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科普-社会科学类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37 题号:120929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嫦娥五号轨道器就像一位艺高胆大、超级炫酷的“太空快递小哥”,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取件”。

发射升空后,这位“太空快递小哥”第一项任务是运输。作为一个自主飞行器,它负责携带着陆器、上升器和返回器,完成地月转移、中途修正和近月制动。进入环月轨道后,轨道器与着陆器上升器的组合体分离,携带返回器留在轨道上等候“取件”。着陆器与上升器组合体抵达月球,完成月壤样品的采集任务后,上升器携带样品从月面起飞,与等候在月球轨道的轨道器自主交会对接,并将携带的样品容器转移至返回器。与对接舱、上升器分离后,轨道器将携带返回器进入月地转移轨道;在距离地球5000公里处与返回器分离,将返回器投送回地球。

嫦娥五号轨道器与上升器采用的对接方式,与我国载人航天采用的对接方式有很大区别。载人航天采用的是“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两个航天器对接后形成80公分左右的通道,航天员可以在其中穿行。嫦娥五号采用的是“抱爪式对接机构”,通过增加连杆棘爪式转移机构,实现对接与自动转移功能的一体化。所谓抱爪式,就像我们的手握棍子的动作,两个方向一用力,就可以把棍子牢牢地握在手中。这些设计理念均为世界首创,对接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

(摘自《专家详解嫦娥五号轨道器》,新华社记者张建松、胡喆)

材料二:

相比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对于着陆点的位置精度和平整度要求是空前的。由于涉及到采样完成后,上升器要在月面起飞,嫦娥五号挑选落点的过程,也是为后续上升器月面起飞选择“发射场”的过程,其降落区域内不能有太高的凸起、太深的凹坑,坡度也需要符合任务要求。

它是一边飞行一边寻找落点,如同一次从600公里外开始、在15分钟内完成的自主“跳伞”。为了实现“选址正确、落得准确”,嫦娥五号采用了已经在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上成功应用的“粗精接力避障”方式。这种方式,在制导导航与控制(GNC)系统指挥下,着陆上升组合体先大推力反向制动减速,然后快速调整姿态,对预定落区地形进行拍照识别,避开大的障碍,实现“粗避障”,之后再斜向落向选定的着陆点,飞到着陆点正上方后改为垂直下降,在接近月面时关闭发动机,落在月球上。

(摘自《“嫦娥”完美落月的背后》,《科技日报》)

材料三:

挖土无疑是件挥汗如雨的体力活。嫦娥五号挖土的画风又是如何?

在月面超过100摄氏度的高温考验下,它克服了测控、光照、电源等方面的条件约束,舒展长臂,高高举起了挖土铲……此处需注明的是,嫦娥五号的挖土铲,可跟咱们在生活中用到的不一样。这台设备一头是一个小铲子,一头是浅表钻,可以360度无死角可视化操作,能轻松完成铲挖、浅钻、拾取这些动作。

嫦娥五号的“手臂”纤细、白皙,却结实有力。如果说人的手臂力量来自肱二头肌、肱桡肌、掌肌等,这条集高颜值、高科技于一体的机械臂,各个关节的力量来自安装在关节处的电机。关节臂电机有两种,重的不到1斤,轻的不到半斤,个头不大、力气不小,而且灵活机动,精度可达1度以内,能让嫦娥五号指哪挖哪。

这些电机装在机械臂各个关节附近,暴露于月表环境中,意味着它们要耐受太阳直射下超过130摄氏度的高温,以及比地球上大得多的辐射,还要承担真空环境下难以散热而带来的性能衰减。好在,研制团队已经解决了这些环境适应性问题。

(摘自《月亮之上嫦娥五号如何挖运土样》,《科技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载人航天采用的是“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嫦娥五号采用的是“抱爪式对接机构”,嫦娥五号的对接精度更高。
B.嫦娥五号月面着陆方式是先大推力反向制动减速,然后是“粗避障”,之后斜向落向着陆点,到正上方后改为垂直下降。
C.嫦娥五号的挖土铲,可以360度无死角可视化操作,其“手臂”纤细却结实有力,能轻松完成铲挖、浅钻、拾取这些动作。
D.嫦娥五号的“手臂”各关节的力量来自安装在关节处的电机,电机个头不大力气却不小,而且灵活,精度可达1度以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按照“运输、取件、返回”的顺序,介绍嫦娥五号轨道器完成任务的全过程,其中就对接方式的设计做了详细说明。
B.材料二介绍嫦娥五号月面着陆,其落月方式堪称完美,科学追求“真实、和谐、完美”,这部分的介绍充分体现了这种追求。
C.材料三介绍嫦娥五号的自动采样。电机是挖土采样最重要的力量来源,但它要经受月球环境的巨大考验,好在其适应能力很强。
D.三则材料都提到精度,材料一强调投送的精度,材料二强调着陆的精度,材料三强调电机的精度,说明我国航天技术已经领先世界。
3.结合三则材料,请从科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角度谈谈科普文章的美感。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多集中于诗、文、笔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则相对较为沉寂。在此背景下,马里扬《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的出版,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作者对其研究有着非常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巧妙譬喻为其工作定位。所谓“内美”,盖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深入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而将先从“镶边”的工作做起。所谓“镶边”,作者借用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一书中的“外缘研究”概念加以阐发,谓其为对与宋词文体特质相关的外缘因素之考察,但又与以文献、历史考证本身为目的的“外部研究”有所不同:“外部研究,侧重于文献的整理与作家生平及作品背景的查考,而外缘研究则是在文学本体研究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历史与文化的批评,不是单纯的文献与历史的研究”,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要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虽以对宋词“内美”的关怀为底色,然而占据本书主体并最能体现作者研究功力的部分,仍是大量扎实、细腻甚至趋于烦琐的实证性考据工作。书中所呈现的判断与观点,皆建立在对诸如“犯曲”结构与文辞格式、王安石文集编撰、苏轼与杨绘之交往、晏几道歌词“投赠”事件等具体问题的辨析之上。在直接材料有限、史实面目不清的情况下,作者在茫茫史料间钩沉爬梳,如农民耕种般对一手文献材料一寸一寸地耐心耕耘,遂使史料间的隐晦联系逐渐显影,模糊的历史事件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

尤令人敬佩的是,虽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作者呈现于书中的学术探索却不止于此。在作者看来,实证性的考据工作,应当通向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揭示与阐明:“我们认为,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本身,恐怕不只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或者应该本就是一种批评。”正如作者反复所言的,“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就此去理解文本特质所具有的内在境界——这应该是极其阔大深广的”“文学作品的内在境界,则是具备有无限的可能,历史的考证不过是通向它的一种进路”。这样一种以历史文化考证作为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可用作者后记中所言的“词外求词”予以概括:“研究宋词,恐怕至少应该关注也算是‘词外’的两个传统:一个是士大夫的文学传统,一个是诗乐的文化传统。脱离了前者,‘宋’就没有着落;脱离了后者,‘词’就等同于‘辞藻’之‘辞’。”本书所实践的外缘研究,正是通过将“词外”的文化传统尽可能充分地纳入对词体本身的观照中,展示宋词之“内美”所具有的深邃旷远的内涵。

(摘编自《词外求词,展示宋词的内在之美》)

材料二:

词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最初是配乐的歌词。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加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依据材料中的相关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也是一种批评。
B.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2.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对于宋词的探究,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肯定了宋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B.材料一通过论述告诉读者,要了解宋词,走进宋词的世界,就要去做大量扎实、细腻的实证性的考据工作,阐明文学本质。
C.材料一论述了马里扬所著书籍的学术价值、出版背景、意义、研究方法等,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D.材料二论述了词的发展,词最初是配乐的歌词,主要以娱乐为目的,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开始出现尊体之说。
3.结合材料,谈一谈你对尊体“两个层面”的理解。
2021-10-21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微时代、微文化与微批评

张文东

“微”作为一种特殊的时代体征,浸透在时代文化的肌理当中,已成为当下仿佛无所不能而又无所不包的功能性存在。从文化生产来看,较之一般意义的数字媒体或网络平台,以自媒体为核心的微平台显然是更自由、自主与随意的文化大院,而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简易快捷,从微信到微博、从微电影到微视频、从微小说到微散文,“微化”的艺术创作和文化活动甚至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项内容或一种方式;再从传播方式看,从“点对点”的传输到“圈套圈”的分享,“微传播”的规模可能越来越小,但半径却越跨越大,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效果更加有效迅捷,其开放、自由的公共空间也有了更足的涵容与更多的可能性;而从接受模式看,微看、微赏、微阅等“微接受”似乎愈发成为大众文化体验的主流模式,不仅使审美行为进一步个人化、私人化和碎片化,而且使文化效能更具自娱性、利己性和即时性。同时,随着自媒体的普及与升级以及媒体融合的加快,文化产品在生产、传播和接受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

不过,消费和娱乐驱动下的微文化并不值得欢呼。因为其背后的潜能与动因,实际上是一种消费机制和娱乐基因。与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不同,微文化以消费心理为审美理想;以生活碎片为基础构件,既是市场社会的消费产物,又是大众文化的娱乐行为。当曾被鲁迅先生总结并批判的所谓“看与被看”的文化传染病重新借微文化再次流行之时,那些原本可用来砥砺崇高的文化品格便在这个伟大时代里黯然失色了。环顾周边:微博里除了自言自语就是粉丝营销;微信里不是自娱自乐就是“刷存在感”;朋友圈里不是广告植入就是不假思索的转发;公众号里不是推销自己就是推销别人;微杂志里不是心灵导师就是生活良友,微电影、微喜剧等微视频虽然呈现了载体与途径的新意,但其内容与模式却未发生质的变革;而在微看、微赏、微阅中体现出的种种私人化、即时性、非价值性的选择反而表现出了当前大众文化中某种非理性建构的真实表征。于是,以视听语言为核心的各色“微制造”在生产、传播与接受模式上趋于同质,因快捷而失之神思,因简单而失之内涵,因随意而失之深度,因日常又失之隽永,折射出浮华背后微文化的困境。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微文化”基本特点的一项是                                     
A.体现为一种特殊的时代体征,其产品的产生、传播和接受之间的界限趋向模糊。
B.以自媒体为核心,可自由、自主和随意产生,其创作和活动成为日常生活内容。
C.从“点”的传输到“圈”的分享,传播规模趋小,半径变大,灵活多样而有效。
D.以“微接受”为主流模式,审美行为愈加个人化、碎片化,且更具自娱性效能。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微小说、微散文等“微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B.开放、自由的空间使“微文化”有了更多的涵容和可能性,但也表现出当前大众文化的不足。
C.微文化的审美理想是消费心理,其基础构件为生活碎片,不同于传统文化,而是市场的产物。
D.微文化所体现的种种选择不仅表现出当前大众文化的非理性表征,也折射出浮华背后的困境。
3.作者为什么说当前的微文化“不值得欢呼”?
2020-02-22更新 | 16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各题。
文一

经过3.6亿年的进化,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种子在母株上成熟并脱落时,绝大多数获得了忍耐干燥的能力。我们都知道很多农作物种子需要贮藏过冬,来年春天才能播种。不过,有人可能不知道,自然界有些种子需要经历一次寒潮或大火,甚至需要经过动物消化道之后才能萌发;有些种子在土地中埋藏数十年都不萌发,而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就会破土而出。上述情况,都与种子的休眠习性相关。

休眠是植物在漫长的系统发育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抵抗不良环境的适应性。种子本身没有完全完成生理成熟或存在着发芽的障碍,即使遇到合适的外部条件也不萌发,叫做自然休眠。种子已经具备发芽的能力,但是由于环境达不到种子萌发所必须的条件,种子被迫处于静止状态,叫做强迫休眠。种子处于休眠状态时,新陈代谢十分缓慢,因此可以较长时间地保持种子生活力,并在外界条件适宜时萌发。休眠是植物寻求最佳萌发时间、调节分布空间、保证后代存活率的生存策略。

由于种子具有会休眠、体积小、易保藏等特点,种质(子)库应运而生。目前,全世界已建成种质(子)库约1750座,共收集保存约740多万份植物种质资源,其中包括大量的珍稀濒危植物、地区特有植物、重要经济植物、重要农作物和重要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的种子。建立种质(子)库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就地保护是保护植物多样性的主要手段。但是,自然灾害和人为活动,使得生活在保护区内的物种仍然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另外,通过植物园、种质圃等迁地保护措施来保护珍稀濒危植物,还需要摸索相关的栽培、引种、驯化等技术。而建立种质(子)库则有效地降低了就地保护的潜在风险和迁地保护的技术难度,有利于长期、高效、安全、便捷地保护植物多样性。据测算,小麦种子在-20℃的冷库中可以保存好几千年,而棉花的种子甚至可以保存上万年!种子体积相对较小、质量较轻,就单位面积保存的物种数量而言,种质(子)库远远超过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亚马孙河流域。不过,由于不同物种的种子具有不同的休眠特性,种质(子)寿命长短不一,对保存条件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科学家必须定期将它们唤醒、检测,甚至需要重新加以栽培、因此种质(子)库的建设也是一项复杂而昂贵的工程。


文二

2010年,在中国上海举办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上,英国馆独特的外观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据说,英国政府在众多投标设计中选出六个方案,为表示对中国的尊重,在上海组织了一场投票,让中国人民来决定英国馆的设计。最终,年轻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的作品“种子圣殿”拔得头筹。


基于“将自然融入城市”的设计理念,英国馆整体设计是一个开放式的城市公园,空地被设计成“一张打开的包装纸”,而核心展馆“种子圣殿”远远看去,好像长着数万根触须的蒲公英种子。六万根触须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使整座建筑有了生命,极具视觉震撼力。走近看,这些“触须”是六万根7.5米长的有弹性的透明亚克力杆。六万根亚克力杆的顶端镶嵌着六万份不同品种、形状各异的植物种子,似乎在向游客讲述着地球生命繁衍进化的故事。白天,透明的“触须”可以将自然光线导入展馆内;入夜,“触须”顶端的彩色光源组成变幻莫测的色带和图案,令这座“种子圣殿”活力四射。整座建筑寓意是英国人民翻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国,将一座“种子圣殿”作为礼物送给上海世博会,也将友谊和绿色环保的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强调了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提醒人们铭记自己民族的文化历史,实现城市发展背景下的社会融合。托马斯·赫斯维克将英国馆的设计变成一种叙事形式,游客参观“种子圣殿”之后,将走进一条被称为植物河”的走廊,这里有空气净化植物白鹤芋,节能植物五叶地锦,药用植物薰衣草,食用植物生菜,生物燃料植物蓖麻,水土保持植物多彩须芒草,抗污染植物桃叶珊瑚等,还有八种未来植物的模型。所有设计栩栩如生地讲述了绿色、环保、低碳的城市建设理念,展现了自然与植物多样性如何铸就城市生活的未来。据说,建造英国馆的种子来自英国基尤千年种子银行。这所位于英格兰南部的种子银行是世界上最大的种子银行之一,储存了世界上10%的开花植物的花粉和种子。这些花粉和种子均被储存在零下20度的地下室,以保持其活性。

世博会结束后,英国馆拆下来的六万份“种子”,有的赠给英国皇家植物园,有的赠给中国昆明植物研究所野生种子资源库,有的赠给中国的学校,还有的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慈善拍卖,被世界各地网友收藏。

1.下列与种子的休眠习性不相关的一顶是
A.种子在母株上生长成熟之后脱落B.种子可以储藏一冬来年春天播种
C.种子经过动物的消化道之后萌发D.种子在泥土中埋藏数十年才萌发
2.下列对种子休眠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抵抗不良环境保证后代存活率B.淘汰存在发芽障碍的劣质种子
C.可较长时间地保持种子生活力D.等待最佳萌发时间和萌发环境
3.下列对建立种质(子)库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建立种质(子)库有利于保护植物多样性B.建立种质(子)库比植物就地保护更安全
C.种质(子)库储藏比迁地种植技术难度低D.种质(子)库建在植物保护区有利于储藏
4.对“种子圣殿”在投票中拔得头筹原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展馆的外观像蒲公英种子且具有美好寓意
B.六万根种子杆随风摇曳的设计极具震撼力
C.英国政府想将这座“种子圣殿”赠给中国
D.生动体现世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5.下列对于“将自然融入城市”设计理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物上的种子杆似乎在讲述着地球生命繁衍进化的故事
B.植物河走廊的设计向观众强调保护植物多样性的重大意义
C.英国馆的整个设计生动地展现了绿色环保的城市建设理念
D.种子圣殿意在展示英国基尤千年种子银行收藏的种子数量
6.下列关于展馆“蒲公英”外观设计的分析,符合文意的是
A.外观形象与“种子圣殿”主题契合
B.提醒人们铭记自己民族的文化历史
C.组成蒲公英的种子杆可以分散收藏
D.将友谊和环保的理念传播到全世界
7.某网络购物平台将于×年×月×日,拍卖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种子圣殿”上拆下来的一万份“种子”。拍卖前,需要制作一个网页预告宣传这一拍卖收藏活动。请你结合【文一】和【文二】的相关内容,为该网页写一段介绍“种子”来历、含义和收藏意义的文字。要求:叙述简明,适当抒情,200—300字。
2019-07-09更新 | 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