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常见考点 > 分析信息,归纳要点
题型:小阅读-课内 难度:0.65 引用次数:460 题号:12500223
对《苏武传》一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传》生动刻画了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一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B.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选文中写了两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C.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D.选文中环境及细节的描写突出了人物形象。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都是为了充分表现出每一个动作发出者的性格特点。
20-21高二下·全国·课后作业 查看更多[7]

相似题推荐

小阅读-课内 | 适中 (0.65)
【推荐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填空题:
全文按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
(1)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为什么要悲呢?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什么要诉“吾衷”?________________
(2)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
①从感情上来说:_________________
②从理义上来说:_________________
③从事势上来说:_________________
④从后事上来说:_________________
抒情、议论、叙事相结合,情说得真切,理说得深刻,事势说得形象,后事说得感人。
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吾衷”作了真实、深刻、详尽的阐述,感人肺腑,教人激奋,慰人勿悲,从而达到了作者写信的目的。
(3)第三部分:________________
①加深言情:________________
②深入说理:________________
这样就全面地阐明了“情至生死永相旁,志高不幸生中国”的真情实理,使全文的言情说理达到了至善至深的地步,显示了作者的情操、理想之高尚,突出了作者文笔之精粹。
2020-04-03更新 | 56次组卷
小阅读-课内 | 适中 (0.65)
【推荐2】作者所提“十思”的核心和具体内容是什么?“十思”各有什么侧重点?请在下面表格空白处填写恰当内容。
核心具体内容侧重点
正己安人思知足______
______
思谦冲戒骄傲
______
思节制______
______
思纳谏戒轻信
______
思恩赏______
______
2023-12-20更新 | 66次组卷
小阅读-课外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辙言曰:“顷者西人虽至,疆埸之事,初不自言。度其狡心,盖知朝廷厌兵,确然不请,欲使此议发自朝廷,得以为重。朝廷深觉其意,忍而不予,情得势穷,始来请命,一失此机,必为后悔。彼若点集兵马,屯聚境上,许之则畏兵而予,不复为恩,不予则边衅一开,祸难无已。间不容发,正在此时,不可失也。况今日之事,主上妙年,母后听断,将帅吏士,恩情未接,兵交之日,谁使效命?若其羽书沓至,胜负纷然,临机决断,谁任其责?”于是朝廷许还五寨,夏人遂服。迁起居郎、中书舍人。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选自《宋史·苏辙传》,有删改)


结合本文,概括朝廷授予苏辙谥号“文定”的依据。
2021-07-30更新 | 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