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50 题号:1257237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传统印象中,中国人往往会谈死色变,很少跟下一代谈论生死意义的话题。相对而言,和老一辈人相比,90后”“00后对生与死的认识不够立体全面,应对挫折能力没有那么理想。翻看报刊或新闻媒体,总能看到一些令人痛心的消息,生命教育亟待在中学生群体中深入开展。

生命教育等名词近年来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社会各界意识到有必要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在其心中播撒生命教育的种子。而作为父母,要担负起生命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向孩子传递敬畏生命的态度。但生命教育从来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哲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因此学校应将生命教育融入各个学科。

此外,大众传媒作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开展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应该充分重视大众传媒在开展和推行生命教育活动中所具有的作用,通过电视公益广告或广播等媒体,让孩子们充分了解居家、校园、社会、交通等安全常识。保护广大青少年的生命安全,不仅是每个家庭期待的,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让生命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走在伤害前面,引导并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并热爱生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有效地避免各类安全事故,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摘编自唐守伦《生命教育当融人日常生活》,《中国教育报》2020年2月26日)

材料二:

国外学校很重视生命教育,他们将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死亡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名为谈,实则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新西兰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的原则是建立学生自我尊重,教导学生拒绝的技巧和认识健康生活的好处。

国内外的生命教育虽然有不同的侧重,但生命教育之道则是互通的。因此,真正的生命教育应从课程改革入手,从学校课堂教育开始,社会、家庭通力协作,帮助孩子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生死观念。

(摘编自《国外学校重视生命教育,将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瑞安日报)》2012年6月4日)

材料三:

全国两会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生命教育等话题再次被聚焦。全国人大代表尤立增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很有见地很有意义,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契合许多人的想法,和许多人不谋而合,所见略同

生命教育关乎人的生存、成长、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尊严与价值。毋庸讳言,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中小学对于生命教育存在淡化软化、弱化等现象。突如其来的疫情,既为我们提出了活生生的生命教育的严峻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生命教育的最佳契机。

这次我们奋起战的目的之一,便是千方百计地保障那些在病毒肆虐之下的生命不受伤害。许多最美通行者之所以拼命教命、视死如归,不只是将置之度外,而且是将赋予了特别的价值。因此,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选择的是义无反顾、一往直前。

借此疫情防控契机,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弥补之前在这方面的短板,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育,这对引导广大青少年敬佑生命、热爱生命,让每个生命都成为最好的自己,都有积极的意义。

(摘编自杨若《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适逢其时》,《南方日报》2020年5月2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很少跟下一-代谈论生死意义的话题,当代中学生对生与死的认识不够立体全面应对挫折能力不够理想,生活中常会发生一些令人痛心的事件。
B.电视公益广告广播等媒体传播居家、校园、社会、交通等安全常识,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而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C.国内外的生命教育在帮助孩子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生死观念等问题上,是互通的、相近的。
D.突如其来的疫情为我们提供了生命教育的最佳契机,将“死”置之度外的逆行者赋予了“生”与“死”特别的价值,可以作为生命教育的活教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教育涉及哲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因而社会各界都应重视并参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B.国外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和侧重点不同,如美国起初采用死亡教育的形式,澳大利亚强调孩子的“独一无二”,新西兰强调自我尊重。
C.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生命教育"等话题是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热点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尤立增提出的建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D.弥补生命教育在中小学存在的淡化、软化、弱化短板,对于青少年的生存、成长、发展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3.如何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深入开展生命教育?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智慧城市的最早提出者美国的IBM公司认为,城市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六个核心系统如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组成。这些系统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而城市本身,则是由这些系统所组成的宏观系统。所以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摘编自科普中国网“智慧城市”条目)

材料二:

11月17日,2017亚太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启幕,论坛云集众多国内外领先智慧城市的政府代表及领袖,还有智慧城市领军企业的学者、精英,共同探讨智慧城市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应对智慧城市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为同行以及观众打开思路,开拓视野。华为、中电科、平安科技、国民技术等众多智慧城市领域领军企业前来参展,还带来了各自的智慧解决方案和新近成果。

国家信息中心主任程晓波在致词时指出,全国各地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方面不断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已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典型载体和落实四化同步的范例。

程晓波表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自己很高兴见到中国智慧城市已经从最初的起跑、跟跑发展到当前的并跑阶段,到未来可能会实现领跑和超越。

程晓波表示,尽管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步伐非常快,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挑战。发展政策相对滞后,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网络安全隐患突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还要提高。既要体现政府的智能作用,在规划、设计、建设和评估过程中,更多地调动大众参与积极性,还要发挥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体制活力,引入社会资本来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并通过移动互联的技术应用来突破瓶颈,为大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服务,让大众体会到智慧城市带来的现实获得感。如何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程晓波开出了几个药方。

(摘编自《程晓波: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从“跟跑”发展到“并跑”阶段》)

材料三:

本届(2016)智慧城市评估体系共有六大类一级指标,包括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经济、智慧人群及保障体系。根据一级指标得分率情况来看,“保障体系”得分最高,整体情况普遍良好;“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治理”两类指标的得分率都在40%以上,表明大部分城市的建设水平相对较好;而“智慧经济”与“智慧民生”两类指标得分情况明显偏低,说明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城市在该方面的建设还有明显不足,需要建设者们深入了解群众生活的真需求和期待,为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而通过对201个样本城市的行政区划对比,可见华东与华南地区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分数,并且其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四个地域成绩较为相近,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西北地区总体得分最低,需要加强开发。

(摘编自科学网《第六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发布》)

材料四: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1.下列不属于“智慧城市”的概念的一项是
A.智慧城市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涉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
B.智慧城市是新的城市形态,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转型发展相融合的产物。
C.智慧城市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体现城市走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求。
D.智慧城市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公众能分享其建设成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化转型大潮带来全球智慧城市竞赛,为应对竞赛,我国各地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发展到并跑阶段,未来必定实现领跑和超越。
B.智慧城市实质是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主要对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六个核心系统所组成的宏观系统,实现智慧式管理和运行。
C.据有关方面预计2017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6.0万亿元,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34.64%,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18.7万亿元。
D.依据第六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数据,华东华南平均得分要高于全国,西北得分最低,可见智慧城市发展水平与当地经济有关。
3.“如何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程晓波还开出了药方”,请结合材料二,给出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建议。
2020-01-20更新 | 3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紧抓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减少粮食损失浪费。

节粮减损需要“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发力打牢基础:在收获环节,着力解决降水、干燥等突出问题;在储粮环节,正确使用科学储粮装具,粮食损失可降低至2%以下;在运输环节,推广绿色、安全储粮技术;在加工环节,推广适度加工技术。

以前,每到丰收时节,人们会到割过稻谷的田里拾稻穗。如今,这一场景在很多地方已成为历史。“新农机不断升级,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说,今年以来,在天气条件较差、病虫害偏重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仍实现粮食丰收,离不开农业基础装备的支撑。

科技储粮是粮企的命根子,减少损耗,延缓陈化,才能确保每颗粮食的安全。运输过程中的抛撒遗漏、储粮设施落后、过度加工都是造成损失的原因。比如运输阶段,粮食从收购到加工如果反复打包拆包,易造成抛撒遗漏。可见,节粮减损就是增产增收。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加速,为农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服务,可以补齐粮食产后服务短板,不仅能减少浪费,还能帮农民解决粮食销售问题。

(摘编自2020年10月人民日报《倾听粮食安全》)

材料二

有人把种子比喻成粮食的“芯片”,可以说,种质资源是种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良种培育从源头上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强大支撑。而推动种业发展,科技创新是“加速器”。就水稻增产而言,在肥料、农药、水和农机具投入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依靠科技改良品种的作用日益凸显。在过去,育种工作者需要在海量稻田里艰难收集种质资源,再进行杂交、选育、繁育、试种工作;如今,通过远缘杂交、航天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能对农作物进行定向改良,育种工作步伐不断加快。尤其在种业自主创新工程与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的助力下,我国育种能力稳步提升,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添砖加瓦。

培育良种,一头丰富消费者的“米袋子”,一头鼓起农民的“钱袋子”。一段时间来,我国大米市场存在优质米、品牌米不足的问题,这对大米育种及良种推广提出更高要求。“决不让一颗种子因疫情落下!”在南繁进行杂交水稻育种的研究员李剑波说。疫情防控中,南繁基地的2800多名科研人员毅然从各地赶回田野,保障基地为全国提供科研用种。

(摘编自刘涓溪《良种培育为粮食安全提供强大支撑》)

材料三

2019年全球有近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受今年新冠疫情影响, 还有多达1.3亿人可能陷入长期饥饿。这个来自联合国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那么,全球粮食危机真的来了么?

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经济学家托雷罗·卡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各国农作物种植基本实现丰收,全球市场谷物供需形势并不紧张。

但若疫情继续蔓延,将给全球粮食供应链带来巨大的冲击,各国要对粮食安全抱有危机意识。

卡伦指出,疫情蔓延、封锁措施引发的物流中断,不仅将增加部分地区食品进出口的难度,还会推高粮食的价格。疫情下,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实,这早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并被写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到2030年要将零售和消费环节的全球人均粮食浪费减半,减少生产和供应环节的粮食损失,包括收获后的损失。

(摘自央广国际在线《警惕!全球粮食危机要来了么?》2020年8月26日)

材料四

联合国发布的《2019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冲突、气候变化与经济衰退仍是导致粮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其中,2018年共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400万人因冲突或安全局势动荡而陷入饥饿,占到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大约3300万人在非洲,另有超过2700万人在西亚和中东。同时,还有2900万人由于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而面临粮食不安全,其中绝大部分都居住在非洲。而经济衰退则在布隆迪、苏丹、津巴布韦等国造成1020万人食不果腹。

报告建议通过终止冲突、促进性别平等、为儿童提供营养和教育、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以及加强社会保障,来建立坚实稳定且具有抵抗力的“零饥饿”世界。

报告认为,来自中国的农业援助和技术支持,正在助力非洲饥饿问题的缓解。2018年12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签署协议,双方将加强合作共同帮助索马里、南苏丹等非洲国家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根据协议,中国政府将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框架下向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资金支持,援助的重点是那些遭受粮食严重短缺的流离失所者或难民,特别是其中的妇女和儿童等。

(摘编自《2019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丰收季节,到割过稻谷的田里拾稻穗,曾是人们为减少粮食损失浪费而采取的常见做法,如今这样的情况在不少地区已成为历史。
B.农业基础装备的不断升级,为我国克服天气、病虫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实现粮食丰收,提高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C.提倡“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发力是充分考虑了粮食在收获、储存、加工和运输等多个环节均存在损失与浪费现象后提出来的。
D.联合国的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全球处于饥饿状态的人数众多且在持续增长,这让相关官员开始担忧全球粮食危机即将到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育种工作者在海量稻田里收集种质资源后,再利用科技创新,加快了育种步伐。
B.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对部分地区食品进出口难度增加、粮食价格被推高有较大影响。
C.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是全球性问题,如果解决得当,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D.导致粮食不安全的原因较多,其中包含冲突或安全局势动荡、气候变化和经济衰退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节粮减损措施的一项是(     
A.收获期间,解决好降水、干燥等突出问题,后期推广适度加工技术。
B.储存时正确使用科学储粮装具,运输时推广绿色、安全的储粮技术。
C.从收购到加工不要反复打包拆包,注意补齐粮食生产产后服务短板。
D.提高大米育种及良种推广工作的要求,培养更多科研管理工作人员。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做法有什么全球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0-11-24更新 | 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月24日4时30分,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海南岛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火箭飞行2200多秒后,成功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打响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

我国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步走战略,此次“嫦娥五号”探测器将执行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完成三步走中的最后一步——“回”。此次任务将首次实现我国在地外天体无人采样,并以无人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的方式带样返回,完成探月工程的总体规划目标。

作为我国探月三期工程采样返回任务的核心,“嫦娥五号”探测器是迄今为止我国研制的最为复杂的航天器系统,由航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4个器以及15个分系统组成。在此次任务中,“嫦娥五号”将实现我国首次月面自动采样返回,开展月球样品地面分析研究等任务目标。发射成功后,“嫦娥五号”将经过着陆器落月、月表采样,月球起飞,轨道对接,样品转移,返回器返回等11个阶段,20余天的在轨飞行过程,采集约2千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

(摘编自《“嫦娥五号”成功发射!将带回中国采集的第一杯月壤》,《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1月24日)

材料二

在着陆月球两天后,中国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重新启程进入太空,开始了返回地球之旅。它将带回大量土壤和岩石,供科学家们研究。

中国国家航天局说,“嫦娥五号”上升器于北京时间12月3日23时10分起飞。中国国家媒体发布的视频显示,上升器在飞往月球轨道的过程中发出闪光,整个升空过程用时约6分钟。

这是自1976年以来首次有航天器从月球表面发射,也是中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起飞。

探测器从月球起飞是把收集到的月壤带回地球的复杂过程的第一步。

在上周末进入月球航道后,“嫦娥五号”分为两部分。当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向月球表面进发时,另一半则留在轨道上。上升器将与留在轨道上的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月壤将被转移到返回器中,然后返回地球。预计返回器将在本月晚些时候降落在内蒙古。

(摘编自《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起飞》,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020年12月3日)

材料三

“嫦娥五号”的着陆点位于月球上一个尚未被人类探测的区域,名为风暴洋。美国佛罗里达中部大学的地质学家克里·汉纳说:“在这个区域存在年轻的火山地貌,阿波罗计划和苏联的任务都没有采集此类样本,因此,这些样本确实能够带来一些新的科学成果。”一旦样本被带回地球,人们就能更好地了解这些火山岩的年代。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其他星球上,我们能够判断一处区域表面年龄的唯一方法就是分析这些环形山——没有直接的办法来确认年龄。通过将从样本直接测得的年龄与从月球环形山推断的年龄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分析方法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对火星或水星等其他存在环形山的星球同样有用。

满载样本的“嫦娥五号”返回器预计将于12月中旬在内蒙古着陆。如果一切顺利,分析新的月球岩石样本的工作将立即启动。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月球与行星实验室的杰西卡·巴恩斯说:“这些样本不仅将增加我们对火山特征年代的了解,还有助于我们了解月球的起源,月球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以及月球上的水可能来自哪里。

巴恩斯说:“中国的探月计划一直在加强从轨道上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接着是从表面采集样本,再把样本带回地球——这是符合逻辑的进展。下一步是将人送上月球。”

(摘编自《专家期待带来科学成果》,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2020年12月3日)

1.下列对“嫦娥五号”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打响了我国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
B.“嫦娥五号”探测器结构非常复杂,是我国探月三期工程采样返回任务的核心。
C.“嫦娥五号”上升器从月球表面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起飞。
D.“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岩石样本,将在轨飞行20多天后,着陆于内蒙古。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探月工程确立“绕、落、回”三步走的战略,一步步实现目标,这种稳健的方式得到科学人士的肯定。
B.“嫦娥五号”要在地外天体无人采样,交会对接时是无人对接,这对我国的远程测量和控制技术有很高的要求。
C.“嫦娥五号”在月球的风暴洋区域采样本,而美国和苏联都没有采集过月球样本,这是一项新的科学成果。
D.目前我们无法直接确认其他星球的年龄,通过分析“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球样本将有助于我们对月球的了解。
3.三则新闻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21-04-02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