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白居易(772-846)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2 题号:1239317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早冬

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注】①五马:汉代太守乘坐五匹马的车架,因此用“五马”借指太守的车架,也用来借指太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表示,虽然已经是冬天,但毕竟是早冬,天气和自然景物,给人春天般的感觉。
B.诗人用“嫩树”“狂花”描写早冬的柘树、寒樱,表现出树叶和花显现出的勃勃生机。
C.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闲散生活的态度,不知不觉自己也走入酒家喝酒,轻松闲逸。
D.这首诗写早冬景物及生活,平易通俗,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于通俗中见巧妙。
2.诗中的“萋萋”“漠漠”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池鹤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销。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①风标,风度节操。

1.诗歌里出现的乱鸡、鸬鹚、鹦鹉等形象,对塑造池鹤形象有何作用,请具体说明。
2.尾联“思何事”三字耐人寻味,你认为池鹤所思应为何事?本诗托物言志,据此理解,这一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018-06-03更新 | 14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琵琶行》

唐 白居易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二)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 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①张伯淳,由宋入元的士子,早年科举仕进;宋亡后,出任元朝杭州儒学教授之职。此词写于元初。②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③蓁,一种弦乐器,如筝。④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面是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实为琵琶女借乐曲抒发思想情感的过程,“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便可看出。
B.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音渐歇的过程,“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声音激越雄壮达到高潮。收拨一划,声音婉转悠长,清脆悦耳。
C.作者对“关塞风寒,浔阳月色”的曲调特别敏感;即使在“天气暖犹轻”的“落红”季节,孤冷心绪也被“旧谱与新声”挑拨得愈发凄楚。
D.《琵琶行》整首诗和《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都赞叹琵琶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同时也通过音乐传达“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感慨。
2.《琵琶行》选文和《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下片中都有琵琶演奏的描写,请分析二者在描写手法上的差异。
2020-12-28更新 | 171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注]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蟠木:弯曲的树。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
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效果。
2021-03-19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