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1 题号:119133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有着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单纯对人类未来发展提出了理想蓝图,还从现实可行的角度入手提出了人类和谐发展的具体路径、方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首先,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强烈抨击和批判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强调各国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更突出国家间、制度间、文明间的共生共赢。因为时代在进步,形势在变化,马克思所处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远没有当今时代那样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世界各国早已是一个整体,各国间求合作才是求发展的长远之计。“人类命运共同体”比“真正的共同体”更加具有时代性、现实性、科学性。其次,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从单一向度即共同体形态变迁向度来思考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强调在全球范围内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继而实现“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则从伙伴关系、国家政治、国家安全、国家发展、民族文明等多向度出发,以平等自由为基础,强调不同国家、民族要加强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推动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了“真正的共同体”新的时代价值。

随着中国实力蒸蒸日上,一些对中国不利的声音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更有甚者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模式,把世界各国看成是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这既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其他国家、民族的质疑、敌视的有力回答,也是我国新时代新型外交观的表达,还显示出了中国特有的大国气派、风采。中国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兼顾着其他国家的利益,实现了双边、多边共赢,这与西方诸国的处事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此外“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承中华“和”文化的理念内核,将“天下大同”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和合观、“协和万邦”的整体观带出国门,走向世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华文明的风骨和风貌。

当前,全球化浪潮下的世界各国联系已变得密不可分。不同于西方主导的旧的国际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构建全人类“共赢共享”的国际普遍交往新范式。大多西方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从过程来看惯用的是博弈思维方式,即在世界这个博弈大舞台中各方参与国各自追求的利益具有冲突性;从结果来看,主张的是“零和博弈”的思维范式,即在世界总资源不变的前提下,强者有得,弱者有失,故各国应当有所争端、冲突。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和平、合理地处理国际事务:在过程中,各方参与者互相沟通、交流、合作,不再是简单的竞争、冲突;在结果上,实现各方参与者“共赢”,促进社会资源总量的增加,即“共赢共享”的思维范式“只有坚持和平发展、携手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共赢、多赢。”

(选自《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单纯对人类未来发展提出了理想蓝图,还提出了人类从单一向度向共同体形态变迁的具体路径、方案。
B.马克思主义思想强调在全球范围内推翻资本主义等一切剥削制度,继而实现“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C.与西方诸国的处事方式不同,中国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兼顾着其他国家的利益。
D.全球化浪潮下的世界各国联系已变得密不可分,坚持和平发展、携手合作,就能真正实现共赢、多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价值。
B.文章将“真正的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对比,在客观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予以了否定。
C.文章在开篇即提出中心观点,第二至四自然段,围绕中心进行论证,逐层递进,层层深入。
D.文章末尾一段运用对比论证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构建全人类“共赢共享”的国际普遍交往新范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赋予了“真正的共同体”新的时代价值。
B.“中国威胁论”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根本原因在于中国逐渐强大并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C.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不同国家和民族要加强交流互鉴,不能只顾自身利益。
D.大多西方国家受旧的国际体系影响,主张强者有得,弱者有失,这是一种“零和博弈”的思维范式。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出尽风头让人惊叹的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今年来到中国,在浙江乌镇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上演了人机大战。黑白子此起彼落之间,柯洁探寻的是已有几千年历史的围棋“真理”,而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②人工智能称得上是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无论将其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还是关于它会不会比人更聪明甚至取代人的各种争论,都在说明,人工智能又一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与以往几十年不同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高潮,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③对大众来说,人工智能充满着科幻色彩;对科学家来说,人工智能可能是最受内心驱动、最具理想色彩的一门科学。从1956年的美国达特茅斯会议算起,明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开始科学上的研究,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一直梦想着的是创造出类似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那个小机器人的形象——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也是一些人对人工智能既向往又恐惧的原因之一。

④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⑤尽管中国不是人工智能的策源地,但在当前人工智能的这一轮技术爆发中,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被很多人认为第一次同科技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小到手机语音助手,大到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广泛应用,它们连同中国顶尖科技公司所拥有的人才一起,充分证明中国在人工智能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都不落人后。同时也要冷静看到,国内互联网公司搭建的人工智能平台,与亚马逊、谷歌等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比如,在围棋人工智能领域,腾讯的“绝艺”还不敢说能和“阿尔法狗”相媲美。站在同一起跑线,只能说明具备站位优势,更重要的还是好好蓄力、精准发力,力争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

⑥故事才刚刚开始,从基础研究、技术发展,到未雨绸缪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人工智能的未来面临着无数挑战和变化。“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人工智能的前景无限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全力奔跑。

(选自2017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被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的人工智能,在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谈论最为热烈,因此人工智能将再一次迎来黄金发展期。
B.人工智能在上世纪90年代仍未走出实验室,是因为科学家无法创造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的机器人形象。
C.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拥有可以比肩科技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在当前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具备了站位优势。
D.在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中国存在着优势和不足,对比之下,中国有科技实力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以往几十年的人工智能,与生活和工作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其实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
B.文章提出人工智能虽然令人向往,但是如果机器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并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会让有些人对人工智能感到害怕。
C.文章围绕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论证了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起点下拥有站位优势的中国应该努力创新发展人工智能的观点。
D.人工智能的前景美好,值得创新和发展,这是文章论述的前提,也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展开人机大战,目的只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B.大众眼中的人工智能和科学家眼中的人工智能不同,前者多关注其科幻色彩,后者多着重其理想色彩。
C.文章回顾了人工智能遭遇技术瓶颈的原因,论及了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走出实验室,伴随生活和工作,迎来黄金发展期的话题。
D.人工智能变得更实用,发展更迅速,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
2021-03-06更新 | 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认识你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老子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对此,老子的教导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不过表明了人有力量,或人有战胜他人的力量,自知才让人成为战胜自己的强者。所以他紧接着又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倘能“知人”,固然可见出智慧,但这种智慧也容易流于算计,或易为狡黠。只有同时能够“自知”,才算神志清明,并因着这种通透的明澈,他才不易受人蒙蔽,并不易自蔽而蔽人。
那么,什么是“自知”呢?千万不要以为为自己评功摆好是自知,它更多的是指向对自己短处的认知,并且不是那种自然的短处,而是知道什么是自己所不具备的德行,从而谦虚地学习别人;什么是自己所承受不起的赞誉,从而识趣地让给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知这件事说说容易,真做起来难。
人什么时候需要“自知”?是在日常吗?不是,是在荣誉猝然降临、赞美纷至沓来的时候,这种时候往往牵涉到利益,能做到大利在前,撒手一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在告诫自己“自爱不自贵”的同时,做到“自知不自见”,也就是不自我表扬,得意洋洋,很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真的具有大智慧。从这样意义上又可以说,有时自知这件事,连说说也是不容易的!
所以,老子特别提出:人要“知不知”,就是要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这是讲谦虚的重要性,是一种对一己之才终有所不逮的自知。如果反是,“不知知”,即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就是太坏的缺点了。
可是,千百年来,人还是如此,“知不知”的太少,“不知知”的却到处都是。至于看别人明白,看自己糊涂的就更多了去了。看别人明白,往往被人称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所以人们每每强调,在江湖中行走,在社会上历练,首先在识人,知道哪个可以合作,哪个不可信赖。可一旦遭到失败,他们也最容易采取诿过于人的做法,一句“算我瞎了眼了”,就可以将自己的无能与过错推卸得干干净净;侥幸的话,还可以博得他人的一份同情;一旦受到伤害,记恨别人的时候,也可以从牙缝里挤出一句阴冷的话:“我认得你!”有几个人能真的认得自己,知道自己有此一难,全系个人薄德;有此一辱,或出一己的轻躁呢?
正因为如此,由老子书中引出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头上最明澈的镜子。想到拿破仑说过的一句话:“善于奉承的人一定也精于诽谤”,可谓知人之言,因为他道出了所有的赞辞都有可能掺入迷药的事实。但他认识自己吗?恐怕未必。还有,他是伟人吗?我们以为当然是,但用老子的标准,恐怕也未必。
1.下列对“自知”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自知”,既要知人,也要自知,这样才能达到神志清明,不受人蒙蔽和自蔽。
B.所谓“自知”,既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当然更要知道这二者哪个占主要成分。
C.所谓“自知”,既不是指对自己优点的自知,也不是指对自己自然的短处的自知,而主要是指对自身德行不足的自知。
D.所谓“自知”,必须先“知人”,然后“知己”;是那种建立在“知人”基础上的“知己”。
2.2. 对文中“由老子书中引出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头上最明澈的镜子”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说:自知者明。一个人能够认清自己才会有不易自蔽而蔽人的通透的明澈,这是十分可贵的品质。
B.作者在文中引用“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就是这个世界上少有人能够真正认识自己。
C.世间“知不知”的人太多,“不知知”的人极少,认识自己是一个千古难题,它应该是每个人都要面对并且作出回答的问题。
D.作者认为,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世界上有自己未知的东西或领域,这是非常难得的,明白这个道理后人才会谦逊一些。
3.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知道别人,了解别人,这是智慧;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这是高明。知人不易,自知更难,人最难认清的是自己。
B.“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本文强调人应该努力弄清各种世事,用心通晓人情世故,这样才会有通透的明澈,不被人蒙蔽。
C.一个人如果身陷名利之中,就难以看清内心深处的自我,也就难以拥有自知之明,因此人世间的名人虽多,有自知之明的人却不太多。
D.人很难完全清楚地认识自我,但是老子的意思却绝非仅限于认识自己,他更希望人们在拥有自知之明后学会谦虚和谦让。
2016-11-18更新 | 6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BBC新近制作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讲述了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生,又一次把中国文学和文化带到西方的聚光灯下,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该片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宣传中国文化,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视角,从外国人的视角观察中国文学与文化,它对杜甫的理解值得我们玩味。

“谁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也许是一个我们没有意想到的问题,很难简单地做出判断。我们常常将李白和杜甫并列起来,称为“李杜”。他们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到底谁更伟大,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语言艺术上,李白可能更胜一筹,在思想内容上,杜甫可能更胜一筹。如果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那么可能有人会问,还有李白呢?王维呢?白居易呢?

纪录片将杜甫放在世界文学的视域中去评价他的价值和意义,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更加宏大的思考空间。纪录片把杜甫与但丁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是同样伟大的世界级诗人,也就是说,杜甫在世界上也是最伟大诗人之一,“他们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判断树立了标杆”这个判断可能会让国人心里一震,不是因为杜甫不配,而是因为人们从来没有这样去想过。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是有很多地方可以比较的,我们的文学一点也不逊色。

纪录片把中国与西方的历史平行起来。它说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其最早的诗歌早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杜甫的时代与英国史诗《贝奥武甫》差不多同时,也就是说,在英国国家形成的源头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国家繁荣的发展时代,引领着世界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唐朝的中国与印度、中亚、西亚和欧洲开始了大规模的交流和贸易,在杜甫居住和寻梦的长安城,可以看到各种地区的民族和宗教的大融合,能够欣赏到西域和西方的物产,而西方的海外扩张和世界贸易差不多比这晚了八百年。在世界范围来理解中国,中华文明的悠久和传统的深厚,被进一步突出出来。

在中国积贫积弱的年代,西方媒体可能不会有人注意到中国文学。纪录片讲述杜甫的故事,它的着眼点不是古代,不是历史,而是现在和当下。中国经济的腾飞引起世界的关注,这样的经济奇迹必然有它背后的历史文化缘由。纪录片是在为中国的现代性寻找它的历史根源,为当代中国的繁荣现象寻根。在这个过程中,杜甫被凸显出来,被视为中国人精神的代表。纪录片说,当代中国在飞速变化,但是有一点没有改变,那就是中国的文化精神,而这个精神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杜甫,他是中国人“真正情感和道德情操”的化身。不管观众能否认同这一点,至少纪录片给了我们一个新颖的视角。

(摘编自张剑《西方人眼中的杜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BBC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讲述了西方人眼中的杜甫,视角新颖。
B.中国诗歌历史悠久,诗人众多,使得国人很少去思考“谁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个问题。
C.纪录片对杜甫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作为世界级诗人为当今的文学判断树立了标杆。
D.纪录片提供了对杜甫的独特理解,为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和繁荣现象寻找历史根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中国人的立场,对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展开论述。
B.文章将李白与杜甫进行比较,论证了纪录片与中国学者的关注重点不同。
C.杜甫的时代与《贝奥武甫》几乎同时的事实,证明中国文明进入繁荣时期较早。
D.文章结尾引用纪录片的说法,指出当代中国经济繁荣背后的历史文化缘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纪录片将杜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一结论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杜甫有着借鉴价值。
B.评价杜甫等文化名人时,如果扩大视野,立足当下,就能挖掘其现实意义,获得认同。
C.中国近年经济腾飞,国际影响力扩大,是这部关于杜甫的纪录片引发热议的主要原因。
D.有篇观后感题为“杜甫:中国的莎士比亚”,由此推知,该文的观点态度和本文一致。
2020-07-27更新 | 2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