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8 题号:1255168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艘庞大的飞船,令人生畏地笼罩在洛杉矶上空,在飘浮于洛杉矶上空数日后,宇宙飞船的腹部缓缓打开了。一阵剧烈的激光冲击波射出,将摩天大楼烧成灰烬,释放出一阵席卷整个城市的毁灭性巨浪,转眼之间将城市变成烧焦的瓦都。

在影片《独立日》中,外星人代表了我们最深的恐惧。而在电影《外星人E.T.》中,我们又将自己的美梦与幻想投射到了外星人身上。纵观历史,人们一直对可能存在于其他星系的外星生物深深着迷。但科学和宗教常常在太空生物这一主题上发生冲突,有时候会导致悲剧性的后果。

公元1600年,哲学家乔尔丹诺•布鲁诺被罗马教廷活活烧死。是什么让罗马教廷如此仇视布鲁诺?是他提出的一个简单的问题:太空中有生命吗?他相信有数不尽的如我们一样的生物生活在外太空中。

但如今布鲁诺每几个星期就会进行一次他的复仇。差不多每个月就会有两颗新的太阳系外行星被发现绕着太空中另一颗恒星公转。布鲁诺对于太阳系外行星的猜测已经被证明,但仍旧有一个问题还不确定,尽管银河系中存在太阳系外行星,但它们中有多少能够支持生命存活?而且,如果智慧生命的确存在于太空中,科学能对它们做出何种解释呢?

研究地外生命存在可能的严肃科学家宣布,不可能对这样的生命体给予任何肯定的言辞——假设它存在的话。但是,我们可以在我们所知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做出一些关于外星生命本质的大致概括。

首先,科学家相信液态水是宇宙中形成生命的关键要素。跟着水走是科学家在太空中寻找生命迹象时所遵循的训条。液态水与大多数液体不同,它是一种宇宙溶剂,能够溶解种类惊人的化学物质。它也是一种理想的搅拌剂,能够创造越来越复杂的分子。水还是一种单纯的分子,在宇宙各处均有发现。

其次,我们知道碳在生命的形成中是一种非常可能出现的要素。碳原子有四个键,因此有能力与四个其他原子结合并形成复杂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分子。其他具有四个键的原子没有如此丰富的化学性质。碳的重要性的最生动示例是斯坦利•米勒和哈罗德•尤里在1953年主持的著名实验。他们搜集了氨气、甲烷和其他化学物质,将之放入一个烧瓶中,模拟早期大气层无氧气的状况。然后,他们释放电火花来模拟闪电进入这种大气层的情况。在一周内,他们看到氨基酸在烧瓶内自发形成。电流足以击碎氨气和甲烷中的碳键,随后将原子重新排序成为氨基酸——蛋白质的先期形式。这一实验在某种意义上证明了生命可以自发形成。后来氨基酸在陨石以及太空深处的气云中被发现。

第三,生命的根本基础是名为DNA的、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分子。在化学上,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分子极为稀有,地球上首个DNA分子的形成花费了数亿年,可能在大洋深处。可以推测,如果有人可以在大洋中将米勒一尤里实验进行100万年,DNA式的分子会自动形成。在早期,地球上首个DNA分子可能出现的地点之一是大洋底的火山口。在光合作用与植物到来之前,火山口的活动将为早期DNA分子和细胞提供便利的能量补给。地球上是否有其他DNA之外的以碳为基础的能够自我复制的分子,我们并不清楚,但宇宙中其他能自我复制的分子很可能与DNA在某种程度上相似。

所以,生命可能需要液态水、碳氢化合物和DNA那样的能以某种形式自我复制的分子。使用这些大致的标准,我们可以对宇宙中智慧生命发生的频率做出一个粗略的估计。

美国天文学家法兰克•德雷克设计的一种方程式通过将几个数字相乘估算出了可能与我们接触的银河系内外星球高智文明的数量。这些数字包括:恒星在银河中诞生的比率,这些恒星拥有行星的比例,可以产生生命的行星比例,确实有生命产生的行星的比例,有智慧生命的行星的比例,能够交流并且有意愿进行交流的智慧生命的比例,他们与我们同处一个时代的概率。这个数学公式证明了外星文明的数量可能极为庞大,但也证明了另一种可能,只要其中有一个部分为零,那么我们将永远也无法收到外星人的消息,即使他们真的存在。值得庆幸的是,通过使用合理的估算和将这一连串可能性相乘,我们意识到仅在太阳系中就可能存在100〜10000颗能够庇护智慧生命的行星。如果这些智慧生命的形式一直散布并遍及银河系,那么我们可以期待找到一颗离地球仅几百光年的这样的行星。参与方程式研究的卡尔•萨根估计,仅仅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就有多达100万个这样的文明存在。目前科学家们开始以严肃的态度寻找这样的行星可能发射出的无线电信号,其类似于我们自己的行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常发射出的电视和广播信号。

生命是罕见的,但又没有那么罕见。也许宇宙的历史长河中只有有限的几个生命站点,由于太空太过深邃,不同星球上的生命可能永远也不会相互联络或彼此了解。但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应忘记这一点:生命是存在的,我们就是最好的例证。

(摘编自加来道雄《不可思议的物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鲁诺之所以被罗马教廷烧死,是因为他认为外太空中生活着数不尽的生物,而这种超前的思想是对当时罗马教廷宗教观的一种挑战。
B.研究地外生命存在可能的严肃科学家对地外生命不能做出任何肯定的结论,但人们可以在所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基础上做出一些大致概括。
C.米勒和尤里主持的实验显示,生命的形成可能源于碳化学反应,实验中还形成了蛋白质的先期形式氨基酸,之后氨基酸在陨石和太空深处的气云中被发现。
D.分子是生命的根本基础,它具有自我复制功能,但它的形成过程极其漫长,人类要进行分子自动形成的实验实际上还无法实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影片《独立日》中的经典场景开篇,营造一种恐怖的氛围,引出下文人类对地外生命的探索欲望的论述。
B.液态水是宇宙中少有的在宇宙各处都存在的物质,它具有溶解和搅拌功能,能够创造出越来越复杂的分子。
C.DNA分子需要能量补给,在地球早期,这种能量来自大洋深处的火山口的活动,后来来自光合作用和植物。
D.文章语言准确严谨、幽默生动,如将布鲁诺猜测的被证实说成对罗马教廷的“复仇”,将液态水说成“宇宙溶剂”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布鲁诺关于太阳系外行星存在生命的猜测已经得到部分证明,只是尚未确定其中是否存在智慧生命。
B.液态水是宇宙中形成生命的关键要素之一,科学家相信,在太空中,只要“跟着水走”,就一定会找到生命迹象。
C.碳原子拥有四个键,并有能力与其他四个原子组合形成极为复杂的分子,这都是其他任何原子所不具备的特性,碳在生命创造中作用巨大。
D.目前地球上除了DNA,没有发现其他以碳为基础的能实现自我复制的分子,但在宇宙中可能存在能实现自我复制并与DNA在某种程度上相似的分子。
4.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文章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霍金多次警告说,外星人可能会为资源入侵地球。
B.有科普书中写道:“也许蒜味冰激凌在兹莱布罗克西亚星球上大受欢迎。”
C.电影《阿凡达》中人类进入密封舱穿上阿凡达的躯壳,就可以飞到遥远的潘多拉星。
D.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首次在龙宫小行星表面采集到飞溅碎片和粒子,从中发现了水合矿物质。
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思想

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思考的中心。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

大德非小惠。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是以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 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

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口满,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月满则亏,盛极则衰。老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怎样才能常虚不盈呢?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小之事如何才能变成伟业呢?老子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说,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地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下大事皆由积累而成。所以,对于理政者而言,从小处做起,从一点一滴积累,抓好关键细节,方能成就大业。事物的发展在于积累的道理还启示人们,积小过会成大恶,千里之堤会溃于蚁穴。因此,理政者应当努力看得远一些、深一些,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

1.下列对老子的“德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刻意追求有德反而成就大德的理政者,才是真正有大德、厚德的理政者;为名声求德的人,反而失去了德。
B.理政者只有用合理的规则将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才能成全大德。
C.对理政者而言,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所利,各得所需,就是有德。
D.理政者刻意求德施德,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其实质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2.下列对文章第三段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为”指的是“道法自然”,理政者的行为必须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
B.“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理政者通过自己的“无为”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有为”。
C.防止理政者乱作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
D.理政者要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中得到治政的启示,否则就会私欲膨胀,扰民乱民。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大事由小事积累而成,对理政者而言,如果不善于从小事做起,抓住关键细节,就不能成就大业。
B.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得益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这是老子提倡“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依据。
C.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他主张理政者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D.在作者看来,虽然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他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汲取不少治国理政的智慧。
2016-11-17更新 | 8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客”为名的称谓古已有之,而且比现在还要多(百度上列出的含有客字的词汇700多个,多数为古典)。常见的如门客、食客、剑客、刺客、侠客等。他们的行为介于职业与非职业之间,既是适应社会需要派生出来的谋生手段,也是非正统的文化现象,因而历史评价有褒有贬。上述网络新称谓,也应属于这一类,只是无所谓褒贬罢了。

“客”字的甲骨文,俨然是一幅简笔画:穹窿似的屋宇下,左方是背着行囊的旅人,右方是拱手相迎的主人。“客”字的本义就是外来者,它与“主”字相对应,表示宾从的一方,如客人、客座、客卿。延伸开来,凡属外来的或宾从的事物均可称“客”,例如,中医疾病学原理中就有“客气”与“主气”之分。客气与主气相得则和,客气与主气相克则病。

除了本义外,“客”字还表示服务行业的对象,如客官、顾客、乘客等;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者,如游客、客籍等;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事物,如客体、客观等;奔走于各地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自由人,如说客、镖客、幕客、掮客等。至于“政客”,原指投机于政治的掮客,与政治家的称呼不同,含有贬义,如果把跻身政界的人通称为政客则是误用。

在以“客”为名的特殊人群中,因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渲染和传播,侠客的社会影响似乎更大一些。在我国古代,人们把那些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的人称为侠客。在《侠客行》中,李白将侠客的形象史诗化了。“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读着这样的诗行,让人不由地陡增浩然之气,无形中唤醒英雄情结。

在古诗文中,以“客”为名的称谓除少量是专指外,大多是泛称,可以理解为某一类人。如,“贾客”指经商之人;“羁客”指旅行之人;“迁客”指流放之人;“真客”指修真得道者;“青眼客”则是指意气相投者。有些所谓的“客”,只是作为一种别称,存在于行文表述中,并不需要具体指认或当面称呼。如,墨客、骚客、看客、过客等。有些“客”则是以特征来命名的。如唐传奇《霍小玉传》中那个打抱不平的人穿黄衫,“黄衫客”就成了豪侠之士的代称。有些带有“客”字的名词,虽然古今皆用,但涵义有所不同。

其实,任何生命都是一个客观过程,人来天地间说到底都是“过客”,哪怕你闻达八方,富可敌国,也不可能成为这个星球的永久居民。不过,你既然来了一趟,就不能仅仅是“做客”,而是要做些有益的事情。

(《光明日报》2014年6月8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的行为介于职业与非职业之间,历史上评价有褒有贬,是因为“客”是非正统的文化现象。
B.“客”的本义就是外来者,这一点可以从甲骨文的“客”字的构造中得以佐证。
C.从本义延伸开来,“客”包括外来的或宾从的事物。本义之外,“客”还可以表示服务行业的对象、外出寄居、迁居外地者等。
D.“客”这一称谓在古诗文中,很大一部分属于泛指,可以理解为某一类人。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百度上列出的含有客字的词汇有700多个,而且多数为古典,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以“客”为名的称谓自古有之,并且属于常用词。
B.“政客”原指投机于政治的掮客,不属于“奔走于各地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自由人”这一意义范畴。所以,把跻身政界的人通称为政客属于误用。
C.因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渲染和传播,在以“客”为名的特殊人群中,侠客的社会影响显然更大一些。
D.墨客、骚客、看客、过客这一类“客”,并不需要当面指认或称呼。这些称呼只存在于行文表述中,用以别称而已。
3.根据原文意思,分别指出“茶客”“香客”“客家人”“珠履客”是以什么来命名的?
2020-04-01更新 | 1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文明是与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印度河文明齐名于世的大河文明,其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使它在人类古文明史中独树一帜。而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重视,人们总是给这种平原流域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征。

这种认识误区,主要源自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这便是将平原流域的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基础性论述。

人类早期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很深的影响,是没有异议的;平原流域文明有其保守性的一面,也可以找到不少例证。但我们也必须明白,对一种文明历史属性的判断,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实证的历史中。而一旦回到实证的研究领域,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在中国黄河文明的古老基因中,持续活跃着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

黄河文明的经典之作、出于周初人之手的《周易》的第四十九卦是“革卦”,意为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解释革卦的《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不仅表达了求变之意,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后世对“革卦”及其传文的阐释,也都强调了变革、革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中国早期文明道路,就证实了这种历史的变革。就核心观念而言,夏代尊崇君主,殷代尊崇鬼神,周代尊崇礼法,三代各有不同的治国原则,文化观念的变迁也清晰可见。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同人类早期文明史上著名的几大文明相比也是较为突出的。譬如作为古埃及文明基本标志之一的象形文字,在长达三四千年的历史中并没有大的进展。而作为黄河文明主要标志的汉字,从殷商的甲骨文,经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即从类似象形文字的甲骨文,发展到接近今天汉字形态的隶书,只有千余年的时间。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正是这种文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即使在秦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不管是其政治体制的核心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等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以往有一个说法,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停滞不前,这可以看作是黄河文明保守性的例证。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误区。事实上,古代中国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公平选才的科举制度、取代贵族世袭的官僚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马克思曾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这无疑是对黄河文明求新求变及其创造能力的最高褒扬!

对于黄河文明中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我们要特别重视。它既是这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大河文明的独特之处,也是身处新的大变革时代的当代国人需要从先民身上汲取的思想营养和宝贵品格。

(摘编自李振宏《谈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黑格尔认为黄河文明极具保守性,他的观点对后人如何评价黄河文明影响甚大。
B.黄河文明尽管存在受地理环境影响深、具有保守性等不足,但创新精神更为显著。
C.《周易》中的“革卦”肯定了推行变革的重要性,并用汤武革命的史实予以阐释。
D.《周易》传达的变革思想,是三代历史变迁的观念反映,也影响了先秦的历史巨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一直被人们忽视,这为本文立论提供了事实基础。
B.文章以黑格尔的看法和埃及象形文字为论据,从反面论证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C.文章既纵向展现中国历史发展,又横向将黄河文明与几大文明比较,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从历史事实和权威论断两方面入手,反驳了中国从秦到清停滞不前的传统看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一种悠久的文明,历史实证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它所包含的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
B.从汉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发展历史来看,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作用不尽相同。
C.商鞅说"五霸不同法而霸",他所说的史实,可视为《周易》中变革思想的实践。
D.如果认为黄河文明意味着保守,就无法解释古代中国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2021-01-06更新 | 7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