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 题号:122889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8月23日,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英、美、日三国之后,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由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它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16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从而进行科学研究。在2017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并获得中子束流后,加速器运行稳定,首期三台中子谱仪已顺利完成样品实验。国家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中国散裂中子源性能全部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可以说是一个体积庞大的“超级显微镜”,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

与利用X光的同步辐射不同,中子是不带电荷的一种粒子。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中子会直接穿过,有些会像弹珠一样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飞行方向偏离。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就能反推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说,比如说可燃冰的研究,它需要模拟千米深水下的压力,需要很厚的容器壁,这个只有散裂中子源的中子能够穿过,而且中子散射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出这个可燃冰的结构。我们只有搞清楚了可燃冰的性质,才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可燃冰。

(摘编自2018年8月24日“央视网”)

材料二:

广东东莞大朗镇,是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基地。

从2006年5月在这里选址,到2017年中子源首次打靶、顺利产生第一束中子,再到2018年启动首批实验……陈和生院士带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散裂中子源项目团队在这里奋斗了整整十二年。

1998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被任命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带领大家冲出低谷期,成为他上任后的当务之急。他提出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方案。

同样让陈和生信心满怀的还有他领导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散裂中子源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可以研究DNA、结晶材料、聚合物等物质的微观结构”,为诸多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提供最先进的大科学研究平台。

2006年5月,陈和生到广东为中国散裂中子源选址,最后选择了东莞。克服了重重困难,2011年10月中国散裂中子源终于奠基,陈和生担任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和工程经理。

2017年11月,在加速器、靶站和谱仪首轮联合调试中,中国散裂中子源实现了25Hz束流打靶运行,平均束流功率超过10kW,提前达到打靶束流功率的验收指标。

(摘编自2018年8月16日“央视网”)

材料三:

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当时,我国还没有研制过快循环同步加速器的25Hz交流磁铁。我们向美国、日本研究所的专家请教,但他们只懂科学设计,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中,不能告诉我们。”傅世年说。

于是,科研人员与工厂技师咬紧牙关、联合攻关,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研制出合格的磁铁。研发团队还提出了谐振电源的谐波补偿方法,解决了多台磁铁之间的磁场同步问题,其效果优于日本散裂中子源。

不仅如此,陈和生介绍,散裂中子源的“眼睛”——中子探测器,其核心技术也曾由外国掌握,经过攻关,科研人员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各项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17年8月28日10点56分,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打靶并输出了第一束中子,中国人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散裂中子源。

(摘编自2018年8月29日《中国科学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裂中子源可以说是一个体积庞大的可以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B.中国散裂中子源综合性能达到了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C.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带领大家冲出了低谷,后又克服了重重困难,使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奠基。
D.中子探测器被称为散裂中子源的“眼睛”,其核心技术曾由外国掌握,我国科研人员经过刻苦攻关,终于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性能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裂中子源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16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
B.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中子会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飞行方向偏离,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C.只有在可燃冰研究的模拟条件下,散裂中子源的中子才能够穿过,而且中子散射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出这个可燃冰的结构。
D.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和中子探测器都遇到了技术难题,但科研人员攻坚创新,终于使散裂中子源成功打靶并输出了第一束中子。
3.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感冒有“流行性”和“普通性”之分。前者十年左右暴发一次,来势凶猛,起步急骤,传播疾速,常殃及数国甚至数十国;后者起步较缓,传播多局限于某个范围、某个地区,但经常发生。两种感冒均由病毒引起,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临床症状基本相似。但流行性感冒患者的病情往往很严重,有的会导致死亡。两种感冒都会反复传染,有时让人防不胜防。

呼吸道是个开放性器官。从婴儿落地始,呼吸道始终与外界相通,病菌可乘“气”而入造成感染。在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之中90%是病毒,而在目前发现的160余种病毒中,最重要的是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侵入细胞后并非畅行无阻。一旦有病毒侵扰,免疫系统即作出反应,迅速产生抗体;细胞、干扰素等物质会“中和”病毒使之丧失进入细胞的能力;或将已有病毒寄居的细胞溶解,防其繁衍;或封锁细胞表面,使其无法侵入缝隙。在此情况下,有的病毒借咳嗽、喷嚏溜出体外,有的被吞噬细胞吃掉。免疫系统的“识别”和“记忆”能力也很强大。凡与之相遇过的病毒均被其牢记,日后一来即被其识破并歼灭。但流感病毒善于改头换面,目前已发现的流感病毒甲、乙、丙三个“型”之中,以甲型最为善变。整个变异过程需要3年准备、8年积累,10年左右方能完成。一旦完成变异即为一新“亚型”,其形态与原型截然不同。这种面目一新的病毒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过去的免疫物质失去了作用,约一周后才能组成新的免疫物质与新亚型病毒对抗,这就使病毒有足够时间进入细胞繁衍。流感病毒就是这样才得以横行于世。

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呼肠孤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又称“伤风”。由于病毒群中分种,种中分型,多群、多种、多型组成庞杂的病毒团伙,你出我进闹事于呼吸道,引起相似症状,貌似一种病毒反复感染,实则多种病毒轮番侵袭。有些病毒长期栖息于鼻咽部位形成“基地”,坐以待时。一旦人体大汗着雨、风袭受凉、疲劳过度、贪杯误饮之时,即乘机扩散,引起感冒。若有“新鲜毒种”侵入,即迅速传播,引起有限范围内的流行。人们误称为“流感”,其实仍属普通感冒。

伤风感冒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慢性咽炎、鼻炎、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病人更易受病毒侵犯。一旦染病,不仅病情较重,且使旧病恶化。

咳嗽、喷嚏是病毒扩散的基本方式。一个有力的喷嚏喷出的微细雾粒,直接射程可达6米之远,所及范围可达20立方米的空间。因此,患者应尽量缩小其波及范围。目前,打预防针的效果很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病毒型别众多,且极善变,针剂难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提高机体抵抗力是预防感冒的关键,即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冬春气候干冷多风,呼吸道黏膜分泌减少而易干燥受损,抵抗力明显降低,是伤风感冒的“旺季”。坚持锻炼,生活规律,调理起居尤为重要。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9年第7期,有删节)

1.下列有关“感冒”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感冒分流行感冒和普通感冒,二者均由病毒引起,临床症状基本相似,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有反复传染的特点。
B.流行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来势凶猛,传播迅速,波及范围广,患者病情很严重,甚至导致死亡。
C.普通感冒又称“伤风”,由多种病毒引起。病毒情况复杂,常趁人体免疫力下降之时,乘隙而入,引发流感。
D.感冒易发难防,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冬春气候干冷多风,是伤风感冒的“旺季”。
2.下列对“流感病毒”和“免疫系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感病毒突破免疫系统的防护得以繁衍扩散靠的是变异,整个变异过程需十年左右方能完成。
B.免疫系统具有“识别”和“记忆”功能,凡与之相遇过的病毒均被其牢记,日后一来即被其识破并歼灭。
C.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迅即启动保护机制,采取“中和”、溶解和封锁的方法对病毒予以杀灭。
D.面对新“亚型”病毒的侵入,免疫系统反应滞后,使得病毒有足够时间进入细胞繁衍,横行于世。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暴发的危害最大的流感当数去年发源于墨西哥继而波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甲流感,致病病毒H1N1即是一种典型的流感病毒。
B.普通感冒因“新鲜毒种”侵入会引起有限范围内的流行,易被误诊为“流感”。
C.流感肆虐期间,将患者隔离,去人流量大的场所要求戴防护口罩,均是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D.预防感冒,提高机体抵抗力是关键。坚持锻炼,注意保暖,生活规律,调理起居尤为重要。
2020-05-10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网络文学产生后,不少学者开始探讨它的先锋性。早期人们主要借用西方超文本、多媒体或后现代理论来分析,韩国留学生崔宰溶在《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中总结并批评了这三种倾向。超文本、多媒体或后现代的作品在中国网络文学中数量很少,他们的分析与事实有较大距离。崔宰溶认为这是学者们直接套用西方理论的结果,提出了根据中国网络文学的特殊性展开研究的思路。把超文本、多媒体或后现代属性当作网络文学的真身,这带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忽视了网络文学的多样性,对先锋性的理解也过于狭隘,并影响了对中国网络文学性质的认识。

西方有些学者如贺麦晓(Michel Hockx)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网络文学的主体与其说是非线性的超文本,不如说是线性的网上写作。他并未否认其先锋性,并试图借此纠正西方学者总将重点放在网络文化革新方面的定势思维,这让人们很难清楚地了解中国网络文学的许多积极因素与文化特色,显然,这一问题也正是前述中国学者的研究陷阱;贺麦晓还试图摆脱西方学者对中国网络研究的固有倾向,即动辄与审查问题相联系,这表现了西方学者的深层偏见:写作的限制导致了中国文学在变革方面的迟滞。

(摘自黎杨全《网络文学、本土经验与新媒介文论中国话语的构建》)

材料二:

从近20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历程来看,网络文学创作也存在着从宏大叙事到拟宏大叙事,再到数据库写作的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是线性替代的,而是呈现出宏大叙事、拟宏大叙事和数据库写作共存的局面。在网络文学发展早期,当时的网络文学主要还是传统现实主义的,例如榕树下网站的作品,很多都是传统期刊文学的网络通俗版,具有鲜明的宏大叙事特征。安妮宝贝、李寻欢等人的作品较早地记录并反映网络时代最早的网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引起了网民的共鸣。但网络的媒介变革所带来的巨变并不是传统现实主义的宏大叙事模式能够把握的了,因此,在早期的抒情、感伤故事之后,这类纸质文学时代的叙事模式很难再满足网络时代读者的诉求。这可能是榕树下这类网站最终难以为继的深层原因——互联网经济泡沫的破灭是其衰落的直接原因,但它在此前后一直都处于没多少人愿为这类故事买单的境地。

后来,随着幻想类小说兴起,几乎重新定义了网络文学这个概念。早期玄幻类、仙侠类小说虽远离现实,但还是有完整世界观架构和情节及意义指向的,类型小说也多具有宏大叙事的形态。但网络文学发展后期,在网络小说内部出现了一些拟宏大叙事的小说,即依托于某个类型故事的基本框架,写读者想看的。读者表面上是在消费类型故事,实际上是在消费之类的数据。最近的例子是商业成绩和读者口碑都较好的《顾道长生》,该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现代的男主意外得到修仙法宝,认识了女主,然后一起去修炼打怪。实际上该作的修仙打怪情节并不出彩,但作品亮点在于它集合了很多即时流行的。在此之前,该作者的代表作《文艺时代》还是部以细致讲述中国电影圈的故事而著称的娱乐行业小说。作者转到仙侠小说的这种跨类型不是以前那种立足于某种类型来吸纳其他类型,而是带领着一个 粉丝群体的迁徙。因此,《顾道长生》所吸引的读者,多数也是以前不熟悉(至少不是深度阅读)仙侠小说、都市异能小说的读者。那些以前熟悉仙侠小说、都市异能类小说的读者反倒会指责说这个作者写的是言情文,是不讲逻辑的,就靠淡淡地装B。什么修道什么技能什么背景,没有来龙去脉合理与否的考虑,就是一副我写出来了那就是这样的架势

(摘自李强《从超文本数据库:重新想象网络文学的先锋性》)

材料三:

在贺晓麦看来,网络文学广泛的社会互动显然与印刷文学的孤独阅读不同,它重建了口头传统,但与传统的说话场相比,它在参与人群、互动频率及传播效应各方面,又远远超过了前者。如果非要说网络文学终结了印刷文学的话,就是这些人与文学关系的新变化瓦解了后者的根基,它打开了印刷文化生成的壁垒与区隔,促进了文艺大众化运动。中国网络文学的群体交互与西方电子文学有显著区别,后者凸显技术主义,强化了文学的精英性,不仅有文学要求,也有技术要求;它也追求交互性,但排斥了大众的交互性,读者需要非凡努力才能遍历文本。贺晓麦指出,这延续了将作者视为创造性天才的传统认知。与之相比,中国网络文学是更加大众化的日常的文学活动。

中国网络文学造成了文学制度的结构性调整与重组,提供了媒介文化转型过程中重构文学制度的相关经验。资本、媒体、大众、各种先锋群体有了更多话语权,但传统的制度要素(作协机构、批评家、期刊、出版商等)仍占有重要位置,这是一个协商与博弈的过程。同时,这也应该看成是人们在文化转型中对新文学制度的主动探索与建构,是传统文学制度与网络文学制度之间的磨合与融汇,各种力量都在适应与自我调整。在网络时代,如何理顺各种制度要素与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动态而良性的文学制度,显然殊为不易,其中的成败经验值得总结。

(摘自黎杨全《网络文学、本土经验与新媒介文论中国话语的构建》)

1.下列对材料中“中国网络文学”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网络文学具有超文本、多媒体或后现代性,但非主要特性。
B.中国网络文学主体是线性的网上写作,其作品具有先锋性特点。
C.中国网络文学顺着宏大叙事、拟宏大叙事和数据库写作路径演进。
D.中国网络文学追求群体的交互性,既有文学要求,更有技术要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外国学者贺麦晓肯定了中国网络文学先锋性特点,尽力扭转了西方学者对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固有倾向,影响着对中国网络文学性质的认识。
B.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网络宏大叙事模式,适应了网络媒介的变革,但由于互联网经济泡沫的破灭直接导致了诸如榕树下这类文学网站的关闭。
C.《顾道长生》情节简单,不合逻辑,受到熟悉该类小说读者的指责,但因其集合了很多即时流行的“梗”,依然吸引大批“粉丝群体”读者。
D.黎杨全认为网络文学重建了文学的口头传统,利用人与文学关系的变化瓦解了印刷文学的根基,可以延续传统文学创作中作者天才性的认知。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中国网络文学各时期的特点及其价值。
(1)中国网络文学各时期的特点:
(2)网络文学的发展价值:
2021-04-01更新 | 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的姓氏产生于什么时候?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徙到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这就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那些原有的区别以外,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如果封邑、官职或居住地发生变化,氏也就会跟着变化。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男子称氏以别责贱”。另外,夏、商、周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因此,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等排行,如孟姜、仲姜,孟姬、仲姬等。周代的晋、鲁两国不能通婚,因为都姓姬;但秦、晋两国却可世代通婚,因为秦国姓赢。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女子称娃以别婚姻”。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姒、姬、姜等,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花、叶、谷、林、金、石等,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宋、司马、王、公孙等,由于古代封爵官职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东方、西门、东郭、南、陶卜等;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夏、商、康等;还有出于帝王意志与政治目的的避讳赐姓,因战乱人祸避难而改姓,因特殊事件或因省文、音讹而改姓等。当然,兼容并包的华夏文化与古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也直接导致大量胡姓汉化与部分汉姓胡化。凡此种种,使中国姓氏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以致世系难辨,脉络难清。

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讲究命名,而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周朝建立,礼制规范,如何命名也有了许多规定。如《左传》所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汉代是中华大一统帝国的初始阶段,国力强盛,安国、奉汉、勇、超、雄等名字,张扬的是汉代人雄浑阔大的气势、蓬勃向上的精神。西汉末年复古,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单名依旧盛行,因此一部《三国志》,人物几乎都是单名。到魏晋南北朝,因单名重复太多,复名又兴盛起来,由于受士大夫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喜欢“之”字,如王羲之、顾恺之、裴松之等。以后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

古代的中国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由于古人注重礼仪,因此称名称字大有讲究。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在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从历代的取字情况看,名与字有密切关系,古人称为“名之与字,义相比附”。这“义相比附”正是取字的一条原则。

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这样几种。一是名与字意义相同。如楚人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二是名与字的意义相关。如三国赵云字子龙,古人认为“云从龙,风从虎”,云与龙因此相关。三是名与字意义相反。如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此外,还有以盂(伯)、仲、叔、季排行为字或取于古语、成语等情况。

(取材于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

【材料二】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郡望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表示在某个区域内某个姓氏是一个有地位、有声望的名门大族。

汉魏以来,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封建社会里,最尊贵的姓氏是皇帝的姓,称为“国姓”。刘汉王朝时就明文规定,凡刘姓之人可免除一切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级官吏待遇。李唐王朝编修姓氏的书中,也明文规定了姓氏尊卑的排列。武则天执政时,修纂《姓氏录》,改武姓为第一。

门阀制度下,姓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问题,以至前途命运。甚至连日常交往、场面坐次亦明确有别。当时无论是选官还是婚嫁最重郡望门第,朝中最为显赫的官位只能由有最著名郡望的人来担任。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史》诗中曾对这种不合理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诗曰:“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诗中“金张”指西汉宣帝时的权贵金日䃅和张安世,他们的后代凭着祖先的世业,七代为汉室高官。而奇伟多才的冯唐(即诗中之“冯公”)却因出身微门,竞一生屈于人下,不能展露其才。

隋唐时代,科举盛行,寒门庶族大量进入统治阶层,但门第观念依然流行。李姓以陇西为贵,崔姓以博陵为贵,卢姓以范阳为贵,郑姓以荥阳为贵,王姓则以太原为贵。五姓之外,还有河东裴、薛二姓,与五姓并称“门阀七大家”。唐代的宰相及其他高级官员大都出身于这些高门。到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取消,《百家姓》中所标明的“郡望”,仍是沿袭魏晋至隋唐时期所形成的名门望族的地理分布。由于长期形成的以姓氏、郡望标明出身门第贵贱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以郡望标注姓氏的习俗,十分盛行。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对此制颇为不满,他曾参与纂修国史,在写李义琰传的时候,因为义琰家住魏州昌乐,已有三代之久,所以如实写道:“义琰,魏州昌乐人也。”结果监修官竞指责他违背了写史原则,要他照李氏郡望改为“陇西成纪人”。

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寻根问祖。姓氏郡望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姓氏郡望”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仍具有现实意义。

1.下列有关“姓”“氏”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姓最早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关系的氏族称号,一般认为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B.同一母系血统的子孙不断增加和流动,为代表氏族分支的“氏”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C.国人起名的出发点与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关系,例如“扬雄”“班超”这些名字就带有时代烙印。
D.汉代时,人们多起单名;魏晋时,复名又兴盛起来。这是当时统治者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所致。
2.下列句中有关“名”“字”的表述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名多用于自称。《鸿门宴》中项羽所言“籍何以至此”的“籍”就是项羽自称。
B.孟姜女,姓孟,名姜女,据说是春秋齐国人杞梁之妻,是“孟姜女哭长城”的主人公。
C.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孔子名丘,字仲尼,说明其排行老二。
D.在占代,平辈之间的“指名道姓”是不尊重他人的无礼行为,见面时要称呼他人的字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条概括中国的姓氏有什么文化内涵?
2020-01-20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