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2 题号:1181506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

2014—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图

材料三:

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买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新浪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

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方便市民生活,使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据材料二可知,移动支付用户的同比增长率2020年将是2015年的两倍多。
C.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D.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
B.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增长。
C.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发展快速,在各个领域都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
D.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现状。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百年变局是一个时代课题,点明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和转型。近年来,这种变化已经越来越明显。人们在讨论百年变局的时候,往往讨论更多的是国家实力的消长、经济发展的快慢、科技进步的影响。这些因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相对显而易见的。文化间关系似乎更加关涉深层的结构,文化间关系的变化虽然不像实力消长或是经济发展那样明显,过程也比较漫长,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影响也更为持久和深远。

世界进入现代以来,西方文明和与之相关的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在世界文化关系中,也就出现了一个核心一边缘的格局。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关系中的核心地带,世界的其他文化则成为边缘,从而形成了百年来世界文化间关系的基本格局。

这一格局的典型特征是,文化的影响力呈单向性,即从中心向边缘辐射。西学东渐、西学东南渐等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是以其文明,尤其是物质文明的领先而奠定的。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战争中的惨败,迫使慈禧太后派遣代表团去西方观摩学习。甲午战争后严复编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更是深深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代中国的有识之士。鲁迅先生读了《天演论》之后,曾在《朝花夕拾·琐记》中感叹道:“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西方文明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成果。

但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着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任何单一文化主导世界的文化关系格局都会淹没其他文化的精髓,甚至形成文化霸权。当世界出现重要的变革之时,这样的缺陷就会清晰地显现出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承担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共同体。单一文化主导的格局随着全球化发展而受到挑战,文化间关系开始出现重要的变化。这种关系的变化是随着非西方国家的崛起而出现的,是以非西方文化重新显示活力为基本标志的。可以看到,冷战结束之后,一批非西方的国家群体崛起,在经济上实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像中国、印度这些新兴大国又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物质力量增长的同时,它们的文化也在与时俱进地焕发青春。

也正是在这种情境下,非西方文化被重新发现、界定和挖掘,一种多元文化格局正在显现。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值得高度关注的深层变化。一个积极、正常的文化间关系应该呈现多种文化共生共存、相辅相成、互学互鉴的多元格局。当下,这种格局已显雏形,表现了一种新型的文化间关系正在生成。它虽然不像经济和军事实力格局那样明显,但其意义却是更为深刻、更为长远。

(节选自秦亚青《百年变局与新型文化间关系》)

材料二:

每年元旦的新年贺词,是世界观察中国领导人的一个着眼点。

《诗经》《宋词选》《群书治要》《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时,背后书架上的中国古典著作每一次都引发中外媒体关注。这就像一个隐喻:当一位大国领袖带领中国翻开新的历史之页时,“背靠”的,是数千载文明史。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黄河涛声之中、齐鲁大地之上,习总书记说:“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中国最高领导人出席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讲话,这是首次。从古都北京、到三秦大地,中国最高领导人几乎每一次地方考察,都必有文化内容,必有文化圣地。

世界历史反复言说,有希望的民族,文化绝不能“木乃伊化”,要如火生生不息,如水汩汩不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滋养着新一轮改革开放;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融入了新发展理念;为政以德、慎独慎微的训诫,丰富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世界最大的执政党,在把握历史文化命脉的能力上已迈入新境。

“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节选自《百年变局中的文化瞭望》)

1.下列各项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年变局是一个时代课题,除了国家实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因素外,更关涉文化间关系。
B.西学东渐、西学东南渐等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这导致了文化的影响力呈中心向边缘辐射的性质。
C.随着非西方国家的崛起,非西方文化重新显示活力,文化间单一文化主导的格局开始出现变化。
D.有希望的民族,文化绝不能“木乃伊化”,应坚持创新精神,将古典哲学智慧融入新发展理念之中。
2.下列各项对材料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出现一个核心一边缘的格局,所以西方文明和与之相关的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B.引用鲁迅《朝花夕拾·琐记》中的文字,是为了说明中国的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有独到的思考与出色的见解。
C.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物质力量日渐增长,其文化也与时俱进,这是打破单一文化主导格局的重要因素。
D.习近平在发表新年贺词的背后放置古典著作,仿佛隐喻着历史新篇章“背靠”的是数千载文明史,意在彰显中国文明的辉煌。
3.下列各种文化现象不符合材料所说的百年来世界文化间基本格局特征的是(     
A.《天演论》影响了中国的有识之士。
B.儒家学说在东亚地区产生重要影响。
C.咖啡文化在中国流行。
D.西装成为中国人的正式着装。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中国文化要在百年变局中被充分发现、界定和挖掘,可以施行哪些策略?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加以概括。
2022-01-18更新 | 1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材料一:

近年来,传统文化不断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公众眼前。放眼望去,几乎每一个年轻人感兴趣的时尚领域,都不难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仿佛就在不久之前,主流舆论还在讨论“如何拯救传统文化”,而现在,这样的讨论似乎已经失去意义。然而,崭新的局面,也带来了值得关注的新问题——传统文化为什么突破了过去的传承困境,这股传统文化的复兴潮流为什么来得如此迅猛,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对传统文化如此钟情。

显然,这一系列“为什么”的答案,绝不会是任何一个单一要素,而必然是多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在诸多影响传统文化“再流行”的要素当中,最关键的是两个: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产业资本的流动。

在这两大要素中,更重要也更基本的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任何一种潮流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兴起、流行,其原始动力必然是其迎合了当地社会在当时的某种迫切需求。原本给人以高深、保守、小众印象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进入流行的殿堂,重新焕发出四射的生命力,与中国社会在今天这一发展阶段的特定需求密切相关。这个需求,便是一个社会在崛起、上升期产生的自我认同与自我肯定的需求。在近代日本的发展进程当中,我们也看到了从发现自己落后时的“西化”,到初步崛起后的“复古”的变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本质上是对本文化族群的历史的认同,因此,当一个社会处于上升期时,人们便会主动地去发掘传统文化的闪光点,从其中找到自我认同的来源,而反过来看,当一个社会面临内忧外患时,传统文化则常常成为批判与省思的对象。

社会需求为流行趋势提供的原动力固然至关重要,但却并不足以让一股潮流如此迅速地席卷而来——在这个过程里,产业资本的流动,起着不容忽视的催化与加速作用。不难发现,越是在产业资本总体量大、流动性强的地方,各种各样的流行趋势越是层出不穷,且动力十足,而在那些资本难以流动的地方,则很少会出现新的潮流,即便出现也难以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传统文化“再流行”的风潮,正好赶上了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投资热点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从民生向文化方向转移的热潮。对许多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者而言,产业资本的涌入“资助”了他们的个人爱好,甚至可以以此维持生计;对于时尚与互联网领域的那些大型企业而言,资本则给了其强劲的力量去生产相关产品,推动传统文化的流行。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本,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正面作用,同时防范其负面影响,更是传统文化潮流的传播者有必要研究的问题。

传统文化的“再流行”,已经在这两大要素的影响下成了事实,因此似乎已经处于“完成时”。但与此同时,这股潮流特会走向何方,又将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却依然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问题。对此,每一个身处潮流之中的人,尤其是那些对传统文化抱有真切热情的年轻人,都应当有更深刻的体察与思考。我们乐见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也期待这股潮流能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同时也要警惕其成为资本操纵下的消费狂欢。

(摘编自杨鑫宇《悄然勃兴的“国潮”为什么年轻人情有独钟》)

材料二:

光明智库:四风文化流行的同时,也面临着“丢失传统文化内涵与气韵”的质疑。如何把提“回归与传承、再生与重塑”之间的度,既保留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又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刘晓峰:汉服的样式究竟还原了哪个朝代,团扇的材质及制作工艺有哪些讲究,此类细节在大众文化商品中尚无标准。文化产品与传统“似像非像”,是文化再生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从民俗角度分析,文化传统不仅包含扇子、衣服等物品,更关系着个人修养乃至民族思维方式。如何让这些更深层的传统浸润当代生活是一项很大的课题。明儒强调“百姓日用之道”,通过生活细节逐步恢复优秀文化传统,这对今天仍有启发意义。首先,要对中国文化传统作系统性梳理。许多传统被时代“切割”了,物质生活富足后,我们应沉静下来,重新站在自己的文化立场上回顾历史,更为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传统。其次,要让专家学者及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传承当中,提供智力支撑。

陈波:应当看到“国潮风”的局限性,传承传统文化、高雅艺术的重担不能完全依赖于此;同时也应肯定它的积极影响——让更多年轻人、国际友人通过新颖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开始关注、了解、热爱中国文化。形成潮流、激发兴趣也是一种传承的动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关键在于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创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传统与潮流的结合不应只停留在表面,元素的无意义堆砌终究会导致审美疲劳。真正值得深度挖掘的是如何在消费场景里将传统价值融入创新产品,使消费者体验愉悦感。

李春玲:过度娱乐化和商业化是当前国风文化存在的主要隐忧。国风文化一定程度上是追求娱乐的青少年亚文化与资本逐利性结合的产物,这与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既要对青少年的文化兴趣和追求进行方向性引导,突破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局限,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和美德善行,又要鼓励专家学者参与,超越表面化的唯美追求,真正汲取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气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传统文化不断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公众眼前,每一个年轻人感兴趣的领域,都不难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
B.传统文化突破传承困境,年轻人对“国潮”情有独钟,不仅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关,更与产业资本的流动有关。
C.“国潮”风靡的背景下,传承传统文化一方面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本之“利”,另一方面要高度警惕资本之“弊”。
D.明儒强调的“百姓日用之道”,在今天对传承传统文化仍有启发意义,因此我们要对中国文化传统作系统性梳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时期,爱国青年高举“打倒孔家店”的旗帜,与面临内忧外患,社会自我省思的需求有关。
B.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侧重点不同,但都看到了“资本”对“国风”与“国潮”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
C.中国传统戏剧具有高深、保守、小众的特点,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丧失了生命力,无法流行。
D.故宫博物院将“敦煌飞天”与滑板结合,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创新产品,使消费者体验愉悦感的尝试。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社会发展的特定需求推动了当前传统文化‘再流行’”的观点的一项是(       
A.国风盛行的状况,实际上并不是年轻人主导的,年轻人没有这种能力,而是社会潜移默化地在引导年轻人往这个方向走。
B.年轻人不愿意原模原样地继承传统文化,而是热衷于把历史传统与现代元素结合,以满足展示自我个性特征的需求。
C.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改善及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国风文化的流行正是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
D.国风的盛行,与年轻人在亲身领略各国风土人情或利用互联网开阔视野后,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性有关。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过去主流舆论关于“如何拯救传统文化”的讨论,在“国潮”“国风”盛行的背景之下,是否还有必要?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2-01-18更新 | 11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银行近日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对2019年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认为,2019年以来,全球政治经济局势更加复杂严峻,中国经济金融体系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有所加大。面对复杂局面,金融系统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3项任务,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改善金融管理和服务,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报告指出,2020年,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金融支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前三季度金融体系运行总体平稳,有力支持我国经济实现正增长,国民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充分展现出我国经济金融的强大韧性和巨大回旋余地。总体看,经过治理,中国金融体系重点领域的增量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存量风险得到逐步化解,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摘编自《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人民日报》2020年11月09日)

材料二:

数字时代,信息赋能金融业的过程中,一些金融机构在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方面还存在不规范行为。金融机构应强化法律合规意识,合理运用并严格保护客户的金融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发挥个人金融信息的最大效用。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征信机构采集信息要坚持“最少、必要”原则,这也应当成为金融机构采集运用个人金融信息的基本原则。

监管部门应引导金融机构做好保护客户金融信息工作。对发生信息泄露,甚至违规倒卖客户数据的金融机构等,应依法从严惩处,形成监管震慑。同时适时推出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以更大力度规范个人金融信息在金融领域的使用。

消费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客观上加大了个人金融信息保护难度。应加强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宣传,引导消费者不向他人随意透露个人金融信息,在可靠的网络环境下进行支付,网购付款时使用正规支付工具……数字时代,进一步加强个人金融信息保护,需要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摘编自晓超《合力保护个人金融信息》,《人民日报》2021年02月08日)

材料三:

从金融风险防范方面看,贵州省高风险金融机构摘帽,交易场所清理整顿稳妥推进,P2P撮合借贷余额、出借人数、借款人数等风险指标持续压降,“7+4”类地方金融组织风险防范处置有力,在全国率先起草《贵州省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执法规程(暂行)》,规范执法流程,非法集资存量案件结案率居全国前列,金融风险防范整体“安全度”提高。

今年以来,贵州不断强化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和意识,切实做优金融环境。做好顶层设计和政策传导,加快推动出台《贵州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制定《贵州省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实施办法》,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落地衔接工作,并制定2021年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要点、2021“黔盾”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集中整治方案。

今年以来,贵州积极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累计吸引280万余人次群众参与。同时,积极探索金融助力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督促市(州)政府加强发债企业后续管理,及时做好偿债安排和预案,全力守住公司债券“零违约”底线。

接下来,贵州将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三大攻坚战”,力争各类交易场所违规存量压降清零并完成整合转型、全省P2P网贷机构借贷余额清零并全部退出。同时,依法稳妥处置金融风险案件,认真做好私募投资基金风险防范处置工作,确保年底完成私募投资基金风险分类整治。

(摘编自方亚丽《贵州全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贵州日报》2021年08月0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可知,中国经济金融体系所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与全球政治经济局势有关。
B.《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征信机构提出的坚持“最少、必要”原则,也是金融机构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C.贵州省采取做好顶层设计和政策传导等措施,并实施行动,不断强化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和意识,切实做优金融环境。
D.为了能确保年底完成私募投资基金风险分类整治,贵州依法稳妥处置金融风险案件,做好私募投资基金风险防范处置工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显示,从总体上来说,目前中国金融体系重点领域的增量风险、存量风险都在可控范围之内。
B.在数字时代,如果知道金融风险的严重性,人们一般都会注意在可靠的网络环境下进行支付,并且网购付款时会使用正规支付工具。
C.贵州省采取有效方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效显著,金融风险防范整体“安全度”提高,为其他省份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借鉴。
D.如果打好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三大攻坚战”,贵州省各类交易场所违规存量压降、全省P2P网贷机构借贷余额也将全部清零。
3.为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相关方需要怎么做?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2022-05-26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