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费孝通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50 题号:12194137
班级将举行“乡土中国”综合学习活动,你所在的小组确立了“家族:差序格局的中心”研讨话题,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学习活动。

材料一:

我们的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以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差序格局这种社会结构形态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彩,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

(选自鲁迅《呐喊·阿Q正传》)

材料三:

家庭是政治生活伦理与行为的训练场。家庭仪式通过共同参与,以及对特定人群的容括和排除而强化父系继嗣原则。依照理学的训诫,全部家庭生活和活动都应围绕着祠堂来进行。朱熹迈出了极端的一步:将宗族祭祖仪式的权力扩展到整个血亲群体。随着宗族的扩张,对正确的居家仪式的考虑也扩展开来,无论在社会意义上还是在地理意义上。普通家庭通过设立自己的家祠认可这一社会秩序,以赢得尊重感、祖先的庇护以及宗族的成员身份等。在晚期帝制期间,以祭坛为中心的日常仪式将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甚至包括许多并无识字之人的家庭,绑缚到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空间当中。

(选自[英]白馥兰《技术、性别、历史》)

1.活动一:为研讨的中心话题“差序格局”拟写一个词条,帮助小组成员明晰其概念内涵。(30字左右)
2.活动二:《阿Q正传》中阿Q说“我本来姓赵,可是赵老爷不许我姓赵”。有同学对“阿Q为什么在意姓赵”有困惑,请结合材料帮同学解惑。
3.活动三:有同学提出,如今已经进入“后乡土时代”,但重修家祠、家谱现象越来越多。请对这一现象说说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是“愚”的表现。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之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是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

“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常常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这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梗”是网络用语,最初含有“滑稽有趣”之意,后来它被当作某个特定圈子的专属用语,围绕它所产生的文化现象便是“梗”文化。“梗”语言则是“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梗”语言形式丰富,不仅有语言、文字,还有图像、动作等。作为“网络原住民”,青年群体通过缩略字词、谐音替换等方式,对现有词句进行再加工,创造出了大量的“梗”语言。具体表现为:文字图像化,如“表情包”;使用拼音缩略语,如“YYDS”表达称赞、惊叹;数字代替文字,如一连串“999999”字符寓意祝福对方天长地久;增设语义,如“呵呵”作为语气助词被赋予“冷笑”“嘲讽”的词义。可见“梗”文化承载了青年群体的自我认知,反映了他们独具个性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梗”文化是线下社交向网络世界的延伸,它使圈层里的青年产生了广义上的情感共鸣。懂“梗”意味着心意相通,可以增进彼此的认同感。“梗”文化犹如一条坚固的文化纽带,为不同的圈层建立起无形的边界,形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的集合体,将在现实生活里毫无交集的个体联结起来,实现了青年在彰显个性和寻求共性间的平衡。

互联网虽然提供了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却没有提供思维外化和主观体验的“多维化”。年轻人沉溺在“梗”语言里,不断创造模板化、趋同化的语言符号,这无疑会助长思维的惰性,使他们丧失对优美文字的感知力。比如,面对壮丽的山河美景只会大喊“绝绝子”,经典古文诗句早已被抛之脑后;与人交往只剩下“jrm”(意为“家人们”),把真诚与坦荡隐藏在字母缩写背后。规范的语言文字逐渐被“梗”语言反噬,这会给汉语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笔者以为,由于“梗”文化具有天然的时代感,一味地抵制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数字化生态环境下,需正视以“梗”语言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力,在主流话语体系与“梗”语言的互动演化过程中,既要满足不同文化形式间的价值沟通需求,也要强化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崇正能量的“梗”文化,比如“赶考”“上新”“中国制造yyds”等,要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将“梗”语言的发展同社会的进步相结合,以传播网络语言的正能量。

(摘编自周子星《青年网络交往“梗”文化的特征及其引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群的相同经验是产生共同语言的前提,共同语言越简单,意味着群体的共同经验越多。
B.字句有固定意义,这会影响实际情意的表达,于是人们交流时常会选择更为直接的会意。
C.“梗”文化能给青年提供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同时也推动了线下社交向网络世界的延伸。
D.“梗”语言是对主流话语体系的一种丰富,它的兴起演变与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
B.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附着某些共认的意义,这种观点在两则材料中都有体现。
C.材料一剖析了乡土社会中人们使用特殊语言进行交流的原因,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D.材料二以“相对”“一定程度”“笔者以为”等语对论述作出限制,体现语言的严谨性。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咏叹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礼记》
B.“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
C.“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刘勰《文心雕龙》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乡土社会中特殊语言的主要特点。
5.学校组织学生调查大学生使用“梗”语言的情况,下面是某同学拟写的调查报告大纲的部分内容,请根据材料二,完成空缺处。
标题大学生“梗”语言使用的调查研究
调查背景信息化网络时代,“梗”语言发展迅速,流行面广。
调查摘要“梗”语言构成方式有缩略字词、谐音替换等。
①“梗”语言受到大学生追捧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
②存在问题___________
③改进建议____________
2024-02-13更新 | 1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的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人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过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里,中国发生了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大变迁,社会呈现出大移民、大流动的状态。乡土中国的中国人,也就是乡下人,从“土”里拔出来,抖抖身上的泥土,面貌渐渐脱离了“土气”,向城市进军。有些村子成了工业发展基地,很多外来者来打工,从而发展成了镇,或者城;有些城郊村庄在城市开发中成了市民,不再是农民;大部分村庄虽然还是农村,但是土地对于他们的关系已经根本上改变了,主要的经济收入不再是土地,不是种地了,而是进城打工了。年轻一代几乎和城里人没大差别,都到城里见过世面,走南闯北。

哪里还有年轻人在农村种地呢?土地已经不再是束缚了。不少农户干脆撂了荒,或者包给别人家。承包种地的年轻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乡下人,而是当了“经理”,办了生产工厂,成立了“公司”。不满意了,可以转包,自己走掉,也不是束缚在土地上如同植物,无法游走。这种土地里拔出来的人们,游走自由多了,所以,农村社区的“熟悉”也在向“陌生”转型。很多人离开家乡后,过年也不回村了,甚至数年都不回去了,即使是兄弟姊妹、堂兄弟姊妹之间,也可能多年不见面了。

整个的社会因为流动,血缘在让位于地缘关系;熟悉让位给了“陌生”;“古道热肠”也在让位给“冷漠”。现在这个流动性大,又是手机电脑“刷屏”的社会,匆忙里,大家一起吃个饭都不容易,一家子人家一起吃个饭也简直成了奢侈。有个读者在网上评论说得好,“我们的社会在碎片化,家庭也在碎片化”。乡土社会在高科技和城市化大潮里,“土气”被洗刷得剩不了多少了,越来越呈现出“陌生”。

美国是个典型的移民社会,所以发展出了典型的契约社会,宪法两百多年非常稳定。契约习惯和法理社会一起,为陌生社会的人人关系的处理所接受,因为其运用了普遍原则,而不是因为“熟悉”就因人而异的人情原则。可以期待,乡村人进城的脱去乡土的人们,在面对陌生的人群中,会更容易发展出契约精神和法理社会的。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人口繁殖是无法避免的。因人口繁殖,土地有限,血缘社群便自觉分裂,部分人外出寻找耕地,于是产生了乡愁。
B.籍贯如同姓氏一样,是人们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缘性,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血缘的范畴。
C.很多“新客”“客边”在村里就算繁衍了几代,依然无法获得本村的身份认同,因为中国乡土社会中的血缘和地缘是很难分离的。
D.整个的社会因为流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熟悉、人们相处时的“古道热肠”会消减,人们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陌生与冷漠的态势。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外婆家并不是我们认知中的“自己家”,引出了“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的论点。
B.高科技和城市化的冲击下,人和人之间越来越“陌生”,由此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已经不复存在。
C.材料二末尾举了美国发展出契约社会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社会流动可能更有利于发展出契约精神`和法理社会。
D.材料二首先指出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现象,接着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指出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第29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11月5日在石壁客家祖地举行,海内外客属乡亲共8000余人齐聚祖地,寻根谒祖。
B.抖音已经连续三年推出“新农人计划”扶持农业,“三农”创作者介绍家乡景色、特产,售卖农产品等,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C.深圳凭借着开放的政策、创新的氛围和多元的文化,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怀揣梦想的农村青壮年前往,寻找发展的机会。
D.山西忻州神池县与外界没有相通的公共交通,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有人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有人认为,随着改革开放,家乡的文化生活和过去有了很多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当下“乡土中国”有了哪些变化。
2024-03-16更新 | 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材料一: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的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的分离。这种例子在移民社会中很多。在美国旅行的人,如果只看地名,会发生这是个“揉乱了的欧洲”的幻觉。新英伦、纽约(新约克)是著名的;伦敦、莫斯科等地名在美国地图上都找得到,而且不止一个。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土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根据《浙江新志》(1936年版)的资料进行统计得知,农户占全户数的比重情况是:宁波地区平均为37%,杭县为77%,嘉兴县为76%,吴兴县为87%,绍兴县为99%。宁波地区非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之高是显而易见的。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两条互为因果的作用链:一条是由于土狭人稠、饥驱寒袭而迫使部分宁波人转而以经商等非农业生产作为生计的手段。另一条是由于从事经商而使得一部分人口无需依赖农业成为可能,从而继续导致了该地区“生齿日繁”。

然而,人口过剩——经商这一动态平衡曾经几度面临失衡。而每次于宁波商人看似十分不利的失衡危机反而在客观结果上促成了宁波商人(宁波帮)的大跃进。在明代以前,宁波商人以宁波港为基地主要从事海外贸易。然而明政府厉行的海禁政策,阻断了宁波商人的生计之路,宁波商人除了一部分转而从事走私贸易外,大批商人转向内地贸易。嘉靖年间,“宁绍诸郡之民,半游食于四方”。成书于明万历二五年的《广志释》也记述当地“竞贾贩锥刀之利,人大半食于外”。明朝海禁政策虽然始于洪武年间,却允许宁波作为对日贸易口岸,至嘉靖2年由于发生“宁波事件”,才致宁波市舶司被罢废。由此可见,嘉靖、万历年间宁波地区出现大规模的人员外流,与海禁实施的背景是紧密相关的。海禁促成了宁波商人大规模进出外地,是后来宁波帮形成的基础。

(节选自黄伟明《近代宁波帮在上海的生成与发展》)

注:①1523,到宁波的日本两大贸易使团,因为贸易资格问题相互大打出手,进而在宁波大肆烧杀抢掠。这起恶性外交事件,导致嘉靖皇帝废除了宁波市舶司。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是血缘与地缘合一的,因此村落这个概念也就不存在了。
B.血缘社群的人口不断繁殖,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导致向外开垦、向内精耕或社群分裂等各种结果。
C.社群分裂,或在荒地上形成新的村落,依然保持血缘联系;或插入其他社区,从而改变血缘与地缘合一原始状态。
D.在乡土社会中,“客边”“新客”“外村人”等名称,也表明了地缘相对于血缘常常缺少一种团结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绍诸郡之民,半游食于四方”中这个“游”字,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在外经商的“宁波帮”很难融入各地既有的社群。
B.当今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的客家人,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从“客”字上,我们可以推想,他们的祖先经历过大迁徙。
C.“聚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爨五百年天下无双”的“义门陈氏”,1062年为被分为291庄,拆分至全国各地。“义门陈”,从此成为他们血缘性地缘的鲜明标记。
D.“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体现了深圳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这意味着与乡土社会不同,只要一来到深圳就能无条件享有和“老深圳人”相同的公民权。
4.材料二关于“宁波帮”的个案研究,可以印证材料一中的什么观点?又可以从中提炼出一个怎样的新结论,以补充材料一的论述?
5.同为科学论著,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方法与语言表达上各有特色。请填表分析。
论述方法语言表达
材料一
材料二
2023-02-18更新 | 1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