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 《史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70 题号:1226667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彭越者,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杰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曰:“请仲为长。”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越乃引一人斩之,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沛公之从砀北击昌邑,彭越助之。汉元年秋,齐王田荣畔项王,乃使人赐彭越将军印,使下济阴以击楚,越大破楚军。汉王二年春,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于外黄。汉王曰:“彭将军收魏地得十余城,欲急立魏后。今西魏王豹亦魏王咎从弟也,真魏后。”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留侯曰:“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影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捋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传处蜀青衣,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犹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上遂夷越宗族,国除。

(选自《史记·彭越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B.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C.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D.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年,我国古代常将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称为“元年气
B.相国,我国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宰辅大臣尊称,后渐成为官称,称为相国、相邦。
C.诸侯,我国古代分封制中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D.庶人,文中指庶守边关的人,我国古代常将犯罪的官员等削除官爵,发放到边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越审时度势。陈胜、项梁起义时,有些年轻人要彭越也效仿,但彭越认为时机不成熟,需等一等,直到一年后才同意他们的请求。
B.彭越屡立战功。彭越一生多次征战,他在济阴大败楚军,收复魏地得到十几座城池,后来又按照留侯的计策,一举在垓下歼灭了楚军。
C.彭越树立军威。彭越跟年轻人约好第二。天太阳出来时集合,迟到者诛,但最后一个人直到中午才来,于是彭越杀了他,震慑了其他人。
D.彭越不听征召。汉王打了败仗,征召彭越合力攻打楚军,但彭越认为魏地刚平定,还畏惧楚军,不能前往,汉王举兵追击,再次战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
(2)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淄。齐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乐毅攻入临淄,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于赵。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田单后A与骑劫战B果设诈C诳燕军D遂破骑劫E于即墨下F而转战G逐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意为到……去。与《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的“之”词义相同。
B.患,指担忧。与《鱼我所欲也》“故患有所不辟也”的“患”词义不同。
C.乘,意为趁着。与《登泰山记》“自京师而乘风雪”的“乘”词义不同。
D.其,指自己。与《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其”词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昭王把缴获的战利品带回国。让乐毅带兵进攻尚未攻克的齐国城邑,后来只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收服。
B.燕惠王派人指责乐毅,只考虑自己未报答先王的知遇之恩并且误听传言,认为君臣有嫌隙最终抛弃燕国。
C.乐毅举伍子胥与吴王阖闾、夫差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因为两代国君认知不同,对待臣下的态度也会不同。
D.乐毅用书信回应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义,不敢把幸免于祸作为渔利的机会,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畏诛,遂西降赵。
(2)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
5.《隆中对》中诸葛亮“每自比于乐毅”,可见乐毅智慧才能了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证明。
2024-03-04更新 | 5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
C.世家,史籍中把用来记述王侯的传记称为“世家”。因王侯开国,子孙世代承袭,故名。其体例创自《史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在峣山下的秦将上当想要反叛秦王朝的情况下,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张良带兵攻击秦军,取得大胜。
C.张良足智多谋。败蛲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知道激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
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2020-01-22更新 | 5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课外文言文阅读

项籍者,下相人也,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

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B.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C.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D.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2.下列对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氏是姓的分支,姓是一种族号,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姓氏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
B.在我国古代,男子到了20岁的时候,表示成人,就要行冠礼,取表字。取字后为表示尊敬,除在君、父面前外,一般只称名不称字。
C.“河”最初的本义就是黄河,后来扩大为陆地表面成线形的自动流动的水体都称为河,本文中的河就是指黄河。
D.社稷中的“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候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神和五谷神,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义用曾猜定武信君的军队必定失败这件事,博得了楚怀王的信赖,并且被楚怀王任命为上将军,位置在项羽、范增之上。
B.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项羽的父亲项梁,就是一位被秦国大将王翦杀害的楚国大将。
C.项羽利用早晨去参见宋义的机会,在军帐中将他杀死,其他将领们都因畏惧项羽不敢抗拒,并且还一起拥立项羽代理上将军。
D.项羽私自杀死宋义后,对外宣称宋义勾结齐国谋反,自己是受楚王密令杀死宋义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担心其他将领对自己不满。
4.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
(2)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2018-10-19更新 | 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