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年十二能诗文,荫补登仕郎。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桧死,始赴福州宁德薄,以荐者除敕令所删定官。
时杨存中久掌禁旅,游力陈非便,上嘉其言,遂罢存中。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史浩、黄祖舜荐游善词章,谙典故,召见,上曰:“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遂赐进士出身。时龙大渊、曾觌用事,游为枢臣张焘言:“觌、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焘遽以闻,上话语所自来,焘以游对。上怒,出通判建康府,寻易隆兴府。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久之,通判夔州。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
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水灾,奏:“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与祠。起知严州,过阙,陛辞,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再召入见,上曰:“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除军器少监。
(《宋史·陆游传》节选)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
B.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
C.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
D.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
A.陆游擅长诗文,才华出众。他12岁就能做诗写文章,参加锁厅试被推举为第一;后来也因文学才华得到大臣举荐,皇上赐予他进土出身。 |
B.陆游直言进谏,忠正耿介。他认为杨存中久掌禁军不合适,而龙大渊、曾觌弄权培植私党祸患无穷,并就此向皇上大胆进谏,触怒了皇上。 |
C.陆游知人善察,洞烛先机。他认为吴挺骄傲放纵难以驾驭,请求王炎派人替代他,但王炎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事后证明他的看法是对的。 |
D.陆游为人旷达,心系百姓。他与范成大不介意官阶尊卑,以文相交,不拘礼法;任江西常平提举时江西发生水患,他奏请开粮仓救济百姓。 |
(1)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
(2)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
相似题推荐
汉恭宪王元佐
初,秦王廷美迁涪陵,元佐独申救之。廷美死,元佐遂发狂,至以小过操挺刃伤侍人。
真宗即位,起为左金吾卫上将军,复封楚王,听养疾不朝,再加检校太师、右卫上将军。元佐生日,真宗赐以宝带。平居不接人事,而事或预知。帝尝遣术士管归真为醮禳,左右未及白,元佐遽曰:“管归真至矣。”帝闻之曰:“岂非为物所凭乎?”封泰山,真拜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三从猎/近郊兔走/乘舆前/太宗使元佐射一发/而中/契丹使在侧/惊异之。 |
B.年十三/从猎近郊/兔走乘舆前/太宗使元佐射/一发而中/契丹使在侧/惊异之。 |
C.年十三从猎/近郊/兔走乘舆前/太宗使元佐射/一发而中契丹/使在侧惊异之。 |
D.年十三/从猎/近郊兔走/乘舆前太宗/使元佐射/一发而中/契丹使在侧惊/异之。 |
A.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取一与本名意思相关联的别名以表其德,称之为字。 |
B.雍熙,宋太宗的第二个年号。年号与谥号、庙号相比,起源最晚,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可以不唯一 |
C.庶人,指免除官爵的皇亲贵族。大部分庶人居于城郊,耕种贵族的土地,享有贵族的政治军事权利。 |
D.太傅,三公之一,周代始置,是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之师,制定和颁行礼法。以后各朝多为虚衔。 |
A.赵元佐聪明机警,深受宠爱。他年幼时相貌像宋太宗,太宗很是钟爱,带他征战太原、幽蓟,立下战功后改赐新名,后来赏赐他迁居东宫。 |
B.赵元佐重情重义,迁怒于人。他独自出面向宋太宗申辩,救被贬的秦王赵廷美,其死后,他因病发狂,以致用尖刀刺伤只犯了小错的侍者。 |
C.赵元佐焚宫被废,众官求情。重阳节时,他因未能参加宫内宴会,喝醉酒后在晚上故意放火烧毁宫殿,被废为庶人,宰相率百官三次上表求情。 |
D.赵元佐重获重用,复封楚王。真宗即位后,他被起用为左金吾卫上将军,重新封为楚王。皇帝听任他养病不上朝,再加检校太师、右卫上将军。 |
(1)帝赦之曰:“是子朕教之犹不悛,汝等安能辅导耶?”
(2)时禁中火,元佐表停奉禀助完宫阙,不许。
5.作为长子,赵元佐却未即帝位,主要原因是什么?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投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
B.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
C.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
D.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
A.冠,本义是帽子,古人二十岁戴冠,行冠礼表示成人,冠就成了古人成年的代称。 |
B.《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相传由孔子修订。 |
C.殿试,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皇帝主持对贡士的考试。 |
D.禁军,北宋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的正规军,从各地招募,分隶三衙,防守京师或地方。 |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自把书上知识传授给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
B.苏轼喜读《庄子》,文章出众。欧阳修想要改变当时支离诡异的文风,看到苏轼的文章惊喜万分,把他擢为第一,并在梅圣俞面前推崇他。 |
C.苏轼恪尽职守,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有险情,苏轼与城中百姓共同抗洪,并说服卒长带领禁军筑堤,终于保全了徐州。 |
D.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
(1)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
举进士,为祈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熙宁初,御史中丞吕公著言其有古学,
他日见王安石,安石问以新政,载曰:“公与人为善,则人以善归公;如教玉人琢玉,则宜有不受命者矣。”还朝,即
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
(节选自《宋史·张载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家婚丧/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礼/又论定井田/宅里/学校之法/皆欲条理成书/使可举而措诸事业 |
B.其家婚丧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礼/又论定井田/宅里/学校之法/皆欲条理/成书使可举而措诸事业 |
C.其家婚丧/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礼/又论定井田/宅里/学校之法/皆欲条理/成书使可举而措诸事业 |
D.其家婚丧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礼/又论定井田/宅里/学校之法/皆欲条理成书/使可举而措诸事业 |
A.《中庸》,儒学经典之一,与《大学》《论语》《尚书》合称为“四书”。 |
B.神宗,文中指北宋皇帝赵顼的庙号。庙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的名号。 |
C.移疾,古时官员以生病为由请求朝廷准许自己归家休养,多为请求辞官的婉辞。 |
D.横渠先生,是对张载的尊称,古人有时以任职地、居住地等称其人来表示尊敬。 |
A.张载博览经典,著书立说。他早年研读了《中庸》和六经,后来屏居南山,读书著述不辍,所著的《西铭》获得程颐的高度评价。 |
B.张载尊礼贵德,教化百姓。他任云岩令时,定期置办酒食,宴请乡间年长者,并亲自慰问他们,向广大民众宣扬敬老爱老的道义。 |
C.张载议论政事,应对得体。他回复神宗,如果治理国家不效法三代,终究是苟且之道;他肯定王安石与人为善,对新政表示支持。 |
D.张载传道授业,化育后人。他在京师讲授《易》经,听者众多。离开官场后继续讲学,教导学生学习时要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
(1)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学必如圣人而后已。
(2)《西铭》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
5.张载受到二程的哪些积极影响?请简要说明。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辇郎。既冠,以行修饬
(节选自《汉书•刘向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天子召见向/叹息悲伤其意/ |
B.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天子召见向/叹息悲伤其意/ |
C.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天子召见向/叹息悲伤其意/ |
D.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天子召见向/叹息悲伤其意/ |
A.擢,是选拔、提拔的意思,与“除”“征”“辟”“迁”等意思相同。 |
B.《谷梁春秋》,与《春秋左氏传》和《春秋公羊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
C.列侯,秦制爵位分二十级,“彻侯”位最高,汉时改称其为“列侯”。 |
D.九卿,我国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历代名称多有变更。 |
A.刘向年少得志,很被皇上推重。他十二岁即任辇郎,成年后担任谏大夫,被汉宣帝招募选到身边,并且很受汉元帝的尊重与信任。 |
B.刘向尽心辅政,敢于触犯权贵。他与萧望之等人一心辅佐政事,憎恶两个放纵的外戚和两个弄权的宦官,希望皇上罢免他们。 |
C.刘向维护礼制,反对奢侈风气。他看到风气奢侈淫逸,而赵、卫之流出身低微卑贱,却逾越礼法制度,便编书告诫皇上。 |
D.刘向著述颇丰,喜好圣贤之道。他编次《烈女传》八篇,写成《新序》《说苑》共五十篇,专心研究经术,不与世俗接触。 |
(1)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谮诉,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
(2)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
5.文章结尾处皇上多次想升刘向的职位却不能成功,为什么?这说明了当时怎样的政治状况?请简要概括。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关。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
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
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
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
A.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
B.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 |
C.所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
D.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 |
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
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
C.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
D.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狗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
(1)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2)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3)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田蚡,孝景王皇后同母弟也,生长陵。窦婴已为大将军,方盛,蚡为诸曹郎,未贵,往来侍酒婴所,跪起如子姓。及孝景晚节,蚡益贵幸,为中大夫。辩有口,学《盘盂》诸书,王皇后贤之。孝景崩,武帝即位,蚡以舅封为武安侯。蚡新用事,卑下
(节选自《汉书·窦田灌韩传》)
[注]①魏其侯:窦婴。②长孺:韩安国,字长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蚡谢曰/争时/争不知出此/六年春/蚡疾一身/尽痛/若有击者/呼服谢罪/上使视鬼者瞻之/曰/魏其侯与灌夫共守/笞欲杀之/ |
B.蚡谢曰/争时争/不知出此/六年春/蚡疾/一身尽痛/若有击者/呼服谢罪/上使视鬼者瞻之/曰/魏其侯与灌夫共守/笞欲杀之/ |
C.蚡谢曰/争时争/不知出此/六年春/蚡疾/一身尽痛/若有击者呼服/谢罪/上使视鬼者瞻之/曰/魏其侯与灌夫共守/笞欲杀之/ |
D.蚡谢曰/争时争/不知出此/六年春/蚡疾/一身尽痛/若有击者/呼服谢罪/上使视鬼者瞻之曰/魏其侯与灌夫/共守笞/欲杀之/ |
A.宾客,古代时投靠在贵族、官僚豪强门下的一种非同宗的依附者,有时也称客。 |
B.太尉,官职,始设于秦朝,掌管军事,汉沿袭秦制,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 |
C.东宫,一般解释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借指太子。本文指的是太后居处。 |
D.武库,汉朝指收藏文书、钱币、财物和兵器的地方,与“府库”的意思完全相同。 |
A.田蚡出身显贵,一度颇受宠信。他是汉景帝王皇后的弟弟,最初他的官位远不如窦婴,但到了汉景帝晚年,越来越受到宠信,当上中大夫。 |
B.田蚡信任宾客,行事考虑周密。他的宾客藉福给他分析了他与魏其侯的不同,认为他担任太尉一职更好,一举两得,于是他暗中找太后活动。 |
C.田蚡大权在握,目中没有皇帝。他出任丞相后,权力越来越集中在他手中,任用级别较高的官员,完全自己做主,惹怒皇帝后才彻底改变。 |
D.田蚡挟嫌报复,终被安国劝止。他与窦婴不和,他埋怨韩安国不与自己联手整治窦婴,韩安国给他讲了一番大道理,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
(1)今将军初兴,未如,即上以将军为相,必让魏其。
(2)数言事,多效,士吏趋势利者皆去婴而归蚡。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
B.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
C.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
D.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
A.节度使,官名,唐睿宗时开始成为正式官职,授职时赐给双旌双节,总揽一道或数州的军、政、财及监察大权,所辖各州刺史均为其下属。宋朝成为虚衔。 |
B.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出师表》千古流传。 |
C.建康,今南京市的古称,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六代京师之地。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不同。 |
D.长短句,词的别称。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其别称还有曲子词、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 |
A.耿京聚兵山东之时,辛弃疾担任掌书记。辛弃疾和义端有交往,并劝他归顺了耿京,后义端叛逃,辛弃疾杀了义端。 |
B.辛弃疾心系百姓,治理有方,任司农寺主簿时,适逢滁州战乱,民生凋敝,他出台减轻赋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和训练民兵等政策。 |
C.辛弃疾很有文才,他曾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写了《九曲棹歌》。他的词风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
D.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曾经写文章祭祀辛弃疾;德祐初年,又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
(1)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
(2)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
乃西至秦,说惠王曰:“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秦王曰:“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方诛商鞅,疾
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苏秦之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仕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
B.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
C.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
D.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
A.古代辩士是指以辩才出众之士,比如春秋时期的晏子、战国时期的邹忌、淳于髡,专门为君王出谋划策,以卓越的辩才为国家的内政外交作出贡献。 |
B.春秋末齐景公置左、右相,相为官名始于此,后来相成为齐国卿大夫的世袭官职。以后其他诸侯国也有设置,或称“相国”,或称“相邦”,或称“相”。 |
C.合纵与连横是古代的外交政策,合纵是苏秦提倡的,连横是张仪提倡的。合纵策略对秦国有利,连横策略则对六国有利。 |
D.“昆弟”意思与“昆仲”相同,指兄和弟;也可以比喻两人关系亲密友好,还可以指同辈的人。文中指苏秦的兄弟。 |
A.苏秦在受到家人的嘲笑后,知耻后勇,闭门不出,遍览藏书,满一年后,认为自己已经可以游说各国君主了。 |
B.苏秦先后游说秦赵、燕等国,都未获支持,但他锲而不舍,最终成功地游说了赵肃侯。 |
C.苏秦极有辩才,善于游说。他师从鬼谷子,后来在赵肃侯的支持下,带着各种贵重物品成功游说诸侯,并最终成为六国的国相。 |
D.苏秦从兄弟、妻嫂等亲人在他穷困潦倒时和后来风光时的变化中,感受到了世态炎凉,感慨万分。 |
①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
②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
荆轲刺秦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
A.士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
B.越国以鄙 终已不 |
C.又 晋 |
D.既 |
A.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荆轲刺秦王》中的“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
B.《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作品,其中“沁园春”是词牌,规定了这篇诗词的字数、句数格式和写作内容。 |
C.《鸿门宴》中的座次有一定的规范:按古代的礼仪,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
D.《荆轲刺秦王》中:卿,是对他人的敬称;足下,是对对方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
A.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
B.荆轲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
C.荆轲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
D.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
A.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是为了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
B.文中的音乐描写,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
(1)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从 |
B.臣死且不避 且:并且 |
C.杀人如不能举 举:列举 |
D.沛公起如厕 如:到,往 |
A.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图穷而匕首见。 |
B.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具告以事。 |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臣请入,与之同命。 |
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
A.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 体现了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示出项羽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的心理。 |
B.项庄接受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由于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
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意听。 |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潘季驯,字时良,乌程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授九江推官。擢御史,巡抚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广人大便。临代去,疏请饬后至者守其法,帝从之。四十四年,由左少卿进右金都御史,总理河道。与朱衡共开新河,加右副都御史。寻以
(节选自《明史·潘季驯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季驯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埽/综理纤悉/积劳成病/ |
B.季驯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习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埽综理纤悉/积劳成病/ |
C.季驯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埽/综理纤悉/积劳成病/ |
D.季驯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埽综理纤悉/积劳成病/ |
A.忧,指父母之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称为“丁忧”,也称“丁艰” |
B.给事中,官职名。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纠弹官吏。 |
C.乞休,指自辞官职,类似的说法还有“乞身”“乞骸骨”等。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
D.殁,是死的委婉说法之一。古人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对死亡各有其称,如天子死曰“薨” |
A.潘季驯心系百姓,为政造福一方。他任广东巡按时,推行均平里甲法,给当地百姓带来便利:他还上奏请求告诫后来的人也遵守此法,得到允许。 |
B.潘季驯成功治河,却遭弹劾罢免。黄河邳州和睢宁决堤,他负责治理河道,堵塞决口;工程完成后,因驱使漕运船只进入新河沉没过多而被弹劾罢免。 |
C.潘季驯知恩图报,敢于仗义相助。他能复出,是因为张居正的支持:张居正死后,家属全部被幽禁,他请求免去张居正年迈母亲的死罪。 |
D.潘季驯独抒己见,最终被迫去职。泗发大水,城中积水达三尺高,威胁到祖陵的安全:他认为祖陵的王气不宜轻泄,因见不统一,最终离职。 |
季驯以故道久湮,虽浚复,其深广必不能如今河。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吴、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抵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
(选自《明史·胡世宁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
B.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
C.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
D.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
A.服阕:服丧期满除去丧服。服丧指在一定时期内戴孝,通过穿孝服、佩黑纱或戴白花等形式对死去的长辈表示哀悼。 |
B.正德九年:年号纪年法。古时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例如“庆历四年”“元丰十年”。 |
C.疏:奏章。它是封建社会臣子向帝王进言时使用的一种文书,也称“奏疏”或“奏议”,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
D.父忧:父亲的丧事。按古制,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一年,这叫“丁忧”。 |
A.胡世宁为人正直,爱憎分明。他密令赵元瑶逮捕屡次为非作歹的太平知州李浚,也多次上奏章极力举荐仕途不顺的贤才。 |
B.胡世宁通晓军事,果敢有谋。在赴京途中,他出谋划策,成功防守,从而化解了贼寇攻城的危机。 |
C.胡世宁不畏权贵,疾恶如仇。担任德安推官时,他制裁了骄横的岐王;作为江西副使,他大胆劝谏,要皇上遏制宁王朱宸濠的势力。 |
D.胡世宁处事严正,刚直不阿。在与李承勋、张璁及桂萼等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不因个人情感而轻易更改主张、附和他人言论。 |
(1)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
(2)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抵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