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东晋 > 王羲之(303-361) > 《兰亭集序》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79 题号:1220610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C.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D.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卷/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和,东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
B.癸丑,此处指癸丑年,属于干支纪年法。古人常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互相配合来纪年,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
C.修禊,古代传统民俗。季春时节,官吏及百姓都到水边嬉游,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
D.流觞曲水:觞,古代酒器;曲水,弯曲的水道。古代的风俗,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在水滨聚会宴饮,以被除不祥。后泛指在水边宴集。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思考,深深地烙上了主观感情的印记。
B.本文抒情议论时,引出“死生”这一人生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之感。
C.作者在生死的看法上和当时颇为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极其相似。
D.本文语言清新疏朗,句法上骈散兼行而以短句为主,具有清俊流动的自然之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兰亭集序.》

(二)

至贞观中,太宗以德政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曾孙,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诏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今亦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注】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

——(选自《兰亭记》,有删改)


【注】响拓:古代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或寄所托                    因:依,随着
B.不能之于怀             喻:通“愉”,愉悦,愉快
C.弟子又幼来耽             玩:研习、玩味
D.辩才详之曰             熟:仔细的、详细的
2.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太宗以德政
B.知在辩才
C.梁元帝曾孙
D.及其所既倦
3.下列对文中个别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也作“叙”或“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介绍写作目的、编写体例和主要内容。《兰亭集序》便属此类。
B.“若合一契”中的“契”指的是符契,用木或竹刻成,分为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C.旬朔,十日为一旬;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朔。旬朔指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时日。
D.微服,通常指帝王、官吏等外出时为不暴露身份而换穿便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借快乐年华易逝的感叹,借生命长短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感叹,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对人生的痛惜,充分肯定了“死生之大”的观点。
B.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的真书、草书的法帖,一心想得到《兰亭》帖,所以接受了房玄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
C.唐太宗答应了萧翼提出的条件,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接近辩才禅师并逐步取得他的信任。
D.辩才十分喜爱书法艺术,所以一眼就看出萧翼的二王法帖虽是真迹,却不是上品,远比不上《兰亭》帖。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
2019-03-09更新 | 7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畅叙            幽:幽深内藏。
B.人之相与        夫:助词,引起下文。
C.终于尽            期:期望,希望。
D.不能之于怀     喻:明白。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每览昔人兴感                 ②倚歌而和
B.①当其欣所遇                       ②月出东山之上
C.①犹不能不之兴怀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①录所述                                孰能讥之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于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一般特点。
B.本文一开头就呈现出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其中包含着人怎样在人世中度过自己的一生的态度,由此引发感慨,可谓入题自然。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情怀说明了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见解独到,这正是本文作者立意的高远之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2020-01-01更新 | 4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舍万殊       趣:兴趣B.终于尽   期:至、及
C.不能之于怀   喻:明白D.其一也   致:思想情趣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人之相与”的短暂,联想到人的两种生存状态,一种是聚集室内、畅谈怀抱,一种是寄情所托、放浪形骸。
B.想到往日美好易成陈迹,作者不免感慨横生悲叹人生苦短,由此体悟到“死生亦大矣”的生命之“痛”。
C.选文认为,生死是人生大事,在有生之年不宜空谈玄理,应做些实事,比如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D.寿天、生死并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作者想到此,情绪转为激荡,文章随之收结于浓烈的悲观情绪中。
2021-01-14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