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理解重要概念含义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9 题号:1229349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9年,中国政府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2014年,政府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政策性利好”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业蓬勃发展。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340多万辆,而在中国销售的电动汽车占比就超过了50%。

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生了车企利用政策漏洞骗补的个案。另外,中国新能源汽车存在“大而不强”的现象。微型纯电动汽车凭着价格低廉、可直接上牌照、能获得政府补贴等优势,占据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销量的65%(2017年数据),但这些车型排量小、技术含量低。在动力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和整车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与国际一流品牌仍存在不小差距。

(摘编自林芝罘《解析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失,补贴政策有待完善》)

材料二: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央财政负担不断递增,2016年补贴清算资金就高达58.59亿元。

2016年12月,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发布通知,从补贴门槛、补贴方式、补贴金额、骗补惩罚等四个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明确要求2017年的国家补贴在2016年的基础上降低20%。

2017年12月,四部委发布公告,规定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继续免征车辆购置税。这一政策虽作用于消费环节,但最终受益者还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当然,消费者的“用脚投票”也会倒逼新能源汽车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提供更好产品。

2018年2月,四部委发布通知,大幅减少补贴金额,并对新能源汽车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电动汽车中,只有续航里程长、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高的车型才能得到更优厚的补贴;而以知豆D2、北汽新能源EC系列等为代表的微型纯电动汽车,在补贴减半甚至失去补贴的情况下,将逐步失去价格竞争优势。微型纯电动汽车制造商为获取补贴,必须进行技术改造。

(摘编自谢光耀《四部委新政下狠手,新能源客车财政补贴大降》)

材料三:

(资料来源于2013~2018年我国纯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分析)

材料四:

有关部门表示,政府将在2020年底全面退出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为保证政策衔接,《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2018年4月1日起施行,以建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市场化补贴机制。该办法对所有车企提出燃料消耗量积分(即油耗积分)与新能源汽车积分两项考核指标。达标获正积分,未达标获负积分。油耗正积分、新能源汽车正积分都能在关联企业间转让;油耗正积分还能结转至下一年底使用,新能源汽车正积分不能结转。所有负积分都必须在当年内用正积分来抵偿。油耗负积分可用油耗正积分或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抵偿,而新能源汽车负积分只能向关联企业购买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来抵偿。

该办法还规定,新能源汽车在油耗积分计算中,可直接以2~5倍的数量参与计算。可以说,新能源汽车能够在油耗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中得到双重优惠。因此,生产新能源汽车几乎成了未来乘用车企业油耗积分达标的最佳选择。那些在新能源汽车布局上明显滞后的传统车企,未来势必要额外增加不菲的“买分”成本。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解读》)

1.根据原文,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促进作用巨大,微型纯电动汽车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占比很大,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大而不强”。
B.知豆D2等微型纯电动汽车难以满足2018年补贴政策对新能源汽车提出的更高的技术要求,因此补贴被减半甚至失去补贴。
C.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延期,使新能源汽车企业可以继续从政府那里得到资金来进行技术升级。
D.2018年纯电动汽车补贴政策相比2013年对续航里程数的分类更细,其目的是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改造。
2.根据原文,下列对材料四中“管理办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政策实施的目的是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而且让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再依赖政府的补贴,进一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B.如果某车企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是正分,它可以选择出售给关联企业;如果是负分,则只能从关联企业购买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来抵偿。
C.如果某车企的油耗积分是负分,它可以选择从关联企业购买正积分来抵偿,也可以选择用上年度结转的正积分来抵偿。
D.某车企如果某年度在油耗积分、新能源汽车积分这两项指标中有一项未达标,就不得不额外增加不菲的“买分”成本。
3.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新能源汽车介绍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全文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传统的工业经济,强调大规模、标准化、集中化管理,经济中心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主要的原材料消费地;工业经济在产业分工上,发达地区控制产业链的设计、精密制造等高端环节;落后、贫苦地区提供原材料、低端劳动力等附加值环节。在产业转移中,贫困地区虽然也从扩散效应中受益,但这种受益是相对的,并且是梯度式、跟随性质的。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其底层架构就是分布式、网状的结构,在产业分工上日趋表现为分布式、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价值网络。贫困地区的人口、企业有机会接入到这一协同价值网络,就有可能成为有价值的节点,摆脱封闭状态,并与发达地区的节点保持相对平等的关系。而且落后地区还具有很多文化、生态优势,有可能获取更大的价值。

(摘编自郝建彬、左臣明《从工业经济扶贫迈向数字经济创富》)

材料二:从数据的发展历程来看,数据的地位呈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形态。其先后经历了从单纯的客观存在到实现海量存储,从辅助决策到价值挖掘,再到构成数字世界的核心要素几大阶段。因此,通过数据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以数据构成新型基础设施底层为起点,通过融入实体产业实现业务赋能,进而协同各类要素构建起整个数字生态。

数据以隐性生产要素的形式存在于数据中心、网络、终端设备及数据软件等各类基础设施中,构成了其他要素流动的数字基础环境。数据是数字技术升级的加速器,也是实现数字产业增量的孵化器。作为数字时代的通用要素,数字场景的广泛应用和可流动性决定了数据具有使用价值。数据本身作为一种资产在流通中实现价值增值,同时催生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扩大数字产业的规模和范畴。

随着企业数字技术应用的深入,数据作为显性生产要素的作用进一步凸显,逐步实现了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贯通产品设计、采购等全流程,实现全过程高效协同,实现与用户需求的精准对接,并与业务场景不断交互释放价值。数据能够联动不同产业集群、不同组织,推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互联互通,进而实现跨产业、跨区域的产业协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数据助力公共服务及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改善了营商环境和数字生态。数据通过对技术、资本、人才等各方面生产要素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整合,在实现要素转型升级的同时,进一步重构原有经济、社会的资源配置状态,实现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等协同发展,推动构建全社会的数字生态。

(摘编自张晓《数据驱动数字经济创新起航》)

材料三: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正在加速演进,数字领域的科技竞争加快向基础研究迁移。总体上,我国数字领域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处于较高水平,但也存在数学等基础科学研究短板突出、甚础研究投入不足、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等问题,导致数字经济所依赖的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等自主可控性不强。破解这些难题,应瞄准数字科学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前瞻性部署。

(摘编自刘险峰《多方发力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石》)

1.下列对数字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经济以互联网为基础,其底层架构是分布式、网状的结构。
B.数字经济面前,各地的人口与企业机会均等,可以保持相对平等的关系。
C.数据促进了数字技术的加速升级,也促进了数字经济产业的增量。
D.作为数字经济的资产,数据在流通中实现价值增值,同时催生新产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工业经济,一般规模较大,实行标准化生产和集中化管理,贫困地区虽然也能从工业经济中受益,但受益较小。
B.数据是数字时代的通用要素,在数字经济中,数据作用巨大,它构成了其他要素流动的数字基础环境。
C.数据通过对各方面生产要素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和整合,从而实现要素的转型升级,重构原有资源的配置状态。
D.只要全面加强数学等基础科学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前瞻性部署,就能在数字领域的科技竞争中赢得先机。
3.根据材料,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产业分工日趋表现为分布式、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价值网络,落后地区由于具有很多文化、生态优势,在产业分工上将比发达地区获取更大的价值。
B.数据的地位呈螺旋式上升态势,在信息技术、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中,大数据将逐渐成为最核心技术。
C.随着企业数字技术应用逐步深入,全社会的数字生态建构加快,传统的工业经济将逐渐被数字经济取代。
D.数据能够联动不同产业集群、不同组织,推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互联互通,这使得跨产业、跨区域的产业协同成为可能。
4.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如何以数据要素驱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2021-02-06更新 | 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观察·思索·联系实际

王瑶

①有的人读的书也不算少,如鲁迅所说,他们“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还有一些“潦倒而至于昏聩的人,凡是好的,他总归得不到”。前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读书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全盘接受状态;后者则存在着“有色眼镜”的偏见,他只能接受那些与他的利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这样的态度最多只能做书籍的“俘虏”,是无法从中真正得到益处的。

②鲁迅强调“自己思索”,不能把自己变成“书橱”;如果“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就无异于“脑子里给别人跑马”,就会导致思想的“硬化”,使读书的效果走向反面。思索并不是一种苦思冥想的内心反省活功,它以社会现实为根据,还必须同时“自己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这也就是联系实际,因此他强调“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这其实就是鲁迅自己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他从来不盲从书本,而是把书的内容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索。因此他常常能取精用宏,从常见的书籍中得出人们没有看出的精辟的新意。譬如对于《二十四史》,他□不像传统学者那样把这些所谓正史视为信史,□不是如五四时期某些人把它看成“相斫书”,“独夫的家谱”,□是在同野史和杂说的比较中,在同现实中“古已有之”的许多现象的观察中,经过认真的思考,认为只要善于清除历来史官那种“装腔作势”的涂饰,这些史书是写出了“中国的灵魂”的。他说:“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所以要从书中获得真正的教益和可靠的知识,就必须能够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对文学作品也是这样,他既充分地肯定了如《儒林外史》的“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如《红楼梦》的“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的杰出成就,也尖锐地指出了许多旧小说的掩盖矛盾、粉饰现实的“瞒”和“骗”的实质。他强调要“睁了眼看”,就是细心观察历史和社会的实际,认真思索,看这些文艺作品究竟是否正视和反映了现实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认识文艺作品的价值并从中获得教益。

③从鲁迅的大量杂文中可以看到,他确实把“所读的书活起来”了,因此常常能够揭示要害,看出实质。例如历来被认为是田园诗人的陶渊明,当有的文章宣扬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泯灭一切忧喜”的“静穆”,并且举出陶渊明“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的时候,鲁迅针锋相对地指出:“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而且说明“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渊明的集子是有目共睹的普通书籍,鲁迅之所以能够正确理解它的内容实质,并及时对错误论调给以批驳,就因为他与那些关在“象牙之塔”里死读书的学究们对书的态度不同。他在读书的同时,始终把社会实践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对待书籍的态度上,我们首先应该向鲁迅学习。

1.本文批评了哪两种错误的读书态度?
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阐述了鲁迅读书的态度和方法,概括起来就是: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二自然段的方框内依次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A.虽      B.既      
C.若      D.尚      
4.“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这一比喻中“密叶”的含义是。
5.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自然段的例证既有读史学著作的,又有读文学作品的,体现了举例的典型性
B.全文三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展开阐述。
C.本文不仅引用鲁迅关于读书的言论,而且运用鲁迅读书实践的事例来阐述问题。
D.本文运用了对比说理的方法,将鲁迅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与某些人作对比。
6.第二自然段中,鲁迅把某些读书不加思索的人称为“书橱”。请你另举出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来形容生活中某些人(或自己)的读书态度或方法(褒贬皆可),并对此说法加以阐述。(60字左右)
2019-12-11更新 | 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接种疫苗能够挽救大量生命,被广泛认为是全球最成功和最具成本效益的卫生干预措施之一。疫苗和自然感染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反应类似,但风险不同。前者经过灭活、减毒、基因技术等有效处理,不似后者那样,可能让人体产生抗体但付出代价。在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人们也寄希望于疫苗。4月13日,一个由全球120多名科学家、医生、资助者和生产商组成的专家组发表公开宣言,承诺在世界卫生组织协调下,共同努力加快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的速度。据报道,中国、美国等国已经有多种新冠病毒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

疫苗要经过安全性、有效性等多方面的临床验证,才能得到批准投入市场。对于艾滋病这种重大疾病,尽管全球医学界已经花费数十年开发疫苗,但至今尚未有一种疫苗能够走出实验室得到普遍应用。

(改编自:冯玉婧《疫苗是战“疫”的有效武器》)

材料二:


(改编自:新华社)

材料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在较短时间里完成了新冠病毒的鉴定和测序,于1月12日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了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这为在全球范围内共享以及各国病毒检测、治疗和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在全球率先启动二期临床研究。该疫苗以改造过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为载体,搭载新冠病毒的S基因,使人体产生对S蛋白的免疫记忆。

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分三期:一期观察使用的安全性;二期扩大样本量,确认初步有效性和安全性,确定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三期确定是否使用。这个持续验证、依次“过关”的过程通常需要一年以上。张文宏说,三期研究认为安全,再给老百姓打,想做小白鼠,我们的流程是不允许的。

(摘编自:彭芸《新冠病毒疫苗研发,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材料四:

疫苗能在人体内产生抗体,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有效的。评价疫苗有效性的主要标准,是在传染病流行期内,能否安全有效地保护高危人群,降低感染率和发病率。通过临床研究、获批上市的疫苗还将接受“真实世界”的试验,大样本统计分析会告诉全社会,它的有效性、安全性究竟如何。

在不少专家看来,“抗体依赖性增强”(ADE)副作用是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的最大不确定性。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抗体不但不抵御病毒,还会扮演“特洛伊木马”角色,协助病毒入侵细胞,提高感染率,助纣为虐。

(摘编自:俞陶然《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的不确定性在哪里?》)

1.下列选项中,对疫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疫苗和自然感染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反应类似,但风险不同。后者可能让人体产生抗体但付出代价。
B.疫苗的研制是一个非常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医学界研究艾滋病疫苗数十年,但至今未能研究出一种疫苗。
C.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分三期,这是一个持续验证、依次“过关”的过程,要经过安全性、有效性等多方面的临床验证,才能得到批准投入市场。
D.疫苗有效的标准并非产生抗体,因为有时候,抗体可能会协助病毒入侵,反而增加人群患病的可能性。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新型冠状病毒全球大流行,作为目前成本效益最高的卫生干预手段,相应疫苗正被万众期待。
B.从材料二可知,新冠疫情暴发后,为加快推进疫苗研发,我们选择的五条技术路线覆盖了全球在研新冠病毒疫苗的主要类型。
C.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不属于此前已得到广泛应用的传统类型疫苗。
D.新冠疫苗的获批上市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抗体依赖性增强”(ADE)副作用,只有克服了这种副作用,才能上市给老百姓注射。
3.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各国的疫苗研究面临多重矛盾。请结合以上材料,列举其中两组矛盾。
2020-11-27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