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79 题号:1267075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

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选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盘然》,2020年4月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传统的文学,长时间来被人们理解为是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因此,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如今人们渐渐地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爱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目标,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其影响结果,却严重地忽略了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摇篮——地球的被破坏,也严重地忽略了对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动植物的被毁坏,以至地球生态家园发生了严重的危机。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的身姿。

(选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变革与革命》2020年4月2日《文学报》)

材料三: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

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选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2020年3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已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所以生态文学尽管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但仍是一种新兴的文学形态。
B.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多种文学体裁并进。
C.文学从一开始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而这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当今社会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了。
D.中国生态文学创作既要体现绿色发展理念,也要鞭挞了那些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其原因之一在于生态文学包含的对象和目标远比传统文学广泛,且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
B.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了挑战,因为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严重地忽略了,以至发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
C.只有在着眼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和瑰丽的身姿。
D.生态属于全人类,因此,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既能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也可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沈从文的《边城》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风光,借当地青年男女的纯真爱情,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B.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中大狗巴克与群狗斗争后,最终响应荒野的召唤,回归了自然。
C.剧本《山海情》描写了上个世纪90年代,西海固移民群众在贺兰山下的戈壁滩上,艰苦奋斗,建设绿水青山,走上脱贫富裕道路的故事。
D.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中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在鹦鹉螺号上历时近十个月、行程两万海里的海底探险。
4.材料三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
5.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对当今社会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三则材料进行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9

2020

全国科普工作人员(万人)

186.82

181.35

专职科普创作人员(万人)

1.73

1.85

专职科普讲解人员(万人)

4.11

4.17

全国科普工作经费筹集规模(亿元)

172.97

171.72

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的参观人数(亿人次)

1.72

1.15

科研设施开放数量(个)

10664

8328

科研设施接待人数(万人)

954.28

1155.52

(摘编自《2020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科学技术部发布)

材料二:

20223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传道授业天上来,将科学课堂搬上太空,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如此科普,值得点赞。

那里是太空,那里也是生动的课堂。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空间站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空间站搭起桥梁,“天宫课堂”引航天科普入“百姓家”、青年心。太空授课不仅刷新了科普教育的固有模式,也拓展了科学课的外延。这种形式让宇宙不再是神秘莫测、遥不可及的“高岭之花”,直观生动的太空授课让它离我们更近了;让科学不再是书本上高度浓缩又晦涩的知识,在生动的太空实验中它也可以很有趣、很好玩。航天员在空间站开展实验,中小学生在地面课堂动手做实验;学生在地面提问,航天员在太空答疑,天地实时互动,让这堂科学课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科学本身就是求知、求真,而求知、求真需要动力。动力来自哪里?源于梦想,源于兴趣。古今中外,很多大科学家就是从小对科学现象产生浓厚兴趣后,才与科学结缘并将一生献身科学的。“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航天员王亚平曾经说过的这句话,至今仍萦绕在很多人耳畔。也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保持着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勇气与热忱,有着为了梦想无惧风雨、奋力攀登的无畏与坚持,科学才能不断进步,航天事业才能向前发展。“天宫课堂”蕴藏着中国航天走向明天的无穷潜力。“天宫课堂”中那些前所未知、与地面上截然不同的现象,会让学生头脑中产生很多“为什么”,这便可能成为他们太空梦、航天梦、科学梦最原始的起点。

(摘编自张冬梅《天宫课堂:重新定义科普课》)

材料三:

近年来,青岛市科协制定实施并修订完善《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办法》,不断提升全市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管理水平,以科普教育基地为重要载体,大力夯实基层科普阵地建设,提升社会化科普工作能力。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普教育基地256家。与此同时,市科协支持引领各相关单位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其进一步开发开放优质科普资源,支持其创新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面向公众提供优质科普公共服务。仅在近三年全国科普日期间,市科协就联合开展线上线下活动1284场次,惠及近500万人次。下一步,市科协将不断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模式转型升级,并围绕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积极对接学校课后服务需要,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宣传,为服务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摘编自腾讯网,202246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全国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总数量较上年有所减少,但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有所提升。
B.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的参观人数较上年减少了三成多。
C.分析2020年的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可以推测科研设施接待人数中有一定比例是线上接待的。
D.全国科普工作人员总数缩减,致使2020年科普工作经费筹集规模比上一年减少了1.25亿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宫课堂”传道授业,蕴藏着中国航天走向明天的无穷潜力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
B.青岛市近年在科普方面主抓两项工作:创建科普教育基地,市科协支持引领各相关单位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C.青岛市近三年的经验表明,推进科普工作可以积极对接学校课后服务,有利于助推基础教育领域的“双减”工作。
D.材料三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所使用的三个数据是为了表现青岛市近三年来科普基地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3.“天宫课堂”的科普方式为什么“值得点赞”?请结合材料概括回答。
2022-05-31更新 | 3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致力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这样一种天下观,内在的逻辑不是你输我赢、强权独霸,交往原则也不是尔虞我诈、以邻为壑,而求的是合作共赢,谋的是整体利益。在这个意义上,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观思想精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无异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一次思想革命,是对带有浓重强权色彩的弱肉强食、赢者通吃国际交往原则的超越,更是对旧有的丛林法则和博弈思维的抛弃,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同一个路标,为“分化的世界”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因而拥有了巨大的感召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博大精深,蕴含国家、国际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在国家层面,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等。在国际层面,强调在尊重国家主权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国际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应携手共商共建共享人类美好的共同家园,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克服当前的逆全球化思潮,为人类走向未来注入新的强大能量,必将深刻影响整个世界。如今,这一理念已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节选自郑小伟《从“真正的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材料二:

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猝不及防的“突袭”方式给全世界上了一堂课,使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这是一次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的全球“大考”。这一方面深刻证明了人类社会之间联系的紧密性,交往之便利、融合之深入、关联之紧密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也集中凸显了人类社会应对公共危机的脆弱性。《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声明》的开篇,就以振聋发聩的方式明确指出:“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大流行深刻表明全球的紧密联系及脆弱性”。

全球化正在进入人的全球化阶段。人们所熟知的资本的全球化,即资本驱动的全球化,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人的全球化是所有人的全球化,追求的是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资本的全球化是有边界、关税等一系列概念的,是世界上部分人群所关注的;而人的全球化则更多体现为地球村的概念,是全世界所有人都需要关注的。疫情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关系,也不再是“你与我”的关系或者国与国之间博弈的关系,而是人类与病毒的关系,只有共同战胜疫情,人类才能安全,更加凸显了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病毒无国界。疫情是我们的共同敌人。各国必须携手拉起最严密的联防联控网络。”

人的全球化进程,呼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话时所说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还会不断带来新的考验。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

(节选自王义桅《全球性问题呼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2020年春节前夕,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然到来,裹挟着人们对17年前非典的余悸,在春运期间以武汉为中心向各地蔓延。这场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连动着国际社会的反应,并于1月30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列席“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我们呼吁所有国家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全世界分享数据、序列,知识和经验。我们战胜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唯一途径,是所有国家本着团结与合作的精神共同努力。”

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更没有局外人,我们都是“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也是一个“人人有责、团结合作”的责任共同体。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齐心协力防“冠”,众志成城战“疫”。另一方面,也需要广大人民增强群体理性,不信谣不传谣,坚持科学防疫。

(节选自张志丹《积极构建疫情防控的命运共同体》,党建网微平台,有删改)

1.下列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观思想精髓,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B.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弱肉强食国际交往原则,抛弃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思维,致力于合作共赢。
C.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国家和国际两个层面,前者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后者强调国家主权平等。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克服逆全球化思潮,因其为人类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强大能量而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从中国历来的主张出发,侧重于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及意义。
B.材料二从全球重大突发事件角度,侧重于阐述全球化正在进入人的全球化阶段。
C.材料三结合具体的新冠疫情背景,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D.三则材料既独立又有联系,各有侧重,旨在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刻不容缓。
3.依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请简要概括。
2020-05-27更新 | 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11月10日,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称进博会)圆满收官。在本届进博会上,企业展设六大展区,展览总面积达到36.6万平方米;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参展商亮相企业展,58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参加线上国家展;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数量达281家,近40家为首次亮相的新朋友。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本届进博会“朋友圈”进一步扩大,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达707.2亿美元,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422项,累计进场观众超过48万人次,海内外网友累计线上访问量超过5800万次,再次创造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并进的中国纪录。

在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进博会“越办越好”,给世界带来一份“中国承诺”,以累累硕果彰显了开放的中国的魅力与实力,成为后疫情时代推动国际贸易增长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支积极力量,体现了中国同世界分享市场机遇的真诚愿望,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信心和动力。

(摘编自《人民网》2021年11月10日)

材料二

(数据来源: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官网)

(数据来源: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官网)

材料三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相关人士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得益于进博会“6天+365天”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本届进博会结束后,该机构将在上海虹桥品汇开设1000平方米展位,常年展示进博会参展商品,以帮助日本企业持续在中国市场开拓销路。

新冠肺炎疫情给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日本企业的销售和盈利带来冲击,一些日企希望扩大对中国出口。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日前针对日本企业实施的一项“关于日本企业海外业务发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意扩大出口的日本企业多达76.7%,其中56.7%的日企选择中国作为出口首选地;此外,跨境电商销售目的地为中国的占47.6%,高居榜首。这表明面向中国出口的跨境电商需求居高不下。

不仅是日企,世界多国企业出口中国以及在华投资的意向都明显增强。

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2021年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60%的欧资企业将扩大在华业务规模,比去年提高8个百分点。中国美国商会最新调查显示,81%的美资企业预计今年中国市场营业收入将实现正增长,66%的美资企业计划在中国增加投资,比2020年分别提高5个、3个百分点。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5日)

材料四

外资企业深耕中国市场的信心化为一个个坚定的选择,也汇成了中国亮丽的吸收外资“成绩单”。商务部日前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1-10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43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其中,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525.2亿元,同比增长20.3%;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3.7%,引资结构持续优化。

今年以来,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的背景下,中国充分发挥率先有效控制疫情、经济稳中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等优势,扎实推进稳外资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副主任郝红梅表示,外资企业加码中国市场受诸多因素影响,主要受三方面原因推动:一是中国有着全球最庞大和最具成长潜力的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二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持续加大,营商环境越来越优;三是中国疫情防控较好,产业链、供应链总体稳定,为外资企业提供了理想的发展之地。

放眼未来,在展开双臂拥抱外商、不遗余力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中国仍将奋力前行。当前,商务部正从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持续提升投资促进水平、持续加强重点外资企业和项目服务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发力,为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和发展提供便利。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宗长青在最近召开的外商投资促进专题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将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有序扩大电信、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开放,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出台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摘编自《国际商报》2021年11月2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届进博会创造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并进的中国纪录,参展国家和企业众多,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达707.2亿美元。
B.已举办过的四届进博会中,第三届进博会表现最为突出,不仅意向成交金高达726.2亿美元,而且美国参会企业数也达到历史峰值。
C.新冠肺炎疫情给日本企业的销售和盈利带来了冲击,部分日企希望扩大对中国出口,第四届进博会上日本也是参展展品最多的国家。
D.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的背景下,中国扎实推进稳外资各项工作,这能给外资企业深耕中国市场树立一定信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作为一支推动国际贸易增长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信心和动力,彰显了开放的魅力与实力。
B.进博会举办以来成绩显著,累计意向成交金突破2700亿美元;第四届进博会,欧洲国家或地区参展展品3500余件,数量仅次于亚洲。
C.调查显示,2021年多国企业在华投资的意向增强,60%的欧资企业和66%的美资企业在华投资较去年分别提高8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
D.2021年以来,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431.5亿元人民币,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速度较快,引资结构持续优化。
3.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未来我国如何在吸引外资方面交出更加亮丽的“成绩单”?
2022-01-31更新 | 1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