土厚、气候也不是很温暖的地方而且有滔滔的大河需要治理,不治的话就会有水患。所以对中华民族来说,如果太强调个体生命而忽视群体利益的话,就不利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繁衍。因此,以儒家的孔孟之道为代表的这种伦理观念、道德理想,就历史地被选择为我们这个文化的核心精神。也就是说,道家只是一种补充,儒家才是核心。这不是由于儒家特别善于宣传,善于著书立说,或是某个杰出的儒者努力奋斗的结果,这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选自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
1.下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形成的一种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的出发点的以人为本的文化。
B.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这些神话中的人物行为体现了中华义化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C.中华文化是一种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在起源上、价值判断的出发点上都完全不同的特有的民族文化
D.先秦诸子百家在思考社会和自然的时候,他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华文化的神话谱系是由某些具有非凡本领的建立了丰功伟业的杰出人物由人格升为神格而形成们。
B.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区别在于它始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人。
C.儒家也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只是在此基础上更重视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利益。
D.作为中华文化核心精神的孔孟之道,是适应中华民族的生存而产生,又适应了中华民族生存而发展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来看,注重群体利益是出于一种民族生存的选择。
B.道家所重视的个体生命价值与儒家所重视的群体利益在中华文化中是互补的。相辅相成的。
C.儒家文化在社会发展变化中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这是中华民族生存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D.因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儒家文化,所以儒家思想的演变,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演变。
2016-11-17更新 | 7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诗与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虽分属于语言和造型两个艺术种类,有着各自的审美特征,然而二者间却紧密相连。中国诗与中国画在文化基础、境界追求,以及对情与意的表达上是一致的。

②我们今天品读、吟咏中国诗,欣赏、创作传统中国画,也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神髓有深切体悟,否则可能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诗与中国画共同的根基。中国诗与中国画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它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有着高度的文化同一性。从文者、习画者离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单取诗词、绘画之形,虽异常刻苦,往往也只得其表,难取其实。同理,欣赏者如果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在优秀的中国诗词与中国画面前,也将难以体味出其丰富的内蕴与妙处所在。

④境界是中国诗与中国画所崇尚的追求。伴随禅宗思想的演进,中国传统文人对境界的追求更上层楼。中国诗与中国画在唐宋时期的高度发展,正与此有极大关系。

⑤禅宗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影响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使中国文人的审美经验与审美追求臻于境界化。代表人物首推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王维的诗与画充分体现了对“空、远、静、寂”的境界的追求。王维于“有”中透视“无”,以禅境入诗境、画境。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王维的诗境与画境是统一的。王维的诗画虽常常隐退对人物的描写或描绘,但他却让笔下的山水有了呼吸,剥离出其独立自在的精神,营造出“空、远、静、寂”之境。

⑥诗词、绘画是中国文人用以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北宋文人画家群体尤其体现了这一特点。他们的诗与画“主情”,突破了唐代以前中国诗、中国画以叙事、再现为主的特点。唐代画家吴道子,尽管他的画中也具有抒情性,他能运用线条娴熟地表达感情。但他在画中的“抒情”还基本居于次要地位,是为叙事服务的。直到禅宗兴起,独具特色的中国文人画开始产生,此前中国画的“抒情”逐渐转变为“主情”。他们于画面上舍形取意。苏东坡以诗的形式阐述绘画道理时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又在题《吴道子王维画》时曰:“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樊笼。”回过头来,我们再品读苏东坡的诗,欣赏苏东坡的画,正如其所崇尚和追求的境界。一言一语,一笔一墨无不关乎情,“形似”显然不是他所在意的目的。

⑦当然,在传统儒家诗学看来,无论是诗词还是绘画,创作者往往注重通过“比兴”的手段,引发人的思考,笔不到意到,或笔在此而意在彼。我国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写道:“兴者,起也”,南宋理学家、思想家朱熹于《朱子语类》中进一步说:“兴,起也,引物以起吾意。”

⑧由此可见,中国诗与中国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映照,彼此生发。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创作者和欣赏者,都需要在传统哲学、诗词、绘画三方面融会贯通,才能在文学艺术的鉴赏与创作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编自冯朝辉《孪生姊妹:中国诗与中国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和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虽然分属不同艺术种类,但是审美情趣相同。
B.中国诗和中国画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滋润,它们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
C.禅宗思想的演进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文人对境界的追求,导致中国诗和中国画长期高度发展。
D.北宋文人画家群体突破了唐代中国诗、中国画以叙事、再现为主的特点,以“主情”为主要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诗、画的关系,创作和欣赏都离不开传统文化。
B.文章第⑤段引经据典论证了禅宗思想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重要影响。
C.文章第⑥段引用苏轼的诗句,阐释了诗词、绘画表达中国文人内心情感的观点。
D.文章在脉络上使用“我们今天”“当然”“由此可见”,体现了行文逻辑与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欣赏诗、画时,如果能够很好地理解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才可能体味到中国诗、画的内蕴和妙处。
B.王维的诗和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诗境和画境的同一,体现了中国文人对境界的追求。
C.苏轼的诗词、绘画不追求“形似”而重在“取意”,一言-语,一笔一墨,无不体现着苏轼的情感。
D.中国诗、画创作往往重视“比兴”,笔到意到、笔此意彼,是中国诗画创作共有的表现手法。
2021-02-10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