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67 题号:1265984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继河南卫视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出圈后,《你好,李焕英》再度引燃观众热情。它们无疑收获了万千粉丝的满堂喝彩,更承载着时下观众对高质量文艺作品的深层次需求。

《唐宫夜宴》是一支约5分钟的舞蹈节目,作品创新表达方式,将大唐风华融于少女的一颦一笑。舞蹈背景运用5G+AR技术,配以“妇好鸮尊”“千里江山图”“青铜牛尊”等八件国宝,唐朝少女们在国宝国画之中穿行起舞,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活起来的博物馆奇妙夜。节目一经播出,不仅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更带动了一波“博物馆热”——许多观众在节日期间走进身边博物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果说《唐宫夜宴》胜在“创新”,那么《你好,李焕英》则妙在“真情”。导演、编剧兼主演贾玲历时数年打磨剧本,将对亡故母亲的思念倾注于创作、拍摄、剪辑全过程,让广大观众从“李焕英”身上看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子,体验了一场亲情重温之旅。

在倡导“就地过年”的这个春节,一道道惊艳亮相的文化大餐,给不能回家的游子带来了精神慰藉。“走心”的高质量文艺作品永远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无论是影视剧还是歌舞作品,粗制滥造者、哗众取宠者、低级媚俗者依然有之,有的圈内人总是抱怨票房低、作品受冷落,殊不知自己不用心不用情才是根源。如果只是单纯的舞蹈表演,《唐宫夜宴》的影响力肯定没有这么大;如果只是一味煽情,《你好,李焕英》也不至于引发如此广泛的情感共鸣。两部文艺作品的成功启示我们,新颖的表达方式与朴素真挚的情感是创作优秀文艺作品的两大法宝。最朴素的情感暖人心,最生动的表达更耀眼,兼顾里子和面子,就能抓住跨越年龄层次的心,让文艺作品叫好又叫座。

身处瞬息万变的新时代,文艺创作者面临着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挑战——受众群体分化、“草根”蓬勃发展,愈发激烈的竞争环境,这对创作者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化,坚守民族之“根”、人民情怀的文艺作品,永远是观众的内心需求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我们相信,只要顺应中国观众的深情呼唤,从500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养分中充分汲取,就一定能够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

(选自《从<唐宫夜宴>到<你好,李焕英>,博得观众喜爱的秘诀是什么?》)

材料二

当前,我国的文艺创作正显出空前的蓬勃生机,传统文艺创作、网络文艺创作、青春文艺、大众读物等多品种文艺创作如雨后春笋,竞相绽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满足了各界受众的需求,呈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景象。

人民是艺术与思想的母亲,生活是文艺创作唯一的源泉。作为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精神财富之一,文艺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镜像,是人民大众的道德指引,是现实生活的审美表达,具有构建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职责。对于人民大众来说,他们需要文艺创造爱的表达,提供审美的享受;也需要文艺挖掘人生的意义,明晰人生的航向;更需要文艺来提升自我、陶冶情操。千百年来,正是因为文艺创作者正视并践行了自己对社会分工的职责,履行了对人类理性社会分工的承诺,各类文艺作品才得以生存和传世,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喜欢。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巧和形式,但是它又不仅仅只是技巧和形式,更核心的力量和价值来源于它所提供的精神内涵。没有对人的心灵的震撼和提升,即便技巧再高超,形式再华丽,也只能停留在“悦耳悦目”的初级阶段,而不能“悦心悦意”“悦神悦志”,不是从更深的层次上发挥文艺对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的作用。所以文艺创作既要在作品中表现人的尊严和伟大、刻画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又要心里时刻装着最广大读者和观众,创作他们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历史反复证明,最有分量最有价值最有生命力的文艺作品,必然是关注人的存在境遇,展示民族的灵魂和心史的、直指人心的,必然是给人力量、给人温暖、给人启迪的。

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培育良好道德风尚、讴歌真善美、鞭笞假丑恶等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是需要文学艺术勇敢地站出来,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坚定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表达他们的文化主张、价值诉求、理想愿景;要敢于激浊扬清,唱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代表的主旋律;要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非健康文化的诱惑,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沉醉于生产随看随丢的快餐式的文艺作品,甚至制作遭人唾弃的文艺垃圾;要目光宏大、志存高远,创作出不仅在当代产生影响,而且能够使之久远的精品力作。

(节选自《文艺创作要走精品之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宫夜宴》播出后,许多观众为了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节日期间到博物馆参观,因而引发网络议论。
B.贾玲兼导演、编剧、主演于一身,将对母亲的思念倾注于电影《你好,李焕英》中,朴素真挚的情感引发广大观众的共鸣。
C.我国的多品种文艺创作呈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景象,显出空前的蓬勃生机,丰富和满足了各界受众的需求。
D.文艺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具有构建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职责。人民需要文艺提升自我,陶冶情操,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颖的表达方式提升了《唐宫夜宴》的影响力,创作者将传统古典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了一支创新的舞蹈节目。
B.不用心不用情是某些文艺作品受冷落的根源,这些作品没有创新表达技巧,也缺少精神内涵,很难赢得观众的喜欢。
C.面对新挑战,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者履行对人类理性分工的承诺,践行自己对社会分工的职责,这与以往的创作者不同。
D.文艺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为促进文明进步、社会发展,文艺作品的创作既要有技巧和形式,还要有精神内涵。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走心”的高质量文艺作品创作的一项是(     
A.某位作家一以贯之的精神是对小人物或底层人的生存境遇的刻画。
B.某位作家进行创作,可以“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
C.某剧讲述了扶贫干部带领群众,将“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故事。
D.某导演称任何技法都比不过面对自我、生活和生命时流露出的真心。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请综合材料内容,谈一下文艺工作者如何创作文艺精品。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斗导航定位系统不仅具有定位、导航和授时(PNT)功能,还具有区域短报文通信、区域精密单点定位和区域星基增强服务功能,以及国际搜救、全球短报文等特殊服务功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标志着我国拥有了独立自主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我国重要基础设施的时空基准不再依赖于国外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系统的稳定运行与服务取决于监控系统的精稳监测、精细调控和故障的快速排查与系统恢复。

尽管在设计与建设过程中留有冗余备份,并有严密监测与故障预警体系,但北斗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型系统,系统的运行不仅受空间环境和卫星上各种载荷可靠性的影响,而且受地面环境及各类运行控制要素的影响。

任何环节运行失误都可能导致系统服务质量下降,甚至服务中断。显然,北斗的稳定运行仍有十分艰巨的任务要完成。

首先,我们要加强卫星的冗余设计和冗余备份,确保空间星座的完备性;其次,还要加强监测和运控系统备份,确保北斗运行控制系统的稳定可靠;此外,我们要不断精化卫星轨道测定算法,使其具备误差识别和补偿能力,加强卫星钟差的监测与预报计算软件优化,使其具有可靠的卫星钟差建模与预报能力。

只有这样,北斗系统的稳定运行与服务才有可靠保障。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其他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一样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北斗卫星导航信号微弱,易被干扰和欺骗,且不能惠及室内、水下、地下以及其他受遮蔽的地区。

(摘编自杨元喜《北斗系统开通,艰巨挑战还在后头》)

材料二:

为他人“导航”,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路”怎么走。因起步晚、底子薄,我国独立建成世界一流卫星导航系统曾被西方国家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创造性地提出“双星定位”构想、绘下“三步走”发展蓝图,到在卫星导航频段逾期最后时刻完成首次卫星发射、拿到进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俱乐部的“入场券”,再到两年多时间“8箭30星”的高密度发射、完成全球组网,中国航天人让不可能成为可能。破解星载原子钟、北斗国产芯片、星间链路等“不可能”,经历160余项核心关键技术和世界级难题的攻克、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的突破,闪耀着“混合式”星座系统、短报文通信等独有的中国智慧火花,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蹚出了一条独立自主、创新超越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如今,北斗星载原子钟的精度已提升到每300万年差1秒,远高于普通星载原子钟10万年差1秒的精度指标。

(摘编自余建斌《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

材料三:

近两年在国家和各省市区实施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型企业将北斗卫星系统与农业机械相结合,研发出了多款北斗农业自动导航产品,实现了多种农业机械的无人驾驶、精准作业功能。

北斗农业自动导航驾驶系统是由车载计算机、卫星接收机、转向控制系统和基站等部分组成的。它通过安装在相适应的农业机械上,利用北斗卫星的定位信号设计作业机械的行驶路线,在机械作业过程中综合其位置信息、姿态信息、航向角信息、传感器信息,通过控制电动方向盘或液压系统,实现机械的转向,从而使机械按照规划路径行驶,达到耕整地、播种、种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各类作业目的。

北斗农业自动导航驾驶系统与农业机械相结合,可实现无人驾驶,有效替代人工操作,减小了劳动强度,节省了用工成本。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大批的农业生产人员脱离土地,基层农村和农场的青年劳动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无人驾驶农业机械的应用可有效解决农业用工不足的难题。

安装了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的农业机械不受自然条件和时间因素的影响,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白天黑天,都可以24小时不间断抢抓农时作业。北斗农业自动导航驾驶系统能替代部分人工并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与人工操作相对比,工作效率提高了50%。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可对农业机械进行适时调整、精准定位,保证了作业质量和作业精度。北斗导航具有其他导航所没有的动态分米级、静态厘米级定位精度的精密单独定位服务。经检测合格的产品,在200m测区内,直线度精度和衔接行精度均达到2.5cm的标准要求;北斗导航自动驾驶插秧机在80m测区内,直线度精度和衔接行精度均达到5.0cm的标准要求。

2020年是北斗卫星系统全面成熟的一年,也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农业生产上全面推广应用的关键年。从2014年至2020年5月20日,共有98个农业用北斗终端产品和20个北斗卫星导航平地机产品进入“全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获得购机补贴资格。黑龙江农垦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作为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业用北斗终端产品推广鉴定的检测机构,是农业用北斗终端产品推广鉴定主要完成单位,截至2020年5月20日已收到2020年申请项目:北斗农业自动导航驾驶系统33项,北斗卫星导航平地机25项,远高于往年同期的数量。

(摘编自顾冰洁《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之前,我国基础设施的时空基准只能依靠国外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导航打破了这种状况。
B.精稳监测越准确、精细调控越细致、故障的排查与系统恢复越迅速,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运行与服务就越稳定,反之亦然。
C.“双星定位”构想的提出、“三步走”发展蓝图的绘制,是北斗导航得以建成的决定因素,为北斗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截至2020年5月20日,黑龙江已有33项北斗农业自动导航驾驶系统项目和25项北斗卫星导航平地机项目研发成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斗导航系统虽然已经全面开通,但仍然面临着艰巨挑战,在确保空间星座的完备性等各个方面,我们还有很多任务要做。
B.从在卫星导航频段逾期最后时刻才完成首次卫星发射,到近两年的高密度发射卫星,我国取得了北斗导航全球组网的成功。
C.北斗农业自动导航驾驶系统可以完全代替人工,让机械按照规划路径行驶,完成耕整地、播种、种植、收获等各类农时作业。
D.如果在无人机上安装北斗导航系统,可利用无人机体积小、重量轻、灵活等特点,完成农业情况监测和数据采集等任务。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场景中北斗导航不易受干扰和欺骗的一项是(     
A.广阔的太平洋海面B.距地面10米的矿井
C.室内体育场D.水下物品打捞
4.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北斗导航独有的创新技术。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2021-02-15更新 | 2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传统的信息呈现和传播方式,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中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因此急需推陈出新,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的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所推崇。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有哪些?从文化传播本身来说文化本身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的特点,加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闯入我国的文化体系,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慢慢减弱,这与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不相符合。基于传统文化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传统文化迫切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借助新技术将抽象的文化理念具象化扩大影响力。从受众来说传统文化在过去的传统传播过程中,大都以文字为主,以书籍、报纸等为载体然而这类文字的知识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容易使受众产生疲惫感久之容易使受众失去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兴趣。另外还有一些传统文化比较抽象如古代的诗词歌赋这一类的传统文化对受众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能通过具象的场景展示,一部分受众便无法准确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什么意义?首先可以降低文化体验成本。2003年,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推出第一部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通过手机观众可以全方位观赏太和殿这种传播方式为想要了解紫禁城的受众节省了文化体验的成本。其次可以增强文化传播的交互性。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较为单一枯燥属于灌输式、单向性传播。受众与文化之间的“互动”较少。而传统文化“可视化”的传播观念,则利用数字技术等,充分发挥受众的意识能动性调动受众的思维能力。再次还有利于民众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可视化的传播方法将传统文化中的场景通过数字技术再现受众在全面了解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可以体验到新技术所带来的乐趣,这无疑会促使人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以下实现途径。通过三维数字可视化技术实现文物可视化,将文物通过三维建模手段建立三维实物或模型数据库,从而更加科学地、高精度地、永久性地保存文物。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名胜古迹可视化,中国名胜古迹众多,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虚拟的文化旅游馆,通过超现或模拟实景,构建一个虚拟的三维立体旅游环境,用户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领略美丽风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实现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的可视化,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可以使受众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通过AR技术,可以使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场景得以再现。

(摘编自刘麟霄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

材料二:

兴起于明宣德年间的掐丝珐琅,被缩小成手机壳上的时尚纹样;苗族姑娘的刺绣,绣在了年轻人的T恤、背包上;秦腔、昆曲、侗族大歌之妙音响彻南北……宝贵的文化遗产正通过互联网走到民众身边。

据快手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平台每3秒就诞生1条与非遗文化相关的视频。2018年,有252万用户发布非遗内容,超过六成生产者是90后。非遗文化通过网络媒介碎片化传播,不但契合了当下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也还原了非遗技艺中的精华和本真。

无论是馥郁芳香的绍兴黄酒、酥脆美味的驴肉火烧,还是味淡而鲜的金华火腿、脆嫩爽口的涪陵榨菜,又或是酸辣鲜爽的螺蛳粉、料重味醇的羊肉泡馍,这些极具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非遗美食一直都是大家习以为常的生活点滴,被一代代传承着。

截至目前,抖音平台发布了“国粹范”话题9.1万个视频,播放量达26.3亿次。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无数80后、90后、00后网友对非遗文化、东方美学的流连忘返。

“每个包包都那么精致,好喜欢啊。”视频里的编织品吸引了小影的注意力。

黄草是生长在上海市嘉定区徐行镇的一种植物,利用黄草进行编织的技艺被称为徐行草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徐行小学,师生共同学习徐行草编,尽情发挥想象进行设计创作,编织出精致的摆件、缀有花纹围案的拎包、杯垫、拖鞋等。让非遗从纸上名录中活起来,融入日常生活,才能打开年轻人对非遗的想象空间。徐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俞建明希望学生在这项非遗手艺中找到文化之根。

(摘编自中青报.中青网《非遗走红网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传统的传播方式不能将传统文化中那些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传播给受众,所以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社会所推崇。
B.我国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推崇的必要性,有文化本身的抽象性、复杂性以及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的闯入。
C.可视化传播方式可以降低文化体验成本,与观众增强互动,增强趣味性,我们应该要摒弃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
D.文物可视化是通过建立三维实物或模型数据库,从而更加科学地、高精度地、永久性地保存文物实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受众文化水平高低不一 ,如果不能通过具象的场景展示,一部分受众便无法准确解读我国传统文化内涵。
B.如果没有互联网的传播,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不能走到民众身边,与非遗文化相关的视频,让我们离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越来越近。
C.非遗不能只躺在纸上名录中,我们要让她活起来,融入日常生活,才能打开年轻人对非遗的想象空间。
D.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靠的不仅是先进的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更要依靠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有根基稳了,枝干才能茁壮成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入我国文化体系的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它会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行为准则,也会使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减弱。
B.不是每一个受众都能欣赏得了古代诗词歌赋的,可视化传播可再现其中描绘的场景,能使观众通过感官体验解读其中内涵。
C.借助新技术将文化理念具象化之后,传统文化影响力将会增强,借此可以抵御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D.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诸多意义,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有助于国人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对此应引起足够重视。
4.请结合材料内容,你觉得怎么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0-09-27更新 | 1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统计显示,《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已跻身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前三。《哪吒》的崛起让观众看到国产动画无限潜能的同时,也展示出一重“遗憾”,甚至是“焦虑”:曾经让中国动画区别于海外动画,获得巨大荣耀的中国动画学派美学风格,在这部如今的“门面之作”中难觅踪影。当银幕上的国产动画从“哪吒闹海”转向“魔童降世”,面向未来,承载着水墨、剪纸,甚至敦煌壁画等传统形式之美的中国动画学派还有没有价值?《哪吒》的成功契合了当下观众的观影需求,也点出了中国动画学派“走到商业背面”的发展尴尬。对水墨等中国传统动画风格的继承正越来越局限于学院派的精英式探索,很难受到资本青睐得到走上更大舞台的机会。应该说,传统一脉的中国动画从开始就是作为独具面目特色的艺术电影类型而出现的,在今天的工业体系和市场环境中,确实展现出其短板。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导演郑大圣提供了看待问题的另一个视角。在他看来,中国动画不该是一个被固化的概念,而应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为什么以前的中国动画更多地从文化史、艺术史和民间传统中汲取元素寻找资源?这是由那一代创作者身处的文化环境决定的。而今天这一代创者面对的是一个完全打开的世界,从这个开放的世界中汲取元素,丰满自己的故事,正是这一代中国动画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郑大圣眼中的《哪吒》虽然形式上受到日美动漫的影响,但情感是本土的,“不水墨,却很中国,其实是开拓了中国动画的新疆界”。

(摘编自《有了“魔童降世”,“哪吒闹海”的经验还有没有价值》)

材料二:

导演饺子在谈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创作初衷的时候表示:“我一开始就想做一个符合‘打破偏见,扭转命运’这个主题的故事,在筛选了中国神话的很多角色之后,最后选择了哪吒。他具有少年英雄的形象,很适合表现我想要的主题。”

亲情线部分是这部电影的闪光点,导演饺子对李靖夫妇进行了颠覆性的大胆改编,使他们更加近似现代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哪吒成长,时刻表现出严厉和管教,背后却包含着深沉的爱。这让影片“笑点泪点一样都不少”。其中最打动导演饺子自己的是哪吒和他父亲隔空相望以及哪吒与父母告别两段戏。饺子说:“这里面也有我的一些亲身经历和感悟。我自己是转行做动画的,起初并没有人相信学医出身的我能够做好一部动画,入行的时候受到了不少的歧视。没有父母的支持,在这条路上我不可能走得这么远,坚持这么久。希望同样面对困境和成见的观众在看完《哪吒》之后,也能获得扭转命运的力量。”

(摘编自《导演饺子:做(哪吒)没别的,就是死磕》)

材料三:

“80后”的观众从小就接触哪吒的故事:一位正义的小英雄,为了拯救整个陈塘关的百姓,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到今日,可曾想过会有一个天生是魔的哪吒,最后却成为好人的情况出现呢?这就是现代思维意识指导下所产生的看法。现代思维具有多层次、多方位的方式和特征,是各个历史阶段的经济文化背景、社会结构和心理态势的体现。

传统思维中有逆来顺受、人命由天的说法,因此我们传统故事中的哪吒只能因不能抵抗的强权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且在文学作品中的哪吒被父亲逼迫自杀后想弑父,却被父亲用法宝玲珑塔打服了,最后两人冰释前嫌。1979年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以哪吒的单线结构进行故事改编,以哪吒和龙王的矛盾作为故事的主线,来塑造哪吒小英雄的形象,弱化了哪吒与其父之间的关系,把矛盾转移到了与龙王之间。《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故事变成双线结构,哪吒一分为二,变成了魔珠和灵珠,魔珠赋予了哪吒,灵珠则赋予了死对头龙王三太子。两条主线同时展示,重新塑造了哪吒和龙王三太子的形象。剧情把之前与龙王的矛盾改编成了哪吒与自己对抗的矛盾,比较符合现代的思维观念: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要战胜了自身,一切皆有可能。结局上倒没有太多的惊喜,但这也维持了人们对哪吒的传统看法:哪吒是个小英雄。这是该剧比较精彩的改编之笔,重塑剧情但最终不颠覆人们的传统认知,根据现代的思维改编了矛盾的主体,增强了剧情的戏剧效果。这为我们如何用动画改编古典文学作品带来了一种新的思路。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是一个重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证明的角色,“我命由我不由天”让我们想到了中国新说唱的那些Rapper们想要体现自身价值的迫切感。有调查表明“00后”的一代自我意识更为强烈,他们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同时也希望获得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哪吒》中的哪吒有鲜明的个人意识,但他也非常在意自我价值是否能得到实现。角色外形上也以现代的审美思维进行处理:哪吒儿童模样是烟熏妆、缺着牙,双手插着裤兜,佝偻身子,一副颓废朋克乐手的造型,平时一副无所事事、漠不关心的表情,要恶作剧的时候又一副小恶魔的样子,最后为了拯救整个城市又一副全力以赴的认真模样。这种形象对“00后”是有一定杀伤力的,传统哪吒的形象已经不能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思维。在《哪吒》中,对传统故事用现代思维进行重构,赋予了一个传统角色新形象和新内涵,塑造了一个符合现代思维的哪吒形象,这也是该片成功的点,同时也是国产动画对传统形象进行塑造的参考范本。

(摘编自《现代思维意识的动画如何改编了传统文化?》)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动画学派美学风格独具特色,但如今在商业动画电影中却难觅踪影。
B.越来越局限于学院派的精英式探索是限制中国传统动画发展的重要原因。
C.《哪吒》形式上受日美动漫影响,这并不是由当今动画文化环境决定的。
D.郑大圣认为《哪吒》中外结合,这为中国动画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导演饺子先确定了电影主题,再选定了哪吒这个形象,并用现代思维进行重构,使他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思维。
B.《哪吒》对李靖夫妇进行了颠覆性改编,使他们更加近似现代父母,这体现出导演非常重视观众的观影体验。
C.导演饺子拍《哪吒》融入了自己的感悟,希望有过相同感悟的观众在看完电影后,也能获得扭转命运的力量。
D.赋予哪吒鲜明的个人意识,并对他进行了全新的外形设计,这是电影成功塑造“魔童”哪吒形象的重要因素。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导演饺子说,他做这部电影的初衷是做出一个‘不认命’的故事,给还有梦想的年轻人以鼓舞。”
B.“电影《哪吒》成功是源于其承袭了中国传统动画风格,以及成功契合了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
C.“在尽量不颠覆人们对传统文化已有认知的前提下,改编者完全可以在动画作品中重塑故事情节。”
D.“传统哪吒的小英雄形象已不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思维,动画改编需要赋予其新形象和新内涵。”
4.材料三在整体论证思路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请简要分析。
5.与传统的中国动画相比,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0-04-04更新 | 1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