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欧阳修(1007-1072) > 《新唐书》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8 题号:125519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贾循者,京兆华原人,其先家常山。父会,有高节。尝称疾不答辟署,里中号“一龙”。亲亡,负土成墓,庐其左,手莳松柏,时号“关中曾子”。卒,县人私谥曰广孝征君。循有大略,礼部尚书苏颋尝谓今颇、牧,及为益州,表署列将。败吐蕃于西山,三迁静塞军营田使。张守珪北伐,次滦河,属冻泮,欲济无梁。循揣广狭为桥以济,破虏而还,以功擢游击将军、榆关守捉使。地南负海,北属长城,林埌岑翳,寇所蔽伏。循调土斩木开道,贼遁去。范阳节度使李适之荐为安东副大都护。安禄山兼平卢节度,表为副,迁博陵太守。禄山欲击奚、契丹,复奏循光禄卿自副,使知留后。九姓叛,禄山兼节度河东,而循亦兼雁门副之。母亡将葬,宅有枯桑,一夕再生,芝出北庸,人以为瑞。玄宗以循有功,诏赠其父常山太守。禄山反,使循守幽州,故颜杲卿招之,以倾贼巢穴,循许可。为向润客等发其谋,贼缢之。建中二年,赠太尉,谥曰忠。

从子隐林,为永平兵马使。当入卫,属朱泚难,率众扈行在。德宗见隐林,伟其貌,问家世,答曰:“故范阳节度副使循,臣从父也。”帝异之引至卧内以手板画地陈攻守计即奏曰臣尝梦日坠以首承之帝曰非朕邪因令纠察行在,迁检校右散骑常侍,封武威郡王。贼围急,隐林与侯仲庄冒矢石死战。已而解,从臣称庆,隐林流涕前曰:“泚已奔,群臣大庆宗社无疆之休,然陛下资性急,不能容掩。若不悛,虽今贼亡,忧未艾也。”帝不以为忤,拜神策统军。卒,帝思其质直,赠尚书左仆射,以实户三百封其家。

(节选自《新唐书·忠义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异之/引至卧内/以手板画地/陈攻守计即奏曰/臣尝梦日坠/以首承之/帝曰/非朕邪
B.帝异之/引至卧内/以手板画地陈攻守计/即奏曰/臣尝梦日坠/以首承之/帝曰/非朕邪
C.帝异之引/至卧内/以手板画地陈攻守计/即奏曰/臣尝梦日坠/以首承之帝曰/非朕邪
D.帝异之引/至卧内/以手板画地/陈攻守计即奏曰/臣尝梦日坠/以首承之帝曰/非朕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谥,指有功勋或美德的士大夫、隐士死后由亲友或门生等人给予的谥号,与朝廷封赠的谥号相对。
B.吐蕃,是由我国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信奉佛教,唐朝曾派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与其联姻。
C.节度使,唐朝初年在边境设置的官职,后来集地方军政大权且遍设于内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D.左右仆射,始于秦代,汉代沿袭,唐宋时期相当于宰相之职,位高权重,宋以后被废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循品格高洁,以孝闻名。父亲亡故后他亲自修筑坟墓,种植松柏,为父守墓。后来皇帝还因为他的功劳而追赠其父为常山太守。
B.贾循雄才大略,足智多谋。张守珪北伐时,恰遇滦河解冻无法过河,贾循想办法解决了渡河难题,为军队得胜立下了战功。
C.贾循深得赏识,忠心耿耿。他先后任榆关守捉使、静塞军营田使、雁门节度使等职;安禄山造反后,他计划倾覆叛贼巢穴,失败被杀。
D.贾循的侄子隐林有勇有谋,直言进谏。他在皇帝面前陈述攻守之计,面对叛贼浴血奋战。叛贼败退后,他不惧皇威当面指出皇帝的不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地南负海,北属长城,林埌岑翳,寇所蔽伏。
(2)禄山反,使循守幽州,故颜杲卿招之,以倾贼巢穴,循许可。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文言文阅读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①《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②。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③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④不辞。都督怒,起更衣⑤,遣吏伺其文辄报。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作《唐家千岁历》。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初唐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注:①论次:评定编次。②唐道名。以地区在剑阁之南得名。宋陆游曾留蜀约十年,喜蜀道风土,因题其生平所为诗曰《剑南诗稿》,后人因以“剑南”称之。③痵:同“悸”,因受惊吓心跳加速。④泛然:漫不经心,随意。⑤更衣:如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指瑕》以其失       擿:揭发,挑出
B.勃戏为文英王鸡          檄: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声讨的文书
C.是且交构                       交构:相互构陷
D.不一字                       易:改动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王勃才华的一组是
①作《指瑕》以擿其失②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③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④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⑤公矍然曰:“天才也!”⑥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
A.①②③B.①⑤⑥C.③④⑤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年幼时就表现出才华,后来在麟德初年给到关内巡查的刘祥道献上文章表露才华,并在朝廷的策试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并被授予官职。
B.由于王勃倚仗才华常常让同僚难堪,所以在后来他窝藏、杀死官奴并被判处死刑后,同僚们都高兴不已。
C.王勃在滕王阁的聚会上依旧是恃才不羁,众位客人没有能为滕王阁聚会写出序言,他毫不推辞,他的才华初现便令已经起身去了厕所的都督闫公欣赏赞叹,也给宴会增加了又一乐事。
D.王勃既才华横溢,又喜欢著书立说,曾给祖父王通撰写的《尚书》中的残缺内容补出二十五篇。后又写出《易发挥》、《唐家千岁历》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
(2)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2020-01-08更新 | 3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十八第进士,中博学宏辞。调郑尉,罢归。以书判拔萃补渭南尉。帝在东宫,已闻其名矣,召为翰林学士。

泾师急变帝播迁府藏委弃卫兵无褚衣天下贡奉稍至乃于行在夹庑署琼林大盈二库别藏贡物贽谏,以为:今师旅方殷,疮痛呻吟之声未息,遽以珍贡私别库,恐群下有所觖望,请悉出以赐有功。帝悟,即撤其署。帝欲以内外从官普号定难元从功臣。贽曰:宫官具寮,恪居奔走,劳则有之,何功之云?难则尝之,何定之云?今与奋命者齿,恐沮战士之心,结勋臣之愤。帝乃止。

李怀光有异志,欲怒其军使叛。李晟密言其变,因请移屯。不阅旬,怀光果夺两节度兵。行在震惊,遂徙幸梁。俄以劳迁谏议大夫,仍为学士。

京师已平,帝欲召浑瑊访奔亡内人,给装使赴行在。贽谏曰:大难始平,而百役疲瘵之氓、重伤残废之卒,皆忍死扶疾,想闻德音。盖事有先后,义有轻重,重者宜先,轻者宜后。葺宫室,治服玩,耳目之娱,巾栉之侍,是皆宜后不可先也。且内人当离溃之后,或为将士所私。天下固多亵人(1),何必独此?帝不复下诏,犹遣使谕瑊资遣。

俄以丧解官,客东都。服除,以权知兵部侍郎,复召为学士。贞元七年,罢学士,以兵部侍郎知贡举。明年,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班宏度支,卒官,贽荐李巽,帝漫许之,而自用裴延龄。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顺宗立,召还。诏未至,卒,年五十二。兵部尚书,谥曰宣。

(选自欧阳修、宋祁等编《新唐书》)


注:(1)亵人,受宠幸的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泾师急变/帝播迁/府藏委弃/卫兵无褚衣/天下贡奉稍至/乃于行在夹庑署/琼林大盈二库别藏贡物/
B.泾师急变/帝播迁府藏/委弃卫兵/无褚衣/天下贡奉稍至/乃于行在夹庑署琼林大盈二库/别藏贡物/
C.泾师急变/帝播迁/府藏委弃/卫兵无褚衣/天下贡奉稍至/乃于行在夹庑署琼林大盈二库/别藏贡物/
D.泾师急变/帝播迁府藏/委弃卫兵/无褚衣/天下贡奉稍至/乃于行在夹庑署/琼林大盈二库别藏贡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天子巡行所到之处,本文唐德宗流亡所居之处也称行在是避讳的说法。
B.东都,京师以东的都城,历代地点不一,其中唐代京都在长安,东都在洛阳。
C.判,古代官员以较高官职兼任较低官职,或者在中央任职的官员兼任地方官。
D.赠,古代官员死后朝廷将官爵或荣誉赐予死者的家人,是对功臣的奖励方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贽十八岁考中进士,又在吏部考中博学宏辞科,调任郑县尉。早在德宗皇帝还在当太子时,就已经听闻陆贽的名声,任命他为翰林学士。
B.德宗皇帝流亡梁州,想把随他一起逃难的官员加上“定难元从功臣”的封号。陆贽认为这些官员吃了一些苦,但并没有功劳,也没有平定祸难。
C.京城收复后,德宗皇帝派浑瑊查访逃散的宫人,供给盘缠让这些人回到宫中。经过陆贽进谏,德宗皇帝表面收回成命,但还是派人把宫人送到行宫。
D.陆贽推荐李巽担任度支,皇帝先是很认同,后又改用裴延龄。裴延龄依靠花言巧语献媚钻营,得到皇帝宠信,引起了天下人的憎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与奋命者齿,恐沮战士之心,结勋臣之愤。
(2)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陆贽劝谏皇帝不要查访在战争中逃散的宫人,请简要概括他的理由。
2021-11-17更新 | 8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人,长七尺二寸,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玄家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诺于仅为卫尉卿、灵武郡太守,充方节度使,率本军东讨。子仪收云中、马邑,开东陉,会李光弼攻贼常山,拔之,子仪引军下井陉,与光弼合,破贼史思明众数万,遂趋常阳以守。安禄山益出精兵佐思明,子仪曰:“彼恃加兵,必易我:易我,心不固,战则克矣,"士殊死斗,遂破之,于是昼扬兵,夜捣垒,贼不得息,气益老,思明跳奔博陵。方北图范阳,会哥舒翰败,天子入蜀,太子即位灵武,诺班师。子仪与光弼率步骑五万赴行在。时朝廷昏昧。众单寡,军容缺然,及是国威大振,拜子仪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总节度,肃宗大阅六军,鼓而南。代宗立,程元振自谓于帝有功,忌宿将难制,离构百计。因罢子仪副无帅,为肃宗山陵使子仪惧谗且成尽裒代宗所赐诏数千余篇上之因自明诏曰朕不德治大臣忧朕甚自愧自今公毋有疑。仆固怀恩请吐蕃、回纥党项数十万入寇,朝廷大恐,诏子仪屯奉天。帝问计所出,对曰:“无能为也。怀恩本臣偏将,然素失士心,今能为乱者,思归之人,劫与俱来,且臣部曲,素以恩结之,彼忍以刃相向乎?曰:“善”掳寇邠州,先驱至奉天,诸将请击之,子仪曰:“客深入,利速战。彼下素德我,吾缓之,当自携贰”因下令:“敢言战者斩!”贼果遁。德宗嗣位,赐号“尚父”,进住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薨,年八十五:帝悼痛废朝五日。及葬,帝御安福门,哭过其丧,赐谥曰忠武,配飨代宗庙廷。

(节选自《新唐书·第子仪传》)(节选自《新唐书·郭子仪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仪惧诱且成/尽裒代宗所赐诏数千余篇/上之因自明/诏曰/朕不德治大臣忧/朕甚自愧/自令公毋有疑/
B.于仪惧且成/尽裒代宗所赐诏数千余篇上之/因自明/诏曰/朕不德/治大臣忧/朕甚自愧自今/公毋有疑/
C.于仪惧谗且成/尽裒代宗所赐诏数千余篇/上之因自明/诏曰/朕不德/治大臣忧/朕甚自愧自今/公毋有疑/
D.子仪惧谗且成/尽裒代宗所赐诏教千余篇上之/因自明/诏曰/联不德/治大臣忧/朕甚自愧/自今公毋有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举,古代专为选拔武职人才而设置的科目,始创于唐代武则天时期。
B.山陵使,古代皇帝死亡,葬地所在称山陵,山陵使掌皇帝丧葬之事,多由大臣临时兼充。
C.回纥,我国古代北方及西北民族,维吾尔族祖先,唐时建国,曾助唐平定安史之乱。
D.太尉,唐代三公之一,是中央掌管全国户口、赋役方面的政令的最高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子仪武举出身,深谙用兵之道。常阳之战,他利用史思明得到援军后轻敌、军心不稳的时机速战速决;仆固怀恩叛乱时他坚守营垒,使敌人自退。
B.郭子仪战功卓著,挽狂澜于既倒。安史之乱时,他临危受命,攻下云中、马邑、常山等地,与李光弼打败史思明,率兵赶赴皇帝驻地,国威大振。
C.郭子仪素有威望,遭到小人谗害。他在玄宗时战功赫赫;代宗即位,程元振担心他难以制服,多次离间诬陷,使他被罢免了副元帅之职。
D.郭子仪功在社稷,死后恩宠备至。他死后,德宗非常哀痛,停朝五日;到出葬时,皇帝驾临安福门哭送丧车,并恩赐供奉到代宗庙中接受祭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昼扬兵,夜捣垒,贼不得息,气益老,思明跳奔博陵。
(2)客深入,利速战。彼下素德我,吾缓之,当自携贰。
5.郭子仪为什么认为仆固怀恩不会有什么作为?
2020-05-10更新 | 2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