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 《宋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87 题号:1205482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以试秘书省校书郎知朝邑县,会其兄尧叟使陕西,发中人方保吉罪,保吉怨之,诬尧佐以事,降本县主簿。徙下邽,迁秘书郎、知真源县,开封府司录参军事,迁府推官。坐言事忤旨,降通判潮州。修孔子庙,作韩吏部祠,以风示潮人。民张氏子与其母濯于江,鳄鱼尾而食之,母弗能救。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召还,直史馆,知寿州。岁大饥,出奉米为糜粥食饿者,吏人悉献米至,振数万人。后为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祥符知县陈诂治严急,吏欲罪诂,乃空县逃去,太后果怒;而诂连吕夷简亲,执政以嫌不敢辨。事下枢密院,尧佐独曰:“罪诂则奸吏得计,后谁敢复绳吏者?”诂由是得免。以给事中参知政事,迁尚书吏部侍郎。太后崩,执政多罢,以户部侍郎知永兴军。过郑,为郡人王文吉以变事告,下御史中丞范讽劾治,而事乃辨。尧佐少好学,父授诸子经,其兄未卒业,尧佐窃听已成诵。及贵,读书不辍。善古隶八分为方丈字笔力端劲老犹不衰尤工诗性俭约见动物必戒左右勿杀器服坏随辄补之曰:“无使不全见弃也。”以太子太师致仕,卒,赠司空兼侍中,谨文惠。

(节选自《宋史·陈尧佐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善古隶/八分为方丈字/笔力端劲/老犹不衰/尤工诗/性俭约/见动物/必戒左右勿杀/器服坏/随辄补之/
B.善古隶/八分为方丈字/笔力端劲/老犹不衰/尤工诗/性俭约/见动物/必戒左右/勿杀/器服坏/随辄补之/
C.善古隶八分/为方丈字/笔力端劲/老犹不衰/尤工诗/性俭约/见动物/必戒左右/勿杀/器服坏/随辄补之/
D.善古隶八分/为方丈字/笔力端劲/老犹不衰/尤工诗/性俭约/见动物/必戒左右勿杀/器服坏/随辄补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树下的佐吏,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
B.孔子,名丘,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编纂修订了我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C.直史馆,官名,宋朝初年设置,任职一至二年,可委以重任,超迁官阶。
D.吏部,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东汉始置吏曹,魏晋以后称吏部。后为六部之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尧佐仕途不顺。陈尧佐的哥哥出使陕西时,揭发方保吉的罪行,方保吉怨恨并诬告陈尧佐,他因此被贬为朝邑县主簿;任开封推官时又因评论政事忤逆圣旨,被贬为潮州通判。
B.陈尧佐善于治水。钱塘江用竹笼装石头作为堤坝,第二年就毁坏了,陈尧佐建议用“下薪实土”的方法加固江堤,丁谓起初不同意,但后来还是采用了他的办法。
C.陈尧佐耿直公正。祥符知县陈诂因治下严厉被属下举报,其他官员因陈诂和吕夷简有亲戚关系而不敢为其辩解,只有陈尧佐为陈诂说话,陈诂因此得以免罪。
D.陈尧佐勤敏好学。陈尧佐自幼好学,他的父亲教授儿子们学习经书,他的兄长还没有完成学业,他就已经能够诵读,后来他即使地位通达显贵,也依旧坚持学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2)过郑,为郡人王文吉以变事告,下御史中丞范讽劾治,而事乃辨。
5.陈尧佐爱民如子,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勔,苏州人。父冲,狡狯有智数。始,蔡京居钱塘,欲建僧寺阁,会费钜万,僧言必欲集此缘,非朱冲不可。京以属郡守,郡守呼冲见京,京语故,冲愿独任。居数日,请京诣寺度地,至则大木数千章积庭下,京大惊,阴器其能

徽宗颇垂意花石,京讽勔语其父,密取浙中珍异以进。初致黄杨三本,帝嘉之。后岁岁增加。至政和中始极盛,舳舻相衔于淮、汴,号花石纲,置应奉局于苏,指取内帑如囊中物,每取以数十百万计,勔擢至防御使,东南部刺史,郡守多出其门。徐铸、应安道、王仲闳等济其恶,竭县官经常以为奉。士民家一石一木稍堪玩,即领健卒直入其家,用黄封表识,未即取,使护视之,微不谨,即被以大不恭罪。民预是役者,中家悉破产,或鬻卖子女以供其须。尝得太湖石,高四丈,载以巨舰,役夫数千人,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戒伐冢藏毁室庐毋得加黄封帕蒙人园囿花石,凡十余事。听勔与蔡攸等六人入贡,余进奉悉罢。

既而勔甚,所居直苏市中孙老桥,忽称诏,凡桥东西四至壤地室庐悉买赐予己,合数百家,期五日尽徙,郡吏逼逐,民嗟哭于路。遂建神霄殿,奉青华帝君像其中,监司、都邑吏朔望皆拜庭下。主赵霖建三十六浦闸,兴必不可成之功。天方大寒,役死者相枕藉,霖益加苛虐,吴、越不胜其苦。方腊起,以诛勔为名。童贯出师,承上旨尽罢去花木进奉,帝又黜勔父子弟侄在职者,民大悦。然寇平,勔复得志,声焰熏灼。一门尽为显官,驺仆亦至金紫,天下为之扼腕。

靖康之难,钦宗用御史言,放归田里,凡由勔得官者皆罢。籍其赀财,田至三十万亩。言者不已,羁之衡州,徙韶州、循州,遣使即所至斩之。

《宋史·朱勔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戒伐冢/藏毁室庐/毋得加黄封帕蒙人园囿花石
B.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戒伐冢藏/毁室庐/毋得加黄封帕蒙人园囿花石
C.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戒伐冢/藏毁室庐/毋得加黄封帕蒙人园囿花石
D.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戒伐冢藏/毁室庐/毋得加黄封帕蒙人园囿花石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多用年号纪年,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本文出现的年号有:政和、靖康。
B.古人会根据月亮的变化确定一些时间节点,如每月的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既望。
C.金紫,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
D.古代升降官职的说法很多,文中擢、拔为提拔之意,黜、罢、羁则是免去官职的意思。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朱勔的父亲朱冲因为修建佛寺结识了蔡京,后因向喜欢花石的徽宗皇帝进献珍异而获得表扬。
B.朱勔帮徽宗皇帝搜刮花石,当地很多官员都出自他的门下。徐铸、应安道等人痛恨他的所作所为,对其恶行进行了坚决抵制。
C.“花石纲”给天下带来祸患之后,徽宗皇帝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只接受朱勔、蔡攸等的入贡,罢停了其余的供奉。
D.方腊起兵被平定后,朱勔很快就恢复了之前的权势,门下之人又都做了高官,天下人对此叹息不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京诣寺度地,至则大木数千章积庭下,京大惊,阴器其能。
(2)(非文中句子)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5.有人说“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文中有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这一道理?
2022-02-22更新 | 11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各题。

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早登科,从河东唐介辟。(吕公弼)荐安礼于朝,神宗召对,欲骤用之。安石当国,辞,以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他日得见,命之坐,有司言八品官无赐坐者,特命之。迁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召为开封府判官。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救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轼以故得轻比。

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书揭于府前,辽使过而见之,叹息夸异。帝闻之,喜曰:“昔秦内史廖从容俎豆,以夺由余之谋,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特升一阶。

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迫京城,故不利国嗣,诏悉改卜,无虏数十万计,众汹惧。安礼谏曰:“文王卜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帝恻然而罢。

久之,御史张汝贤论其过,以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汝贤亦罢。绍圣初,还职,知永兴军。二年,知太原府。苦风痹,卧帐中决事,下不敢欺。卒,年六十二,赠右银青光禄大夫。

(节选自《宋史•王安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B.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C.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D.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科,也称登第。一般考中进士以上就可称登科,但民间有“大小登科”的说法,结婚被称为“小登科”。
B.八品,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正八品是第十五级。宋代秘书郎、著作佐郎、国子博士等都属于八品官。
C.起居注,记录古代帝王、皇子和后妃的言行。从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文中指祭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礼才华出众。由于当时王安石执政,他主动推辞皇帝的任命,只担任了小小的八品官。但他关于国事的见解却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B.王安礼为人正直。苏轼被关进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却坦然向皇帝进谏,请求宽赦苏轼,不要因言治罪。
C.王安礼善于断案。其前任审理不妥的案子,王安礼都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
D.王安礼敢于进谏。他用文王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尸骨的例子,劝说皇帝收回迁移百姓墓地的诏令。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
(2)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
2020-02-27更新 | 16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下有二人之论:有安常习故,乐于无事之论;有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乐无事者,以谓守祖宗成法独可以因人所利据旧而补其偏以驯致于治,此其所得也。至昧者则苟简怠惰,便私胶习,而不知变通之,此其所失也。喜有为者,以谓法烂道穷,不大变化则不足以通物而成务,此其所是也;至凿者则作为聪明,弃理任智,轻肆独用,强民以从事,此其所非也。

(节选自《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七》)

材料二:

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上谓文彦博等曰: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彦博对曰:譬如琴瑟不调,必改更张之。夏四月壬寅朔,诏新除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上曰:方今治当何先?对曰:以择术为始,陛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上曰:卿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丙寅,命司马光看详裁减国用制度。光登对言:国家所以用不足者,在于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安石曰: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安石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参知政事。甲子,命安石别为司,名曰同制置三司条例。辛巳,光上言:今士夫沸腾,黎民骚动,请罢制置三司。安石曰:光好为异论,异论之人倚以为重,则是为异论之人立赤帜也。光曰:安石性不晓事而。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吕惠卿以为是,天下皆以为非也。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耶?三年三月甲午,光移书安石,请罢条例司,安石答书但言道不同而已。书凡三返。五月甲辰,诏:近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本以均通天下财利。今大端已举,惟在悉力应接,以趣成效。光知言不用,遂乞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上乃从其请。光自是绝口不复论新法。

(节选自《宋史全文·卷十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谓守A祖宗B成法C独可以因人D所利E据旧F而补其偏G以驯致于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指权变,灵活性;与《齐桓晋文之事》“权,然后知轻重”的“权”意思不同。
B.而,是表修饰的连词,与《论语》“人而不仁,如乐何?”中的“而”字意思不同。
C.箕敛,指苛敛民财,当中的“敛”字与《促织》“科敛丁口”的“敛”字意思相同。
D.愎,指固执、任性,不接受别人意见;与成语“刚愎自用”中的“愎”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追求有所建树的人,认为旧法陈腐、穷途末路,如果不经过大的变化就不足以成就事业。
B.皇上认为国家之事弊病丛生,非改革不可治;文彦博表示支持,王安石建议从择术入手。
C.针对国用不足的问题,王安石主张任用善理财的人,司马光则认为应节约用度增加赋税。
D.司马光请求废除条例司,既不被王安石接受,也不获皇上支持,从此闭口不再谈论新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曰:“卿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
(2)今大端已举,惟在悉力应接,以趣成效。
5.王安石在推行新法中,表现出改革家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3-11-26更新 | 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