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7 题号:12257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贫困户”不容忽视。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亿,60岁及以上网民只有0.6亿,还有近2亿的老年人没能搭上信息快车。对此,千万不要发出“何不食肉糜”的感叹,这里面很可能有你我的家人,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已经深深嵌入了时代烙印,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而且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代沟只会越来越明显。今天还算玩得溜的中年人,不是也看不懂“新世代”了吗?未来,我们会不会也是“数字贫困户”呢?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难题,对于今天这批“数字贫困户”来说,所面临的不只是生活不便,而是真真切切的歧视与不公。看起来,不少老年人会发语音、会抢红包、会在朋友圈点赞,但在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等互联网深度交互领域,他们的学习成本依然很高,这就是“数字鸿沟”。 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写到的“信息穷人”和“信息富人”,用在这里恰如其分——触网不顺利,往往会扩大老年人在社会经济地位、健康、收入等方面累积的劣势。

如果说互联网应用不友好,至多是让老人们的体验不佳;但倘若应用或者内容包藏祸心,那么可能就会诱发多重危险。不幸的是,老人们似乎正在陷入这种困境。一些保健品销售手段不断升级,通过大数据精准抵达;有的“套路贷”与时俱进,甚至量身打造了“以房养老”等骗局;还有一些自媒体哗众取宠、谣言丛生,却成为老年人的重要信息来源。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数字鸿沟”的后果,在它一路高歌前行时,“信息穷人”的生活变得更加波澜曲折。

(摘自扶青《数字时代,请等一等老人!》,见《南方日报》2020年8月26日)

材料二:

(摘自《人民网》2018年6月29日)

材料三:

根据相关研究,当前“银发网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方面:其一,有些老年人想上网,却跟不上时代节奏,不会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软件;其二,有些不法分子针对老年人上网布设陷阱,一些老年人网络识别和防范能力不强,容易轻信谣言、陷入骗局。无论哪种情况,都提醒我们,为老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空间,引导老年人健康上网、安全用网,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课题。

科技发展是对人类的馈赠,老年人也应该成为受益群体。整体上看,数字时代的数字产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应该更加注重解决老年人的使用难题,不能让他们由于不懂二维码、不懂APP而失去了通过手机看病挂号、打车出行的机会。比如,在车站、机场、公园、银行、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人工帮扶,就是弥补“数字鸿沟”的有益之举。

“数字鸿沟”要填平,清理那些针对老年人的“数字陷阱”同样不能忽视。中国社科院的一项报告显示,约2/3的受访中老年人在互联网有过上当受骗或者疑似上当受骗的经历。让老年人“会上网”,而且也要免于被骗,离不开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数字环境。比如,应用平台可以打造老年人专用模块,开启过滤、提醒等功能,将一些诈骗信息和病毒软件拦截在外;又如,一些手机厂家推出亲情守护模式,家人可以远程删掉垃圾短信、终止诱骗支付等。为老年人净网,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比如,网络基础设施、软硬件应该从老年人实际出发设计友好使用程序,来自家庭成员的耐心劝导、情感陪伴也十分重要。服务更温馨,设计更合理,让权威、健康、有趣的内容真正传播到老年人身边,才能营造好善待老年人的数字生态。

(摘自喻思南《帮助老年人乐享数字生活》,见《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0日)

1.下列对老年人在“数字时代”遭遇上网危机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发展速度快,数字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如通过扫二维码买单、通过APP挂号等,而部分老年人对此接受能力有限。
B.网络诈骗层出不穷:保健品的销售手段不断升级,套路贷与时俱进等。一些老年人的网络识别和防范能力不强。
C.车站、银行、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没有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人工帮扶,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D.对老年人来说,在互联网深度交互领域,学习成本颇高;从社会角度看,没有为老年人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数字环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统计显示,大多数老年网民没有搭上信息快车,这会扩大他们在社会经济地位、健康、收入等方面累积的劣势。
B.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将人们分为“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信息穷人”就是指触网不顺利的人。
C.根据材料二,年龄与遭遇保健品诈骗的概率成正比,年龄越大,概率越高;老年男性再婚意愿强于女性,更易被骗。
D.面对“数字鸿沟”,我们应设法弥补或填平。此外,家人的耐心劝导和情感陪伴也有助于营造善待老年人的数字生态。
3.根据材料,针对网络保健品诈骗,可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予以防范?(写出4条)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新中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母亲的召唤深切而真实。周有光想到祖国此时最缺乏的是经济建设人才,就毅然放弃高薪从美国回来搞经济建设。他受邀到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任教,同时担任新华银行秘书长,还兼任人民银行华东区处长,身兼三职,乐此不疲。精力充沛的他和吴大琨、许涤新等经济学家一起创办《经济周刊》,受到金融界的关注。

1955年10月,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周有光受邀此行,全然出乎意料,却也正是会议主办方的高明之处。周有光虽然执著于经济学,但对文字、语言的爱好从未消减。20年代在圣约翰大学学习,周有光饶有兴趣地学起语言课程。40年代到美国工作,买到很多字母学的书籍,边写经济类文章,边写语言学文章,出版《中国拼音文字研究》。参加完文字改革会议后,周有光正式改行,真正把经济学丢开,把全部精力放在语言学的研究上。

中国的文字改革由来已久,古代人们为了学习汉字,创造了直音、反切等方法给繁难的方块字注音。1892年,福建人卢憨章出版专著《一目了然初阶》,这是首位中国人创制字母式拼音文字方案;1913年,政府制订注音字母方案,赵元任等语言学家不用中国汉字的符号,而用国际上流传最广的拉丁字母;新文化运动兴起,钱玄同论述了26个拉丁字母的世界通用性,蔡元培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公布于世;20世纪30年代,国内掀起了拉丁化运动的高潮,其简单易学的特点适用于广大群众,拉丁化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更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1935年,近七百位文化界人士签名发布《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方块汉字难认、难学,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

1954年,周有光出版《字母的故事》一书,为文字改革起了好头。但真正要做拼音方案可没想象的那么简单,周有光平时阅读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全凭兴趣,属于轻松的浏览,可工作要认真研究才行。由于资料有限,周有光想方设法联系国外研究点,请他们代买资料寄过来,周有光把拉丁字母在世界各国的应用情况摸了个底,在研究和总结了各国拼音历史以及各方面传来的方案之后,周有光提出汉语拼音拉丁化的原则,拿出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得到了语言学家们的认同。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1961年周有光出版《汉字改革概论》,提出了语言学和文字学的许多新问题,把文字改革变成一门学问,从世界的范畴研究汉字,意义深远。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合作下,讨论汉语拉丁字母拼写标准问题已经很多年了,但因中国未参加而迟迟未作决定。1979年,波兰首府华沙国际标准化组织召开会议,周有光代表中国发言,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当时关于汉语的拼音方案很多,各国有各国的方案,如“鲁迅”一词就有20多种写法,给翻译、阅读等带来很大障碍。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和各国专家沟通,并在会上作题为《汉语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历史的发展和汉语拼音方案》的精彩发言。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开辟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通道。作为汉语拼音的领航者,周有光一直在探索并实践着汉语拼音与世界的接轨。联合国工作人员语言学会邀请周有光演讲,周有光了解到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英文占80%,法文占15%,西班牙文占4%,还剩1%是俄文、阿拉伯文、中文,很受震动。1983年周有光开始研究如何在汉语拼音方案中运用国际通用的正词法,解决拼音输入慢的问题,起草了《汉语正词法要点》,1988年《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公布实施。汉语拼音方案是音节的拼写法,正词法是语词拼写法,拼音正词法的问世,有利于用电脑进行拼音词语转换汉字,为传媒时代的到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报效祖国,尽快为国家培养最缺乏的经济人才,周有光回国后就创办了《经济周刊》,这一刊物受到金融界的关注。
B.在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后,周有光便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语言学的研究上来,为汉语拼音的问世、发展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而殚精竭虑。
C.因为汉语拼音方案中没有考虑到国际通用的正词法,所以在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中文占不到1%,这引发周有光开始了新的研究。
D.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生动地讲述了周有光领航汉语拼音的事迹,塑造了一位勤于著述、精于研究的语言学家的形象。
2.周有光的汉语拼音方案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周有光本来是研究经济学的,却改行研究语言学,成了汉语拼音之父。有人认为这种取舍更能体现人生价值,有人认为这样做并不值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0-01-16更新 | 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国家人文历史记者: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一直是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两个主要方面,而其中旧城改造极受公众关注,那么,旧城到底应该如何来改造?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教授邓其生:城市发展是必然的,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规模变大,城市规模自然要扩大。城市扩大的模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破旧城、建新城;一种是在旧城外建新城,旧城按“新陈代谢”方式发展。目前,全世界保留较好的历史名城大都是按后一种发展模式而保存下来的。纵观世界级的名城,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意大利罗马、威尼斯均采用全面严格保护古城的策略,较好地保留了旧城的历史风貌,在旧城外建立完全现代化的新城。古城定位为博物馆、旅游城、购物城,以全面保护为主,开发为次。近一两个世纪以来,他们的旧城保护、改造大多是亏本的,一般都是通过开发旧城外围土地来补贴旧城保护,而不是拿旧城开发来赚钱。“破旧立新”将会对旧城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一是旧城“旧貌变新颜”,失去了特征;二是旧城肌理受到破坏,成为破旧的城区,出现生态恶化、治安不好等现象;三是旧城的古遗址、古建筑、历史环境受到破坏。

(摘编自《“新陈代谢”式的旧城改造,古建筑该怎么保护?》)


材料二:

如果说,文化是城市的生命所在,那建筑就是生命的“纹理”,是一座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原因在于,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隐藏在街角的名人故居,延续百年的古朴建筑,见证历史的老街古巷,不仅为城市营 造着浓郁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更滋养着城市居民的精神生命。就拿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来说,因为“一纸 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佳话,不仅给后人以心灵启迪,更在无形中塑造着参观者谦让的品格。可以说,历史建筑的传承,并非只是丰富城市风貌那么简单,还关乎百姓的精神世界。

然而,一些城市因为片面追求发展,重物质遗产、轻非物质遗产,重经济价值、轻精神价值,忽视文化的传承,不注重保护历史建筑,以至于出现大拆大建、拆旧建新、过度开发等问题。大同小异的“钢筋水泥森林”,千 城一面的城市格局,不仅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更让城市的精神气质荡然无存。一位学者曾感慨,“推开窗子一望,几乎所有城市都是一模一样的高楼大厦”。如此,“记住乡愁”“诗意的栖居”从何谈起?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下一番“绣花”功夫,我们才能让城市舒展其生命,让文脉得以传承,让百姓有更多的精神滋养。

(摘编自《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材料三:

老城重组,不是回到过去。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镭曾多次呼吁:“我们放眼世界,首先要认识到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整治好、发展好,是最有现实意义的,是中国最大的甚至是无与伦比的'中华文化枢纽工程'。这项工程不是旧有历史建筑的恢复,而是环境的再设计。”

大栅栏地区保留了上百条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胡同,堪称北京胡同“活化石”。近来,胡同深处出现了一处小巧精致、曲径通幽的微公园——由一处菜市场改建的百花园。留白建绿、拆违还绿,充分挖掘城市边角地、闲置 地,将休闲空间建设与景观打造、文化传承结合。

(摘编自《从“旧城”到“老城”:北京一字之变意味深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新陈代谢”方式就是在旧城外建新城,世界上保留较好的历史文化名城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意大 利罗马等大部分采用这种方式。
B.保留下来的旧城要有合理的定位,如建博物馆,进行旅游、购物,对旧城要进行全面保护,适度改造,但不能 开发旧城从事商业营利活动。
C.古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是城市文脉的延续,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如果遭到破坏,那么,此地的宽容忍 让的文化气息就会荡然无存。
D.我国一些城市旧城改造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缺乏保护文化遗存的意识,城市的建设形式单一,缺乏个性,使 城市失去特有的精神气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材料一中,记者的提问单刀直入,不蔓不枝,建筑学教授邓其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重点突出,条分缕析,所举事例具有代表性。
B.“破旧立新式”是和“新陈代谢式”完全不同的旧城改造方式,即便是“旧貌换新颜”,也会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必须警惕。
C.由材料二的有关内容可以推出,当游客来到洞庭湖滨的岳阳楼时,他们一定会被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感染。
D.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得到妥善保护,惟其如此,才能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城市的文脉和精神才得以康续,城市才能舒展其生命活力。
3.两位建筑学家邓其生和吴良铺的谈话内容有怎样的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0-02-29更新 | 1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外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史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写道:“日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

幸甚啊,幸甚!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园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漫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成为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1.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先祖有着令人羡慕的丰功伟绩,这使陶渊明早年就立下了“逸四海”“思远翥”的猛志。
B.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抛弃功名利禄之后,才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C.陶渊明回归田园后,真正实现了自己“池鱼思故渊”的愿望,充分的自由让他感到了生活的诗意。
D.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是中国历代失意文人心灵的寄所和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学而优则仕”是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他是正统文人,有正统的忠君思想,加上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大展宏图就不难理解了。
B.陶渊明仕途经历坎坷。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之后又投奔刘裕,却都不得志,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官归隐。
C.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文章评叙结合,多次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多次使用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等手法,使人物丰满可信。
D.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也感慨悲苦。
3.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
2020-10-29更新 | 2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