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7 题号:1196306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士兵突击》《鸡毛飞上天》到《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 从黄金配角到绝对主角,十四年大浪淘沙,张译成长为影视界的中坚力量。他通过精心塑造角色,弘扬着时代的主旋律,使一个又一个形象深入人心。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张译,人民网文娱专栏(以下简称专栏)对张译做了一次专访。

谈电影:流着泪把剧本看完

专栏:接拍电影《金刚川》之前,也有其他好剧本找你,犹豫过么?

张译:有,但是我就喜欢这个主创团队,而且我是流着泪把剧本看完的,同时我和这个故事还有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1997年,我考入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当演员要先当兵。我的新兵生涯在24军70师210团3营4排1班开启。就这样,在最基层的步兵连队中,我完成了向军人的转变。

《金刚川》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金城战役前夕,而金城战役中负责压制金化至金城之间公路的部队正是24军。能够在23年后去演老部队曾经的光荣历史,内心感慨无以言表。我觉得我必须去演,责无旁贷。

专栏:张飞这个角色是为你量身订做的吗?

张译:不是。人物原型名叫刘四,他是一位非常传奇的高炮手。在高炮班仅存他一人的情况下,他身负重伤,还打下了一架战斗机。这是让人无法想象的,因为每门炮需要编制7个人才能把它开起来。《金刚川》中很多情节都是基于真实素材,当年志愿军战士所面对的境遇更加残酷。在极端条件之下,中国军人无坚不摧的战斗精神,也是我表演中信念感的来源。

专栏:电影中,你用半残之躯控制一座高炮,还有不少高难度的戏份。有网友评价:不着痕迹的表演,又显得毫不费力。

张译:确实只是显得。演员这个职业像魔术师,观众只看表演结果。一旦看到魔术背后的秘密,或者看出表演是吃力的,整个魔术就失败了。演员一旦演砸了。就是影响整部电影。一旦开机,演员的体力精力,或是脑力心力,还得加一分控制力,都必须调整到极致。至于吃力与否,是我们演员自己的事儿。

谈表演:两个字——很难

专栏:你曾经参演过多部军事题材作品,比如《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十年从军经历,对你演绎这些角色有帮助么?

张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所谓千人千面,军人也一样。 但是出演军人角色,都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你必须具备基本的军人素质。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军人,没有两年做不到。

举个小例子,当没当过兵,看他穿军装的样子就一目了然了。因为我们常年穿军装,就知道肩膀怎么使劲,腰腿怎么用劲。而这种会形成一种习惯体态,好像军装就长在你身上一样。感谢十年军旅生涯,让我更能感受到军人风骨,对我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专栏:可否分享从艺以来你对表演的理解和体会?

张译:表演是一门学科,是需要在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以丰富实践为前提的、不停完善改进自身的、不断接受市场观众检验的、职业风险和代价巨大的、无法被人理解又无需任何解释的工作。这些年的体会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完,两个字——很难。

角色演得越多,创作瓶颈就越窄,能力的天花板也就越低。好在现众一直包容,好在前辈始终关照,总有些角色和作品会影响一些人,让我的职业有一份尊严,让我的工作有那么一点社会价值。这是我的荣幸,感恩!

(摘编自人民网文化频道《张译解读<全刚川>,为何能演活中国军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译喜欢《金刚川》的主创团队,并深受剧本感动,同时十分感慨他与这个故事之间注定的缘分,所以责无旁贷地接拍了这部电影。
B.谈及“张飞”这个角色时,张译觉得这个角色体现了中国军人在残酷境遇中无坚不摧的战斗精神,而这正是他表演中信念感的来源。
C.在分享从艺以来对表演的理解和体会时,张译用“很难”两个字做了概括,但同时又感受到演员这份职业是有尊严、有社会价值的。
D.张译把演员比作魔术师,认为如果演员表演吃力,就像魔术背后的秘密被看到一样,这样的表演是失败的,这势必会影响整部电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译在谈及《金刚川》时表示,电影中的很多情节都是基于真实素材的,比如“张飞”的原型就是一个名叫刘四的非常传奇的高炮射手。
B.张译参演过多部军事题材作品,塑造的许多形象深入人心,但他觉得自己军人角色演得太多,创作瓶颈愈发窄,能力的天花板也愈发低。
C.“我是流着泪把剧本看完的”“我觉得我必须去演,责无旁贷”“这是我的荣幸,感恩”等等语言,表明了张译是用心用情在表演。
D.访谈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个是谈电影,一个是谈表演:但二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军人角色的演绎”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张译能演活中国军人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约1.42亿人,家长翻倍。要是算上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老师们,被裹挟进“作业”洪流中的成年人,称得上浩浩荡荡。中国基础教育负担过重,几乎成为全民痛点,以至于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列为非解决不可的“民生短板”

面对“痛点”,教育界一直在想办法,比如重庆教育局刚刚出台新政:学校不得要求家长代批作业,试点每周无作业日。这些年,教育界隔三差五便会有数瓢凉水泼向沉重的课业负担,却效果不明显,甚至火上浇油。比如:小升初统一考试取消了,名校选拔却偷偷考上奥数、英语了;学校减负了,社会上补课考证热却在飙升,培训班四处“占坑”,机构赚得盆满钵满,学生负担不降反升……原因何在?终点高悬着应试大锤,“谁减负谁倒霉”啊!教师们一边诉苦一边留下如山的作业,家长们一边吐槽一边陪娃爬“山”。令人遗憾的是,亿万家长亿万娃,耗费心力做的这一切,却可能是无用功。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针对课业负担的教育改革,不再是“技”的掂量,而是“道”的抉择。教育者再不转身,再不警醒,就不只是误人子弟那么简单了。

(摘编自《靠什么纾解“作业压力”》)

材料二:

(摘编自《2017年中国中小学生写作压力报告》)

材料三: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生教育存在课业压力大、学习时间长的问题。课时多、作业多、课程多、教辅多、补课多、考试多、睡眠少、休息少、活动少等现象导致部分中小学生出现心理疾病,影响到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实行“减负”政策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学生作业减少了,心理负担却没有减轻;以成绩和升学率为指标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得老师与家长们不敢轻易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等等。我们应该看到,中小学生负担背后关联的是一系列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包括教育评价方式、招生考试制度、学习模式和学习范式、教育公平等等。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需要系统的变革,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与此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们的素质教育,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培养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全面地得到发展。

(摘编自《我国中小学课业压力仍繁重》)

材料四:

芬兰人崇尚“少即是多”的理念。他们认为,学习占用的是儿童生命中比较关键的时期,而这段时期更重要的是激励孩子独立思考问题并开发其创造力。为了弱化同学之间竞争,使中小学生远离压力,芬兰中小学生普遍没有课后作业。即便是高中生,学校为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条件,芬兰的中小学生们经常在课后参加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据“国际学生能力测评计划”结果显示,芬兰学生的阅读能力十分突出。这与学校在课余时间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社会所营造的浓厚的阅读氛围密不可分。

大部分日本中小学生在暑假期间需要完成名为“自由研究”的特色作业。它包括手工制作、社会调查、自然观测等。网上有各种各样的网站指导学生如何挑选“自由研究”的题目、如何开展研究,书店里也有各类相关图书和图册出售。秋季开学后,日本中小学会举办“自由研究展”,展示学生自制的大型海报。

在马来西亚,家长也很少让孩子参加补习或者特长班。真正吸引马来西亚中小学生的是参加“制服团体”。“制服团体”包括童子军、少年警察、少年军等等,是马来西亚中小学生组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完成技能考核过程中,中小学生们可以扩充自己的急救知识储备,提高野外生存能力、自理能力等。

(摘编自《盘点国外学生如何做作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几年我国教育界面对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不大,学生负担不降反升。
B.我国中小学生课业压力大、学习时间长等问题,影响了青少年健康成长,这是当前“减负”政策执行不力造成的。
C.要想让中小学生负担真正地减轻,就必须对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的变革,而不能片面地进行减负。
D.马来西亚的“制服团体”项目是一项令中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它可以让中小学生掌握些生存技能。
2.根据上述材料,说说我国应如何进行作业减负。
2018-09-18更新 | 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江 南 雨 巷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⑥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
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辨识出你的故居吗?
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世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⑩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以时空为序,给我们描绘了具有幽雅恬静、古老纯朴特点的江南雨巷,读后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B.本文和戴望舒的诗歌《雨巷》都有着浓郁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描绘了江南雨巷烟雨迷蒙的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C.文章第⑤段,作者写雨巷两旁屋子里面的人,有的打着盹,有的忙碌着,刚写完人接着就写人去楼空。这样描写一方面以动写静,突出江南雨巷的寂静;另一方面又不至于给人以“闹”的印象,更能突出雨巷的自然、古老与宁静。
D.文章第⑨段,作者用现实的嘈杂与躁动反衬江南小巷的平静与安宁,从而表现出作者别样的思绪:现实紧张浮躁,侵扰人心;而江南小巷抚慰受伤的心灵,使人超脱于现实,让人得到慰藉。
E.通过文章我们可以感觉到,尽管作者对眼前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而倍感落寞,但最后还是表现出顺其自然的洒脱。
2.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
②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
3.文中第③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综观全文,“莫名”实际上已“有名”,请概括说明这“悲”与“喜”的具体内容。
4.第⑤段中描写的井边“蓝衣少女”与戴望舒诗歌《雨巷》中描写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2017-09-21更新 | 2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历史变迁、时代变革和社会思潮等,常常会极为敏感而又具象化地表现在文化创造与文艺创作之中。19世纪后期,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以金钱和机器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价值观洪水猛兽般贬黜了基督教所代表的欧洲最高价值,虚无主义应运而生,尼采判定“上帝死了”。对于欧洲来说,“上帝死了”意味着信仰的消泯与理想的崩塌。也正是在“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下,虚无主义思潮毫无遮掩地对存在、不朽、价值、意义、道德、真理进行否定与怀疑。虚无主义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否定性的、消极的”力量,就是“颓废的逻辑学”。它对人类、民族、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真理、正义的价值消解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欧洲特产”的虚无主义,从一开始就与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勾连在一起,不仅以“现代性”的名义进行传播和扩张,同时借助资本主义强大的文化生产进行全球传播和市场拓展,妄图使欧洲历史逐渐演化为世界历史。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和市场化的扩张中,这种源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文化意识和文艺实践,就更容易在“现代性”的外衣下进行的隐性渗透和广泛辐射中被认同、被接受、被效法。

在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创造与文艺创作中,曾经“主义”多多、歧论蜂起,以至颠覆传统、恶搞历史、消解思想、否定民族特色、淡化时代精神的现象频繁出现,“重写文学史”不绝于耳,向现代派靠拢、让西方现代文艺思潮和现代派文化理念、创作方法成为文化创造和文艺创作方向的愿望和期待,时时都在撩拨着一些创作者的情愫与心旌。他们以为:举凡历史的、传统的、民族的、地域的,就都是陈旧的、落后的、老套的、迂腐的,而对以革命和战斗为题材的作品,则将其一律同“左”画上了等号,不仅认为那是过时的,而且认为那是残酷的,是无人性和不人道的。只有写生活的阴暗面、时代的隐痛处,才有“戏份”,才好逗乐,才能咂出味道,才有趣、好看、惹眼、“抓”人,并因此而提升上座率,增加发行量。而时代精神强、民族特色显的重大题材和英雄人物,则容易刻板化和同质化,不但吊不起读者的胃口,而且也难以激发社会性、大众化的愉悦感和认同性,以致影响作品辐射力与覆盖面。因此,尽管我们的创作量年年都在攀升,可真正称得上史诗杰作、鸿篇佳构的作品却是“高峰”难觅,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有高原”“缺高峰”。而深获大众景仰、值得大众学习的文学典型与艺术楷模,就更无法构成气势磅礴的改革发展时代的“正气堂”“先锋榜”“群英谱”了。而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将邱少云烈士化身为烤肉,将狼牙山五壮士的跳崖化身为滑稽跳水,等等。凡此种种,显然不能仅仅从制造无聊的“搞笑”和追求浅薄的娱乐的意义上去解释了,而委实是一种对历史的否定,对革命的否定,对中华文化的否定。

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文艺创作的袭扰与侵蚀,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文化自信。因为文化的丰赡,文学的崇高,艺术的壮美,根源在于它属于历史,属于生活,属于不断变革发展并始终葆有强大创造性和进取力的时代与人民,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也是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实根基。唯物史观始终认为,驾驭时代和创造生活的人民永远都是历史的缔造者和生活的主人翁。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是全世界唯一绵延不断的辉煌文明。在这五千年的悠久岁月中,中华民族以无比开放包容的态度,用自己的智慧和文明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无可替代的巨大贡献,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向心力和凝聚力。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才得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大步走向民族复兴。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倾心以艺术的方式和美的节律,将人民置于历史的中坚、时代的先锋、社会的中心、民族的脊梁的地位,以文化的自信创造自信的文化,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以此赢得文艺自身的不朽地位与永恒价值。

艾斐 《 人民周刊 》(2018年第19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虚无主义在本质上是对历史的客观性和核心价值观的反叛与颠覆。
B.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袭扰和侵蚀,应该警惕其以现代性为外衣的传播和扩张。
C.我国新时期文化创造与文艺创作受历史虚无主义的袭扰与侵蚀表现不明显。
D.赢得文艺自身的不朽地位与永恒价值,需要以文化的自信创造自信的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分析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表现与危害后,提出了抵御方略,逻辑清晰。
B.第三段引用唯物史观,运用比喻论证,证明人民应成为文艺创作主人的观点。
C.作为政论文,本文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创造与文艺创作中的历史虚无主义。
D.文章的论证语言精炼概括准确,大量使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的论辩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虚无主义偶然产生,与历史变迁、时代变革和社会思潮等不存在必然联系。
B.文艺创作只有写生活的阴暗面、时代的隐痛处,才能提升上座率,增加发行量。
C.将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化身为滑稽跳水,无非是制造无聊的搞笑和追求浅薄的娱乐。
D.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文艺同历史虚无主义彻底分离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方略。
2019-01-06更新 | 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