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柳宗元(773-81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4 题号:1207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二)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三)

杨时,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

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赤壁赋》。
B.先达,对前辈的尊称。“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中的“先”字意思一样。
C.字,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
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 宣扬从师之道。
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颍昌向程颢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
4.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客悲”原因的一组是(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④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A.①③④⑤B.②③⑤⑥C.②④⑤⑥D.①③⑤⑥
5.下列对各句中加点的“师”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 ②吾从而   ③道之所存,之所存也   ④则耻   ⑤孔子郯子   ⑥吾道也   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   ⑨或焉,或不焉
A.①②③④/⑤⑥⑨/⑦⑧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2)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3)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7.三则短文都涉及了对学习的态度,请简析各自的侧重点?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各题。

【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

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指文章休止和停顿处,“句”指句末停顿,“读”指句中语气停顿。
B.辱,谦辞,表示承蒙,文中指感到自愧,类似的谦辞还有愚、鄙、君、子等。
C.抗颜,意为神色庄重,态度严正不屈。文中以之表明韩愈为人师时的态度。
D.屈子,即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认为“士大夫之族”在拜别人为师方面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用“其可怪也欤”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发人深思。
B.韩愈奋然不顾流俗,顶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并写下了《师说》,柳宗元认为这种做法是难能可贵的。
C.柳宗元认为自己不能够做韦中立的老师,是因为“道不笃”“业甚浅近”,无法赶上韩愈,且不想成为众人眼中的“越之雪”。
D.两篇选文作者都先表明自己的看法或态度,韩愈慨叹古时的从师之道久已不传,柳宗元对韦中立“欲相师”婉言谢绝。
4.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今安在哉?
A.不拘于时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而耻学于师D.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
5.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食埃土,饮黄泉B.月明星稀,乌鹊
C.曰师曰弟子云者,则聚而笑之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
6.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虽有槁(晒)       ②六艺经传皆习之(全面)
③而千里(获得)       ④而吾与子之所共(去,到)
万顷之茫然(越过)       ⑥是故贵无贱(没有)
⑦郯子之(同类的人)       ⑧圣人无师(固定的)
⑨举酒客(劝请)       ⑩而闻显(显著、清楚)
A.①②⑤⑥⑦⑨B.①②③④⑦⑧C.①③⑤⑦⑨⑩D.①⑤⑦⑧⑨⑩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023-12-04更新 | 1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②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1】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③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④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2】,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也。一出口,则嗤嗤以为得重赂。

⑤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

⑥乃今幸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3】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⑦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许【4】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有何阙焉?

⑧足下前章要仆文章古书,极不忘,候得数十篇乃并往耳。吴二十一武陵来,言足下为《醉赋》及《对问》,大善,可寄一本。仆近亦好作文,与在京城时颇异,思与足下辈言之,桎梏甚固,未可得也。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不悉。宗元白。

(取材于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注释:【1】脂膏滫瀡:油脂类和淀粉类调料,这里泛指食物。【2】小学:旧时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统称。【3】祝融、回禄:都是传说中的火神名。【4】许:许国,春秋时国名。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将而更以贺也            吊:忧虑。
B.心                            蓄:暗藏。
C.而世之多                  嫌:猜忌。
D.其庐                            黔:使……变黑。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犹未能究知     可得乎
B.或将大有        乃今幸天火之所涤荡
C.则嗤嗤以为得重赂   犹有顾视而窃笑
D.常与孟几道言而痛   今吾所陈若是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道辽阔诞漫     这番道理不着边际而又荒诞无稽
B.衔忍而不出诸口   强忍着不能说出口
C.得奋其舌             替天子颁布命令
D.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     主持考试的人,授予您官职也不再害怕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柳宗元祝贺友人家中失火,看似违背常情,实则饱含了作者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他一展抱负的祝愿。
B.第③段通过老子福祸相倚和孟子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的思想观点,说明王参元家中失火,家资毁于一旦的必然性。
C.第④段柳宗元分析好友王参元博学多才却仕途不顺的原因,意在揭露当时社会上埋没人才、诋毁人才的现象。
D.第⑦段柳宗元借颜回、曾参安贫乐道的事例,从持志自守、学习古人高尚志趣、追求精神上的富足等方面去鼓励朋友。
5.根据全文内容,请概括作者在第①段说自己“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的原因。
2024-01-23更新 | 1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 ,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B.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C.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D.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区寄机智勇敢的一组是
①行牧且荛                                                ②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③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     ④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⑤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⑥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
A.①③⑥B.②③④
C.①②⑤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寄被两个强盗绑架以后,假装像小孩似地害怕和啼哭,趁一个强盗离开之机,暗地里寻找机会割断了绳子,拿刀杀了一个强盗。
B.去交涉买卖的强盗回来了要杀区寄,区寄与他斗智,并在半夜烧断绳子杀死了他。他敢作敢为,希望人们把(这件事)报告官府。
C.刺史颜证觉得区寄与众不同,要留他当衙门小吏,但幼小老实的他由于阅历不深,缺乏远见卓识,拒绝了这份好差事。
D.这篇小传赞扬了区寄敢于反抗、善于反抗的斗争精神,表达了作者惩恶扬善的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018-05-08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