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 > 体裁 >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91 题号:12042322

诗经·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下列对这首诗歌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是以普通士兵相互援手的口吻写成。
B.诗中描写尽管战斗条件非常艰苦,军需不足,士兵们也要共披战衣,抗击匈奴,保家卫国。
C.这首诗并未直接描写战争,而是描写战前的准备。君王要出兵,修整武器,共同迎敌。
D.《无衣》是音调铿锵“与子同袍”四字成为古往今来战争中唇齿相依者、利害相共者、同仇敌忾者的诗词,令人顿生壮烈大义的情怀。
2.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知识点】 结构技巧 诗经解读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夜宿表兄话旧

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注]①夜合花:又称合欢花,花瓣红色,叶子夜间成对相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述了夏夜在庭院中所见到的夜合花开、细雨蒙蒙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B.中间二联写二人话旧,但因离别的年头太多,世事沧桑变迁,相叙的往事太伤感、凄凉而只好中断聊天。
C.尾联中着一“又”字表达了诗人对动荡生活的厌倦之情,而“愁见”尽显诗人难以面对的惜别之情怀。
D.诗歌从“醉初醒”起到“酒幔青”结,在重逢和再别、欢饮和苦叙之间,蕴含了诗人漂泊坎坷的人生历程。
2.近代诗人俞陛云评论中间两联说:“以其一片天真,最易感动。中年以上者,人人意中所有也。”(《诗境浅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2021-06-19更新 | 288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归燕诗
张九龄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注】本诗写于诗人被罢免宰相之后,时朝政大权由李林甫把持。
1.简要分析诗中的归燕形象。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14-11-11更新 | 109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太原早秋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颈联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前人评价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说明作者虽然心绪不高,但此诗格调自高,带有边塞诗的雄健之气。
2.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
2017-11-06更新 | 1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