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 题号:126431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深圳是最早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之一,2000年就启动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规范标准体系。但深圳垃圾处理设施仍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难以满足垃圾处理需求。纵观世界上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国家和地区,严格的法律罚则与执法行为都是“标配”。例如,美国制定多部法规,形成了相对成熟、完备的法律支撑体系。在美国某些城市,乱丢垃圾者不仅可能被处以罚款,还可能被判社区服务甚至入狱。法律先行,也是深圳强制推行垃圾分类的必然选择。

近日,《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经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并将于2020年5月1日起实施。深圳市民垃圾分类由此将步入法治时代,由“倡议分类”变为“强制分类”。《条例》改变当前垃圾处理费随水费征收的模式,将垃圾费与垃圾产生量直接挂钩,逐步建立分类计价、计量收费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条例》还充分吸收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先进经验做法,并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对相关制度进行了创新和优化。比如,创设了家庭厨余垃圾拆袋投放制度、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制度、住宅区楼层撤桶制度以及设立“垃圾减量日”等。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评论员《立法先行,护航“垃圾强制分类”》)

材料二:

二十多年来,“垃圾分类”一直在倡导,却极少被践行,这是垃圾分类工作面临的真实困境。如今,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先后就生活垃圾管理进行修法或立法,通过督促引导,强化全流程分类、严格执法监管,让更多人行动起来。“立法强制”或将成破解垃圾分类难题之关键。

超大城市先行先试,或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则是因为超大城市本身面临着较繁重的垃圾处理问题,“垃圾围城”已经成为绕不过去的槛,超大城市已然没有多少时间再等着靠倡导出效果了,必须要出立竿见影的实招硬招。二则,超大城市往往都自带流量与话题。在这些城市强制推行垃圾分类,容易形成全民关注与讨论,近期上海垃圾强制分类就成了网络热议话题。

垃圾分类要求在源头上科学立法,既要听取民众的意见,也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做法,同时做好法规实施的配套细则,如处罚、惩处措施等。还要进一步做好相关知识技能的宣传与普及,并为民众践行垃圾分类创造尽可能便利的条件。

(摘编自夏熊飞《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

材料三:

日本垃圾分类的历史是法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从1900年的《污物清扫法》到2000年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法律经过了多次修订。

日本政府认为,为解决废弃物回收问题,需要摆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型”的经济社会,建设环境负荷小的“循环型社会”。日本相关法律要求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并规定了减少产生、再利用、再生利用、回收热量、适当处理等的优先顺序,从而实现了减少原料、重新利用、物品回收的法制化。

日本的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日本小学四五年级就专门开设了有关垃圾分类的课程,日常生活中一些未按规定分类的垃圾会被拍照,在学校作为反面教材使用。

德国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全球领先。其垃圾循环利用率为65%左右,包装行业可达到80%。在德国垃圾回收利用的整个链条中,有两个关键环节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如何教育民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二是分类回收的垃圾如何进行专业处理再利用。

自20世纪初,德国就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从最初的垃圾不分类,至眼下的5类生活垃圾,德国循序渐进式的垃圾分类回收教育工作实施了近百年。从幼儿园起,德国小朋友就要培养垃圾分类丢弃的习惯。到了小学,垃圾分类是课本内容,学校会系统性教导学生垃圾分类知识及其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等,培养学生垃圾分类的意识。

(摘编自《突破垃圾分类难点有哪些国际经验可借鉴?》)

1.下列关于垃圾分类的信息,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国家在“立法强制”方面都做得比较好,既有相对成熟、完备的法律支撑体系,也有严格的执法行为。
B.深圳的生活垃圾分类开展得较早,但在《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通过并实施之前,是以倡导鼓励为主,以刚性的法律约束为辅。
C.超大城市亟须以“立法强制”来破解垃圾分类难题,是因为垃圾处理设施已难以满足垃圾处理需求,而之前的“倡议分类”没有见到效果。
D.日本政府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法制,建成了环境负荷小的“循环型社会”,实现了减少原料、重新利用、物品回收的法制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圳市一方面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减量和分类,另一方面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督促人们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B.德国近一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开展垃圾分类的教育工作,教育孩子从小培养垃圾分类的习惯、提高垃圾分类的自觉性。
C.超大城市更容易形成对垃圾分类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中小城市缺少这方面的优势,因而开展垃圾强制分类的时机还不成熟。
D.德国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能全球领先,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德国垃圾分类教育卓有成效,二是其专业处理再利用技术也比较先进。
3.你所在的学校准备实施垃圾分类工作,面向全校征求建议。请结合材料,写出你的建议。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2013年9月,郝晓光博士主编的竖版世界地势图正式出版发行,在这之前的400多年里,中文世界地图都是以横版的姿态一统天下。新的竖版地图克服了传统世界地图适合表达东、西半球而不适合表达南、北半球地理关系的缺陷,颠覆了人们惯有的横向地图思维模式,以崭新的视角将世界地理关系展现在读者面前。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竖版世界地图只能以地势图的形式出版。图中的地形地貌采用全数字化高程数据计算生成,用分层设色的方法显示出世界地势各高程带的范围和形态,不掺杂人为的描绘成分。郝晓光的新版世界地图总共有4张,分别为东、西、南、北半球4个版本。新版世界地图的设想提出于2000年9月,最初的设计不是在纸上、计算机上,而是在地球仪上,在郝博士的办公室,当时设计用的地球仪以其特殊的意义被珍藏。

1.什么颠覆了横向地图思维模式?(     
A.平板世界地势图B.斜板世界地势图
C.横版世界地势图D.竖版世界地势图
2.横向世界地图有什么缺陷?(     
A.不适合表达南北半球B.不适合表达东西半球
C.不适合表达西北半球D.不适合表达东南半球
3.新版世界地图从设想提出到正式出版历时多久?(     
A.11年B.12年C.13年D.14年
4.最初的设计是在哪里?(     
A.纸上B.计算机上
C.地球仪上D.地动仪上
2020-10-12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球城市化的推进给城市的人口、交通、通信、健康、教育、污染及废弃物方面带来了诸多挑战。为了缓解这些挑战带来的压力,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全球相继启动智慧城市计划。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德勤近日发布的《超级智能城市》管理咨询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超过了1000个,从在建数量来看,中国以500个试点城市居于首位,并已形成了数个大型智慧城市群。德勤合伙人马炯琳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推进,以及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城市居民和工作人群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幸福感的提升,智慧城市的深度应用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力求打造开放、共建、共享,服务均等化以及城市特色化的智能城市。传统的智慧城市要朝着“超级智能城市”的方向发展,必须要具备实时化、普遍化、开放化、智能化、自主化以及融合化六大关键要素,还要涵盖智能经济、智能出行、智能环境、智能生活以及智能教育这六大领域,使得城市更加融合于一体化,进行更高效的相互协作,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材料二: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智慧城市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城市空间数字化。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二是信息技术改变城市生活。信息与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发生化学反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如智能缴费、智能交通、智能养老、智能社区、智能环保、智能政务等,从而更加方便快捷、运转高效。三是智能驱动城市治理创新。城市治理主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但可以及时为市民解决具体问题,而且可以实时感测城市运行状况、优化城市治理决策,推动城市可持续、包容性发展。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智慧城市的提出,是破解城市发展中的生态、民生等一系列问题的。有人误把城市信息化或数字城市等同于智慧城市的全部,有人以为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建设数据中心、宽带网,缺乏对智慧城市目标、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的考虑。人口膨胀、城市扩张、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等,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更大的压力,智慧城市建设应当破解这些难题,并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放在重要位置。

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众多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金融公司也开始参与进来,并成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其中,阿里的杀手锏是ET城市大脑,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城市的管理,从交通领域入手,深入城市规划、医疗、治安等多方领域;腾讯的绝招是强化“连接”优势,整合开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LBS、支付基础技术,赋能政务、医疗、旅游、交通等诸多社会领域;华为则聚焦ICT基础设施,欲打造智慧城市“神经系统”。智慧城市千人千解,但都指向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以人为本。智慧城市不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砌,也不仅仅是办事柜台的线上化,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有情怀、有温度地服务社会。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智慧城市”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智慧城市计划相继启动,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居全球首位,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
B.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目标,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可实现服务均等化和城市特色化。
C.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处理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推动城市可持续、包容性发展,这是智慧城市应有之意。
D.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众多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金融公司也开始参与进来,这就为智慧城市建设解决了资金紧张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慧城市建设要想破解人口膨胀等问题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压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就必须以人为本。
B.传统智慧城市只要具备六大关键要素,涵盖六大领域,就能朝着“超级智慧城市”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C.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智慧式管理和运行城市,但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市民,促进城市健康、和谐发展。
D.智慧城市中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方便快捷、运转高效。
3.建设智慧城市要进行冷静的思考、周密的计划,请结合材料提出建议。
2020-01-29更新 | 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87版《红楼梦》作曲者王立平:一朝入梦,终身不醒

30年过去了,76岁的王立平一度以为,关于87版《红楼梦》的话他已经说完了。但6月17日晚的87版《红楼梦》开播三十周年纪念音乐会上,包揽剧中所有配乐创作的他,仍是主角。

从事音乐教育的父亲,在王立平心里种下了音乐梦。这个“很小就立志要做音乐家”的孩子天赋惊人——1954年11月,年仅13岁的王立平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在这个盛产音乐家的摇篮里,王立平奠定了坚实的音乐基础。1982年,王立平已是创作出《太阳岛上》《驼铃》《牧羊曲》《大海呀故乡》等名作的作曲家,但他感觉自己的创作巅峰还没有来到。

王立平坦言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红迷”,他说:“经历了很多人生的波折、挫折甚至磨难之后,我又有机会读《红楼梦》,才真正读进去了一朝入梦,终身不醒。”

冥冥中,这位堪称是“红迷”中最有音乐天赋的音乐人,迎来了专属他的缘分。牵线人是导演王扶林的夫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音乐编辑王芝芙,她邀请王立平去看看王扶林正在筹备拍摄的87版《红楼梦》。在王立平的眼里,这完全是一个喜出望外的奇遇。随后在约定的那个下午,并没有任何发言提纲和讲稿的王立平,在一屋子电视台领导、导演、编剧和红学家面前,即兴组织语言讲述了自己对《红楼梦》的音乐创作思考。这些想法其实早已在他心中千转百回,整整一个下午他的演讲都酣畅淋漓。

几天后,王立平就接到电话——“大家讨论决定请你来为《红楼梦》电视剧作曲。”

惊喜交加的王立平当时只向王扶林提了一个要求:不与别人合作。但真正落笔之时,他才感到作曲要“无中生有”的焦虑,他坦言:“我感到这是自己最胆大妄为的一次。”他开始羡慕编剧,甚至美工、道具,因为这些书里都写得清清楚楚,甚至谁穿什么衣服,什么花纹。可曹雪芹写书时到底会想要什么样的音乐?王立平搜索枯肠也不得要领。真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一个音符也没有。王扶林建议先把主题曲写出来。选择书中诗词作为剧中歌词是共识,但到底选择哪一首做主题曲却是费尽踌躇。有人建议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还有人建议用《好了歌》。但王立平都觉得不妥,“前者太虚,后者又太出世。”他静下心来又读书,最终建议用《枉凝眉》——既勾勒了宝黛爱情的主线,又预示了悲剧的结局,而且这首词一唱三叹,字宇有情,可入乐又可唱。这得到了导演和红学家、编剧的一致认同。

只是王立平没有想到,待他真正把曲谱出来,已是一年以后了。“在如今这个时代根本无法想象。时间就是金钱,导演说给你三天时间写出来,不行五天?一周没写出来,就怀疑你行不行,一个月没写出来你就走人。”王立平感叹,他当时最怕接王扶林的电话,“那是我脸皮最厚的时候,非常羞愧,但没写出来我也不会凑合。”

在王立平心中,《葬花吟》是另一首主题曲,这首52句的长诗,是他“最难最不顺”的一首,一曲《葬花吟》,王立平足足写了一年九个月。他后来回忆说:“我想不通,黛玉为什么能得到作者的情有独钟?每天读,终于想通是因为她最聪慧、最明白,所以她的痛苦最深。”

有人问王立平,《红楼梦》对他来说有多重要,他诚恳地说道:“我不能设想我这辈子没有《红楼梦》。”在王立平心里,《红楼梦》还可以重拍一千次,还可以流传至少一千年,只要中国人在,《红楼梦》就会在。他和剧组主创人员一样,倾尽所有,只是为了筑起一道高墙,让后人知道,超越并不容易。

(摘编自《广州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王立平听说《红楼梦》要翻拍成电视剧,他主动请缨,要求参与配乐创作,并具体阐释了自己的创作思考。
B.王立平向王扶林提了一个要求:不与别人合作。这导致他后来创作时常不得要领,耗时很长。
C.87版《红楼梦》的配乐是王立平毕生的心血他,包揽了其中所有的配乐创作,历时多年才完成。
D.因为《好了歌》无法揭示《红楼梦》悲剧的结局,王立平费尽踌躇后没有选用它作为主题曲。
2.下列对原文的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立平创作出《枉凝眉》、《葬花吟》等经典配乐,和他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经历是分不开的。
B.为《红楼梦》电视剧作曲,对堪称“红迷”中最有天赋的音乐人王立平来说是迎来自己的缘份。
C.87版《红楼梦》的配乐创作最难的在于“无中生有”,作为后来人,难以揣测曹雪芹当时想要的音乐是什么样的。
D.王立平和剧组主创人员倾尽所有,为87版《红楼梦》筑起了一道高墙,使之成为了一个永远无法逾越的经典。
3.在班级“我读红楼”分享会上,有个小组准备介绍“红楼梦”情节主线和作品主题,请你除文中提及的作品外,从下表中为他们选择一首作为背景,写出曲词名和选择理由。
   
2020-07-25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