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77 题号:1208512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诗品与人品》有删改)

材料二: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急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战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材料三:

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比如,人可在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中有,有生命意志,有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B.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
C.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
D.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B.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C.材料二中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D.材料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诗词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表现为比个人的乡愁更为强烈的家国荣誉。
B.朱熹认为杜甫等“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磊磊落落”,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C.《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孕育了家国情怀。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9-20高二上·山东枣庄·期末 查看更多[17]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1879年德国植物学家德巴利提出了广义的不同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共生”的概念。早在德巴利提出广义的共生概念之前,即1877年德国植物生理学家弗兰克就已使用曾经用于描写共同生活在社区里的民众的词语“symbiosis”(共生) 来描述地衣中真菌与藻类的互惠共生关系。

②然而,生物共生这一最普遍、最基本和最有效的生物学机制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按照常识,数千米深的高压、高温(300℃~400℃)和剧毒(富含硫化氢H,S、甲烷CH,和氢气H,等)的海底热液口周围是不会有生命的。而事实却恰恰相反:2011年生物学家皮特森利用深海游航器在大西洋3000~6000米深的海脊热液口拍摄到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如体长约为30~40cm的巨型贝类白瓜蛤和深海偏顶蛤,以及体长可达3m的管栖蠕虫。这些动物体内有数以亿计的共生细菌,其中,这些共生细菌的重量可达到管柄蠕虫体重的60%,通过氧化从海底热液中喷出的H2S获取能量,并从海水中获取氧O2,然后和二氧化碳CO2,进行碳酸固定合成有机物,为蠕虫提供养分。海底热液口周围的贝类体内共生细菌也是通过氧化H2S和H2获取能量和养分提供给与之共生的贝类。这正是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早期生物的生存途径和法则。真菌与蓝细菌共生形成的地衣共生体就是有力的证据之一。

③在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生物之间相互识别、相互选择、相互适应,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共生体系。人类自出生之日起就与微生物建立了紧密的互作关系。人体并非是一个单纯的个体,而是由体内的微生物细胞和人体细胞共同构成的“超级生物体”。

④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我们的身体里居住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包括真核生物、古菌、细菌及病,分布在我们的皮肤、口腔、鼻腔、生殖器及肠道等部位,构成了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的人类微生物组。其中,微生物细胞总数约1014个,其敬量是人体自身细胞的10倍左右,其编码的基因数量至少是人体自身基因数量的100倍。人体微生物占到了我们身体重量的1%~3%。如人类的肠道与细菌建立了互惠共生体系:前者为后者提供了适宜的温度、丰富的营养物质、优越的栖息和繁殖环境;后者则能够调控肠道上皮细胞发育、防止细胞损伤、调节宿主脂肪存储、刺激肠道血管生成、构建生物被膜等免疫屏障、阻抑外来致病菌的侵入定殖、帮助人类消化大分子食物成分、合成人类必的维生素与氨基酸等、参与糖和蛋白质代谢、并促进营养元素吸收与利用。

⑤现代科学研究进一步证明,这些肠道微生物还与癌症、精神疾病甚至美容等方面不无关系。正是这些微生物深刻影响和调控着人类的健康。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健康状况和寿命差异显著,同样,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差异显著。与其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还不如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体内微生物”。与我们人类共生的这些微生物为我们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节选自2018年08月01日《光明日报》刘润进《共生:生物进化和多样性之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生”一词最早适用于共同生活在社区的民众,弗兰克最早将其借用到生物学。
B.生物共生是一种最普遍最有效的生物学机制,但是直到德巴利才给了学术关注。
C.海底热液口周围的蠕虫通过与其共生的细菌获得养分,这一事实颠覆了人的认知。
D.借助自身的寄生物获取生存条件,是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早期生物的生存途径和法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底热液口周围存在生物且共生,这也能够证明生物共生足最基本的生物学机制。
B.真菌与蓝细菌共生,形成地衣共生体,这一事实能够佐证早期生物有自己的生存法则。
C.文章以人类的肠道与细菌建立了互惠共生体系为例,说明人体是复杂的微生态系统。
D.木文运用批判性思维,前部分基于事实建构观点,后依据观点分析一些特定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实质也是一个生物共生体,微生物细胞和人体细胞寄居人体却能造福于人体。
B.在人这一共生体内,微生物细胞数量远远超过了人体细胞,其编码的基因数量更大。
C.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健康状况和寿命差异显著,这是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D.与人类共生的那此微生物对我们的健康发展总是有积极作用的,这出乎我们的意料。
2020-11-19更新 | 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许多家训的作者认识到社会环境、朋友品行对子弟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他们在家教中往往会给子孙一些交友的建议。

其一,要注意选择朋友。朱熹告诫其子“交游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并提出交友的标准:“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叶梦得也主张:“择交每务简静,无求于事,令则自然不入是非毁誉之境,所以游者,皆善人端士,彼亦自爱己防患,则是非毁誉之言亦不到汝耳。”

其二,交友要严己宽人。袁采在《袁氏世范》中说:“与人交游,若常见其短,而不见其长,则时日不可同处;若常念其长,而不顾其短,虽终身与之交游可也。”范纯仁经常劝诫子弟以责己严待友宽的态度对待朋友:“尔曹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

其三,交友要平等相待。袁采强调无论朋友富贵贫贱,都要同样对待:“见有资财有官职者,则礼恭而心敬,资财愈多,官职愈高,则恭敬又加焉。至视贫者贱者,则礼傲而心慢,曾不少顾恤。殊不知彼之富贵,非吾之荣,彼之贫贱,非我之辱,何用高下分别如此。”陆游也教导子孙,对待朋友,无论其地位贵贱,还是交情厚薄,都要谦逊有礼:“人士有于吾辈行同者,虽位有贵贱,交有厚薄,汝辈见之,当极恭逊。己虽高官,亦当力请居其下。”朱熹主张,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也要谦恭有礼:“居处须是居敬,不得倨肆惰慢。言语须要谛当,不得嘻笑喧哗。凡事谦恭,不得尚气凌人,自取耻辱。”

综观宋代家教中的官德教育,确实对造就一批爱国恤民、清廉勤政、公正不阿的官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时代的局限,宋代官德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封建官场中的一些糟粕,如明哲保身、官官相护等。对此,应该客观分析,辩证看待,汲取其精华,更好地发扬优良家风传统,推进新时代家风建设。

首先,要坚持把家风建设作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宋代明智的士大夫都通过言传身教,对子孙提出明确要求,营造良好的家风。家风好,则族风好、民风好、国风好。领导干部的家风对社会风气有着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引导和示范作用。对领导干部而言,良好家风既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又是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

其次,要始终把严于修身作为家庭教育的根本要求。宋代官德教育思想中非常强调修身律己、淡泊自持,慎于交友。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遵循这么一条古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严于修身乃做人之本、从政之基、成功之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贯要求,因此在家庭的官德教育中,必须把严于修身作为根本要求。

再次,要注重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子女教育的重要内容。宋代官德教育思想中突出强调为民、公正和清廉,不仅体现了封建士大夫的为官之道,也反映了他们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古语道,“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德与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相比而言,才不够,可以学;德不行,很难补。要做官,先做人;要立业,先立德。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要树立“以德为先”的培养理念,把职业道德的要求融入到家庭生活中去,着力营造重德、尚德、修德的家庭氛围。

(摘编自宋建晓《宋代家教中的官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熹认为朋友要审察选择,“虽是同学,也不可无亲在之辨”;他认为朋友只有两种:益友与损友。
B.袁采和范纯仁都主张“交友要严己宽人”,袁采和朱熹在“交友要平等相待”方面的立足点相同。
C.明哲保身等一些糟粕在宋代家教的官德教育中有所呈现,是由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的。
D.中华民族的做人之本、从政之基、成功之道是严于修身,这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贯要求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立足宋代家训,运用辩证分析的手法,着眼于推进新时代家风建设。
B.文章直接引用原著语料,对宋代家教中的建议进行归类和剖析,思路清晰。
C.文章认为宋代家教的官德教育,精华与糟粕同在,应客观分析,理性取舍。
D.文章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语段间是并列关系,后一部分是递进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袁采与范纯仁在交友方面均强调严己宽人,二人均主张多见友人之长而恕友人之短。
B.“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表明德与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双保险,德才兼备,就能成功。
C.各级部门要求党员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与文中的“严于修身”,内涵有一致之处。
D.为民、公正和清廉其实是一种职业操守,在宋代官德教育思想中被突出强调是可以理解的。
2020-04-17更新 | 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的普遍主义立场与它服务社会、服务公众、造福民族国家的功能并不矛盾。大学精神拒绝狭隘的功利主义,但大学因其无用而有大用。比如,用狭隘的功利眼光看,想象力似乎是无用的,但是想象力是一切有用之物的灵魂。著名哲学家怀特海说:“大学教育在为脑力教育的职业做准备时应起这样的作用:促进对构成职业基础的各种专业原则做富于想象力的思考,这样,受过大学教育的学生在进入专业的学徒训练期时,他们已经锻炼了那种富于想象力的思维能力,即把具体事实与普递原理相结合。”“一所大学是充满想象力的,否则它便什么也不是。”这种想象力不仅需要自由而且需要闲眼,需要摆脱杂念和功利心的束缚,想象力不是一件可以出售的商品,正因为这样,怀特海强调:不能用管理普通商业公司的条例和政策来管理大学,即使是大学中的商学院也是如此。想象力的敌人就是急功近利。所以我一再呼呼大学里的生活应该是一种优雅的,应该有很多人在那里发呆;发呆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想一些永恒的根本的问题。这种状态类似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的做梦:他说他经常“坐着或者躺着,什么事也不做”“在我看来,谁若是每天不给自己一点做梦的机会,那颗引导他工作和生活的明星就会黯淡下来”。现在我们讲“中国梦”,如果每个中国人的梦就是发财梦、做官梦、明星梦,那么,每个中国人的梦加在一起的那个中国梦肯定不是美梦而是噩梦。

哲学家罗素也反对工业时代的那种功利主义教育,他说:“如果所有的知识都是功利主义的,人类的进步将不会持久,功利主义的知识需要通过无私的研究来充实,这种研究的目的仅仅在于更好地认识世界。一切伟大的进步起初都是纯理论的,只是后来才发现能够实际应用。即使有些辉煌的理论永无实用的可能,它们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因为认识世界就是最大的用处。”

罗素认为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并不是对一切知识都是正确的”,“因为托马斯·布朗爵士曾想弄清楚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神的海妖究竟唱的什么歌,然而即使他确实搞清楚了,那也不能帮助他从一个地方长官提升为国家的高级行政长官”。学习研究,都应该是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在罗素看来,现代大学精神的危机就是实用主义,“无论在哪里,知识渐渐不被人们看作是自身有益的东西,或是开拓人生的一种博大仁慈胸怀的工具,而是被看作只是工艺技巧的一个要素而已”。

关于人文通识教育的无用之用,爱因斯坦认为,一个大学不大可能因为社会生活的五花八门的要求而忙于搞各种专业训练,也不应该跟着这种需求亦步亦趋地追时楚。爱因斯坦说:“如果青年通过体操和走路训练了他的脱肉和体力的耐劳性,那么,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 思想的训练也是一样的道理。“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即便对技术学校来说,这也是正确的,尽管技术学校的学生将要从事的是一种完全确定的专门职业。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该把获得职业知识放在首位。”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说出这样的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摘编自陶东风《什么是大学精神》,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的普遍主义立场反对大学仅以服务社会、服务公众、造福民族国家为教育目的,拒绝狭隘的功利主义。
B.罗素反对工业时代的功利主义教育,因为这种功利主义教育认为知识研究的目的仅仅在于更好地认识世界。
C.怀特海主张大学必须充满想象力,若急功近利,就不能为脑力教育的职业做准备,不能使学生有扎实的职业基础。
D.爱因斯坦认为大学要高度重视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反对搞各种各样的专业训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举想象力看似无用而实际上是一切有用之物灵魂的例子,来证明“大学因其无用而有大用”的观点。
B.第二、三段引述罗素的话,侧重阐明带着功利主义研究知识的实用主义的危害,同时指出学习研究应是生活乐趣的一部分。
C.第四段,爱因斯坦用青年人训练耐劳性的事例来对比论证对大学生要重视人文通识教育,而不必忙于搞各种专业训练的道理。
D.本文采用并列式结构,围绕什么是大学精神,引述怀特海、罗素、爱因斯坦等人的观点,阐明大学不应奉行实用主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不只是工艺技巧的一个要素,更应是对人自身有益的东西,是开拓人生的一种博大仁慈胸怀的工具。
B.纯粹的理论,虽然在实际中可能永无实用之可能,但因为它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有了价值。
C.对大学不能像商学院一样用管理普通商业公司的条例和政策来管理,以免挫伤学生们的想象力。
D.大学应让学生们优雅地生活,有时间静下来想一些永恒的根本的问题,不能让他们仅忙于功利的研究。
2020-03-23更新 | 11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