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科普-自然科学类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5 题号:12525180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龚胜生统计,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1911年,先秦至清代总计2681年的时间里,湖北共有疫灾年份136个,平均20年发生一次瘟疫灾害。

人口集聚和人口流动是急性疫灾发生的重要条件。两晋时期政治和经济变动剧烈,战争频发。大量征兵,将原本散落各地的民众聚集在一起,肯定会增加传染病发生的风险;军队频繁调动,又会扩大传染范围。很多百姓没有死于战争,而亡于瘟疫,“民死于锋镝者十之三,死于瘟疫者十之七”。其次,东晋王室南迁,带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也是导致湖北地区疫灾流行出现波动的原因之一。

明清时期,湖北地区瘟疫发生的原因,由战争为主,转为水旱灾害为主,所谓“大灾之后有大疫”。古时民众遭灾之后,逃难逃荒会引起人口大范围流动,而逃难逃荒期间,生活或饮食卫生条件不佳,增加了细菌侵袭和感染病毒的风险,最终导致瘟疫出现。

(摘编自凤凰网《武汉:千年防疫史》)

材料二:

夏商时期,人们已意识到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有利于防止疾病传播。秦汉时期,采用隔离患者的办法防止疫病的传播。西汉平帝下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早的关于设立公立临时疫病隔离医院的记载。

历代医家总结了很多防治疫病的药方。“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不仅总结了许多治疗传染病的方剂,还提出用熏药法进行空气消毒、向井中投入药物给水消毒等消毒法。南宋军队配置防疫药品已成为制度。流行病高发时节,由太医局拟定药方,配置药品,分发给军队,作为常备药物。

明代利用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天花传染性强,病死率较高,但患病后的存活者会拥有终生免疫力。人痘接种术,就是将天花患者的痘痂研粉吹入健康人鼻孔致其感染,以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晚清时,中国东北爆发的“黑死病"波及五省六市,死亡人数达6万。医学博士伍连德建立鼠疫研究所,采取建立隔离医院、控制疫区交通、加强铁路检疫等措施,仅四个月便扑灭了疫情。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较为成功的大规模传染病控制行动。至今,在控制未知传染病时,其方案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编自《中国防疫极简史:有些办法,千年有效!》)

材料三: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含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在斗争中凝结升华的伟大抗疫精神,是我们不畏艰险战“疫”到底的强大动力,更是我们无惧风浪、砥砺前行的坚实支撑。擦亮精神底色,激扬精神力量,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这样的民族必将步履铿锵、拥抱光明前景,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致敬伟大的抗疫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中师范大学龚胜生教授的统计显示,从朝代分布上看,明清时期湖北疫灾最为频繁,其次是两晋时期。
B.人口的集聚和流动是疫灾发生的重要条件,人口集聚增加了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流动则扩大了传染范围。
C.明代,人们发现患过天花后若能存活,会对疫病拥有终生免疫力,于是开始利用人痘接种术预防传染病。
D.伟大抗疫精神,承继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是我们无惧风浪、砥砺前行的坚实支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军队的征发和调动更容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和扩散,因此,军队要特别重视防疫,常备防疫药品。
B.材料一“民死于锋镝者十之三,死于瘟疫者十之七”说明,在古代,战争期间百姓因瘟疫而死的人数远多于死于战乱的。
C.“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证明,我国至少西汉时已设立公立的临时疫病隔离医院,用于隔离、医治疫病患者。
D.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内容可知,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防疫抗疫斗争中,既注重防疫措施的实施,更注重抗疫精神的传承。
3.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古代发生瘟疫的主要原因及防疫措施。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关注的三大热点。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本地种能对入侵植物做出适应性进化响应,生物入侵导致本地物种的进化,形成物种多样性的共存现象。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是决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键因子,良好的水分条件是植被恢复的必要条件。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逐渐降低。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是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或称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这是组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基本层次。基因遗传和变异决定遗传的多样性,生物的进化导致物种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多样性。

(摘编自王慷林、李莲芳《生物多样性导论》)

材料二:

随着几百万年的进化,现在地球上很多动植物和微生物都形成了特殊的化学物质。人类在利用这些物质的同时,也逐步掌握了其对治疗疾病起的作用。从《神农百草经》到《本草纲目》,越来越多的医药资源被人类挖掘。

新药在投入临床使用之前,必须在人类近亲黑猩猩身上进行试验。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研究,我们可以掌握某些动物性病原的传播特点,从而有效地切断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途径,防止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万物生长所依赖的基本物质和生态服务。生态系统通过维持捕食者和被捕食者,植物、动物和人体中宿主、携带者以及寄主之间的平衡,控制一些传染病的出现和传播。例如,森林不仅能够提供木材、药品等,同时能涵养水分,释放出有杀菌作用的植物杀菌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盲目地向自然界索取生物资源,人类活动导致大量物种频繁灭绝,大约每天有100多个物种从地球上不可逆转地消失。随着生物多样性的逐步减少,生态系统的各项功能也会退化,这将不可避免地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邱晨《浅谈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健康》)

材料三:

普洱市是北回归线上生态保存最完整、生物种类最丰富的一片绿洲,村民与亚洲象群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多年来,象群与人类建立起了信任,但象群向外活动、迁徙不免损毁农户的经济作物,给村民造成一系列损失。思茅区法院通过和保险公司对接,巳为414户农户兑现100余万元理赔款。为切实维护村民权益、推动野生亚洲象保护,2022年3月9日,普洱市思茅区人民法院挂牌成立全国首家“人象和谐法律服务点”。近年来,该法院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促进人象和谐,以司法之力守护生物多样性之美,擦亮生态司法服务品牌,确保个人合法权益与环境公共利益均得到有效保护。

思茅区思茅港镇茨竹林村有“两宝”:茶和鸟。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近年来当地“观鸟经济”和乡村旅游逐渐火热。与此同时,当地涉山林水土等矛盾纠纷也逐渐增加。为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思茅区法院进一步延伸司法服务职能,大力开展巡回审判、诉调对接、法律宣讲等司法服务工作,共同促进该片区的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普洱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新路径,通过协调联动保护机制,组建多元共治工作站和法律服务点。

(摘编自石飞《以法之名守护生物多样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是国际社会关注的三大热点之一,在人类生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方面意义重大。
B.我们应重视本地种与外来种的协同进化,本地种应对外来入侵时的适应性进化,将对保护本地生态系统多样化具有现实意义。
C.通常,生物多样性与水关系密切,会随着干旱程度的降低而降低,在那些水分受到很大限制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D.生物多样性由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主要层次组成,其形成是内在因子和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对人类疾病有治疗作用,越来越多的医药资源被人类挖掘。
B.要有效地切断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途径,防止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就必须拿新药在人类近亲黑猩猩身上进行试验。
C.生态系统通过维持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等之间的平衡,控制一些传染病的出现和传播,森林就是一种起平衡作用的生态系统。
D.人类盲目地向自然界索取生物资源,人类活动导致大量物种频繁灭绝,破坏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这将威胁人类的健康。
3.结合材料三分析,普洱市法院系统在守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探索了哪些新模式?请概括说明。
2023-02-07更新 | 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小阅读
一夜白发的奥秘
各国文化传说中都有一夜白发的故事,一夜白发现象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也引起了医学家的兴趣,医学文献中关于人头发急速变白的描述层出不穷。
毛发生长靠毛根基质中的上皮细胞不停地分裂发育,然后经历程序性地死亡,其死亡细胞最后构成毛发的基本结构,一层一层地推出毛囊,形成毛发。因此,我们看到的毛发都是由死细胞构成的。毛发的色素是结合在毛发皮质中的角蛋白上的,外面有多层表皮细胞保护,短时间内脱色是很困难的,除非是强烈的物理化学作用,比如日光曝晒或者强氧化剂可以漂白头发,人体内分泌的改变而直接改变了本身着了色的头发是不太可能的。
在历史上有不少被证伪的理论,20世纪初,有人提出头发髓质中有一种噬色素细胞,会沿着头发走,边走边把头发中的色素给吃了,所以主人就一夜白发。这一理论现在完全可以被否定。此前在19世纪中期,有人提出头发中气泡增多,导致了头发更多地反射光线,故而形成瞬间白发的假相,这一理论现在也得不到证实。
有的人一夜白发可能是源于染色剂。在20世纪以前,由于缺乏对头发的了解,染发剂只起暂时作用,多用植物色素附着在头发的表面,以改变形象。这种染色剂效果很差,在潮湿的天气中,或者人大量出汗时,会很快被洗掉,显示出原来的颜色,从而造成了一夜白发的假象。
另一个引起急性白发的常见原因是疾病,主要包括两种疾病,斑秃与白癜风。Ephraim在1959年报道的病例就是白癜风,患者在工伤事故后急剧白发,一年半以后在身体其它部位发现白癜风病灶,证实了该病人的白癜风病症最先出现在头皮上,造成了急性白发的结果。白癜风损伤的是黑色素细胞,要么功能失常,要么黑色素细胞死亡,从而伤及毛囊外的皮肤。临床上见到的是皮肤上大块的白斑,由于失去色素的保护作用,造成皮肤对阳光高度敏感。
斑秃俗称鬼剃头,相对白癜风对色素细胞的攻击来说,斑秃只伤及毛囊,对角质细胞功能存在一定影响。但在斑秃中,存在着一种弥散性,它只攻击能产生色素的毛囊,导致患者大量掉黑发,而白发得以保留。如果患者此前就有了一小半白发,然后突发弥散性斑秃,黑发掉一大堆,其结果不言而喻,就是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斑秃可以自愈,毛囊再次激活,不过长出新的头发都是白发,因此,这种突发性白发就不可逆转,患者往往印象深刻,一夜白发的故事就会传开。
白癜风与斑秃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色素细胞与毛囊受到免疫攻击的结果,也都能由情感创伤与抑郁引发,因此,历史中部分人一夜白发的故事应当是当事人产生此类疾病的结果。其中大部分人可能都是在数周乃至数月才造成白发的效果,尤其是白癜风,起码要三四个月以上,才会出现效果,越短时间内发生的,越有可能是斑秃造成的。弥散性的斑秃选择性地攻击黑发,可以造成一夜白发的效果。
一夜白发是一种罕见现象,对旁观者与当事人都会造成震撼性的效果,相关故事容易被记录与传播,还会因为此种震撼而对事实有所夸张,但其背后是有医学及社会原因的,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严格意义上的一夜白发,不过大多数故事都可能是跨度为数周乃至于数月才发生的。医生针对此类现象,当寻求背后的医学原因,而不轻易视为无稽之谈而误诊误治,避免胡乱质疑别人诚信而进一步给人造成情感创伤。
(选自《科学网》,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毛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发的生长依靠毛根基质中的上皮细胞不停地分裂发育。
B.毛发的基本结构是由经历程序性地死亡的上皮细胞构成。
C.毛发的色素是结合在毛发皮质中的角蛋白上的,外面有多层表皮细胞保护。
D.毛发脱落后,毛囊再次激活,长出新的头发都是白发。
2.2.下列对“一夜白发”的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少的一夜白发可能是源于染色剂,在20世纪以前,不少人借染发剂造成一夜白发现象,这引起了人们对一夜白发的误会。
B.毛发短时间内脱色是很困难的,除非用强烈的物理化学作用漂白头发。人体内分泌的改变而直接改变了本身着了色的头发是绝对不可能的。
C.一夜白发是一种罕见现象,由于其震撼性的效果,人们往往会将可能是跨度为数周乃至数月才发生的现象加以夸张,一般不会出现严格意义上的一夜白发。
D.头发中气泡增多,头发更多地反射光线,可以形成瞬间白发的假相;头发髓质中一种噬色素细胞,把头发中的色素给吃了,也会造成一夜白发。
3.3.“医生针对此类现象,当寻求背后的医学原因,而不轻易视为无稽之谈而误诊误治,避免胡乱质疑别人诚信而进一步给人造成情感创伤。”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一夜白发的背后往往是有其他医学原因的,医生不要随意否定,而应当持科学的态度去认真地对待。
B.各国文化传说中都有一夜白发的故事,医学文献中关于这种现象的描述也很多,因此容易造成医生误诊。
C.前人提出的不少理论,有的被否认,有的还没有得到证实,医生应对此认真探究,以防误诊误治,或伤害他人情感。
D.医生应寻求一夜白发的医学原因,特别是它背后的社会原因,避免胡乱质疑别人诚信而给别人造成情感伤害。
2016-11-18更新 | 2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8944月,拉姆齐参加了瑞利举办的一个讲座。瑞利此前发现用亚硝酸铵分解法得到的氮气与从空气中提取到的“氮气”具有不同的密度。瑞利与拉姆齐讨论后决定共同探索这一现象的原因。他们立即在各自的实验室里对此展开研究,并几乎每天保持联络,互相通报工作的进展情况。同年8月,拉姆齐和瑞利宣布发现氩元素。1895年,拉姆齐从钇铀矿中分离出氦,随后的几年,他又相继发现了氖、氪和氙。1903年,他与弗雷德里克·索迪合作在镭放射中探测到氦。1910年,他与罗伯特·怀特洛·格雷一起分离出氡,并测定其密度为已知气体中最高。

1904年,因为“发现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威廉·拉姆齐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摘编自《威廉·拉姆齐:惰性气体元素发现者》)

材料二:

氖的霓虹之光,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不过,霓虹灯的发明者并不是拉姆齐,而是法国科学家克劳德。克劳德是一个兴趣广泛的科学家,他涉足空气分离行业最初并不是为了霓虹灯。1895年,有科学家发现乙炔的燃烧极具推广价值。不过,需要解决氧气的生产和乙炔的安全性问题。克劳德不仅找到了乙炔安全运输和储藏的方法,而且还探索出了液化空气生产氧气的工艺技术路线。空气液化分离技术的发明,使得惰性气体作为液化空气的副产品被大量生产出来。克劳德在思考如何为这些惰性气体找到商业应用的出路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拉姆齐等人的发现以及盖斯勒等人的放电管实验,他便集中精力致力于霓虹灯的发明。

1910年,克劳德在巴黎车展上展示其公司的霓虹灯产品,从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该霓虹灯产品由两根充有氖气的灯管组成,每根灯管大约有12米长。1911年,克劳德在美国为霓虹灯申请了专利。

(摘编自《“霓虹”元素,为何牵动世界的神经》)

材料三:

世界上第一支霓虹灯是红色的,科学家把氖这种稀有气体,充进抽去空气的透明灯管中,在灯管的两头通上电流,于是氖气在电流的作用下就发出了鲜艳的红光。

后来,科学家把荧光粉涂在灯管的内壁上,再抽去管子里的空气,充上氖气,就可以制造出其他颜色的霓虹灯了。比如,涂了蓝色荧光粉的灯管,注入氖气,成了粉红色的霓虹灯。如果在涂了蓝色荧光粉的灯管中把氖气换成氮气和水银,它便魔术般地变粉红色为蓝色;在涂了绿色荧光粉的灯管中,氖气换成氮气和水银,绿色就替换了橘红色⋯⋯霓虹灯的颜色越来越多,把城市的夜景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摘编自《霓虹灯为什么色彩鲜艳》)

1.下列图解,霓虹灯(中)在通电的情况下呈现的颜色,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亚硝酸铵分解法得到的氮气密度高于直接从空气中提取到的“氮气”,这是因为空气中可能含有的惰性气体多于前者。
B.拉姆齐“惰性气体”的发现、盖斯勒等人的放电管实验及克劳德空气液化分离技术,均对霓虹灯的发明起到促进作用。
C.法国科学家克劳德在巴黎车展上首次展示氖气填充的霓虹灯产品,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次年,克劳德为其申请了专利。
D.由于荧光粉及灯管里物质的不同,霓虹灯的颜色越来越多。由此可知,不同颜色的霓虹灯,其填充物及荧光粉是不同的。
3.拉姆齐和克劳德有哪些科学成就?假如你将来进行科学研究,他们的经历能给你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2023-04-24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