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67 题号:1266099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疫苗?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是疫苗的两种类型,减毒活疫苗的优势在于接种后可以在人体内不断繁殖,许多疫苗效果比较持久,只需要打一到两针就好。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疫苗都是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则有着不同的原理,即用各种方法(比如加热)让这些病原不能在人体内繁殖,比如狂犬疫苗、流感疫苗和甲型肝炎疫苗。这些疫苗制作起来相对容易,不需要对病毒进行改变,只要杀灭病毒的活性就好了。但它的缺点在于产生的免疫力比较低,病毒不增殖,要多次接种才行。疫苗有着极尽曲折的诞生历程和传奇历史——虽然它的研发历史不过短短几十年。

(摘编自《以“毒”攻毒:疫苗的传奇历史》

材料二:

“我国目前已有5个新冠病毒疫苗进行Ⅲ期临床试验,数量位于全球前列”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说,“疫苗研发已经进入冲刺阶段,我们处于全球第一方阵,但不为第一而抢跑。”

郑忠伟说,评价一个疫苗需要多项综合指标,其中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可负担性是最重要的。“我们正做好大规模生产准备。”

据了解,疫情发生以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和有关方面以战时状态推进疫苗各方面工作,科研人员争分夺秒、奋力攻关。目前5条技术路线共15个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相关方面正在继续科学严谨推进疫苗Ⅲ期临床试验,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国际认可的技术标准做好审评审批工作,确保疫苗安全有效,经得起各方面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

已经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疫苗包括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2个灭活疫苗、北京科兴中维公司的1个灭活疫苗、军事医学研究院和康希诺公司联合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中科院微生物所和智飞生物公司联合研发的重组蛋白疫苗。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此前公布的消息,我国已于6月启动新冠病毒疫苗的紧急使用。

(《中国疫苗,重磅官宣!》,《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7日)

材料三:

自去年12月以来,阿联酋、巴林、摩洛哥、巴基斯坦、土耳其、阿根廷、埃及、巴西、泰国、墨西哥、秘鲁、印度尼西亚等全球10多个国家已与中国签署新冠疫苗订购协议,掀起“排队”订购和接种中国新冠疫苗的热潮。据法新社报道,埃及卫生与人口部部长哈拉·扎耶德1月2日称,埃及正式批准在埃紧急使用中国国药集团新冠灭活疫苗。来自中国的第一批疫苗已于2020年12月到位,第二批将在今年1月的第二、第三周相继到达。埃及计划从中国订购4000万剂疫苗,双方已于2020年12月31日签署《中埃关于新冠疫苗合作意向书》。

“中国的疫苗不需要超低温储存,给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人们带来希望。”墨西哥总统洛佩斯一语道出对中国疫苗投出信任票的原因。他还表示:“康希诺疫苗在中国已经投入使用较长时间,效果良好。”

2020年12月29日,来自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国家的驻华使节及国际组织代表参观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了解中国新冠疫苗研制最新成果。参观者纷纷表示,这样的走访,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为全球打赢新冠肺炎这场战役提供的强有力保障。

马来西亚驻华大使拉惹·拿督·努西尔万表示,中国多款疫苗研发取得巨大进展,这给全球共同抗击疫情传递了积极信号。今天我们也了解到,中国有制造相当产量疫苗的能力。这对于世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路透社报道称,土耳其方面2020年12月24日公布的Ⅲ期试验数据显示,中国新冠疫苗有效性达到91.25%。

2020年10月,中国加入了“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各国使节及国际组织代表认为,中国正在以实际行动促进疫苗公平分配,履行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

摘编自《全球多国欢呼:中国新冠疫苗来了!》,《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1月1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种疫苗,就是将培植好的自动免疫制剂接种在动物体上,使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当机体再次接触到该病原菌时,就起到保护作用。
B.截至去年12月中旬,我国已有5个新冠病毒疫苗进行Ⅲ期临床试验,我国疫苗研发已经进入冲刺阶段,数量位于全球前列。
C.疫情发生以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适时推进研发进程,组织科研人员奋力攻关,正为步入全球第一方阵而冲刺。
D.土耳其公布中国疫苗试验数据,对中国疫苗是很好的宣传,目前,全球多个国家掀起“排队”订购和接种中国新冠疫苗的热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动物体的免疫系统具有记忆功能,当受到病原体刺激时,免疫系统便会留下记忆;当受到病原菌再次刺激时,动物体免疫系统就会激活已有的记忆。
B.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是疫苗的两种类型,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比较持久,但研发成本高;灭活疫苗,免疫时间较短,但易于研发。
C.我国于2020年6月启动新冠病毒疫苗的紧急使用,10月加入了国际“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中国正在以实际行动兑现自己的承诺。
D.目前我国多款疫苗研发取得巨大进展,其中有的疫苗已走出国门,这给全球共同抗击疫情传递了积极信号,必将提振全球多数国家战胜疫情的信心。
3.从材料看,世界多国掀起订购中国疫苗热潮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让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像我们这样一个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而且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面积、产量不能掉下来,供给、市场不能出问题。

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个大局。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强国复兴才有战略主动。如果我们端不稳自己的饭碗,就会受制于人。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稳产高产旱涝保收农田面积,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良田好土要优先保粮食,果树苗木尽量上山上坡,蔬菜园艺更多靠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种植。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质量上的。搞占补平衡不能把好地都占了,用劣地、坡地、生地来滥竽充数,最终账面上确实平衡了,但耕地质量大大亏空了。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缓解耕地资源不足、水资源约束、环境压力、气候变化影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等突出矛盾。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支持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给予农业科技创新长期稳定的支持。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耕地质量、农业节水等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短板,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种子。要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要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选准突破口,持续发力,协同攻关,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

(摘编自闻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材料二:

主持人(经济日报理论部主任、研究员徐向梅):请描述和分析一下这一轮全球粮食危机的状况及成因。

司伟(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2022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受饥饿影响人数约8.28亿人,占世界人口的9.8%。粮食危机带来的影响无处不在,经济欠发达、政治不稳定、治理水平有限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危机中显得尤为脆弱。

此轮全球粮食危机并非由粮食供给不足引发的供求失衡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长期和平环境和相伴而来的经济全球化,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农业生产水平提升,使当前全球粮食供给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但不同国家农业资源禀赋各异,粮食生产与消费分布不均。因此,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平衡不同国家间粮食供需缺口的主要手段。

粮食危机是自然和社会多种因素引发的综合性结果,多种因素叠加,扰乱了全球粮食供应链以及保障供应链畅通的国际合作机制。地缘政治冲突是新一轮全球粮食危机最主要的原因。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谷物出口量约占全球市场的12%,两国间的冲突扰乱了全球供应链,直接打击了粮食生产和出口。俄罗斯和乌克兰均是世界小麦贸易大国,两国约占全球小麦贸易量的29%。俄乌冲突导致的出口中断使阿富汗、埃塞俄比亚和叙利亚等高度依赖小麦进口的国家的饥饿状况进一步恶化。受小麦价格持续走高影响,全球最大小麦进口国埃及深陷全球粮食危机的漩涡。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数据显示,全球60%的饥饿人口都生活在受俄乌冲突影响的地区。乌克兰自身也有不少民众流离失所,失去了生计。

能源价格波动能通过农产品与原油市场关联渠道以及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价格波动传导到农产品市场。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价格上涨极大影响了肥料价格,不但增加了粮食生产成本,还可能导致农户得不到肥料或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肥料使用,从而造成农作物减产。

气候变化加剧了粮食危机。降雨、飓风、洪水和干旱等都会影响农作物收成和畜产品生产。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约有1/3土壤退化,这导致土壤肥力流失、谷物和果蔬营养质量下降。

(摘编自《全球粮食危机的影响与应对》,《经济日报》2023年2月 10 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只有从政治上看粮食问题,才能认识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B.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在保障粮食安全的科技支撑中,节水技术是最重要的。
C.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D.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的粮食出口量约占全球市场的12%,两国间的冲突扰乱了全球供应链,直接打击了粮食生产和出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中国人的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但粮食安全这根弦不能松。
B.保障粮食基本自给是一个国家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掌控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的前提条件。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
C.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D.不同国家农业资源禀赋各异,粮食生产与消费分布不均,但现在全球粮食产量能满足人们的粮食需求,所以全球粮食危机是能够避免的。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落实藏粮于技战略”范畴的一项是(       
A.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B.坚决遏制基本农田“非粮化”。
C.强化装备支撑,研制关键农机装备。
D.因地制宜,科学施肥,改良土壤。
4.对于我国来说,粮食安全这根弦为什么任何时候都不能松?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5.2022年某县的一个镇大力发展果木经济,招商引资,建设了集采摘、观光与休闲于一体的农庄,总面积1000亩,其中占用基本农田300亩;2022年该镇的耕地面积并没有减少,因为镇政府在落实占补平衡政策中,补充了300亩坡地;2022年该镇购入了一批水稻、小麦的本土优良品种,引导农民积极耕种优良品种,该镇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平稳。请根据材料一对此进行简要点评。
2023-10-21更新 | 31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为了庆祝第35个教师节,教育部近日印发了《关于做好庆祝2019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

笔者对照了最近几年教育部庆祝教师节的通知,发现今年的通知跟以往有五处不同的地方。

一、落实教师待遇。今年的提法是“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二、依法维护教师权益。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中从立法的角度保障教师的权益。

三、减轻教师负担。让老师安安静静教书,做好教书育人主业,才是教育的正道。

四、关心教师健康。教师工作既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强度很大。除了业务工作外,学生管理更是要很多精力。还有很多份外工作,更是让老师身心疲惫。

五、因地制宜依法安排教师休养,必须保证教师寒暑假的休假权。

(来源:中国教育网)

材料二:

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显示,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6135亿元,比上年增长8.39%。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超90万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约为并已连续7年保持在4%以上。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材料三:

今年教师节,教育部将推出八大重点活动:

(1)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表彰全国模范教师720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80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600个,以及全国优秀教师1440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60名。

(2)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今年产生的10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涵盖高教、职教、基教、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其中男教师4人、女教师6人,年龄最大69岁、最小33岁,乡村教师2人、少数民族3人。

(3)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

(4)代教师形象在线宣传。

(5)村特岗教师巡回报告活动,带动吸引高校毕业生和广大教师投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6)题材优秀影片展播活动。

(7)代教师好故事征集活动。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向全社会征集反映教师高尚师德和教书育人的好故事。

(8)教师志愿服务品牌活动。

(来源:新浪网2019年9月7日)

材料四:

9月9日,湖北省庆祝第35个教师节大会召开。省委书记蒋超良出席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主持大会,省政协主席徐立全等领导出席了大会。

会上宣读了楚天园丁奖、湖北省农村先进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表彰决定并颁奖。蒋超良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表彰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示祝贺,向全省76万多名扎根基层一线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和崇高敬意。

蒋超良在会上指出,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抓好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工作,确保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同时他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健全和完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体制机制,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上体现教育优先原则,要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社会、职业地位。

会上,湖北省优秀教师代表韩伟、吴又存、何成才、刘经南作了发言。

(来源:2019年10月10日荆楚网,有删节)

请结合材料,归纳我国重视教育的具体做法,并根据你的理解,提出合理化建议。
2019-12-17更新 | 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中央立足国际国内大势变化,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战略部署对我国在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具有重大意义。

(摘编自贺艳《打通双循环堵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材料二:

当前,中国正经历从“以外循环带动内循环”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转型,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生产链的不确定性增加,外部冲击下可能引发的风险因素凸显。中美贸易摩擦叠加疫情全球蔓延使得中国经贸发展遭遇困境,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突破困境的策略。中国在取得抗疫重大战略成果的基础上,以更积极的姿态发展国内经济、应对外部冲击。

(摘编自李权《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中国外贸转型》)

材料三:

国庆中秋双节,国内市场消费强劲。据来自中国银联的消息称,国庆长假前7天,银联网络的交易金额达到2.1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3%,其中101日和2日两天的交易额达到了6287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1.8%。这一数据显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之后,国内市场消费复苏势头良好,消费在驱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再次凸显。更重要的还在于,消费复苏的势头,必将助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和形成。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位驱动因素,在内循环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庆中秋双节的消费数据及其分析表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着坚实的市场基础。同时,这些数据也有助于厘清消费市场的相关关系,从而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摘编自《双节消费强劲,助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材料四:

全球经济长期停滞或者低速增长,将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面临的基本外部环境。全球治理体系面临艰难调整,大国分歧和力量博弈加剧,未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趋势将加剧演进,跨国公司更加重视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全球产业、供应链面临重构。与此同时,中国东中西部存在差距、城乡发展不均、市场制度不健全、商贸流通体系没有捋顺、物流现代化程度不高、商贸流通效率和竞争力有待于提升,内外循环还存在堵点。

但中国经济已经深深融入世界,与全球经济的联系非常广泛。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毕吉耀认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要回到封闭状态。要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在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高端设备等方面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才能规避被断供的风险。

(摘编自《释放内需潜力,参与全球竞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央立足形势变化着眼“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B.中国经贸发展所遭遇的困境,不仅有中美贸易摩擦因素,还有新冠肺炎疫情因素。
C.国庆长假前七天里银联网络的交易金额超过2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1.8%。
D.全球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难以高速增长,中国面临的基本外部环境并不乐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及意义,据此可知这一战略部署对于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有重大意义。
B.材料二指出我国正在积极地发展国内经济、应对外部冲击,并将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突破国家经贸发展困境的策略。
C.材料三中指出消费在内循环体系中有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国庆中秋双节的消费数据有助于厘清消费市场的相关关系。
D.材料四指出内外循环还存在堵点,必须在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高端设备等方面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3.在中国推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哪些优势和短板?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04-18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