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93 题号:1212839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都的秋(节选)

郁达夫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祝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流露出孤寂的心境。
B.用“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作为故都人的代表,体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同时表现了“都市闲人”的生活写照。
C.“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主观感受,这种感受仅属于郁达夫一人。
D.《故都的秋》是以“清”“静”“悲凉”为文眼的抒情散文,文章用北国秋景的浓色与厚味来和南方秋景的淡色、浅味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2.几种颜色中,作者为什么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并要求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3.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关于“写秋诗文的议论”一段是否可以删去?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迁徙

晾晒在阳台上的核桃仁不见了。那是母亲从鲁中老家寄来的,一律去了坚硬的外壳,只剩下饱满的果仁。

其实我从超市里就能买到核桃。虽然跟家里说过这边好买,但每过一段时间,我还是会收到家里寄来的沉甸甸的包裹。我明白,这是不善言谈的父母表达爱意的方式——他们做的总比说的多。丰收的季节,他们把屋外树上的核桃打下来,去皮选仁,分作小包,然后一次次地走向三公里外的邮局。

这些核桃,我时常忘了吃。经常是寄来时抓几把分给室友品尝。然后就把剩下的放在柜子里存着。久了,核桃就在柜子里受了潮。傍晚,我把糠拌的核桃仁平摊在阳台上晾晒,可等到下了晚自习课回来,却发现阳台上只剩下了一堆糠沫,这让我觉得无比困惑。

我站在阳台上发呆。对面是一排高大的杨树,秋末时,时常有青黄的叶子被吹进阳台,此刻是深冬的夜晚,它们只剩下瘦长的树干和蔓延的枝丫,以及斑驳错乱的影子。我曾长时间地凝望过这些杨树,每根枝上都站着几十只硕大的乌鸦。它们排列着,鳞次栉比,一动不动,像本就是杨树上结出来的一枝枝黑色的果实。

我突然意识到,或许核桃的消失与乌鸦有关。小时候生活在鲁中小镇,村子里偶尔有乌鸦出没,它们会偷吃晒在平房顶上的猪肉干和谷物果仁。老人们尤其厌恶乌鸦,就像厌恶天边的彩虹。彩虹是龙王尾巴的象征,是不可以随便用手指的,哪个孩子要是指了,手指不多久就会烂掉。所以一旦快到了雨过天晴的时分,老人们便放下了手里的活儿,充满戒备地盯着家里的孩子。虽然提前有过一遍遍警告,但他们依然放心不下来。乌鸦在他们眼里,是不吉利的象征。我时常看到有老婆婆提着烧火棍跑到墙根下,嘴里咻咻地驱赶着还未落进院子里的乌鸦。

乌鸦同彩虹一样,是让人劳心费神的东西。村里人宁愿多费体力做事,也不愿忍受来自精神上的侵扰,“未雨绸缪”是这个村子的一种朴素又不乏智慧的生存方式。我长到十七八岁的时候,一群外地人开着卡车进了村庄,他们看上了大山的石头。于是,几年间,大山就挖空了,切口总在山的一侧,裸露的红色石头肌理像是大山的伤口。没了耕地,村子渐渐荒芜了,瓦屋在大山的深处孤独地伫立。这几年我每次还乡,走在山路上的时候,便觉得我的故乡又荒凉了不少。曾经潺潺的溪水旁常有村妇浣衣,松林间不时有牧童的鞭声,然而现在,再看不到,再听不到,那些记忆里的童年了。

乌鸦是留鸟。曾经我以为它们对村子的造访或许是依恋农人晒在平屋顶上的果仁或谷物,又或是几座添起的坟茔。城市化的脚步一刻不曾停止,村里的青壮年都选择了离开,经商、打工、读书、婚嫁,总之,离开村子的理由很多,而且无法苛责。我也是离开的一员。靠山生活的农人正远离大山,迁徙。

村人渐渐离开了,然而那些乌鸦仍旧在果物收获的季节出现。我曾经看到一只乌鸦小心翼翼地落到路边,走了几步,叼起地上的一个垃圾袋然后一飞冲天,落到高高的梧桐枝上。它们似乎总能找到吃的。所以它们有不离开的理由。

我总在夜渐深重时从图书馆走向寝室。那条密布着乌鸦的杨树路是我回寝室的必经之地。一入夜,乌鸦就不再飞动了,它们落在枝ㄚ上,像是沉睡着。在肃杀的冬夜,它们站立的姿态就如同生活的一面,冷酷而令人战栗,没有丝毫温度。再有,那近乎执着而又固执的等待姿势,时常让我觉得,它们似乎正在守护着什么,又似乎一直在等待着什么。乌鸦的身上似乎承接了过去,又蕴含着未来。

秋日的黄昏,我也曾坐在灯塔下,望着大海出神。几只乌鸦凄厉的叫声,带着海水特有的潮湿扑面而来,我回头张望:七八只乌鸦正围着低矮的废弃灯塔打转。回想起来,我第一次在黄昏时分,经过这座灯塔的时候就见过乌鸦,他们在这里很久了。现在渔村的大部分灯塔都废弃了,很多人选择了外出打工。我还记得某一天的黄昏,我坐在栈桥边看着潮水退去,旁边的老渔民抽着烟,一边若有所思地说,也就十几年前,一到下午四五点钟,海水就落潮了。沙滩上都是鱼、海肠和牡蛎。现在连贝壳都成了稀罕物了。

我看着沙滩上的游人不时俯身捡拾着沙滩上的破碎贝壳。笑靥与欢呼的海风中交织,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把贝壳作为奢侈品的时代。大海要空了,靠海生存的渔民正远离海洋,迁徙。

我把窗帘拉上。在一片静默中坐回到椅子上,咀嚼起晾过的核桃仁。淡淡的苦涩在味蕾之间绽开,但心里却是无比的温暖。在时间的长河里,不断迁徙的我正从当下寻找欣喜。正当喜悦要在全身蔓延开来时,窗外忽然传来一声熟悉的、无比凄厉的鸟叫声。

(选自2018年《散文》第一期,有删改)

1.简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①村里人宁愿多费体力做事,也不愿忍受来自精神上的侵扰,“未雨绸缪”是这个村子的一种朴素又不乏智慧的生存方式。
②乌鸦的身上似乎承接了过去,又蕴含着未来。
3.文章为何要叙写渔村渔民的迁徙?
4.探究文末最后“一声熟悉的、无比凄厉的鸟叫声”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2021-03-04更新 | 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疯头

邓刚

我一直盯着老疯头的身影消失、胜利的信心油然而生。但我实在是累得不行,更不行的是我感觉要冻死了。深秋的气候,海水还是保持着夏天的余温,但一浮出水面,就感到比水里冷多了。我坐在礁尖上,不知哆嗦了多长时间,等我不哆嗦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半个身子已经浸到水里,也就是说潮水涨上来,将礁石彻底盖住了。我的气力也有些恢复了,于是我再次下水,突然就发现海水暗淡无光,这才吃了一惊,原来太阳滑到西边天上了。这么说我已在水里和礁石上拼了大半天了,怪不得老疯头打熬不住,这老东西一大早就扯着嗓门跑出来与我拼命,肯定一整天没吃一口饭。

当我弄明白自己在水里泡了这么长时间时,精神就有点儿垮了,头昏眼花肚子空,简直要死在海里,岸边一点儿动静也没有,看来老疯头回去吃饭了。当看到几只海鸟欢叫着在岸边飞来蹦去我的心才真正放稳——有人的岸边,海鸟是决不靠前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岸边游,游到水浅处,装海参的网兜显出沉重来,弄得我几乎站立不起来。不过,我很兴奋,终于战胜这个可恨的老疯头,把海参保住了!等明天到海碰子队伍中,我能光彩万分地吹牛了!

出了水,失去浮力的身子干脆就散了架。我吭哧吭哧地拖着一网兜海参,在海滩上蹒跚。这海参实在是太多太重,海碰子从来没有这么多的收获。猛地,我前面的一块礁石活动起来,并唰地立起——天哪,老疯头!我做梦也想不到这老东西还有如此狡猾的鬼点子,只见他面目狰狞地朝我扑来,那两只浑浊的老眼竟然闪出光亮,像见到猎物的饿鹰。

此时,我不知哪来的力气,一手提着鸭蹼,一手拽着网兜,掉头就往海里跑。我完全不顾一切,发了疯似的奔命。谁知老疯头比我还发疯,他那野猪蹄子般的脚掌呱唧呱唧地跺着水花,你都能清楚地听到牡蛎壳被他踩折的咔嚓声。有一阵子,老疯头几乎碰到了我的脊背。

情况非常危急,离深水还差一段距离时,我实在跑不动了。但愤怒使我暴涨出一股蛮力,我陡地把一网兜海参举过头顶。大喝一声抛出去,那沉甸甸的海参在空中划了一道弧线,扑通一声跌进浪涛里。

当我再次浸泡到水里时,老疯头不叫骂了,他只是惊愕地望着我,这老东西大概认定我能死在水里。我连看也不看他,坚定地抱着装满海参的网兜,心下咬定,就是死在水里也不再上当。

再一次泡进冰冷的海水里,不是原来的滋味儿了,我老觉得自己迷迷糊糊地要睡觉,也许我睡过去一会儿——因为我睁开眼睛时,四周漆黑一片,原来天黑了。我想活动一下四肢,却突然不会动弹,怎么使劲也动不了。一阵恐惧涌进我的脑海,我大概要死了,可能我已经死了。四周实在是太黑太黑,我从来没见过这么黑的海、这么黑的夜,看来我这次是死定了。

我的姿势肯定很滑稽,四肢死死地缠抱着网兜,像一只章鱼。但我无论怎样也改变不了姿势,手脚就像用胶水粘在网兜上面,与肉乎乎的海参融合在一起。我的喉咙突地一阵痉挛。原来我的嘴碰到了网兜里面的海参,肉乎乎的海参透过网孔摩挲着我的嘴唇,让我产生了强烈的食欲,连喉头也迫不及待地动弹。看样子我现在还活着,因为我强烈地想要吃什么。我就势咬了一口海参,差点儿把网兜线咬断。那滋味就像嚼又苦又咸又腥的硬胶皮,而且怎么嚼也嚼不烂。几口海参下肚,我有了些活气,手脚四肢有些松动。与此同时我想起了老疯头,不知这个可恨的老东西还在不在岸边。我扫视着黑乎乎的岸,静听着浪花撞击礁石的响声,判断自己离岸边的距离。可是我的耳朵不那么灵了,四面八方都轰响着模模糊糊的涛声。我越听越茫然,竟弄不清岸在哪边。

就在这时,岸边的礁石丛里亮起一束火光,金红色的火舌在暗夜里格外耀眼。我浑身僵滞的血液被火光猛地点燃了,开始热乎乎地流动。不用说,这是老疯头点燃的柴火,不是他还能是谁呢?但此时不但我的骨架松垮下来,连我的精神也散了架。因为我强烈地感到那火堆在向我招手,就像沙漠中即将渴死的人看见清泉,即使清泉中有一条毒蛇,也会不顾一切地扑。上去。最终,我绝对像狗那样四腿爬动,不知为什么仍没扔掉装满海参的网兜,但上岸时没爬两步就瘫倒在泥水里。老疯头走过来,把我扶到火堆旁,然后他又回去拖那包海参。

一挨近火堆,我就浑身颤抖不止,冰冷的凉气从全身的汗毛孔里往外钻,我恨不得钻进火里去烧自己的肉。那火堆烧得正旺,火苗欢快地舞动跳跃,我的血脉烤得真正串通了。

我恢复了元气,像个俘虏那样,等着老疯头发配。因为此时我不但没有反抗的力气,连反抗的想法也没有了。

万万想不到,这老东西看也不看我,更没看我那装满海参的网兜,只是给火堆加了一把柴枝,竟然像朗诵诗歌那样感叹道——我活了快一辈子,没见过你这么犟的人!

老疯头把最后的“人”字咬得格外狠。然后,便转身走了一绝对地走了 。

我就这么一直坐在火堆旁,一直坐到最后一束火星熄灭。


注:节选自《老疯头》,有删改。在“文化大革命”时,“我”本想趁管理混乱去偷捕水产公司的海货,可是在海湾我遇到了水产公司的看管员老疯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刻画了一个尽职尽责的老疯头,但对他的直接描写并不多,大量笔墨都在描写环境和“我”的心理状态。
B.小说语言富有个性,并有韵味,比如“那火堆烧得正旺,火苗欢快地舞动跳跃,我的血脉烤得真正串通了”。
C.当“我”再次浸泡到水里时,老疯头“惊愕”地望着我,因为他本以为能抓到“我”,却没想到我奔跑得如此之快。
D.小说心理描写突出,我”由充满胜利的信心到愤怒到恐惧到精神散了架和完全缴械,心态起伏与情节发展基本一致。
2.小说结尾写老疯头没有拿走我的海参,而是“转身走了”,你认为这样的结尾合理吗?请结合文本分析。
3.有人评价邓刚的小说为“海味”小说,“浓郁的地域文化风貌和充满阳刚之气的人物形象”是邓刚小说的突出特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看法。
2021-03-06更新 | 3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找缺点

李国新

乌乡接到上级组织部门的通知,不久县委书记要下来参加乌乡班子成员的民主生活会。

书记很重视,把组织委员叫到办公室商议。书记说,县委贾书记是新来的,他要来乌乡参加我们的生活会,这个事要安排好,不能出任何差错。

组织委员连连点头。最后书记提出几点意见,要组织委员去落实。

一是关于书记代表班子成员集体的自查提纲,安排给办公室的刘干事。

二是各位班子成员的个人自查报告,要由组织委员负责落实。

三是班子成员相互提意见必须事先沟通。

组织委员把刘干事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对他吩咐说,班子集体的自查报告你负责写好,还有书记个人的民主生活会材料,也是你的活儿,写好了交给我看。刘干事在办公室写了十多年材料,为前几任书记也写过,领了任务就准备了。

刘干事走后,组织委员又把组织干事叫来,安排他去通知班子成员准备发言提纲,同时互相准备提意见。

两天后,书记把组织委员叫到办公室,对他说,我们要先开一个会,各自在会上把材料准备的情况说一下,相互提的意见也要集体沟通。组织委员安排办公室发了通知,班子成员都带着发言材料来了。刘干事也参加会议。

书记说,就这几天,县委新来的贾书记要下来参加我们的民主生活会,会议准备的情况已落实,今天开一个预备会,统一一下思想,特别是相互提意见的事,今天要先明确沟通。我先把班子集体存在的问题念一下。

书记拿出刘干事为他准备的集体和个人的发言提纲。

书记说,我简单地说,党委班子集体存在的问题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是整个班子的学习抓得不紧,第二个是信念不够坚定,第三个是班子不够团结,第四个是活力不够明显。今后努力的方向就不念了,请大家发表意见。

宣传委员第一个发言,他说,的确今年学习小组学习少了,意识形态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与我有关系,时紧时松,年初的计划制定得严格,就是执行起来打了折扣。

书记插话说,这不怪你,大家的事务性工作多,大家学习的时间减少了,这是事实,当然这都是客观原因。

接着组织委员发言,他说,今年以来,在对党员干部思想教育方面,我们抓得不紧,有些干部不像干部,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薄,这个问题在我们身上都存在,我自己也不例外。

书记不住地点头。

分管党群的副书记发言,关于班子团结问题,我认为不存在的,班子一共只有11人,在工作上都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把这条去了吧。

副书记一说完,大家跟着附和,是啊,这一条我们都不存在,我们都很团结嘛,哪个说我们不团结?

书记把眼光投向刘干事,刘干事红着脸。

书记说,刘干事,这一条换一下,改为纪律方面。叫工作纪律不够严,怎么样?

纪委书记听了说,今年我们处分干部在县里的力度是最大的,如果在班子中存在纪律不够严的问题,这个说法是不是有点严重了。

副书记说,民主生活会是要让大家流流汗红红脸的,纪律问题涵盖方方面面,有工作的、作风的、财经的等等,这太正常不过了。

书记边点头边说,民主生活会说一说,也不算严重,就这么定了。

最后关于班子活力的问题大家认为没有意见,这样的问题放之四海而皆准,都没有问题的。

班子集体的问题定下来了,接着开始定班子个人的,每个人都要提两条以上。

书记给乡长提的意见是:工作魄力不够,担当意识不强。

乡长给副书记提的意见是:干部管理不严,面情观念较重。

副书记给纪委书记提的意见是:查处力度还要加大,反腐倡廉要营造氛围。

组织委员给副乡长提的意见是:经济工作要创新思维,区域经济要呈现亮点。

宣传委员给常务副乡长提的意见是:要多联系基层干部,改善村级组织办公环境。

班子成员互相提意见完了,书记说,今天的会议开得很好,对下次成功开好民主生活会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县委新来的贾书记如期参加了乌乡的班子民主生活会,对班子集体和个人提出的意见以及今后努力的方面表示满意,总结了以下12个字:态度诚恳,问题实在,措施得力。

贾书记最后离开乌乡时,对书记说,我差一点忘了,你们准备一个典型材料,把乌乡班子民主生活会在全县推广一下!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1期,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县委书记要来参加乌乡班子民主生活会,为全文张本;接着重点叙述了乌乡班子为此次民主生活会的准备过程,既符合现实,又极有深意。
B.小说围绕乌乡民主生活会,依次写了“接到通知——认真准备——书记评价和推广”几个环节,脉络清楚,详略得当,县委书记的评价和推广将故事推向高潮。
C.小说通过对话形式展开,凸显乌乡班子在自查自纠问题上的认识和态度;精彩的对话描写,既刻画了人物性格,又巧妙地反映出他们的关系。
D.由于乌乡书记的正确领导,各部门的认真准备,乌乡的民主生活会得到了县委书记的充分肯定,并被要求推广先进经验。
2.刘于事为何“红着脸”?刘干事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3.小说最后写贾书记对乌乡民主生活会充分肯定,并打算向全县推广,请探究这样安排结尾的作用?
2020-02-10更新 | 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