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张廷玉 > 《明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2 题号:121216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张居正当国,政尚严。世卿奏匡时五要。居正欲重罪之。吏部尚书王国光曰:“罪之适成其名,请为公任怨。”遂出为楚府右长史。累迁户部右侍郎,督理仓场。世卿饶心计。凡所条奏,酌剂赢缩,军国赖焉。时矿税使四出为害,曩时关税所入岁四十余万,自为税使所夺,商贾不行,数年间减三之一,四方杂课亦如之。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告匮,而内供日繁。岁增金花银二十万,宫日充羡。世卿请复金花银百万故额,罢续增数,不许。乞发内库银百万以济边储,复忤旨切责。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帝亦不省。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帝以不当尽停。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貂珰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不报。至三十四年三月始诏罢矿使,税亦稍减。然辽东、云南、四川税使自若,吏民尤苦之。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先是,福王将婚,进部帑二十七万,帝犹以为少,数遣中使趣之。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世卿以为辱国,疏闻于朝,帝置不问。世卿素励清操,当官尽职。帝雅重之。吏部缺尚书,尝使兼署,推举无所私。李廷机辅政,世卿力推之。廷臣遂疑世卿党比。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御史苏为霖等先后劾之,世卿遂杜门乞去。章复十余上,不报。乘柴车径去,廷臣以闻,帝亦不罪也。家居七年卒。

(选自《明史·赵世卿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
B.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
C.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
D.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帑,收藏钱财的仓库。《后汉书·郑弘传》云:“人食不足,而帑藏殷积。”
B.闾井,闾里,居民聚居之处。唐·韦应物《寄柳州韩司户郎中》诗:“春风吹百卉,和煦变闾井。”
C.貂珰,本为汉代中常侍帽上的饰物,后借指宦官。宋·梅尧臣《和谢希深会圣宫》:“龟组恭来诣,貂珰肃奉承。”
D.御史,官职名。自秦朝到清朝,御史专门作为主管教育的官职,负责对外事务、科举考试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世卿敢于进言,不惧权贵。他上奏提出几点纠正时政的建议,得罪了当权者张居正,张居正要惩治他,被王国光劝阻。
B.赵世卿富有心计,关注边防。他监督清理仓场时,考虑周全,国家、军队都依靠他;他先后两次请求拨款百万支援边防。
C.赵世卿要求减税,反对奢靡。矿税使到处做坏事,国家经费捉襟见肘,他请求减少百万税款;福王结婚,皇帝要加钱,他不予执行。
D.赵世卿做官尽职,不恋官位。他推荐官员没有私心,推重李廷机却被怀疑结党,于是请求离职,没被批准,最终自己坐车离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告匮,而内供日繁。
(2)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世卿以为辱国,疏闻于朝,帝置不问。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成就者。召修《永乐大典》。书成,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帝谓曰:“刘履节为御史九年;高皇帝方授是官,不轻予人也。”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逾年实授。屡命巡视畿甸,问民疾苦。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真言骥未裴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骥居官务大体。在吏部,有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骐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家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骥端厚祗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有宋时县令杨时湖堤遗迹。骥倡修螺山、石岩、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潮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间。尝遇钱塘主薄,隶诃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主簿仓皇谢慰而去。卒,赐祭葬如礼,谁文靖。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许之。萧山民德骥不已,诣阙请祀于德惠祠,以配杨时。制日“可”。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吏部尚书王直言骧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B.吏部尚书王直言骧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C.更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D.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政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撰的一部文献集,汇集了 各类图书七八千种。
B.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直到明清,专门教授经学、子书、诗赋、方技等。
C.行在,“行在所”的省称,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巡行所至之地。
D.礼部,我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主管礼乐祭祀、财政、学校等事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骥受到推荐,升任高官。由于师逵的推荐,他被升迁为太常博士;从前有人做了九年御史才得任此职,皇帝以这个职位不会轻易给人来勉励他。
B.魏骥熟悉礼制,坚持原则。他在吏部时,曾有一个进土服丧期未满就请求考核业绩,想做官,同僚打算答应他,而魏骥则因之不合礼制而坚决反对。
C.魏骥天性好善,造福家乡。他有仁爱之心,所以退休后发誓向宋朝的杨时学习,倡议修筑螺山、石岩等塘堰,拦江潮,兴水利,为家乡做了许多好事。
D.魏骧朴素平易,宽以待人。他十分朴素,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他有时会戴着签行于田间,曾有个主簿的仆隶呵斥他,但他并未对这个主簿进行追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
(2)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许之。
5.从魏骥对陈循的批评和评论中,可以看出魏骥在从政方面有怎样的思想?
2021-05-14更新 | 20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叶盛,字与中,昆山人。正统十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师覆土木,诸将多遁还,盛率同列请先正扈从失律者罪。且选将练兵,为复仇计。郕王即位,例有赏赉,盛以君父蒙尘辞,不许。也先迫都城,请罢内府军匠备征操。又请令有司储粮料给战士,遣散卒取军器于天津,以张外援。寇退,进都给事中。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韩青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寻命出安集陈州流民。京卫武臣及其子弟多骄惰不习兵。盛请简拔精壮,备操守京城。勋戚所置市廛,月征税。盛以国用不足,请籍其税佐军饷。皆从之。擢右参政,督饷宣府。寻以李秉荐,协赞都督佥事孙安军务。英宗复位,盛遭父忧,奔丧。天顺二年召为右佥都御史,巡抚两广。乞终制,不许。宪宗立,议事入都,给事中张宁等欲荐之入阁。以御史吕洪言遂止。初,编修丘浚与盛不相能。大学士李贤入浚言,及是草雍敕曰:“无若叶盛之杀降也。”盛不置辨。稍迁左佥都御史,代李秉巡抚宣府。请量减中盐米价,以劝商裕边。复举官牛官田之法,垦田四千余顷。以其余积市战马千八百匹,修堡七百余所,边塞益宁。满都鲁诸部久驻河套,兵部尚书白圭议以十万众大举逐之,沿河筑城抵东胜,徙民耕守。帝壮其议。八年春,敕盛往会总督王越,巡抚马文升、余子俊、徐廷璋详议。初,盛为谏官,喜言兵,多所论建。既往来三边,知时无良将,边备久虚,转运劳费,搜河套复东胜未可轻议。乃会诸臣上疏,言守为长策。帝善其言,而圭主复套。师出,竟无功。人以是服盛之先见。八年转左侍郎。十年卒,年五十五,文庄。

注①土木:即土木堡。明英宗率领的明军在土木堡被元朝残余势力也先的大军打败,明军全军覆灭,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随后,也先便大举入侵中原,直逼北京。

(节选自《明史·叶盛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韩青/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
B.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韩青/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
C.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韩青/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
D.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韩青/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明代殿试及第者分为三甲:一甲状元,二甲榜眼,三甲探花。
B.给事中,官名。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与御史互为补充。
C.终制,父母去世服丧满三年。“制”此指居丧的制度。旧时父母或祖父母死后,儿子或长孙须在家守孝,在此期间,不任官、应考、嫁娶等,谓之“守制”。
D.谥,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盛颇具家国情怀。新帝即位,按惯例有所赏赐,叶盛却认为皇上蒙难,此时受赏不符合为臣之道,因而推辞。
B.叶盛虽为文臣,军事才干突出。大敌当前,危及都城,他奏请建立军队后备力量,加强军需粮草饲料储备,派士卒到天津取武器以扩大外援。
C.叶盛为国谋划,尽心尽责,深得皇上器重。请求选拔精壮士兵操练守卫京城,借用皇亲国戚所设置的每月征税补充军饷,都获采纳。
D.叶盛治边有方,成绩卓著。代理宣府巡抚期间,奏请酌量减少盐米的价格,以励商富边。开垦田地四千多顷,凭屯垦结余购买战马,修建城堡,边塞更加安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覆土木,诸将多遁还,盛率同列请先正扈从失律者罪。
(2)帝善其言,而圭主复套。师出,竟无功。人以是服盛之先见。
2017-12-08更新 | 4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镒,字有戒,吴县人。永乐十年进士。授御史。历山东、浙江,皆有声。英宗即位之三月,握右副都御史,镇守陕西。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改元镒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乞悉停免诏可明年五月,以劳绩下救奖励。所部六府饥,请发仓。帝从辅臣请,修荒政。镒请遍行于各边,由是塞上咸有储蓄。

六年春,以镒久劳于外,命与王翱岁一更代。七年,翱调辽东,镒复出镇。岁满当代,以陕人乞留,仍旧任。时仓储充溢,有军卫者足支十年,无者直可支百年,镒恐陈腐委弃可惜,请每岁春夏时,给官军为月饷,不复折钞。从之。

九年春,进右都御史,镇守如故。秦中饥,乞租十之四,其余米布兼收。时瓦剌也先渐强,遣人授罕东诸卫都督喃哥等为平章,又置甘肃行省名号。镒以闻,请严为之备。命巡视甘肃、延绥边务,敕便宜处事,以灾患频仍,条上抚安军民二十四事,多议行

镒尝恐襄、汉间流民啸聚为乱,请命河南、湖广、陕西三司官亲至其地抚恤之,得旨允行,而当事者不以为意。王文等亦相继力言有司息忽,恐遗祸。至成化时,乃有项忠之役,人益思镒言。

景秦二年,陕西被饥荒,军民万余人请目:“愿得陈公活我。”有司以用,帝复命之。镒至是凡三镇陕,先后十余年,陕人戴之若父母。每还朝,必遮道拥车泣。再至,则欢迎教百里不绝。其得军民心,前后抚陕者莫也。明年秋,以疾致仕。卒,谥僖敏。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乞租十之四                           蠲:免除
B.所部六府饥,请发仓             振:赈济
C.以陕人乞留,仍旧任             诏:诏书
D.前后抚陕者莫                    及:比得上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改元/镒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乞悉停免/诏可/
B.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改元/镒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乞悉停免/诏可/
C.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改元/镒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乞悉停免诏/可/
D.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改元/镒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乞悉停免诏/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镒惜物善用。由于粮仓储备丰足,陈镒担心粮食陈腐丢弃了可惜,请求每年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的时节,将其供给官军作为月饷。
B.陈镒注意边防储备。在皇上听从辅臣建议实施救灾政策时,陈镒请求在各边塞也全部实施此政策,于是边塞都有了粮食储蓄;他在陕西任职多年,当地粮仓储备丰足。
C.陈镒有深谋远虑。在镇守陕西期间,他曾上报朝廷要防备逐渐强盛的瓦剌也先;因担优襄汉一带流亡百姓聚集作乱,他曾向当地官吏请求安抚救助,但当事者对此毫不在意。
D.陈镒深受军民爱戴。陈镒共三次镇守陕西,前后十多年,陕地百姓爱戴他如同爱戴父母。他每次回朝,百姓阻塞道路簇拥马车哭泣;再回来时,欢迎的百姓数百里相连不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敕便宜处事,以灾患频仍,条上抚安军民二十四事,多议行。
(2)陕西被饥荒,军民万余人请曰:“愿得陈公活我。”有司以闻,帝复命之。
2020-10-11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