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语言文字应用 > 句子 > 标点符号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9 题号:1203857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①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 a ),轻易不能摆脱,而且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也不必完全摆脱。②我们应该下的功夫是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锻炼,怡情理性;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体验;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求截长补短,融会贯通:这三层功夫就是所谓学问修养。纯恃天赋或受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趣味不足为凭,纯正的可凭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 b )。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牛听弹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缺;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囿于某派别的传统习尚、坐井观天,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

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孔子所说的“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游历过、测量过所有的世界名山。研究文学如出一辙,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

1.文中四处画横线句子中有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①B.②C.③D.④
2.把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有些人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阅读的多是恶劣作品,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知得不正确,就会给精神带来危害”,与原文相比,哪种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括号a、b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相似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子像个真正自由的野田之龟,曳尾于涂,虽则不如孔孟炫赫与实惠,却其乐无穷。他的这种心境实在是人类心灵的花朵,永远在乡村野外幽芳独放。一尘不染,诱引着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不对帝王说话而对我们这些平常人说话的人。当别人都在对着诸侯不甚耐烦的耳朵喋喋不休地说着如何如何“治人”的时候,庄子转过身来,恳切而激动地告诉我们如何自救与解脱,如何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如何在丑恶世界中保持住内心的自尊自爱,不为时势左右而无所适从,丧失本性,以及如何在“无逃乎天地之间”的险恶中游刃有余地养生,以尽天年。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勇敢”这个对一种品性的褒奖词,可能最早出现于此。
B.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C.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D.人民迫切需要的正是像你这样的“傻子”。
2023-10-19更新 | 147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先生的内心世界是存有一份家国情怀的。这种情怀,既跟他成长的那个时代     ① , 也跟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地位的变化紧密相连。

在其晚年,他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新理论。这一理论论述至今仍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中理论构建方面一块重要和不可撼动的基石。许多民族问题的研究,包括今天国家层面所提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种研究,仍然离不开费孝通所提出的颇具包容性的“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这个出发点

他关注到了中国那种独特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方式,也注意到生育制度中那种代际关系的反哺模式,是以年长一辈对年轻一辈的关怀为前提,关怀其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等年轻的一代成长起来时,便得到一种反哺式的养老。费孝通所有乡村研究的课题,都未曾真正脱离中国人的家观念,而将其作为全部问题思考的出发点。

费孝通的学术思想观念最终实现了一种一体性涵盖并包容多样性的家国认同。换言之,在中国文化之中,传统儒家观念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观念,与费孝通所说的,以及最初便认识到的以家为核心的“差序格局”的一层一层向外扩展或推开去的世界观,就有了的默契。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费孝通先生在他的晚年一直试图借助“补课”的方式来达到知识体系的自我完善。
B.“中蒙俄经济走廊”是国际六大经济走廊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C.儒家观念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那一代有志于学之人在做人上的共同理解。
D.对中国已经变得日益突出的养老问题、费孝通也是从“家”这个概念入手去研究的。
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4-01-20更新 | 506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乙)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 )人口的名句,(丙)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 ( ),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        , 。”(丁)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与《九歌》的关系是(     )的。而杜甫之后,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展,写出《登快阁》那首诗中的名句:“落木前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     )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流传 奥秘 泾渭分明 偶然
B.留传 奥妙 脉络分明 偶尔
C.流传 奥妙 脉络分明 偶然
D.留传 奥秘 泾渭分明 偶尔
2.文中画线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3.请补写出文中画横线处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021-05-23更新 | 1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