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理解重要概念含义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71 题号:125097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活动的活态信息载体,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其主要体现的是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所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农业。

作为一种新型活态文化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系统性、活态性等多种特点和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重价值。它以保护、发掘、传播世界范围内认可的生存智慧而备受各国政府、学界的关注。2016年以来,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多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5个传统农业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覆盖类型均居世界之首。

(摘编自韩凝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融合路径研究》)

材料二: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不是一成不变地保护过去的模式,而是要保护其合理的理念和内核:不仅要保护遗产的各个要素,而且更要保护遗产各要素发展的过程与关系;同时还要对遗产的各个组成要素实行适应性管理,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自我维持和持续发展机制,适应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的改变,不断发展,为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创造机会。这是一种动态适应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关键在于既要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内核的“原真性”——农民仍在使用并且赖以生存的耕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又要是随着自然、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变化而不断适应和发展的一种“活态的”生态系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战略性遗产,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财富。

(摘编自李文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材料三: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中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它整合有限的水土资源,田面种稻,水体养鱼,稻花肥鱼,鱼粪肥田,稻鱼共生,鱼粮共存。它因不投放化学农药而对周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保护作用。长期以来,青田县在遗产保护和稻鱼产业上不断下功夫,稻鱼共生面积近5年增加8400亩,青田稻鱼产业附加值稳步提升。

金岳品和几位农户一起成立的方源田鱼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衣户”的模式发展稻田养鱼,不仅带动了周边80多户本地农民,还带动不少华侨朋友也纷纷加盟试验稻田养鱼。2011年,跟着金岳品一起打拼的农民初尝甜头,凭借稻田养鱼,人均年增收超1.5万元。

“如今,播撒田鱼原种,每户可享受5000元种质资源保护补贴;种植四色传统水稻,每亩补贴2000元,施用有机肥每吨补贴200元。像我们合作社的稻鱼品牌这样获绿色食品认证的,还可额外获得奖励。”金岳品说。

发力的不只是金岳品领办的合作社。青田县成立了侨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门负责“青田稻鱼米”品牌营销。目前,青田稻鱼米已销售到全国440多个城市。与此同时,青田县已与上海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开展科研合作,并与中科院李文华院士等专家团队合作,成立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院士专家工作站。

(摘编自李中文等《青田擦亮“稻鱼共生”金名片》,《人民日报》2021年1月22日)

材料四:

“甘肃甘南州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是一个古老的历史遗产。在这一系统中,农耕种植青稞和蔬菜,牧业供给肉和奶类,森林既提供建材,也生长菌菇和药材。2017年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功后,迭部县顺势而为,着力发展旅游业拓展遗产功能。“县里投入2.16亿元,改造了县城通往扎尕那景区的道路。”仁青东珠介绍,后又投入7800多万元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完善扎尕那村的基础设施,恢复民俗民宅的原真性。还鼓励村民适度发展农家乐、藏家乐和林家乐。2019年,扎尕那接待游客138万人次,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5100元增长到1.1万元。与此同时,迭部县还成功申报羊肚菌和蕨麻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了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助力农牧民增收。

“扎尕那是大自然的恩赐,旅游开发不能损害生态环境。”迭部县农业农村局闫国庆介绍,“县里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制了《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动态保护规划》,在公布实施中还将遗产保护纳入了村规民约,引导农牧民自觉参与保护行动,形成全社会参与遗产保护合力。”

(摘编自《扎尕那村的农林牧循环复合系统》,《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8日)

1.下列对农业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型活态文化遗产类型,其主要体现的是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所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农业。
B.农业文化遗产备受各国政府、学界关注的真正原因,是其所包含的人类生存智慧,需要在保护、发掘和传播中得到认可。
C.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关键在于,既要保护其内核的“原真性”,又要让其是面对变化不断适应和发展的“活态”生态系统。
D.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战略性遗产,意味着对它的传承和保护,能够促进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财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体现出独特的动态保护思想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B.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目的,不仅是保护过去结构合理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更重要的在于保护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C.农业文化遗产的多重特殊价值凸显了保护的重点和意义,综合材料三、四可知,它在解决食品安全与贫困缓解问题上有更重要的意义。
D.由青田稻鱼共生和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可以看出,农业文化遗产能够保存农业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经济与生态价值的协调统一。
3.在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方面,青田县和迭部县的做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四次零售革命”是由信息技术变革催生、由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直接触发的一场新的零售革命,其本质是消费者主权的确立、流通生态的再造和零售模式的颠覆性改变。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传统零售业的优势观、时空观和经营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进一步改变了零售的理念。电商成为这次零售革命的先驱和主力军,推动零售业发生颠覆性改变,消费者也受益颇大。

针对传统零售的弊端和电商遇到的瓶颈与问题,有人提出“新零售”“智慧零售”等概念。这与“智能零售”概念在内涵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均是对“第四次零售革命”当下先进的零售模式的一种概括。

尽管零售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但传统的实体店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正因为如此,众多电商都渴望得到并拼命抢占实体店资源,争做智能零售先锋;传统零售店也在探索并寻找机会触网上线。发展智能零售,首先应是零售理念的彻底变革,即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必须对消费者出于真心。

(摘编自王成荣《第四次零售革命:从电商到智能零售》)

材料二:

零售渠道变革的路线图

1.单渠道阶段

(1990—1999年)

巨型实体店连锁时代到来,多品牌化实体店数量减少,是“砖头+水泥”的实体店时代

2.多渠道阶段

(2000—2009年)

网上商店时代到来,零售商采取了线上和线下双重渠道。是“鼠标+水泥”的零售时代

3.跨渠道阶段

(2010—2011年)

实体店铺和虚拟店铺交织,虚拟店铺显得更为重要。是“砖头+鼠标+移动网络的零售时代

4.全渠道阶段

(2012年以后)

关注顾客体验,有形店铺地位弱化。是“鼠标+砖头+移动网络”的零售时代

(摘编自李飞《全渠道零售的含义、成因及对策》)

材料三:

学者和实践者对于“全渠道零售”的理解,还处于探索和讨论阶段,存在着诸多模糊的问题,特别是营销学者和零售学者的反应,与实践者相比,显得迟钝和冷漠。

“全渠道”是产品从生产端到客户端之间所有形态的流通环节的总称,从形态上包括实体渠道、电子渠道和直销渠道;从归属上分为自有渠道和合作渠道;从级别上包含卖场、批发商、专营店、便利店等;从职能上包括宣传、发展和服务。

从主体看,从事零售行为的可以是专业零售商,也可以是制造商、批发商,甚至消费者个人;从行为看,零售行为和批发行为常常交织在一起;从范围看,一次大规模零售活动可能是全社会多个部门协同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李飞《全渠道零售的含义、成因及对策》)

材料四:

电子商务服务的本质是满足消费。21世纪以来,商业信息传递突破时空障碍,物流网络逐步实现全通联,制约消费的一系列障碍正在逐渐消失。因此,消费亦得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障碍。基于现代信息互联技术、以无限扩展的“云”为基础、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现代消费方式就是“云消费”。“云消费”在技术层面具有三大核心特征:“云内容”“云终端”“云支付”。

“云内容”即消费突破传统店铺的限制、突破有形与无形的界限、突破商品与服务的界限;“云终端”即凡是消费者接触的任何店铺或智能电子平台都可以作为提供消费的便捷终端;“云支付”指消费者可以利用任何支付工具,无障碍购买商品和服务,支付便捷安全,且资金互通共享。

“云消费”时代,信息成本逐渐成为交易成本中比重最大的成本。“云消费”以消费者为核心。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大量普及、智能移动电子终端的广泛应用,社会主流消费群消费模式表现出三大基本属性:消费的体验化、专属化和社群化。

(摘编自赖阳、韩凝春《论云消费时代的零售革命》)

1.下列对材料中“零售”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技术变革是“第四次零售革命”的催生者,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则直接触发它确立了市场主权,从而造成了消费模式的颠覆性变革。
B.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传统零售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四次零售革命”中涌现出来的以消费者为主力军的浪潮,推动了零售业的变革。
C.20世纪90年代以来,“零售渠道”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全渠道阶段”,该阶段更关注顾客的亲身体验,实体店铺地位弱化。
D.电子商务服务的本质是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此,在“云消费”时代,零售要满足消费者无障碍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资金互通共享。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零售向智能零售跨越的时代,经营者应集中于理念与技术的创新,彻底变革零售理念,以消费者为中心,必须以真心对待消费者。
B.“全渠道”是产品从生产端到客户端之间所有形态的流通环节的总称,目前,学者和实践者对“全渠道零售”的理解和研究尚不够深入。
C.21世纪以来,基于现代信息互联技术的现代消费方式“云消费”得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障碍,这是因为制约消费的一系列障碍已经消失。
D.“云消费”以消费者为核心,随着信息技术的大量普及、智能移动电子终端的广泛应用,社会主流消费群消费模式表现出体验化、专属化和社群化等特征。
3.在“云消费”时代,对消费者来说,“智能零售”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1-03-02更新 | 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2月17日晚,我国申报的太极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的太极拳,既是一门刚柔疾缓、内外一统的传统拳术,更是一项颐养性情、强身健体的大众运动、一种中正圆活、天人合一的文化载体。太极拳爱好者的大众性是它与很多濒危的非遗项目最显著的不同之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太极拳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随着申遗成功,太极拳爱好者会更多。为太极拳申遗成功喝彩的同时,我们也应对太极拳文化保持敬畏。任何借太极拳哗众取宠、混淆视听的行为本质上都是对非遗的践踏,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警惕、坚决反对。

申遗成功不是无以复加的荣誉,而是在保护中传承推广的新起点。以大众的、运动的、文化的审美祛魅,以可亲可近的面貌争取更多人的了解、认同、热爱,太极拳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之美,必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传播,惠及全人类。

(摘编自李思辉《太极拳申遗成功不忘对文化遗产保持敬畏》)

材料二:

太极拳是以太极哲理为依据,汲取传统养生和技击智慧而编创的一种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由里及外的形体表达,既能增强体质,又能修身养性。集文化、健康、武术三种属性于一体的太极拳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共享古老东方的体育实践。

太极拳申遗成功是对其价值的肯定,也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太极拳代表着中国人的哲学和价值观,是中国人健康、自然、和谐生活方式的体现,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我们乐意看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动态符号扬帆出海,风靡全球,推动全球文化的交流互鉴,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申遗成功只是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强音,而不是终曲。未来,守护好文化遗产,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传承好文化遗产,需要让文化遗产起来。天下太极是一家,太极拳是世界的遗产、人类的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太极拳及太极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也是造福人类的千秋功业。

(摘编自韩朝阳《太极拳:世界的遗产,人类的财富》)

材料三:

太极拳是一个集百家之长、内涵丰富的武术文化,它集佛、道、儒三家的诸多优秀理念为一体,并以中庸为体,以无用为用,将中华的哲学、美学、医学的精髓融于一身,拥有慈悲为念的佛家之论,道法自然的道家之论和仁义为体的儒家之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兼容并包的特点。

自形成到现在,太极拳获得了蓬勃的发展,这不单是运动形态的发展,更是活性的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及精髓在于活态性,其不仅仅体现的是时间积累下的文化遗留,更承载着传统文化形态,而能够通过活态的形式继续发展是确定太极拳为非遗的关键指标。

作为一种具有活态性的特殊非遗文化,师徒制是太极拳得以传承的坚实保障。它能够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直接教学,并且能够长期保持其原有的礼法、技击和审美标准等,深层的思想追求、情感流露也会不断传递。基于此,在上一代和下一代进行传递的过程中,太极拳所蕴含的武术文化也不会发生改变。可见师徒制在保护和发扬太极拳方面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摘编自王士赵、何亚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太极拳的传承价值及其发展研究》)

1.下列对材料中“太极拳”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极拳核心思想是太极、阴阳辩证理念,尤以太极哲理为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体表达。
B.太极拳集传统拳术、大众运动、文化载体三者于一体,向世界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C.太极拳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载体,代表中国人的哲学、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D.太极拳拥有佛、道、儒等思想,融哲学、美学、医学的精髓于一体,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太极拳爱好者广泛,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太极拳,而大众性也成为了太极拳与其他非遗项目最显著的区别。
B.我们希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动态符号的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推动文化交流,成为世界的遗产,福泽全人类。
C.申遗成功是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强音,它不仅意味着太极拳的保护与传承有了新起点,也让太极从一国走向了天下一家。
D.太极拳的蓬勃发展,不仅是运动形态的发展,更是活性的延续,而申遗成功使太极拳能够通过活态的形式继续发展下去。
3.概括材料二和三关于保护、传承与推广太极拳的观点的异同。
2021-02-09更新 | 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等,都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乐器往往具有多种功能,它既能用来演奏音乐,也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工具或生活器具。《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人们把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制成鼓。又如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进行演奏,于是发明了石磬。先民们还把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同舞蹈表演相辅相成。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如鸣金收兵、击鼓升堂等。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或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绝无可能;只有养蚕业和缫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至周代,我国制作乐器的材料有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八音”分类法即由此得名。在曾侯乙墓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乐器。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编钟,还是造型、制作和彩绘都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均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状况,显示了我国高度发达的冶炼、丝织等技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民族。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员,比如汉代时传入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琶,明代传入的扬琴、唢呐等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逐渐形成,乐器的音质、音律、音量、转调、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等不断进步提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取材于刘承华《我国民间乐器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二:

吹管乐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先民们用飞禽的肢骨制成骨笛(也称骨哨),在狩猎时用于模仿动物的声音,以诱捕猎物或发出信号。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160 余件骨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了20多支骨笛,经过碳14测定,它们已有7 000~8000年的历史,是后世竹笛等一系列管笛乐器的鼻祖,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两支“篪”,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竹质笛子实物。它们有一个吹孔、五个按音孔和一个后出音孔,能演奏出六声音阶。篪的吹孔平面与指孔平面相交约为90度的夹角。东晋郭璞注《尔雅》:“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关于中国竹笛的起源,并不像有些资料所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城后,从中亚西亚一带传入的。

据史料记载,到唐代竹笛才加开了膜孔,这也成为中国竹笛区别于西洋乐器长笛及其他国家笛子的显著特征。西洋长笛没有膜,所以音色圆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因为有了笛膜,中国竹笛的音色清脆亮丽,穿透性强。竹笛发展到唐代,在形制上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相似。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一个朝代,诗歌得到了繁荣,竹笛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很多唐诗中都有对竹笛的精彩描写:“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王昌龄《江上闻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施肩吾《夜笛词》)……不管是在     ,还是在     ,或是在     ,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声。这些也是竹笛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转。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的称谓。

宋元两代,竹笛得以广泛普及。到了明清,竹笛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乐器,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

(取材于徐凯《中国竹笛发展的主要特征》)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有着“礼乐”传统的民族。“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和巩固群体中既定秩序的和谐稳定。而作为“礼乐”制度的产物乐器,映射出来的“和”文化最为显著。

先秦时期,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乐器首先作为礼器而存在,音乐的第一用途也是为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制造庄重宏大的气氛。因此,朝聘、宴飨、婚丧、祭祀等场合出现的乐器与音乐被赋予了高贵的品格,成为权力的象征,它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钟、鼓、磬作为礼乐的代表,用在比较隆重的场合,多为国君诸侯欣赏;卿大夫和士以弹奏欣赏丝竹之声为乐;普通百姓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余借陶制乐器如埙、缶之类自娱。为达到“和”的目的,各阶层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些规制,如果逾越了就是违背了礼,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最后“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这些都是与“和”的精神相违背的。

在乐器的个体设计和陈设上,也体现了“尊礼”“求和”的追求。曾侯乙墓中室的乐器摆设就十分注重和谐,乐器多而不乱,各部分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即使是小的乐器也都按秩序排列。编钟分长短两架,每架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悬挂的是小编钟,中层比上层的略大,下层的钟最大,每一层都从左到右、由小到大依次排列。中室的东面放置建鼓,中室的北部与南架编钟相对的是编磬、琴、笙、排箫、篪、小鼓。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承载着先秦“乐”理念的乐器设计本身就离不开“和”文化,从凝固的器形设计到灵动乐音的功能设计,再到设计思想,“和”文化始终贯穿其中。在先秦的乐器设计中,人们不仅能看到“器”的造型美,听到“音”的境界美,更重要的是能体悟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美。

(取材于张文文《从先秦乐器设计看“和”文化》)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悠久,源远流长B.早期一般兼具表演性和实用性
C.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D.博采众长,种类不断得到丰富
2.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清冷的江水边   ②名楼揽胜处   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B.①名楼揽胜处     ②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③清冷的江水边
C.①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②清冷的江水边   ③名楼揽胜处
D.①名楼揽胜处     ②清冷的江水边     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3.根据“材料三”,下列与“尊礼”无关的一项是 (     
A.乐器的种类配置B.乐器的使用场合
C.乐器的摆放顺序D.乐器的演奏技巧
4.材料二中引用了很多句诗,试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5.请依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中国乐器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哪些联系。
2020-09-09更新 | 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