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令狐德棻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94 题号:1216360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果字阿六拔,代武川人也。少骁雄,善骑射。贺拔岳西征,引为帐内。击万俟丑奴及其枝党,转战数十合,并破之。膂力绝伦,被甲荷戈,升陟峰岭,犹涉平路,虽数十百日,不以为劳。以功授宣威将军、子都督。从太祖讨平侯莫陈悦,都督,赐爵邯郸县男。魏孝武入关,进爵石城县伯,邑五百户。大统初,进爵为公,增通前一千户,加通直散骑常侍。果性强记,兼有权略。所行之处,山川形势,备能记忆。兼善伺敌虚实,揣知情状,有潜匿溪谷欲为间侦者,果登高望之,所疑处,往必有获。太祖由是以果为虞候都督。每从征行,常领侯骑,昼夜巡察,略不眼寝。从袭窦泰于潼关太祖依其规画军以胜返赏真珠金带一腰帛二百匹搜征虏将军又从复弘农攻拔河南城获郡守一人论功为最破沙苑,战河桥,并有功,授抚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增邑九百户。迁朔州刺史,转安州刺史,加师都督。九年,从战邙山,军还,除河东郡守。胡地险阻,人迹罕至,果进兵穷讨,散其种落。稽胡惮果劲健,号为著翅人。太祖闻之,笑曰:著翅之名,宁减飞将?累迁大都督、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出为宜州刺史。录前后功,进爵褒中郡公。魏恭帝元年,授大将军。从贺兰祥讨吐谷浑,以功别封一子县公。武成二年,又率军破稽胡,大获生口。赐奴婢一百口,除宁州刺史。保定三年,拜少师,进位柱国。四年,从尉迟迥围洛阳。军退,果所部独全。授华州刺史,为政宽筒,吏民称之。建德初,薧。

(节选自《周书·韩果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袭窦泰于潼关/太祖依其规画/军以胜返/赏真珠金带一/腰帛二百匹/授征虏将军/又从复/弘农攻拔河南城/获郡守一人/论功为最/
B.从袭窦泰于潼关/太祖依其规画/军以胜返/赏真珠金带一腰/帛二百匹/授征虏将军/又从复弘农/攻拔河南城/获郡守一人/论功为最/
C.从袭窦泰于潼关/太祖依其规画/军以胜返/赏真珠金带一腰/帛二百匹/授征虏将军/又从复/弘农攻拔河南城/获郡守/一人论功为最/
D.从袭窦泰于潼关/太祖依其规画/军以胜返/赏真珠金带一/腰帛二百匹/授征虏将军/又从复弘农/攻拔河南城/获郡守/一人论功为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降、平级调三种情况,人们常在其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予以区别,如左迁指降职。
B.县伯,爵位名,北周始置,属五等爵之中的伯爵,地位在侯爵之下,子爵之上,县为其封地,伯为其爵名。
C.邑,即封地,是君主分封给诸侯,或诸侯再往下分封的土地。受封者去世,封地即被收回,其后代不得再占有。
D.柱国,官名、亦称上柱国。战国时楚国始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为楚国最高武官,唐以后为勋官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果擅长骑射,作战英勇无比。他年少时便骁勇威武,善于骑马、射箭;他率军与万俟丑奴及其分支党羽交战数十回合,将他们全部打败。
B.韩果善于侦察,能力远超常人。他善于窥探敌方的虚实,他站在高处观察敌方侦察兵在溪谷的藏身处,在他怀疑的地方都能搜出敌方侦察兵。
C.韩果威震敌胆,受到太祖称赞。他深入胡地征讨,大败稽胡,稽胡害怕他,给他起了个“著翅人”的名号,太祖得知后,将他与李广相提并论。
D.韩果屡次建功,朝廷论功行赏。他担任宜州刺史,屡建战功,朝廷晋升他为褒中郡公;武成二年,他攻打稽胡有功,朝廷赏赐他奴婢,授予他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果性强记,兼有权略。所行之处,山川形势,备能记忆。
(2)军退,果所部独全。授华州刺史,为政宽简,吏民称之。
5.韩果体力异于常人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侯植字仁干,上谷人也。燕散骑常侍龛之八世孙。高祖恕,魏北地郡守。子孙因家于北地之三水,遂为州郡冠族。父欣,泰州刺史、奉义县公。

植少倜傥,有大节,容貌奇伟,武艺绝伦。正光中,起家奉朝请。寻而天下丧乱,群盗蜂起,植乃散家财,率募勇敢讨贼。以功拜统军,迁清河郡守。后从贺拔岳讨万俟丑奴等,每有战功,除义州刺史。在州甚有政绩,为夷夏所怀。

从太祖破沙苑,战河桥,进大都督,加左光禄大夫。凉州刺史宇文仲和据州作逆,植从开府独孤信讨擒之,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肥城县公,一千户。又赐姓贺屯。魏恭帝元年,从于谨平江陵,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奴婢一百口,别封一子汧源县伯。六官建,拜司仓下大夫。孝闵帝践阼,进爵郡公,增邑通前二千户。

时帝幼冲,晋公护执政,植从兄龙恩为护所亲任。及护诛赵贵,而诸宿将等多不自安。植谓龙恩曰:今主上春秋既富,安危系于数公。共为唇齿,尚忧不济,况以纤介之间,自相夷灭!植恐天下之人,因此解体。兄既受人任使,安得知而不言。龙恩竟不能用。植又乘间言于护曰:君臣之分情均父子理须同其休戚期之始终明公以骨肉之亲当社稷之寄与存与亡在于兹日愿公推诚王室,拟迹伊、周,使国有泰山之安,家传世禄之盛,则率土之滨,莫不幸甚。护曰:我蒙太祖厚恩,且属当犹子,誓将以身报国,贤兄应见此心。卿今有是言,岂谓吾有他志耶?又闻其先与龙恩言,乃阴忌之。植惧不免祸,遂以忧卒。赠大将军、平扬光三州诸军事、平州刺史,谥曰节。子定

及护伏诛,龙恩与其弟大将军、武平公万寿并预其祸。高祖治护事,知植忠于朝廷,乃特免其子孙。定后位至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节选自《周书·侯植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臣之分/情均父子/理须同其休戚/期之始终/明公以骨肉之亲/当社稷之寄/与存与亡/在于兹日/
B.君臣之分/情均父子/理须同/其休戚/期之始终/明公以骨肉之亲/当社稷之寄与/存与亡在于兹日/
C.君臣之分/情均父子/理须同其休戚/期之始终/明公以骨肉之亲/当社稷之寄与/存与亡在于兹日/
D.君臣之分/情均父子/理须同/其休戚/期之始终/明公以骨肉之亲/当社稷之寄/与存与亡/在于兹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族,指的是在当地最具有势力或人口最多的某一大家族,有一定的名望与影响。
B.夷夏,是夷狄与华夏的并称,也指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文中指州内各民族。
C.邑,在文中指君主赐予的食邑,受封者以封地赋税为食禄,食邑大小按户数计算。
D.嗣,有继承、接续之意,文中指儿子侯定继承父亲爵禄,而嗣位往往指继承君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植才华出众。他出身于名门,为人洒脱不羁,武艺高强,募兵讨伐盗贼,因军功官拜统军,升任清河太守。
B.侯植战功卓著。他随军征战,破沙苑,战河桥,擒逆贼,屡建功勋,加官进爵,尤其是江陵之战后荣及后代。
C.侯植直言敢谏。他曾劝诫堂兄说,因为孝闵帝年龄幼小,国家安危仍需依赖老臣,群臣之间不应该自相残杀。
D.侯植荣及后代。他规劝不成,反而受到权臣宇文护的猜忌,害怕大祸临头,最终忧愁而死,后受到追封赠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而天下丧乱,群盗蜂起,植乃散家财,率募勇敢讨贼。
(2)植恐天下之人,因此解体。兄既受人任使,安得知而不言。
2021-09-04更新 | 21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庆字更兴,解人也。五世祖恭,仕后赵,为河东郡守。父僧习,齐奉朝请,魏景明中归魏。庆幼聪敏,有器量,博涉群书,不治章句。好饮酒,闲于占对。起家奉朝请。八年,迁大行台郎中;十年,除尚书都兵,并领记室。

时北雍州献白鹿,群臣欲草表陈贺。尚书苏绰谓庆曰:近代以来,文章华靡,逮于江左,弥复轻薄,洛阳后进,祖述不已。相公柄民轨物,君职典文房,宜制此表,以革前弊。庆操笔立成,辞兼文质。

广陵王元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匈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推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今若加以桎梏,后复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辨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于是大集僚吏,盛言孟氏依倚权戚,侵虐之状。言毕,便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不敢侵暴。十三年,封清河县男,邑二百户。庆威仪端肃,枢机明辨。太祖每发号令,常使庆宣之。天性抗直,无所回避,太祖亦以此深委仗焉。

庆与杨宽有隙,武成二年,除宜州刺吏。庆自为郎,府库仓储,并其职也。及在宜州,宽为小冢宰,乃囚庆故吏,求其罪失。按验积六十余日,吏或有死于狱者,终无所言,唯得剩锦数匹,时人服其廉慎。天和元年十二月薨。时年五十,谥曰景,子机嗣。机弟弘,字匡道,少聪颖,博涉群书,辞彩雅赡。解巾中外府记室参军。建德初,除内史上士,历小宫尹、御正上士。陈遣王偃民来聘,高祖令弘劳之。偃民谓弘曰:来日至于蓝田正逢滋水暴长所赍国信溺而从流今所进者假之从吏请勒下流人为追寻此物也弘曰:昔淳于髡之献空笼,前史称以为美,足下假物而进,讵是陈君之命乎?偃民惭不能对。高祖闻而嘉之,仍令报聘。使还,迁御正下大夫。寻卒于官,时年三十一。高祖甚惜之,赠晋州刺史。

(节选自《周书·列传第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来日/至于蓝田/正逢滋水暴长/所赍国信/溺而从流/今所进者假/之从吏/请勒下流/人为追寻此物也/
B.来日至于蓝田/正逢滋水暴长/所赍国信/溺而从流/今所进者/假之从吏/请勒下流/人为追寻此物也/
C.来日/至于蓝田/正逢滋水暴长/所赍国信/溺而从流/今所进者/假之从吏/请勒下流人/为追寻此物也/
D.来日至于蓝田/正逢滋水暴长/所赍国信/溺而从流/今所进者假/之从吏/请勒下流人/为追寻此物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奉朝请,古称春季朝见为“朝”,秋季朝见为“请”;奉朝请,即有参加朝会的资格,南朝常用以安置闲散官员。
B.县男,爵名。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时,侯、伯、子、男皆封以县,陈代始有开国县男之名。
C.冢宰,官名,即太宰。殷商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首。原为掌管王室财务及宫内事务的官,北周设置小冢宰,为上大夫。
D.解巾,除去头巾,指被除去官职。古代男子以全幅葛布或细绢裹头;解去幅巾,指被除去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庆很有才华。他为人有气度,博览群书,不求甚解,当瑞应出现,尚书苏绰认为柳庆职责所在,应写一篇有新意的贺表,柳庆提笔写成,文辞质朴又有文采。
B.柳庆为人抗直。广陵王外甥孟氏犯法,广陵王派人辩解他无罪,孟氏于是态度嚣张,但柳庆公布罪状后当场将他打死,使皇亲贵族气焰收敛,不敢再侵害百姓。
C.柳庆为官廉洁。杨宽与柳庆有嫌怨,他囚捕刑讯柳庆的部下,企图找到柳庆犯罪的证据,但他们即使死在狱中也没有说什么,仓库中也只找到剩余的几匹锦缎。
D.柳弘英年早逝。他与父亲一样,年少聪颖,博览群书,很有文采,而且擅长即事应答,在处理国家事务中表现突出,受到肯定。可惜刚过而立之年就去世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近代以来,文章华靡,逮于江左,弥复轻薄,洛阳后进,祖述不已。
(2)昔淳于髡之献空笼,前史称以为美,足下假物而进,讵是陈君之命乎?
2021-01-02更新 | 6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裔,字遵胤,河内温人也。裔少孤,有志操,州郡辟召,并不应命。起家司徒府参军事。后以军功,授中坚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及魏孝武西迁,裔时在邺,潜归乡里,志在立功。

大统三年,大军复弘农,乃于温城起义,遣使送款。与东魏将高永洛、王陵等昼夜交战。众寡不敌,义徒死伤过半。及大军东征,裔率所部从战河桥,又别攻怀县,获其将吴辅叔。自此频与东魏交战,每有克获,太祖嘉之,特蒙赏劳。十三年,攻拔东魏平齐、柳泉、蓼坞三城,获其镇将李熙之。

十五年,太祖令山东立义诸将等能率众入关者,并加重赏。裔领户千室先至,太祖欲以封裔。裔固辞曰:“立义之士,辞乡里,捐亲戚,远归皇化者,皆是诚心内发,岂裔能率之乎。令以封裔,便是卖义士以求荣,非所愿也。”太祖善而从之。

天和初,信州蛮酋冉令贤等反,连结二千余里。裔随上庸公陆腾讨之。裔自开州道入,先遣使宣示祸福。蛮酋冉三公等三十余城皆来降附。进次双城蛮酋向宝胜等率其种落据险自固向天王之徒为其外援裔昼夜攻围腹背受敌。自春至秋,五十余战。宝胜粮仗俱竭,力屈乃降,时尚有笼东一城未下,寻亦拔之。又获贼帅冉西梨、向天王等。出师再期,群蛮率服。拜信州刺史。六年,征拜大将军,除西宁州刺史。未及之部,卒于京师。

裔性清约,不事生业,所得俸禄,并散之亲戚,身死之日,家无余财。宅宇卑陋,丧庭无所,有诏为起祠堂焉。赠大将军,加怀邵汾晋四州刺史。曰定。

(节选自《周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进/次双城蛮酋/向宝胜等率其种落/据险自固/向天王之徒为其外/援裔昼夜/攻围腹背/受敌
B.进次双城/蛮酋向宝胜等率其种落/据险自固/向天王之徒/为其外援/裔昼夜攻 围/腹背受敌
C.进次双城/蛮酋向宝胜等率/其种落据险自固/向天王之徒为其外/援裔/昼夜攻围/腹背受敌
D.进/次双城蛮酋/向宝胜等率其种落据险/自固/向天王之徒/为其夕卜/援裔昼夜/攻围腹/背受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河内”在古代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泛指黄河中游以北地区,狭义则专指河内郡。
B.“辟召”即征召、征辟,是汉代擢用人才的制度,根据部门不同,或“辟”或“召”。
C.“俸禄”也称“薪给”,古代官吏每年或每月所得的政府财禄,相当于现在的工资。
D.“谥”指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带褒扬色彩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裔忠于西魏,在西魏大军收复弘农郡时,司马裔在家乡起兵响应,与东魏将领昼夜交战,使东魏士兵死伤过半。
B.司马裔响应号召,率领上千户百姓西入函谷关,却拒绝朝廷封赏,而将功劳归于诚心归附的百姓,表现了高风亮节。
C.司马裔讲究策略,在征讨信州少数民族叛乱时,先派使者晓以利害,促使众多首领归降,减少了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D.司马裔为官清廉,他不置办产业,不积累财富,死后,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房屋简陋,连搭建灵堂的地方都没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此频与东魏交战,每有克获,太祖嘉之,特蒙赏劳。
(2)宝胜粮仗俱竭,力屈乃降,时尚有笼东一城未下,寻亦拔之。
2019-06-11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