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1 题号:12604497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______________。”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仡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三处)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2.在司马迁《史记》的体例分类中,孔子的传记被收录在“_______
《诗》有之,“高山仰止,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选项不属于上述材料《六艺》内容的一项是(       
A.诗B.御C.礼D.乐
4.司马迁如何层层深入表明自己对孔子的赞誉推崇之情?请简要概括。
2015高二下·江苏南通·竞赛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仲由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B.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C.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D.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冠礼后,另取一个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以表其德。
B.具臣,指有相当才能的臣属,古代臣子类属含义相近的还有“能臣”“干臣”。
C.大夫,西周之后先秦诸侯国时期位于卿之下、士之上,后以之为一般官职之称。
D.《史记》,二十四史之一,又名《太史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性格粗野,刚直好勇。他曾经欺侮孔子,后来却被孔子的伟大人格感化,并拜孔子为师,跟其周游列国。
B.子路自尊自信,不慕虚荣。孔子认为子路即使穿着破旧袍子和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也不会感到羞愧。
C.子路精于政事,能力出众。孔子赞扬子路有仁德,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子路来管理其军政事务。
D.子路遵守礼仪,至死不渝。卫国政乱中,子路舍身取义,挺身而出,临死之前仍不忘整理帽缨,最终玉碎当场。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5.孔子之前曾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后闻听卫国政变,断言“嗟乎,由死矣!”子路果真死掉。你认为孔子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3-03-19更新 | 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项王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 “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项羽本纪》)

(二)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高祖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B.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C.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D.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将军与臣有                  郤:同“隙”,隔阂、嫌怨
B.常以身蔽沛公                  翼:像翅膀一样
C.争持牛羊酒食献军士        飨:分享
D.沛公其计                         然:认为……对
3.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北,现指河北省,古属冀州、直隶,简称“冀”。文中指黄河以北地区。
B.司马,官职名,将军手下的属官,掌管军事,司马有左司马和右司马之分。
C.弃市,古代刑罚,是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人所弃。
D.本纪,《史记》中体例的一种,西汉司马迁所创立,只用于对帝王的传记。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写刘邦亲自赴鸿门向项羽谢罪,语气谦卑,诚惶诚恐,此举赢得项羽的宽容,并设宴款待。
B.选文一中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审时度势,安排舞剑,想在席间杀刘邦,以除后患,但项羽不忍。
C.选文二写刘邦先破关入咸阳,接受秦始皇投降,并与秦人约法三章,秋毫无犯,深得秦人喜欢。
D.选文二写刘邦把守函谷关,此举触怒项羽,好在刘邦勇赴“鸿门宴”,历经艰险,方逃出生天。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2021-03-02更新 | 12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第十》)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
B.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
C.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
D.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左右亲信或门客的通称,后为官职名称,如秦汉置太子舍人。本文中指前者。
B.客卿,古代官名,是春秋战国时授予非本国人而在本国当高级官员的人。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故称。
C.从约,合纵之约,是战国时期伟大的军事谋略,最终由张仪游说各国,逐步实践完成。
D.文檄,即檄文,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多用于征召或声讨等。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张仪和苏秦本为同门,但在苏秦扬名之后,张仪才出道,在楚相门下任职,却被诬陷偷取了玉璧,并遭鞭笞之辱,但他始终没有承认,最后楚相只好释放了他。
B.张仪前往赵国谒见苏秦,希望能得到他的推荐,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料竟遭到了拒绝和羞辱,张仪一气之下怒而入秦,并最终成为秦相。
C.张仪掌握秦国大权后,为报答苏秦的知遇之恩,向苏秦舍人保证,此生决不攻打赵国。于是决定先向曾经羞辱过自己的楚国报复,并写信告知楚相此事。
D.张仪投靠秦国,是认为只有秦国才能制约赵国,为自己赢回尊严。却没想到这全是苏秦的安排,直到苏秦舍人点明,他才恍然大悟,并对苏秦充满感激之情,自认为不及苏秦。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
(2)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5.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张仪的人物形象。
2021-07-09更新 | 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