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91 题号:1186084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相比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正式版本的核心素养体系明显“瘦身”,更加体现“核心”的价值。

(摘编自《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敲定》)

材料二:

核心素养已成为近十年来欧盟教育发展的支柱性理念。欧盟希望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引发并指导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2006年12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在这一建议案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欧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

(摘自胡升平《核心素养·欧盟的观点》)

材料三:

面向未来,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他们应该具哪些素养?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不仅使其能够更好地工作与生活,还能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提出了“研究制订学生发展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将“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其中,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有助于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爱因斯坦1936年曾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的纪念会上说道:“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核心素养教育够改变我国教育领域内始终大量存在的“唯分数论”的现象,在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的基础上,更突出看重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进而生成真正能够使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

知易,行难。核心素养教育如何落实,这是广大教育实践者思考最多、挑战最大的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努力践行该教育理念;如何转变教学观念,使教学从知识本位向学科素养本位转变。这需要做到三个转向:一是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传统教学往往过于抽象,难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把抽象问题与真实情境相结合,才能为学生创设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二是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核心素养并不是各学科核心素养的简单相加,而是各个学科核心素养的积淀与丰富。这就需要老师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注重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过程;三是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实践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摘自杨鸿燕 《强化核心素养教育理念》)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生活。
B.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可教可学,且不断完善的过程,始终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培养。
C.“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版本与其征求意见稿相比,核心素养体系明显“瘦身”,更凸显核心价值。
D.欧盟核心素养理念将传统基本技能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相比分科知识更具整合性、跨学科性等特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个人发展和社会价值的角度全面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并指出了其与征求意见稿的不同。
B.材料二阐释了欧盟有关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和突出特点,强调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共同发展。
C.核心素养教育的提出就是要改善教育领域内大量存在的“唯分数论”现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D.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有助于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但如何落实到位还是一件难事。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B.旧学校给了学生太多的“好胜心”,但是这些学校很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C.核心素养教育引起全球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
D.教育部提出要将“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根据上述材料,说说应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教育”。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礼治的理念始于3000年前的殷周之际。有鉴于商纣王腐败失德而亡国的教训,周公提出了勤政爱民的德治纲领,并将它转换为可操作的制度体系,从而有效地将德治思想落实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一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史称周公制礼作乐。其后经孔子与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弘扬和完善,礼乐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作为理论形态的《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且成为历朝制礼的基础,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极之深远。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

《礼记》说:礼也者,理也。礼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的社会生活规范,大到政府的典章制度,小到人际交往的规矩、个人修身养性的法则,乃至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无不在礼的范畴之中。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古代社会的所有领域,略举数端如下:

在理论层面提出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孔子最早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的命题,七十子接着展开深入讨论,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不是有没有语言能力,而是能否按照礼的要求在生活。《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因此圣人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懂得自别于禽兽,就是有了文化自觉。

为了唤醒人的文化自觉,儒家把礼作为文明与野蛮相区别的标志。相传孔子作《春秋》,以为万世龟鉴。儒家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儒家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道相贯通,礼就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故在礼的设计上,处处依仿自然,使之与天道相符,由此取得形而上的根据。《礼记》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左传》说: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也是中国人高雅的生活方式。古代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在称谓、站位、迎送、宴饮等环节上精心设计的各种仪节,体现尊老敬长、孝亲睦邻、自谦敬人、和谐为上的理念。即使是由于空间阻隔,双方只能用书信交流时,也有特殊的礼貌用语。人们在行礼过程中体味崇高、庄重、肃穆、威武、豪迈、仁爱、和乐等多种情感。

(摘编自彭林《礼仪之邦如何重振中华之礼?》)

材料二

一提起礼乐文化,一些人可能会想到封建礼教,如克己复礼”“三纲五常”“男尊女卑。这些都是传统礼乐文化中的消极内容。对于传统礼乐文化,我们要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考订梳理、去芜存菁,既要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要警惕其中消极、落后的文化糟粕,并予以扬弃。比如,古代的礼制,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具有服从、统一、强制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的理念。总之,为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我们要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宏观层面,我们应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古代,礼乐文化是庙堂之上的阳春白雪,普通老百姓只能对其敬而远之。现代社会,礼乐文化要想在和谐社会关系、增强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实际作用,需要在微观层面,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推广普及礼乐文化方面,学校和媒体应该发挥更大作用。近些年,一些大学围绕培育和弘扬礼仪文化,开发出大量现代礼仪课程,受到学生和社会人士的热烈欢迎。比如,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视频公开课,开课7个学期,就有近70万人次选修。很多中小学把礼仪文化教育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持续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确立符合礼仪文化规范的行为方式。这些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在持续开展,提升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了学生们的道德情操。

无论是传统礼乐文化,还是新推出的现代礼仪,要想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都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中国礼中国乐》中的《成人礼》篇,从花木兰从军出征保家卫国,讲到排爆英雄张保国的女儿张汝佳女承父志选择当警察,让人看到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念从古至今其实一直是贯通的。

(摘编自殷慧《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礼乐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乐是周公在吸取历史教训基础上创制的,经过孔子、孟子等人弘扬与完善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B.作为一种社会生活规范,礼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其范围广泛,甚至包括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C.儒家认为,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因此设计时依仿自然,重视形而上的天道而轻视人道。
D.封建礼教中的“克己复礼”“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消极落后的观念,在当今时代要予以扬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儒家看来,礼是人类与禽兽、文明与野蛮相区别的标志,人应该按照礼的要求生活。
B.礼是社会活动的准则,古人在人际交往中很注重礼仪,如姚鼐称朱孝纯为“子颍”。
C.我们要全面分析研究传统礼乐文化,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D.传统礼乐文化只要适应现代生活,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在现代社会复兴。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古人见面、告别时要“三请三辞”,这些繁文缛节在现代社会容易让人望而生畏。
B.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视频公开课,开课7个学期,就有近70万人次选修。
C.史学大师钱穆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中国文化之心。中国文化之心就是‘礼’。”
D.宋代的成人礼源于《仪礼·士冠礼》,但象征成人的三加之冠,由周代的缁布冠、皮弁、雀弁改为冠巾、帽子、幞头。
4.关于礼乐文化,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如何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2-26更新 | 5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谈“地方性写作的诗人”

谭克修

①坚持地方性写作的诗人,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不妨先假设时代是一列火车,没有人能让这列飞奔的火车减速,没有谁愿意被这列火车落下,但他们不急于买票,不愿意随时被时代带走,踏上未知的旅程。即便被推怂上火车,甚至做了驾驶者,可以观察到前方世界的瞬息万变,但他们内置在诗歌写作里的镜头,仍然会滞后于车速,保持着某种延迟效果。他们一般以某种气定神闲的气质,先将自己的速度慢下来,主动落后于火车。他们也不与火车南辕北辙,相向而行。他们甘当火车遗弃的旅客,不当铁轨的破坏者。他们是这列飞奔的时代火车的“缓存键”。他们认同卡夫卡和本雅明关于写作者的现实命运和写作命运的描述:“无论你是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笼罩着你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你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已经死了,但你却是真正的获救者。”(卡夫卡)“大城市并不在那些由它造就的人群中的人身上得到表现,相反,却是在那些穿过城市,迷失在自己的思绪中的人那里被揭示出来。”(本雅明)

②在以“变”为特质的时代,这些诗人不竭的创作灵感,不是来自高度发达的公共媒介获取的海量资讯,而是源自于他最熟悉的特定土壤。强化诗歌中的地方性,要求诗人在写作之前,先建立精确的由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构成的坐标系。时间坐标可以建立在记忆、现实经验或柏格森的“深度时间”上。空间坐标,有时需要精确到某个城市、某个村、某条街道、某间房子甚至于某张床、某把椅子。 他深陷于具体的时空坐标里,像一块冥顽不化的石头,只为周边环境中的事物所感动,却无视远方的潮流变化。他只爱自己脚下的土地和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化,用独特语言为自己的体察喃喃自语。如陶渊明归隐后的细致感受:“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如海德格尔在南黑森林某个陡峭斜坡上滑雪小屋那样,竟然能体验到“群山无言的庄重,岩石原始的坚硬,杉树缓慢精心的生长,花朵怒放的草地绚丽又朴素的光彩,漫长的秋夜里山溪的奔涌,积雪的平坡肃穆的单一”。他就在与自己血肉相连的日常生活和地方经验中建立了自己的诗歌帝国。这个坐标,让他具有各种主观经验与客观世界之间联系的能力,帮助他体验到共时性事件带来的深刻的和谐力量,能感受到各种事件以意味深长的方式联系起来,即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无形与有形之间、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的联系。这个属于他自己的坐标,让他与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保持着一定距离,便于沉下心来,用内在的磅礴功力重新缝合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如果这个世界的发展速度,依然坚持日新月异的雄心,若干年之后,就不得不依靠那些跟不上时代速度的诗歌来维护人类世界的全面回忆。

③人类的命运,不会存在于铺天盖地的媒体里,一大堆虚无的统计数据里,只存在于个体生命的具体感受里。那些高精度的影像资料和海量的统计数据,或许能部分还原生活现象层面的真实,但面对各种人类生存境遇的真实,人类情感、心理和灵魂深处的真实,必须仰仗那些有着某种“地方保护主义”情结的“落伍”诗人的具体生命感受来完成。从这种意义来说,在经济领域被视为市场经济“毒瘤”的地方保护主义,在当代诗歌领域却成了我眼中的稀世良药。很多人已经不再喜欢“主义”这个词,我却突发奇想,在这里提出“地方主义”诗派。以激励自己和那些独自坚守着脚下土地的独立写作者。无论他坚守的是大城市还是边远地方,他笔下那个地方,将是时间长河中唯一幸存的地方。由于他的坚守,“边远地方并非世界终结的地方一一它们正是世界展开的地方”(布罗茨基评价加勒比岛国圣·卢西亚诗人德里克.沃尔科特语)。那么,他的写作,也将成为不朽的写作。反过来,要让自己的写作不朽,专注于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那块邮票般小小的地方”,让地方性成为自己的身份证和通行证,似乎更容易达到目的。这种邮票大小的地方,还包括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贾平凹笔下的商州,莫言笔下的高密……

(摘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概括第①段中“地方性写作的诗人”的特点。
2.第②段加点词“特定土壤”在文中指__________。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精通上乘武学的绝世高手。
②建立相对完整的空间和时间坐标系,
③像钉子一样深深钉进这个坐标系里,
④他需要先找到自己的位置,
⑤准确捕捉到需要描述的事件和情感。
⑥他能感受到这个坐标里所有事物的细微变化,
A.④②⑤⑥③①
B.④②①⑥⑤③
C.④②③①⑥⑤
D.④③①⑥⑤②
4.下列有关“地方主义”诗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独自坚守着脚下土地的独立写作者,他们的坚守,能够帮助他们创造出不朽的作品。
B.他们远离时代的干扰,沉淀自己的内心,专注于“那块邮票般小小的地方”,让地方性成为自己的身份证和通行证。
C.那些高科技的时代工具或许能部分还原生活现象层面的真实,而这些诗人却能还原生活深层的真实。
D.他们过着离群索居的隐居生活,像是陶渊明、海德格尔,只有这样才能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5.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6.从加西亚·马尔克斯、沈从文、贾平凹、莫言四位作家中任选一人,分析他们的写作为什么会成为不朽的写作。
2019-11-14更新 | 1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势。阎琦先生在《韩诗论稿》中说道: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指诗多赋体(叙事体)、好直说、以古文章法句法为诗,诗兼有散文体裁。阎先生指出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作诗,会使诗歌中包含散文体裁,也就是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具有散文化倾向。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盛唐,无论是题材、形式都已经非常完善。在诗歌创作方面,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将诗歌艺术发扬光大。韩愈等晚辈诗人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传统诗歌的同时,他们尝试摆脱盛唐诗歌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中尝试改变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并加入跳跃和闪烁的元素,使诗歌的语言改变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改变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形成错落之美。后人在提到韩愈诗歌特点的时候多提到其诗歌的奇崛和怪异,而简短而又近古的诗歌多被忽视,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歌在格律和韵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用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不符,有悖于主流诗风。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气势运用得淋满尽致,把散文描述事物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栩栩如生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罗联添也说:韩愈所以多作古诗,少作近体,是因近体篇幅短小,又有格式限制,不易发挥其才力,也较难于表现雄伟奇崛的气势风格。这就指出韩愈诗中为什么会出现大量长篇大作,一是韩愈才力雄厚,二是近体诗格律和篇幅方面的限制不利于诗人才力的发挥,所以韩愈诗歌较倾向于古体创作,动辄数百字。

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熟谙古文创作,提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在散文中极力贯彻这种主张。《原道》《原毁》诸篇即为明证。用严谨的语言,加之铺张的议论,将自己对世事的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与此同时,韩愈则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议论,并加之以能够表现感情、增加语感的虚字,从而尽可能多地让诗歌表现出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

程千帆先生在其《古诗考索》一书中说道:韩愈以文为诗,其实际意义就在于要突破诗的旧界限,开拓诗的新天地,这不但有助于形成他自己的独特面目,而且成为宋诗新风貌的先驱。确为的论。

(摘编自袁书会、闫振华《简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材料二:

韩愈是一个诗人,但作为一个文章大家似乎名气更盛。有时宁可回避其诗,也必谈其文。诗与文其实不能截然分开,前者为后者的灵魂与核心,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并且可以看作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诗与文之间的关系绝非独立和分离,而是相互支援以至于共同抵达一种成就和境界。

就形式的演变和渊源来看,传统的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诗与文的完全对立和脱离既非常荒谬,也不可能。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文毕竟不是诗,因为文所不及之境才有诗,可见还不仅是一个形式问题。诗的确是极为独特的事物,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极具特质与高度的表达,当然不能用文来取代。所以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诞生到现在,几千年过去,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仍然存活,而且远无终结之相。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这一点是不可替代的。无论读者数量多少,诗作为一种极致化的表达方式,仍然是文学审美的高端,这种地位与尊严是无可撼动的。

说理性与叙事性是文章强项,但这些优长即便是诗也未能彻底割舍,相反总要以另一种面目出现。从古到今,人们公推韩文,其诗则要退其次。就他个人来说,也是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每每书写文章,必定理茂辞盛,气势夺人,但如此凌厉之文一旦入诗,也不失为另一种境界。他的诗章同样好不痛快,别有新调。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援助,可以说没有韩之美文,就没有这些好诗。他的诗与文可称双璧,许多时候难分高下。其文确在一定程度上遮掩了诗,但诗的光芒仍然能够从茂密的文章之林中穿射而出,炫人眼目。

(摘编自张炜《诗与文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意识到诗歌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发展,在创作中尝试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
B.近体诗篇幅短小、格律严格,不利于诗人才力发挥,这促使韩愈倾向于古体诗的创作。
C.韩愈熟悉古文创作,他的诗借鉴了他的文的创作手法,同时,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
D.韩愈早期以文为诗的创作尝试,因为与传统诗歌创作不符,遭到了一些人的误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找出古文所有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
B.诗与文有着密切的关系,文是诗的基础和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创作顺序是先文后诗。
C.诗歌的地位与尊严是不可撼动的,因此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
D.韩愈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他的文理茂辞盛,气势夺人,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评价。
3.结合材料内容,韩愈的下列诗歌中未体现其以文为诗艺术手段的一项是(     
A.今日曷不乐?幸时不用兵。无日既蹙矣,乃尚可以生。(《古风》)
B.君不见太皇谅阴未出令,小人乘时偷国柄。(《永贞行》)
C.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答张十一功曹》)
D.马厌谷兮,士不厌糠籺。土被文绣兮,士无短褐。(《马厌谷》)
4.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北宋沈括曾说:“退之(韩愈)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对他的这一说法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你的见解。
2022-03-31更新 | 3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