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19 题号:1243333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人徐坚所撰《初学记》卷三十引《任子》之语曰:“楩楠为众材之最,是物之贵也。”然则楠木为君子所贵之德何在?杨汝清的《天才地宝造化所钟:品味金丝楠》一文中做出了解释,“金丝楠的这份与众不同的特质,正与中国传统文人之精神情趣沟通暗合-沉凝大气,华而不奢;从容优雅,含而不露;温润雍然,卓尔不群”。

楠木坚劲刚贞。西晋周处所纂《风土记》中曰:“樟楠诸木,最为坚劲。”成百上千年之风雨霜露,练就了楠木之坚韧挺拔,极难为外物所动。《晋书》:“严霜识贞木。”《贾子·道术》:“言行抱一谓之贞。”

《贾子·谥法》:“清白守节曰贞。”由此可见,文人之爱楠,取其贞节之刚性。诗圣杜工部极爱楠木,于楠木多有吟咏,传世的就有《高楠》《枯楠》等多首。所谓“干排雷雨犹力争”,将楠木与雷雨奋力拼搏之状写得虎虎有生气,而这也正是杜工部百折不挠之坚韧精神的写照。

楠木光润和厚。西汉陆贾在《新语·资质》中对楠木极尽表彰之能事:“夫楩楠豫章,生于深山之中,产于溪谷之傍。虫蝎不能穿,水湿不能伤……无膏泽而光润生,不刻画而文章成。”并不因其“入地之坚强”而损其“在高之柔软”。楠木吮吸着天地间之和气,阴阳协调,上干云霄。楠木之亦刚亦柔,彰显着其深得天健地顺之灵气。

楠木安之若命。与孔子同时代之《子华子》有云:“豫章楩楠之可以大斫者,必在夫大山穹谷岖峿之区。”楠木所生之地总是那些不为人知的幽壑穹谷。唐人严武《题巴州光福寺楠木》亦云:“楠木幽生赤崖背”“看君幽霭几千丈,寂寞穷山今遇赏”,数千丈之木需要数千年之生长,数千年后的今日方得诗人之青睐。“寂寞穷山”,其间滋味只自知;时乖命蹇,一直处于“知者所不见,见者所不知”的状态,只能清明在躬了,此亦非具君子之德者不能为也。

正因为楠木坚劲刚贞而不失光润和厚,且有“纵使无人亦自芳”之君子德性,具备了“道在器中、天人合一、曲则有情、君子比德、和而不同、以虚致实、悬象示义等中国文化的大智慧”,才使得它于厅堂之中以器之美彰显木之德,实实在在地体现了中国文化之深厚底蕴。

(摘编自萧伟光《传统家具中的中国文化》)

材料二

江南是文人荟萃之地,到了晚明,人性解放之风日渐觉醒,这也给文人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文人开始徜徉于山水,漫步于园林,休闲于酒茗,不时体会到一种清新的生活情趣。但是,他们又不满足于仅寄情于花鸟、山水来抒写胸中逸气,而是开始把自己的艺术与现实的生活融合为一体,开始走向充满活力的民间社会。在家具的设计层面上,文人的直接参与,为古老的家具工艺注入活力,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的审美情趣与文化意念融合在家具设计中,从而使家具设计在造型上以优美、简朴、稳重取胜,各个组件的比例与审美一致,讲求实用;装饰上则讲究淡而雅、少而精。而且,有些明式家具上还能留有文人墨客的题词钤印,更成为明式家具文人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同时,很多文人还为家具撰写了大量以“古雅”为审美标准的文章,论述之详尽,为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所无法比拟的。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李渔的《闲情偶寄》、文震亨的《长物志》等,内中关于家具设计与审美的描述,为后人研究明式家具提供了宝贵的史实资料。

明式家具肇兴于明代中期,却在晚明时期经由几代文人的直接参与与倡导,风格日趋成熟与稳定。这种独特的风格就是家具本身所透露出的“文人气节”。因此,明式家具是晚明文人在设计造物上的意趣体现。

随着人们文化观念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简单的模仿已难以传承明式家具所蕴含的文化精髓,也无法契合现代文人的精神气节,但明式家具中的文人气节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发展,既有时代的延续性又有现代生活的创新性。

(摘编自王蓉《明式家具中文人气节的传承与发展》)

材料三

明式家具很早以前也给西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肯定地说,明式家具是西方现代家具的鼻祖。那种不事雕琢的造型与线条,对西方现代家具的极简风格显然具有启蒙价值。四百年前的明式条案与今天西方现代家具的条案有着克隆般的惊人相似,几乎如出一辙。而中国古典家具独特的榫卯结构,更使中国古典家具在功能及纯粹的层面上出神入化,这种不必依靠钉和胶的组装结构,无疑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一个特殊贡献。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由来已久。清末欧美列强入侵中国,使得中国优秀的硬木家具大量传入西方,开始了在海外的百年流传。现在,西方许多著名的博物馆都有黄花梨及紫檀家具的藏品,世界各地的藏家都以拥有明清古典家具为荣。百年以来,明清家具特别是黄花梨家具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形象、一个代表性的符号,与中国的书法、绘画、陶瓷等比肩,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一条不可缺少的分支,已在世界文明史上获得了无可争议的认知。

(摘编自海岩《中国家具艺术的诞生与进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金丝楠沉凝大气、华而不奢等特质,与中国传统文人之精神情趣契合,是“君子所贵之德”。
B.楠木生长在深山古林中,但不因无人赏识而遗憾,正如君子修身立德,不以穷困而变节,具有君子之德。
C.明式家具透露出“文人气节”这一成熟而稳定的风格,是因为它体现了晚明文人在设计造物上的意趣。
D.明式硬木家具深广的精神内涵,简约的造型与线条,独特的榫卯结构,对西方现代家具产生了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今天想了解古人赋予楠木以“君子之德”的知识,先秦时期的著作或许是目前已知的最早资料。
B.诗人杜甫从雷雨中楠树的奋力拼搏之状,联想到人生中所经历的苦难和挫折,借楠树写下多首传世佳作。
C.楠木家具受人推崇,虽与楠木坚劲刚贞、光润和厚的材质有关,但主要是因其安之若命的品德得到文人的赞许。
D.明清硬木家具传入西方并在西方产生广泛影响,说明它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分支在国际上享有独特地位。
3.下列关于楠木的文句中,不能用来说明楠木“君子之德”的一项是(     
A.凌霜不肯让松柏,作宇由来称栋梁。(史俊《题巴州光福寺楠木》)
B.色无花卉妒,坚为雪霜多。(吴中复《西园十咏·乔楠亭》)
C.不愿作材厄万牛,惊世之文那肯露。(杨虞仲《和严侍御柟木诗》)
D.檐角楠阴转日,楼前荔子吹花。[陆游《乌夜啼》(其二)]
4.材料一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5.我国传统家具的文化内蕴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所写的《洛阳名园记》,记述了19处名园。这些私家园林各具特色,其中的文人园林已相当显眼。比如富郑公园是富弼的园子,大字寺园是白居易的旧园,独乐园是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地方。

②北宋之前的园林是权贵阶层财富与势力的象征,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北宋的文人园林走出了另一派风格,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小园小山,便可达到老庄思想中逍遥游于物外的境界,成就了中国独特的园林美学。比如司马光的独乐园,园卑小,不可与他园班。其曰读书堂者,数十椽屋。浇花亭者,益小。弄水、种竹轩者,尤小。日见山台者,高不过寻丈。曰钓鱼庵、曰采药圃者,又特结竹杪、落蕃蔓草为之尔。然而这样的小园,却颇为世人所欣慕,以此为题的诗文也风行于世。所谓构园必题名,司马光的园子名为独乐,体现了他的价值取向: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栀,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③苏州的沧浪亭亦然。今天我们去参观沧浪亭,依然觉得这里一步一景移步换景,亭台水榭相得益彰,假山古木妙趣横生。不过我们最在意的也许还是它背后的故事。北宋庆历四年新政失败后,苏舜钦在汴京遭贬谪,翌年流寓吴中,见孙氏废园,以四万钱买入,在北面筑亭,名沧浪亭,取屈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其后沧浪亭曾废为僧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多次整修。2000年,作为苏州最古老园林的沧浪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④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苏轼笔下的超然台、王安石笔下的半山园、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这些古建筑都有与之相关的诗文典故流传,屡废屡建,成为今天仍能惠泽我们的文化遗产。

⑤宋代文人对于中国园林的影响是深远的。亭中待月迎凤,轩外花影移墙,造园如作诗文。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这是画理,亦是造园之理。诗情画意的园林在宋代真正得到了发展。建筑学家曹汛在《中国造园芑术》一书中指出,中国历史上先后有三批人将诗情画意写入亭园:一批是山水田园派诗人、散文家,他们以诗文描绘自然之美,也以此主导园林建造;第二批是画士,他们崇尚具象之美,对园林进行精细的布局和摆设;最后一批人是职业造园匠师,在园林艺术形成后,将之作为一种专门的学问深耕细作。

(摘编自闻白《宋代文人园林的神韵》)

材料二:

①明清的宫苑都为艺术水平很高的山水宫苑,是我国古代造园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整个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总结。这一时期,大江南北的园林蓬勃发展,名园辈出,形成了南北艺术的融合。

②如今,我们看到的苏州、扬州那些名园,原本都是私家拥有,不为大众所建。私家园林属于皇帝之外的私人所有,以皇亲国戚、高官、地主、富商居多,他们往往寄情于景、以园言志。明清时期,私家园林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多具诗情画意。在意境创作方面,更近含蓄,用截取大山一角的写意代替全景山水,便是见证,形成了南、北、岭南不同风格的园林派系。

③私家园林往往通过一湾溪水,曲折蜿蜒,穿小桥、度柳荫,是尽头却又了无尽头的手法,创造出自然生动活泼的美好意境。明清私家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设计,讲究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表现自然,富有永久生命力。

④明清私家园林中诸多景观运用了园林植物本身的姿态、季相变化和其他自然人工要素的结合,将其自身所涉及的文化和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园林所具有的独特意境。如苏州拙政园中的枇杷园、远香堂、玉兰堂、留听阁、听雨轩等均直接以观赏花木为主题,借花木之姿间接抒发心中情趣。林中花木根据场合、具体条件的不同,与山、水、建筑等几大造园要素有机结合,相映成趣。

⑤明清私家园林所追求的是高度情景交融的境界。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贾政说道: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题名要恰当,才能充分表达意境。如上海豫园内园大厅匾额为静观两字,引导游人欣赏厅前假山景色,大可玩味。

(摘编自杭东《明清园林的诗意之美》)

材料三:

①东坡说: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石和中国人的艺术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一片顽石,成为几案上的清供;叠石成山,成为园林营造的基础。

②中国人爱石,赏它,玩它,品味它,将石当作朋友,甚至当作自我生命的象征,以石来安慰心灵,并通过石头来看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品石,不光是对石的欣赏,所看重也不全在其审美价值或者实用价值,很多人是通过石来玩味生命,从中寻找生命智慧的启发。

③有一句流传久远的赏石名言叫作千秋如对——石者,永恒之物也,而人只有须臾之身,以须臾之身独对永恒之石,油然产生对自我生命的怜惜。石顽然不动,无声无臭,而人则每被困境所缠绕,观此石,时而起生命理想的驰骛。

(摘编自朱良志《顽石的风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关注宋代文人园林,例如苏州的沧浪亭曾废为僧居,多次修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B.材料二聚焦明清园林,建园者往往是怀才不遇之人,他们寄情于景,试图以园言志。
C.材料三指出石与中国人的艺术生活有密切联系,石能兴人哀怜之叹息,也能振奋人的精神。
D.前两则材料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来谈中国园林文化,材料一主要谈宋代园林,而材料二则谈明清园林。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太祖大宴群臣的玉津园,一代名相富弼的富郑公园,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独乐园,这些都是当时显眼的私家园林。
B.宋代是我国古代造园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整个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总结。
C.园林建造和绘画、诗歌创作有相通之处。诗情画意的园林在宋代真正得到了发展。
D.中国人品石,重视的不是石头的实用价值,而是从中寻找出生命智慧的启发。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丘壑在胸中,看叠石疏泉,有天然画意。
B.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
C.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D.闲居百封书,总为一片石。
4.材料一第②段中两处引用了司马光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根据上述材料,请从造园要素的角度谈谈你对当今园林建造的建议。
2021-03-19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莎士比亚的悲剧的题材,有当时或之前的史书记载,有流行于世的意大利小说,有古代剧作或诗文片段,也有可做蓝本的现成喜剧——经由剧作家点石成金后,化腐朽为神奇,升华至历史哲学高度,成为跨越时空的举世杰作。

纵观莎士比亚的悲剧,早期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打着明显的乐观主义烙印,这部浪漫剧中的男女主角互为对方殉情,那么坚定,看不出一丝遗憾!在这儿,爱情使死亡微不足道。而《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除了承袭赛内加流血复仇剧的恐怖之外,真正的悲剧精神并不显著。但接近成熟期诞生的《裘力斯·凯撒》,表明作家对古罗马精神有着极其深切的理解,同时标志着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趋于成熟。而其中期创作的7部悲剧就雄辩地证明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的确进入了更深一层深度。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为阴谋、背叛、邪恶与黑暗所替代,处于主客观冲突旋涡的主人公似乎不由自主地被拖向悲惨的境地,无论他在迷惘着,还是斗争着。其中描写古代事迹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科利奥兰纳斯》《雅典的泰门》,前者触及爱情与权力的矛盾主题,放纵感情而置国事大局于不顾,主人公的悲剧结局发人深省;中者写贵族因傲慢骄横而导致背叛与死亡,也颇有警世意义;后者揭露拜金主义颠倒善恶美丑,腐蚀社会人心,在艺术上具有单纯而崇高的风格。

其他4部被称为“四大悲剧”,代表着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高峰。《哈姆雷特》是其中最出类拔萃者,有莎翁戏剧王冠上最璀璨的钻石之誉。它展示了极其鲜明和复杂的人物形象,将所谓“性格悲剧”的戏剧冲突发挥到了极致。《奥赛罗》写一个轻信和嫉妒者的悲剧。作家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冒险精神赋予主人公,可由于缺乏对世道人心的理解而导致毁灭。其艺术成就还表现在塑造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阴谋家——从另一体系具有时代精神的“黑色巨人”伊阿古。《李尔王》规模宏大而气氛压抑,儿女抛弃父亲、弟弟诬陷兄长、姊妹相互残杀,生动地写出了现实的残酷性及处于分崩离析状态的社会图景,是对整个黑暗时代的形象揭露。《麦克白》是一部描写野心家的悲剧:功勋卓著的将帅大臣谋害国君登上王位,换来的却是惶恐自责,众叛亲离,殃族灭顶。该剧的永恒意义在于说明野心家的腐蚀作用,肯定良知和仁爱的原则。

莎士比亚的悲剧揭示的是人类理想无法实现的永恒必然性。剧作家既写出了悲剧英雄强有力的独特个性,也写出了他们所代表的普遍意义;其精神超越时空,而行动又必在时空限定内进行,这就决定了其悲剧本质。他们不仅是作家的影子,也是人类理想永远面对无奈结局的写照,其愿望与现实的矛盾同样困扰着生活中的每个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的悲剧是跨越时空的旷世杰作,他所有的作品都来源于现成的题材,但却在作家手中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B.莎士比亚将悲剧升华至历史哲学的高度,虽有悲惨的结局却打着明显的乐观主义烙印,体现了真正的悲剧精神。
C.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代表着他戏剧创作的高峰,他借助哈姆莱特悲剧人物的命运揭示了人类理想无法实现的永恒必然性。
D.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的那些悲剧英雄有着强有力的独特个性,又是人类理想永远面对无奈结局的写照,这就决定了这些人物的悲剧本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二、三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明了莎士比亚的悲剧逐步发展成熟并最终走向顶峰。
B.文章对莎士比亚悲剧先谈题材来源,再谈思想内涵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其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
C.文章列述了多部莎士比亚作品的内容,有力地证明了愿望与现实的矛盾困扰着生活中的每个人这一中心论点。
D.文章第三段介绍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为了说明莎士比亚悲剧作品在思想精神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奥赛罗》写一个轻信和嫉妒者的悲剧。作家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冒险精神赋予主人公伊阿古,可他由于缺乏对世道人心的理解而走向毁灭。
B.《裘力斯·凯撒》并不能完美的体现莎士比亚悲剧艺术的成熟,但作品的创作成功能够表明莎士比亚对古罗马精神有着极其深切的理解。
C.《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出类拔萃者,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为阴谋、背叛、邪恶与黑暗所替代,主人公不由自主地被拖向悲惨的境地。
D.《麦克白》是一部野心家的悲剧。功勋卓著的将帅大臣缺少良知和仁爱,虽然谋害国君登上王位,却惶恐自责,最终众叛亲离,殃族灭顶。
2020-07-27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中国文字起源甚早,就书法看,早期文字甲骨文(特别是象形字)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当然,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书法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书法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资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源泉、性质、美学特征、独特的表现手法诸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摘编自张志和《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

材料二:

中国书法作为象形文字的艺术表现,看似孤立于世界文字之林,其实在很多方面有着与世界文化接轨的基础。

第一,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系的孤独性,反激出它交流世界、融入世界的内在要求。

方块字是一种倾向于视觉艺术的直接符号,它以直观视像为基础,将表形、表音、表意三者同步传输。中国人习惯在书写中思考,书写就是思考。中国书法艺术更是将文字的书写由符号表达提升为艺术创作,在文词美的基础.上,追求结构、线条、水墨等造型美,双向同步地在文辞美、造型美中倾诉书者的内心世界。这种表意文字导致中国人形象、悟象、灵象思维的异常发达,并构成了整个思维的东方色彩。

拼音文字则更倾向于听觉,这使西方社会更看重听觉艺术,如音乐。文字和口语的同音,使两者难以分离,难以像我们那样产生与生活口语相分离的、只用于书写的书面语言或文言文。由于它不表形只表音,由表音到表意便需要经过翻译、分析,是一种间接的转译符号。这使得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逻辑的、实证的思维更为发达。

今天,世界文化已经进入当代的综合发展阶段。世界和中国,都有强烈的双向交流需求,都希望在交流中互适互惠。这种愿望,不只表现在世界市场和社会一体化进程所激发的人才、知识、经济和资本的交流共进,更表现在文化和思维对交流共进的迫切渴望。随着世界正在出现的学习中文和中国书法初热期的持续,中国文字思维将会怎样地营养和影响人类,完全可以预期。也许这才是“孔子学院”最深刻的意义。

第二,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系的变异性,在世界华语地区和一些周边国家扩散出两个泛汉语、泛汉文、泛书法圈,为中国文字和书法走向世界架了桥,提供了经验。

由域外上亿人构成的世界华人和华裔的汉语社区,是中国文字和书法向世界播扬的桥头堡,早就存在了几百年。华人华裔圈的汉语、汉文和汉字书法,为了适应各自的文化环境,都程度不同有所变异,这种变异了的汉文、汉语和汉字书法,形成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系走向世界的第一个泛汉语、泛书法圈。

另外,在长达千年的历史时期内,汉字及其书写曾经是东亚地区的国际通用文字。在东亚汉文化圈内,汉字和记录日本语、朝鲜语等的准汉字和非汉字,以及契丹文、西夏文、方块苗字、日本假名等20多个借源汉字创造出来的多民族文字,形成了“一文多语”“一母多文”的文字传播圈。在这个传播圈内,中国书法艺术一直程度不同的以变异形态存在着、发展着。其中日本、韩国、新加坡保存得较好,中国书法在那里至今仍极有活力。这种以汉语、汉文为基础、为核心的“一文多语”文化圈,是汉文、汉语和汉字书法走向世界的第二个泛汉语、泛书法圈。

(摘编自肖云儒《中国书法的文化意义》)

材料三:

近代以降,特别是进入当下信息社会、互联网时代,中国书法受社会大变革、技术大发展、知识大爆炸、风尚大迁移的深刻影响,发展业绩显著,但发展瓶颈也明显,挑战与机遇同在。西学的进入,书写工具的变化,一度文化无用论特别是国学无用论、传统文化无用论及浮华、浮躁、肤浅学风书风的盛行,商品化和市场机制的风行,加之对中国书法中以文人书法为主体的文化书法这一主线疏于研究、认知缺失,所有这些,都在影响和冲击着当代和当下书法发展。而后者格外突出,因而也格外重要。其重要性在于,中国书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独特的、优秀的符号,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发展和提升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和内容。因此,文化书法的复兴,就成为书法界、文化界不得不直面的时代课题。

(摘编自孙月沐《中国文化书法的复兴之价值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产生之初,在结构、笔画等方面已经具有了书法的某些特点,早就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和精神。
B.拼音文字不表形只表音,转换为汉字时需要翻译、分析,这使得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其逻辑思维更为发达。
C.“孔子学院”最深刻的意义就在于在世界与中国进行强烈的双向交流中,让中国文字思维为人类提供营养。
D.今天中国书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之对文化书法疏于研究、认知缺失,这给书法发展带来强烈的冲击。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硬笔书法是中国传统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样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和精神,反映了人的气质、学识和修养。
B.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名满天下传诵至今,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绝妙的书法艺术,其中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异。
C.中国的汉字、汉语以及书法艺术,不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今社会,在向世界扩散、传播的过程中都有着程度不同的变异。
D.当今世界交流共进,各国兴起学习中文和中国书法的热潮,由汉字形成的具有东方色彩的思维将会在世界上产生影响。
3.下列说法可以加入材料三文段,来论证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文明不曾中断是一个线性过程,中国书法艺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着自身的发展面貌。
B.汉字作为记录符号,表音表意表形,始终多重功能结合,这也便于将画趣融于书法本体之中。
C.书法者对自己创作定位、对作品结体关系以及气韵脉势的把握,常常考验他书法认知的水平。
D.当下网络语对白话文规范化的影响和汉字书写键盘化,种种冲击让人不能不为书法未来担忧。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于中国书法未来的发展,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0-11-16更新 | 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