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节,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即便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自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1.选出下列对第1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
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
C.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
A.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
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A.第2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
B.《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异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情态化。 |
C.“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庭院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
D.读了《海棠》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的原因了。 |
相似题推荐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与之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孔子没有直接地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之一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虽不屑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二人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发生很大的变化。孔子生活于春秋时代的末期。那时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维持,但是还没有完全败坏。以前各小国各自为政,主持国政的卿、大夫、士,全部世袭,一切都按成规。之后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征伐,仍以道德的名义出之。纵使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战事还未波及全民。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示着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
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孟子游说之时,正是苏秦、张仪提倡合纵连横之季。战国七雄,准备进行长期的大厮杀,所以这时已不再是春秋时代竞技式的战争了。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段话可能反映着当日各国备战的情节,也可以说是他对当日国君草菅民命的一种控诉。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像孟子凡事紧张,《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 |
B.孔子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鲜明地提出性恶来自先天的观点。 |
C.孔子、孟子思想的不同,必然与二人生活的时代、个性以及《论语》《孟子》的取材记载有关。 |
D.作者认为在动乱的战国时代,如果发现国君有重大的过错。就应该劝谏,多次劝谏了他却不听,那就变更君主。 |
A.文章陈述观点时,虽有大量古诗文引用,但并未晦涩难懂,仍有幽默之处,通俗之风。 |
B.文章阐明孔孟生活时代不同,为了论证时代不同是孔孟思想具有本质区别的社会原因。 |
C.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让论证更加生动、有说服力。 |
D.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整体逻辑上是逐层推进的。 |
A.《论语》中的孔子是轻松愉悦的,饭菜要做好,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
B.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学习和自我约束,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孟子却认为道德是由内在自我产生的,人人都能做圣贤。 |
C.孔子对待管仲既赞扬又攻击,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而孟子见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说明他不囿于“礼”,性格急躁,甚至全凭己意而“无礼”。 |
D.春秋时周朝的封建制度没有完全败坏,战事也未波及全民,所以孔子提倡“克己复礼”;战国时的动乱则是剧烈的,诸侯国之间准备长期大厮杀,孔子所提倡的“礼”很难遵循了。 |
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张柏春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明朝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Made In 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 in 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曾几何时,“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比起标注“Made in 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由于有了这些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以瓷器工匠为例,官窑(如龙泉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今年以来,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代需求。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使“Made in 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因而很多匠人名垂青史,成为标杆人物,著作享誉国外。 |
B.中国古代的工匠们以精湛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了不少辉煌的成绩,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C.中国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早在6000多年前制作玉器时就讲究琢磨,精益求精,这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注解。 |
D.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便于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论证了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的观点。 |
B.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历史沿革的叙述与分析,又有对现实的思考。 |
C.文章以德国和日本的产品为反例,意在说明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各国工匠精神的缺失。 |
D.文章以瓷器工匠为例,论证了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
A.秦朝能够制造出兵马俑、铜车马之类的精湛艺术品,与秦朝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管理制度密切相关。 |
B.正是有了工匠精神和相关制度的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铸就东方古国灿烂辉煌的文化。 |
C.只要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找回并积极弘扬中国工匠精神,那么“Made in China”必将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
D.目前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代需求。我们应找回逐渐被遗忘的工匠精神。 |
“家国天下”观念滥觞于西周时期。西周从国家制度来看,施行的是分封制;从社会制度来看,施行的则是宗法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因而家国天下观念得以萌生。秦以后分封制改为郡县制,贵族制变为官僚制,但家国天下的观念经历代儒家发扬光大,逐渐成为了中国人的人生信念与精神追求。如今制度化儒家已然解体,社会形态、家庭结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弘扬家国天下观念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家国天下观念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这在今天仍不过时。孟子曰“天之本在家,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治家是治国的起点,家庭有序,国家才能稳固,家庭和睦,国家才能兴旺。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强势导致家庭私生活式微,家教逐渐被社会道德教化替代,家风也慢慢淡出现代社会文化评价视野。现代社会的秩序不单单靠宏观制度保障,也需要个人美德支撑,个人美德的养成关键在家庭,因此,在家庭与私人领域,仍需大力弘扬孝悌之道,提倡忠恕爱敬之德,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其次,家国天下观念是现代中国社会伦理的重要维度。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儒家所追求的国家秩序,实质上是家庭秩序的扩大反映,爱国和爱家有高度的一致性。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各种价值观念不断碰撞,但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家国天下的教化塑造了中国人的人格精神,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这种认同感和责任意识在今天常表现为个体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统一的追求,对国富民强的企盼。
最后,家国天下观念有助于当下中国建构互助型社会。儒家主张把基于血缘关系的爱推及大众乃至万物,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践行“泛爱众”的理想。《礼记》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论语》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视天下为一家,这让儒家的仁爱观念具有超越个人和家庭局限的可能,达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仁民爱物”的境界。当今中国经济腾飞,竞争加速,价值观冲突激烈,人们容易处于焦躁不安、互不信任乃至相互算计的人际危机之中。秉承儒家的家国天下观念,发扬儒家“仁民爱物”的精神有利于人们处世冷静达观,在竞争中存互利互惠之心,于合作中求共赢发展,从而助力当下建构互助型社会。
世易时移,但家国天下观念仍然为我们的个体生命带来精神关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弘扬。
(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儒家思想的长期教化,家国天下观念不断影响并塑造了中国人的种品格。 |
B.儒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如今已然解体,但其思想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
C.家国天下观念有助于家庭伦理建设,但对处理现代社会公共领域事务价值不大。 |
D.儒家注重家庭伦理秩序和家庭关系和睦,这种秩序与和睦通过“孝道”即可实现。 |
A.文章围绕家国天下观念的当代价值,展开多角度论述,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
B.文章多处引用儒家经典言论,是为了更好地阐释家国天下观念的内涵及价值。 |
C.文章第二段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突出家国观念对当代家庭伦理建设的重要性。 |
D.文章把回顾历史和关照现实统一起来,既有历史的纵深感,也有现实针对性。 |
A.弘扬孝悌之道,提倡忠恕爱敬之德,要注意对传统家庭伦理观批判性继承,使之对现庭建设有积极意义。 |
B.家国天下观念影响并塑造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人格精神,明代顾炎武所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为佐证。 |
C.家国天下观念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兴旺相关联,凝聚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让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完全一致。 |
D.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扩展为天下为公的意识,使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